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贵州省棕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毛跃雄 陆跃堂 +1 位作者 胡志姣 赵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5,共9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棕榈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揭示其分布格局与变异趋势,为贵州省棕榈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SRAP分子标记对贵州省7个农业气候区的26个棕榈种源328份材料进行扩增,经Qsep 100全自动... 【目的】研究贵州省棕榈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揭示其分布格局与变异趋势,为贵州省棕榈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SRAP分子标记对贵州省7个农业气候区的26个棕榈种源328份材料进行扩增,经Qsep 100全自动核酸蛋白分析仪电泳分析后,利用Popgene 1.32和NTSYS-pc 2.1计算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及进行种源聚类分析。【结果】贵州省棕榈遗传多样性丰富,其种级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97.31%,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73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717、Nei?s基因多样度(H)为0.268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212,但在种源水平上遗传多样性差异明显。贵州省26个棕榈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305,即种源内变异是贵州省棕榈资源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阈值为0.91时,26个棕榈种源可分成四大类,其遗传分化与地理环境有一定相关性。Mantel检验结果显示,贵州省棕榈资源遗传分化与其地理距离呈正相关(r=0.2651),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贵州省7个农业气候区内的棕榈资源基因流(Nm)均大于贵州省棕榈种源Nm(1.0129),说明小区域内的棕榈资源基因交流频繁。【结论】贵州省棕榈种质资源总体遗传多样性高,种源间分化较明显,选择育种潜力巨大。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棕榈资源,应结合其遗传结构特点,实行就地保护为主及建设种质资源库为补充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 SRAP分子标志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空间分布格局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土壤与喀斯特区域土壤关系的探讨——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白云星 周运超 +1 位作者 周鑫伟 张春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420,共7页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即喀斯特土壤。通过对喀斯特土壤已发表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后寨河小流域内2755个土壤剖面信息,探讨了喀斯特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其差异,对喀斯特土壤进行了定义并辨析了在纯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土...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即喀斯特土壤。通过对喀斯特土壤已发表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后寨河小流域内2755个土壤剖面信息,探讨了喀斯特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其差异,对喀斯特土壤进行了定义并辨析了在纯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土壤与喀斯特区域土壤的区别。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共有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3大土类,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250 m以上的区域,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分布相应增多,水稻土和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350 m以下的区域;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峰丛洼地及中、西部山峦上,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洼地及中部河流西侧,黄壤分布无明显规律;不同土类剖面形态特征差异较大,石灰土平均土壤厚度(49.68 cm)低于水稻土(84.33 cm)和黄壤(85.54 cm),但石灰土平均石砾含量(7.94 g/kg)却远高于水稻土(4.28 g/kg)和黄壤(4.54 g/kg);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的土壤厚度与坡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平均坡度分别为18.92°、1.52°和3.23°。根据喀斯特的定义,喀斯特土壤应是喀斯特岩石发育形成的石灰土,而不应理解为分布在喀斯特区域的土壤,但大量文献中存在着对喀斯特土壤定义混淆的现象,辨别二者对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普定后寨河小流域土壤剖面信息也证明纯碳酸盐岩区域不仅仅有石灰土,还存在其他土壤类型,因此喀斯特区域土壤包含喀斯特土壤和非喀斯特土壤,而喀斯特土壤应特指由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石灰土。正确认知土壤的基本属性、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和土壤与母岩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辨别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土壤 喀斯特区域土壤 石灰土 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lodyn在马尾松大径材活立木基本密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渊祥 吴明长 +3 位作者 张俊 王好运 梁大曲 吴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19,共7页
