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寰枢椎连接棒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1
作者 陈啟鸰 欧阳北平 +2 位作者 罗春山 梁栋柱 陆廷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6-45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连接棒组合方式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的基础上建立了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模型上,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进行后路... 目的 探讨不同连接棒组合方式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的基础上建立了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模型上,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进行后路寰椎(C_(1))侧块和枢椎(C_(2))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固定,这包括C_(1)侧块和C_(2)椎弓根平行棒固定(C组)、交叉棒固定(D组),C_(1)侧块和C_(2)椎板平行棒固定(E组)、交叉棒固定(F组)。使用三维运动仪测试各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ROM),并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1)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状态组和内固定组的寰枢椎活动度均小于失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状态下,四种内固定组的寰枢椎活动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旋转方向上,平行棒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交叉棒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F组与C组活动度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D组<F组=C组<E组<A组<B组。结论 C_(1)侧块联合C_(2)椎板螺钉构成的短节段平行棒固定系统的抗旋转稳定性稍显不足,而交叉棒固定可以较好的予以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 后路 寰枢椎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春山 赵国权 +4 位作者 梁栋柱 欧阳北平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研究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影响,以期能对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椎间撑开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的颈椎制作标本,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中立、屈伸、侧弯、旋转的... 目的研究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影响,以期能对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椎间撑开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的颈椎制作标本,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中立、屈伸、侧弯、旋转的多维运动,分别测试在不同运动载荷下C_(5/6)椎间隙撑开前,C_(5/6)椎间隙撑开基准高度100%、120%、140%、160%时C_(4/5)及C_(6/7)椎间盘压力变化,对测得的压力值进行多重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撑开器位置安装满意,统计分析显示:6例标本C_(5/6)的平均高度值为6.8 mm;在不同椎间撑开高度下,颈椎后伸30。位时椎间盘压力最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120%的基准高度时,颈椎后伸30°位、左右侧弯30°位时C_(4/5)与C_(6/7)椎间盘压力值分别比其它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椎中立位时C_(4/5)与C_(6/7)椎间盘压力均小于100%、140%、160%时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而大于未撑开前测得的椎间盘压力值;左右侧屈时,120%平均高度时C_(4/5),C_(6/7)椎间盘压力值小于140%平均高度(P<0.05),且两者与其他3种高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旋转:各状态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例标本在撑开160%的基准高度行前屈30°位时,出现关节突的关节囊韧带轻微撕裂。结论 C_(5/6)椎间盘摘除行椎间植骨时,选取基准高度的120%作为椎间隙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变化影响较小,为合适的椎间隙撑开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压力 撑开高度 临近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尾横连与棒-棒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4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梁栋柱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C_(1)~C_(2)PSR)(C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装置传统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为D组和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为E组,E组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E_(1)组和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_(2)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每组标本的寰枢椎活动度(ROM)。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①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组及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失稳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4种内固定组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在侧屈、旋转方向上,横连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无横连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③D组分别与E_(1)、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E_(1)和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也无计学差异(P>0.05)。结论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中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稳定性;钉尾横连具有与传统棒-棒横连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钉尾横连安装在寰椎侧和枢椎侧生物力学性能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MIAT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许静 郭健 +1 位作者 蒲兴魏 李大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2-1473,共12页