用Pilodyn仪测定35年生马尾松大径材胸径处阻力值,分为0~10 a(内侧)、11~20 a(中部)、21~35 a(外侧)3个年龄段,用生长锥采集南北方向过髓心的木芯,分析各年龄段木材基本密度变化规律,探析Pilodyn测定值与各年龄段木材基本密度的关联,建... 用Pilodyn仪测定35年生马尾松大径材胸径处阻力值,分为0~10 a(内侧)、11~20 a(中部)、21~35 a(外侧)3个年龄段,用生长锥采集南北方向过髓心的木芯,分析各年龄段木材基本密度变化规律,探析Pilodyn测定值与各年龄段木材基本密度的关联,建立Pilodyn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马尾松大径材木材基本密度从髓心往外主要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ilodyn测定值与各年龄段木材基本密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与21~3 5 a年龄段木材基本密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807,由外往内相关性逐渐减弱;各年龄段的木材基本密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用Pilodyn与全年龄段平均木材基本密度建立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431 5,与21~35 a年龄段木材基本密度建立的回归方程的R2最高,为0.653 5。本研究可为Pilodyn方法在马尾松大径材活立木的木材基本密度快速、无损检测的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PILODYN 年龄 木材 基本密度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喀斯特茶园土壤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万先琴 仇杰 +1 位作者 高超 罗洪发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喀斯特茶园土壤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建立合理的施肥模式。选择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区集中连片茶园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和4种不同施肥措施:单施菜籽饼肥(T_(1));单施生物菌肥(T_(2));单施有机肥(T_(3));... 为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喀斯特茶园土壤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建立合理的施肥模式。选择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区集中连片茶园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和4种不同施肥措施:单施菜籽饼肥(T_(1));单施生物菌肥(T_(2));单施有机肥(T_(3));间作绿肥白三叶(T_(4))。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茶叶产量、矿质元素、品质指标的影响。与CK相比,各处理中土壤养分提高最大的分别是T_(1)中交换性钙(3.46 cmol/kg),T_(2)中pH(5.92)、全磷(0.85 g/kg)、全钾(10.10 g/kg)、有效锰(37.35 mg/kg)、有效铜(3.31 mg/kg)、交换性镁(0.60 mg/kg),T_(3)中有机质(60.54 g/kg)、全氮(3.91 g/kg)、碱解氮(286.75 mg/kg)、有效磷(8.50 mg/kg)、速效钾(126.58 mg/kg)、有效铁(4.65 mg/kg),T_(2)和T_(3)对土壤养分的提升效果较好。各处理中土壤酶活性提高最大的分别是T_(3)中脲酶[1.05 mg/(g·d)]、酸性磷酸酶[7.18 mg/(g·d)],T_(4)中过氧化氢酶(3.03 mL/g),T_(1)中蔗糖酶[53.51 mg/(g·d)],各处理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中茶叶产量提高最大的是T_(3)(1907 kg/hm^(2));茶叶矿质元素提高最大的分别是T_(3)中N(20.14 g/kg)、P(3.15 g/kg)、Mg(0.97 g/kg)、Mn(478.47 mg/kg)、Cu(12.04 mg/kg),T_(2)中K(22.06 g/kg)、Ca(1.53 g/kg)、Al(8.56 g/kg)、Fe(352.72 mg/kg)、Zn(43.60 mg/kg);茶叶品质提高最大的分别是T_(3)中氨基酸(14.40 mg/kg)、咖啡碱(24.78 mg/kg)、水浸出物(40.40%)、儿茶素(546.60 g/kg),T_(2)中茶多酚(131.1 mg/kg)。4种施肥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肥力和茶叶品质,单施生物菌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和茶叶矿质元素的提升效果较好,单施有机肥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和茶叶产量及品质提升效果最佳,生物菌肥次之。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磷酸酶含量与大部分茶叶营养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4个主成分,不同施肥处理效益的综合评价排序为单施有机肥>单施生物菌肥>单施菜籽饼肥>单施绿肥白三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喀斯特地区 土壤肥力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皮青冈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雪蓉 刘茂樱 马志慧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30-36,44,共8页
赤皮青冈属于壳斗科栎属的常绿乔木,是我国的珍贵树种之一,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赤皮青冈的种子容易受虫害影响,发芽率偏低,有性繁殖速度缓慢,且难以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这些因素导致了赤皮青冈... 赤皮青冈属于壳斗科栎属的常绿乔木,是我国的珍贵树种之一,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赤皮青冈的种子容易受虫害影响,发芽率偏低,有性繁殖速度缓慢,且难以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这些因素导致了赤皮青冈种群数量的减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育种效率、实现物种快速且稳定繁殖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赤皮青冈组织培养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涵盖了无菌体系建立、外植体选择、消毒方法及激素组合对愈伤诱导率的影响等方面,旨在为建立高效的赤皮青冈繁殖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皮青冈 无性繁殖 外植体 消毒 愈伤组织 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水量减少对马尾松、油茶及其混合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6
作者 郭艳 铁烈华 丁贵杰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2,共11页
[目的]研究我国南方降水量减少对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及其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机制。[方法]在马尾松-油茶复层林内,设置空白对照(CK)、穿透水量减少30%(R30)和穿透水量减少60%(R60)3种减水强度处理,进行18个月的野外分解袋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我国南方降水量减少对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及其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机制。[方法]在马尾松-油茶复层林内,设置空白对照(CK)、穿透水量减少30%(R30)和穿透水量减少60%(R60)3种减水强度处理,进行18个月的野外分解袋实验,研究3种凋落叶类型(马尾松、油茶单一凋落叶及其等比例混合凋落叶)的分解、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降解动态。[结果](1)R30和R60处理都显著增加了马尾松凋落叶的质量残留率,降低了其分解常数(k)(p<0.05);但仅R60处理显著增加了油茶及混合凋落叶的质量残留率(p<0.05)。(2)R30和R60处理显著增加了马尾松凋落叶的木质素、纤维素残留率(p<0.05),仅R60处理显著增加了油茶凋落叶的木质素、纤维素残留率(p<0.05)。(3)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的质量残留率与木质素残留率、纤维素残留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综上,穿透水量减少抑制了马尾松、油茶及其混合凋落叶的分解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降解过程,其抑制作用与凋落叶类型和减雨强度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降水减少背景下马尾松-油茶复层林林地凋落物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雨 马尾松林 凋落叶分解 质量损失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亮岩镇古茶树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高超 仇杰 +1 位作者 查仁明 罗洪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9,共10页
通过对亮岩镇古茶树集中分布区的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31个土壤样品的养分含量及养分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亮岩古茶树林地土壤pH值平均为5.37,51.61%的土... 通过对亮岩镇古茶树集中分布区的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31个土壤样品的养分含量及养分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亮岩古茶树林地土壤pH值平均为5.37,51.61%的土壤pH为4.5~5.5,总体处于适宜状态;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较为丰富;但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未达到高产优质茶园肥力指标,处于磷素缺乏的状态;大部分土壤的交换性铝、交换性钙和有效铜含量处于茶树生长适宜范围;古茶树林地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较低,仅有48.38%的土壤有效锌处于适宜范围。主成分分析表明,三里田村古茶树林地土壤肥力最好,其次是关沟村,飞轮村、太极村和亮岩村古茶树土壤立地条件较差,针对肥力较差区域应该重点增施磷肥和适量增加铁、锌等微量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 土壤化学性质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西北喀斯特区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仇杰 高超 罗洪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70-1184,共15页
该研究以贵州西北喀斯特区茶树分布集中的亮岩镇为采样点,选取亮岩镇8个村30个点的古茶树(bj-1~bj-30)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15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通过描述性及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相关指数大小筛选出... 该研究以贵州西北喀斯特区茶树分布集中的亮岩镇为采样点,选取亮岩镇8个村30个点的古茶树(bj-1~bj-30)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15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通过描述性及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相关指数大小筛选出4项典型指标;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了30个点古茶树的抗旱性。