目的:探讨lncRNA-MIAT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THP-1细胞,将过表达(LV-MIAT)与下调lncRNA-MIAT表达(LVshMIAT)的慢病毒颗粒及空载体(LV-Vector)转染入THP-1细胞中,将THP-1细胞诱导活化... 目的:探讨lncRNA-MIAT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THP-1细胞,将过表达(LV-MIAT)与下调lncRNA-MIAT表达(LVshMIAT)的慢病毒颗粒及空载体(LV-Vector)转染入THP-1细胞中,将THP-1细胞诱导活化为巨噬细胞,并采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将活化后的巨噬细胞与骨肉瘤(OS)MG63细胞共培养,将上述共培养体系分为MG63+LV-Vector组(阳性对照组)、MG63+LV-shMIAT组、MG63+LVMIAT组和IL-4+LV-Vector组。检测各组THP-1细胞中lncRNA-MIAT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M2型巨噬细胞百分率,ELISA法检测各组THP-1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4(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检测各组HUVEC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Notch1和δ样蛋白4(DLL4)表达水平。取各培养体系中的巨噬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血管细胞(HUVEC)共培养,EDU染色法检测各组HUVEC增殖活力,成管实验检测HUVEC血管形成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THP1中Janus激酶1(JAK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STAT6)和磷酸化STAT6(p-STAT6)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p-STAT6/STAT6比值。构建OS荷瘤小鼠模型,并将36只荷瘤小鼠分为LV-Vector组、LV-shMIAT组和LV-MIAT组(n=12)。检测干扰lncRNA-MIAT表达后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及肿瘤组织中CD163和CD31阳性表达率。结果:采用慢病毒感染成功建立稳定过表达或下调lncRNA-MIAT的THP-1细胞。与LVVector组比较,LV-shMIAT组细胞中lncRNA-MIAT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LV-MIAT组细胞中lncRNA-MIA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G63+LV-Vector组比较,MG63+LVshMIAT组THP-1细胞中VEGF、IL-10和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5),HUVEC中VEGFR2、Notch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MG63+LV-MIAT组和IL-4+LV-Vector组THP-1细胞中VEGF、IL-10和TGF-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HUVEC中VEGFR2、Notch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2型巨噬细胞百分率、THP-1细胞中p-STAT6/STAT6比值和JAK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MG63+sh-MIAT组比较,MG63+LV-MIAT组和IL-4+LV-Vector组THP-1细胞中VEGF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0和TGF-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HUVEC中VEGFR2、Notch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MG63+LV-Vector组比较,MG63+LV-shMIAT组HUVEC的增殖活力与血管形成数均明显降低(P<0.05),MG63+LV-MIAT组和IL-4+LV-Vector组HUVEC的增殖活力与血管形成数均明显升高(P<0.05)。裸鼠体内成瘤实验,与LV-Vector组比较,LV-MIAT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升高(P<0.05),肿瘤组织中CD163和CD31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LVshMIAT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和质量、肿瘤组织中CD163和CD3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LV-shMIAT组比较,LV-MIAT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升高(P<0.05),肿瘤组织中CD163与CD31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lncRNA MIAT可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的M2极化和上调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参与调控OS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lncRNA-MIAT M2型巨噬细胞 肿瘤血管 人脐静脉内皮血管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大寿 陈黔 +10 位作者 罗春山 覃裕 潘奇 蔡封俊 薛爱存 宋红 陆挺盛 陈艳 张亮 黄瑞鸿 王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5-818,共4页
目的探讨高黏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5月,用高黏骨水泥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压缩程度大于70%)骨折患者100例,随访患者至少1个月,通过对术... 目的探讨高黏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5月,用高黏骨水泥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压缩程度大于70%)骨折患者100例,随访患者至少1个月,通过对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QOL)评分及骨水泥外漏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估高黏骨水泥行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行高黏骨水泥PVP术后1周随访,92例疼痛明显缓解(92%),VAS评分由术前(7.0±1.2)分,降低到(2.0±1.5)分,QOL评分由术前(30±5)分,升高为(80±18)分。两者与术前相比,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随访,91例缓解(91%),VAS评分术前(7±1.2)分,降低到(1.5±1.0)分,QOL评分由术前(30±5)分,升高为(80±15)分。两者与术前相比,P<0.01,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外溢40例(40%),未见引起严重神经症状,其中,椎体上下椎间盘漏共28例;椎体前缘漏11例,椎体后缘漏占1例。结论应用高黏骨水泥行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严重椎体压缩 高黏骨水泥 视觉模拟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有限元对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力学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1-727,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为A组,失稳组为B组,B组+C_(1)-C_(2)PSR为C组,C组+新型钉尾横连(C_(1)-C_(2)PSR+hS-S CL)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H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正常组、失稳组、六种内固定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①在6种工况下,正常组和内固定组的ROM较失稳组均明显降低;在屈伸状态下:全部内固定组的ROM基本一致,在侧屈和旋转状态下:D-H组ROM较无横连C组分别减少34%~44%和79%,36%~46%和76%~80%,39%~47%和78%~79%,40%~46%和78%~79%,49%~50%和91%~93%其中H组ROM在旋转状态减少最为明显。②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所有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横连组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结合部。结论交叉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具有最强的抗旋转稳定性,但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易发生横连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