结果表明:(1)亮岩镇古茶树叶片由上角质层、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下表皮、下角质层、气孔以及叶脉组成。栅栏组织大多2层,极少数叶片排列有3层栅栏组织。(2)15个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在不同样点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栅栏组织厚度变异系数最大(41.21%),栅海比变异系数次之(35.45%),叶脉厚度变异系数最小(7.31%)。(3)采用隶属函数法筛选出栅栏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下角质层厚度以及叶脉突起度作为评价亮岩古茶树抗旱性的典型指标;综合分析发现bj-15、bj-16、bj-29、bj-10和bj-24的抗旱性较强,bj-22、bj-20、bj-2、bj-11以及bj-6的抗旱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 叶片 解剖结构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低热河谷区油茶种质果实性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露 高超 +5 位作者 廖德胜 龙莉 仇杰 王彪 郭之燕 周运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0-441,共12页
对比研究贵州低热河谷区77份油茶种质资源的果实品质,筛选获得综合表现优良的油茶优异种质,以期为贵州低热河谷区油茶优良品种选育及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分析77份油茶种质成熟果实的15个主要性状(单果重、横径、纵径、果... 对比研究贵州低热河谷区77份油茶种质资源的果实品质,筛选获得综合表现优良的油茶优异种质,以期为贵州低热河谷区油茶优良品种选育及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分析77份油茶种质成熟果实的15个主要性状(单果重、横径、纵径、果皮厚度、鲜出籽率、干出籽率、干出仁率、出油率、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顺-11-二十碳烯酸),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降维处理,将油茶果实的15个主要性状简化为4组综合指标(4个主成分),主成分1特征值最大,为5.13,贡献率最高,为34.19%,主要代表种仁含油率;主成分2的贡献率20.17%,主要代表单果重;主成分3的贡献率15.51%,主要代表了干出仁率,主成分4,贡献率8.35%,主要代表鲜出籽率。加权求和法合成主成分,最终建立综合评价函数,获得每优株的综合得分,最后排名并筛选。15个性状中单果重、鲜出籽率、干出籽率三者均为高度变异,棕榈烯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的变异系数≤0.35%,变异程度极低。贵州低热河谷区油茶的种仁含油率与干出籽率、干出仁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除顺-11-二十碳烯酸之外,脂肪酸之间均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提取出了特征值>1的主成分4个,筛选出综合得分排名前十的优株,排名依次为:QC-8>QC-58>QC-21>QC-34>QC-32>QC-62>QC-30>QC-61>QC-59>QC-28。贵州低热河谷区77份油茶种质在单果重、鲜出籽率、干出籽率方面具有较高的改良潜力,果皮厚度和除亚油酸之外的其余脂肪酸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贵州低热河谷区油茶的干出籽率和种仁含油率与除油酸之外的不饱和脂肪酸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QC-8、QC-58和QC-21号优株综合表现最佳,可作为下一步品种选育的候选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种质资源 果实性状 评价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评价调控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以贵州马尾松林和5种阔叶树调控林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薰元 周运超 +1 位作者 白云星 杜姣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53,共10页
为明晰不同阔叶树种调控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的影响,在贵州龙里林场对不同阔叶树种(伯乐、桂南木莲、连香、深山含笑和油茶)调控15年后的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层进行研究,结合室外调查和室内浸水实验测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指标... 为明晰不同阔叶树种调控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的影响,在贵州龙里林场对不同阔叶树种(伯乐、桂南木莲、连香、深山含笑和油茶)调控15年后的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层进行研究,结合室外调查和室内浸水实验测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指标,通过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以比较调控前后的凋落物层水文特性差异。结果表明:1)调控前后凋落物层现存量表现为:马尾松+桂南木莲(8.62 t/hm^(2))>马尾松+伯乐(8.03 t/hm^(2))>马尾松纯林(7.73 t/hm^(2))>马尾松+深山含笑(7.17 t/hm^(2))>马尾松+连香(6.94 t/hm^(2))>马尾松+油茶(6.34 t/hm^(2));2)各林型中凋落物叶占比均最大达到61%及以上,未分解层现存量、厚度明显大于半分解层;3)在不同树种调控后的人工林凋落物水文特性评价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大小排序为:凋落物器官密度(0.1740)>现存量(0.1572)>有效拦蓄率(0.1570)>最大持水率(0.1441)>最大吸水率(0.1419)>厚度(0.1334)>叶面积(0.0926);4)各调控林与未调控马尾松纯林之间凋落物水文特性综合评分排序为:马尾松+桂南木莲>马尾松+伯乐>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深山含笑>马尾松+连香>马尾松+油茶。综上:桂南木莲和伯乐调控后的马尾松林凋落物水文效益较为显著,油茶调控林的凋落物水文特性较差;因此,在对马尾松纯林进行物种调控时,为保证调控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应考虑到调控阔叶树种特性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物种调控 凋落物 水文特性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威宁短柱油茶与册亨红球油茶籽油品质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龙莉 高超 +4 位作者 杨露 廖德胜 韦红莉 仇杰 周运超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3-191,共9页
为探明我国贵州地区独特的高寒山区和低热河谷区2个自然环境下本地特有油茶物种的油茶籽油品质的差异性,同时选育优质木本油料品种,从威宁短柱油茶和册亨红球油茶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稳产、抗病的优株共计14份,对2种类型油茶单位冠幅产量... 为探明我国贵州地区独特的高寒山区和低热河谷区2个自然环境下本地特有油茶物种的油茶籽油品质的差异性,同时选育优质木本油料品种,从威宁短柱油茶和册亨红球油茶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稳产、抗病的优株共计14份,对2种类型油茶单位冠幅产量、茶籽油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与功能性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油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威宁短柱油茶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册亨红球油茶,而单位冠幅产量低于册亨红球油茶;2种茶籽油的脂肪酸均由SFA、MUFA和PUFA组成,3种成分含量最高的分别为WN-8(14.72%)、QXN-5(84.75%)和QXN-4(11.17%);茶籽油功能性活性物质主要包括α-VE、总酚、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7.90 mg/100 g(WN-1)~34.27 mg/100 g(QXN-3)、3.41 mg/kg(WN-9)~40.46 mg/kg (WN-8)、79.33 mg/kg (QXN-2)~364.73 mg/kg (WN-7)、204.40 mg/kg (WN-6)~350.10 mg/kg (WN-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油脂质量排名前三的优株依次为WN-7、WN-8、WN-5,威宁短柱油茶籽油品质高于册亨红球油茶籽油,两者综合平均得分分别为0.275和-0.4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组分 功能性活性物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特点的贵州农业产业高效适配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薰元 周运超 +2 位作者 白云星 张珍明 杜姣姣 《贵州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27-32,18,共7页
本文以贵州农业产业为例,基于土壤特点提出贵州农业产业现存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方法,收集归纳贵州年鉴和土壤数据,对贵州土壤特点和农业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两者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探讨基于土壤特点下,贵州农... 本文以贵州农业产业为例,基于土壤特点提出贵州农业产业现存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方法,收集归纳贵州年鉴和土壤数据,对贵州土壤特点和农业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两者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探讨基于土壤特点下,贵州农业产业的适宜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贵州土壤成土速率慢,土被破碎,肥力差异大、异质性强,耕地土壤数量少且质量差,土壤污染严重,农产品受影响;(2)种植业和林业作为贵州农业产业的两大重要分支,种植业在贵州土壤上发展空间有限,而在贵州土壤特点下林业发展潜力较大;(3)基于土壤特点,贵州农业产业的优势在于林业产业。综上:贵州农业产业规划应基于土壤特点,守住耕地红线并加强绿色林业产业发展;强化林业产业化管理,基于土壤特点开发林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树立林业产品销售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农业 土壤特点 农业产业 林业发展 种植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铝浓度处理下马尾松体内铝的分配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何琴 孙学广 +1 位作者 袁贵云 冯万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0,共10页
有毒金属离子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和亚细胞水平的定位与植物对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密切相关。为探究铝进入马尾松体内后在亚细胞水平下的分布情况,该研究分别设置0、0.5、1.0、2.0 mmol·L^(-1)4个铝浓度,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铝浓度下... 有毒金属离子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和亚细胞水平的定位与植物对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密切相关。为探究铝进入马尾松体内后在亚细胞水平下的分布情况,该研究分别设置0、0.5、1.0、2.0 mmol·L^(-1)4个铝浓度,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铝浓度下马尾松的生长状况及亚细胞水平下铝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低浓度铝(0.5 mmol·L^(-1))显著促进马尾松的生长(P<0.05),随铝浓度的升高(≥1.0 mmol·L^(-1)),马尾松根系生长和根尖细胞活力均受到抑制。(2)相较于茎叶,进入马尾松体内的铝主要沉积在根系中(P<0.05),但随着铝浓度的增加,茎叶中的铝含量也开始增加。(3)亚细胞水平下,不同铝浓度影响了铝在细胞壁和液泡中的分配比例。当铝浓度为1.0 mmol·L^(-1)及以下时,铝在根系和茎叶的细胞壁和液泡中的比例均较高,两者间铝含量差异不显著;而高铝浓度下(2.0 mmol·L^(-1)),铝则主要沉积在细胞壁上,根系、茎叶的细胞壁铝含量分别占比55%和70%。相较而言,各铝浓度处理下细胞器和细胞质中的铝含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这降低了铝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综上认为,马尾松可以通过调整体内铝的分配来适应铝胁迫,这为后续从细胞及分子层面进一步阐明马尾松对铝环境的适应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亚细胞组分 细胞壁 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互作对物种共存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路瑶 臧丽鹏 +5 位作者 李雍 蒙胧晨曦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128,共11页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驱动因子,确定生物相互作用下的物种共存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目标。在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预测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对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逐渐成为...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驱动因子,确定生物相互作用下的物种共存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目标。在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预测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对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逐渐成为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新趋势。长期以来,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探讨大多建立在成对物种间直接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理论预测和现实观测的差异使得生态学家开始更加关注生物之间的间接相互作用,尤其是高阶互作。本文从高阶互作的定义与发展出发,重点梳理了高阶互作研究方法,总结了高阶互作对物种共存的影响,最后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物种共存 间接相互作用 高阶互作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对马尾松菌根化幼苗抗逆生理和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刘海燕 李快芬 +1 位作者 陈后英 丁贵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0,共10页
[目的]不同Al^(3+)水平下,研究马尾松菌根/非菌根幼苗的生理、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Al的亚细胞分布,分析菌根化苗木对铝的响应及其耐铝性,为外生菌根真菌提高寄主植物耐铝性和育苗造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半年生菌根和非... [目的]不同Al^(3+)水平下,研究马尾松菌根/非菌根幼苗的生理、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Al的亚细胞分布,分析菌根化苗木对铝的响应及其耐铝性,为外生菌根真菌提高寄主植物耐铝性和育苗造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半年生菌根和非菌根马尾松苗为材料,采用砂培盆栽浇铝法,分别设置0、0.2、0.4、0.8mmol·L^(-1) Al^(3+)(AlCl_(3))处理,分析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等生理指标变化,Al的亚细胞分布,通过组织染色观察根尖ROS和MDA分布,并观察根尖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随外源[Al^(3+)]的升高,马尾松菌根/非菌根苗根系SOD、CAT、P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高铝(0.8 mmol·L^(-1))水平时,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最大,且非菌根苗受到铝的影响程度更大;(2)随外源[Al^(3+)]的升高,马尾松根尖吸收的铝含量显著增加,且菌根苗吸收的铝含量显著高于非菌根苗;(3)从细胞超微结构和Al的亚细胞分布看,大量Al^(3+)首先与细胞壁结合,细胞内的Al^(3+)与生物膜强烈结合,使细胞器物质向外渗漏作用加强,干扰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的各种调节过程。而由于菌根对铝的吸附作用,降低了侵入细胞内的铝离子含量,保护亚细胞器结构的同时也维持了细胞的基本功能,从而缓解铝毒性。[结论]铝处理使马尾松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增加,0.4 mmol·L^(-1)以上的铝浓度产生明显铝毒害症状。而菌根可以通过吸收更多的铝降低铝毒害,并提高植物耐铝能力,这很可能是马尾松菌根苗的一个重要外部抗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 马尾松 耐铝性 抗氧化酶 细胞超微结构 亚细胞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疯树转录因子JcbZIP11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作者 令狐前前 简文松 徐刚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2期4-7,共4页
bZIP11转录因子是与花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之一。为了解JcbZIP11在麻疯树花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以麻疯树花蕾为试材,采用RT-PCR技术克隆麻疯树JcbZIP1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麻疯树JcbZIP11长315 bp,编码104个氨... bZIP11转录因子是与花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之一。为了解JcbZIP11在麻疯树花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以麻疯树花蕾为试材,采用RT-PCR技术克隆麻疯树JcbZIP1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麻疯树JcbZIP11长315 bp,编码104个氨基酸,属于bZIP家族S亚族成员。JcbZIP11蛋白包含1个bZIP_plant_GBD1结构域,是1个无跨膜结构、信号肽,定位于细胞核的非分泌蛋白,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JcbZIP11蛋白与蓖麻RcbZIP11同源性最高(89.02%),且与蓖麻亲缘关系最近,均属于大戟科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疯树 JcbZIP11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及外生菌根菌对马尾松幼苗根系形态及分泌物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敏 赵熙州 +2 位作者 王好运 卢中科 丁贵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3-72,共10页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接种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根系生长、形态、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阐明不同外生菌根菌促生抗逆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棚内盆栽试验,分析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橙黄硬皮马勃...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接种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根系生长、形态、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阐明不同外生菌根菌促生抗逆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棚内盆栽试验,分析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橙黄硬皮马勃(Sc)、琥珀乳牛肝菌(Sp)和未接菌(CK)马尾松幼苗的地上和地下生长、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结果】1)干旱胁迫抑制马尾松生长和根系活力,但接种Sc和Sp均能促进马尾松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根系活力,改善根系形态,以接种Sc效果更佳。2)在根系分泌物中共检测出酸类、酮类、萜类、酯类、醇类和醛类6大类有机物质,共28种化合物。分泌物组成和相对含量受接菌和干旱胁迫调控,其中,接种Sc和Sp分别使分泌物种类增加和降低;无论是否接菌,分泌物种类均在干旱胁迫下增加;各类分泌物相对含量对干旱和接菌处理响应明显且存在差异,变化幅度和方向与分泌物种类有关;接种菌根菌能改变干旱胁迫下各类分泌物相对含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抑制萜类相对含量、增加醛类相对含量,同时,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程度更大。菌根菌对同一组分不同化合物相对含量也有显著影响。3)马尾松幼苗接种Sp后通过提高根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促进植物生长,抵御干旱胁迫;接种Sc后通过维持较高的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抵御干旱胁迫。【结论】马尾松幼苗接种Sp和Sc通过改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活力和维持较高的土壤酶活性等方式促进生长和缓解干旱胁迫,以接种Sc缓解干旱胁迫的效果最佳。不同菌根菌接种处理后根系性状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变化复杂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外生菌根 干旱 根系分泌物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玉米茎秆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尹晓爱 方乾 +2 位作者 杨通杭 戴全厚 赵龙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72,共6页
玉米茎秆流是降雨过程中经玉米冠层截留后沿茎秆流向根部的水量,是种植坡地地表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根部的土壤侵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成熟期玉米茎秆流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试验土槽长为0.40 m、宽... 玉米茎秆流是降雨过程中经玉米冠层截留后沿茎秆流向根部的水量,是种植坡地地表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根部的土壤侵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成熟期玉米茎秆流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试验土槽长为0.40 m、宽为0.23 m、深为0.14 m;采用直径为2 cm的PVC管模拟成熟期玉米茎秆,高度为1.2 m;模拟茎秆流量为5,10,15 g/s,用相同降雨条件下无茎秆流坡地作为对照措施;降雨强度为60,90,120 mm/h,降雨历时108 min,坡度为10°。结果表明:(1)与对照措施相比,茎秆流具有加快坡地地表产流的作用;(2)模拟茎秆流条件下地表产流量和产沙量均高于对照,相较无茎秆流坡地,3个降雨强度下各茎秆流量的产流贡献率为14.90%~43.10%,产沙贡献率为12.47%~26.75%;(3)茎秆流在茎秆周围地表形成细小股流,促使坡地土壤侵蚀过程由面蚀向细沟侵蚀转变,从而增加了坡地土壤侵蚀量。因此,在坡地水土流失计算与评价中应考虑茎秆流的土壤侵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秆流 土壤侵蚀 产流量 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针阔混交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 被引量:25
19
作者 白云星 周运超 +1 位作者 张薰元 杜姣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36,共13页
【目的】探讨不同阔叶树种引入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为针阔混交林的营造和改造及其水文作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选择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基本一致的5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马尾松... 【目的】探讨不同阔叶树种引入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为针阔混交林的营造和改造及其水文作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选择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基本一致的5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马尾松×伯乐、马尾松×桂南木莲、马尾松×连香树、马尾松×油茶、马尾松×深山含笑),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并结合凋落物储量、土壤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等参数,比较混交改造15年后不同人工林的凋落物、土壤特征及其持水能力变化。【结果】林下凋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马尾松×深山含笑(23.11 t·hm^(-2))>马尾松×连香树(18.77 t·hm^(-2))>马尾松×伯乐(18.28 t·hm^(-2))>马尾松×桂南木莲(16.01 t·hm^(-2))>马尾松纯林(13.39 t·hm^(-2))>马尾松×油茶(8.85 t·hm^(-2));在0~20 cm土层,伯乐、桂南木莲、油茶和深山含笑的引入分别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饱和蓄水量提高6.94%、9.00%、15.10%和23.90%,而连香引入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饱和蓄水量降低6.62%;在0~100 cm土层,油茶和深山含笑引入分别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饱和蓄水量提高8.08%和19.47%;土壤毛管蓄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饱和蓄水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密度和分形维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坐标综合评定法结果表明,深山含笑更适合作为改造马尾松人工纯林的混交树种,油茶引入会降低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结论】不同阔叶树种与马尾松人工纯林混交改造15年后,林分凋落物组成、数量和土壤理化性质会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表现为马尾松×深山含笑>马尾松×伯乐>马尾松×连香树>马尾松×桂南木莲>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油茶。未来人工林生态水文研究应关注不同树种及其混交林的凋落物和土壤水文功能差异,对人工针叶纯林进行阔叶树种混交改造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和混交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森林混交模式 凋落物 土壤 马尾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母岩发育马尾松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赵辉 周运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189-6201,共13页
生物固氮是马尾松林地土壤氮素的重要来源,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的变化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地力维持起重要作用。采用池栽试验,应用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借助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以n... 生物固氮是马尾松林地土壤氮素的重要来源,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的变化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地力维持起重要作用。采用池栽试验,应用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借助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以nifH基因为标靶,研究四类母岩(变余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和玄武岩)发育马尾松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玄武岩土壤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马尾松株高和地径均显著高于其他母岩(P<0.05)。(2)四类母岩土壤nifH基因丰度差异显著,玄武岩土壤nifH基因丰度分别是变余砂岩、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的3.75倍、7.89倍和4.41倍。(3)四类母岩土壤固氮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显著,且玄武岩显著高于其他母岩。四类母岩发育土壤共获得有效序列159231条,分属于6个门、14个纲、41个目、69个科和122个属。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和蓝藻门为主要优势类群。属水平上,慢生根瘤菌属、眉藻属、根瘤菌属和固氮螺菌属为主要优势属。玄武岩土壤变形菌门、慢生根瘤菌属、根瘤菌属和固氮螺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母岩。层次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表明,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相似,玄武岩与其他母岩固氮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4)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微生物量氮是固氮菌丰度、α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玄武岩土壤肥力高,提高了土壤固氮菌数量和群落多样性,有利于马尾松生长。研究从微生物学角度为马尾松适地造林和氮素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岩 马尾松 固氮微生物 NIFH基因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