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4
1
作者 令狐克鸿 冉景丞 +2 位作者 赵月 陈敏 全修建 《中国林副特产》 2009年第4期78-81,共4页
根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森林资源及管理水平,分析了保护区森林火险因素、防火现状及防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包括森林防火工作要宣传与保护并重、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火... 根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森林资源及管理水平,分析了保护区森林火险因素、防火现状及防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包括森林防火工作要宣传与保护并重、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火险监测预报能力、建立防火隔离带、加强森林防火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森林防火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猎蝽昆虫种类调查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雁泉 高景梅 《贵州林业科技》 2009年第2期35-38,共4页
文中记述了贵州省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猎蝽6亚科32属49种,其中包括2个贵州新记录种,即:毛足菱猎蝽Isyndus pilosipes Reuter和锥头长头猎蝽Henricohahnia monticola Hsiao et Ren。
关键词 贵州茂兰 猎蝽科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6
3
作者 周凤娇 丁访军 +2 位作者 杨成华 冉景丞 吴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2,共5页
为进一步开发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更好地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调查了茂兰自然保护区石上森林、水中林和九洞天3个旅游景点的植被种类,计算分析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结果表明:景区植... 为进一步开发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更好地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调查了茂兰自然保护区石上森林、水中林和九洞天3个旅游景点的植被种类,计算分析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结果表明:景区植物共74科152属257种,其中,乔木有32科52属71种,灌木50科94属148种,草本有27科37属53种,蕨类有7科12属20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都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群落以落叶树种、纸质叶和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结构复杂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自然保护区 旅游景点 群落结构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演替序列的数量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攀峰 杨瑞 +3 位作者 安明态 邹军 魏鲁明 喻理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9-334,共6页
综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及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进行分类及排序,确定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替序列。结果表明:根据DCA排序可将研究区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草地→灌丛→乔林→顶极群落;根据T... 综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及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进行分类及排序,确定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替序列。结果表明:根据DCA排序可将研究区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草地→灌丛→乔林→顶极群落;根据TWINSPAN分类结果可将植被分为11个群丛,其中,第、、、群丛为草本阶段,第、群丛为灌丛阶段,、、群丛为乔林阶段,第、群丛为顶极阶段。茂兰喀斯特植被演替顶极群落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一种典型的地形—土壤演替顶极,是植被与当地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序列 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除趋势对应分析法 分类排序 喀斯特植被 贵州茂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 被引量:28
5
作者 龙翠玲 余世孝 +1 位作者 魏鲁明 熊志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9,共7页
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并对林隙特征、林隙的形成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分布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但在总林隙面积比例上,大林隙所占的比例较大;2)林隙大多数在20年前形成,估计林隙形成速率为0.55个... 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并对林隙特征、林隙的形成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分布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但在总林隙面积比例上,大林隙所占的比例较大;2)林隙大多数在20年前形成,估计林隙形成速率为0.55个·hm-2a-1,返回间隔期为270年;3)林隙密度约为20个·hm-2,林隙平均面积(69.7±45.71)m2,扩展林隙平均面积(152.7±79.43)m2,林隙和扩展林隙占所调查林分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9%和30.6%;4)林隙形成方式以折干为主,但因地形差异,槽谷、坡地、漏斗的主要形成方式分别为干中折断、拔根倒和干基折断;5)大多数林隙由1~4株形成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2.5株。大部分林隙形成木为森林建群种,常绿和落叶树种分别占61.5%和38.5%。林隙形成木以小径级为主,表明本地森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干扰状况 茂兰 喀斯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艳平 宗炜 +2 位作者 刘绍飞 杨成华 丁访军 《林业调查规划》 2008年第4期46-49,共4页
通过设样地调查,对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进行群落结构研究.森林群落内共有维管植物61科116属153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10属11种.常绿树种占群落全部植物的50%~65.38%,乔木层中,乔木的个体/种水平均低,优势种不明显;小径级树木分... 通过设样地调查,对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进行群落结构研究.森林群落内共有维管植物61科116属153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10属11种.常绿树种占群落全部植物的50%~65.38%,乔木层中,乔木的个体/种水平均低,优势种不明显;小径级树木分布数量大,群落结构稳定.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在植物区系上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 喀斯特漏斗森林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峰丛中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胡蕖 魏鲁明 +2 位作者 杨成华 崔迎春 丁访军 《福建林业科技》 2009年第1期43-48,90,共7页
研究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峰丛中部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特征、群落内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峰丛中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由乔、灌、草及层间藤本植物组成,种类组成丰富,样地(1 8... 研究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峰丛中部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特征、群落内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峰丛中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由乔、灌、草及层间藤本植物组成,种类组成丰富,样地(1 800 m2)共有植物146种,分属55个科,其中种属比较多的科有樟科、壳斗科、山茱萸科、胡桃科、榛科等,群落无明显优势树种;群落以常绿树种、革质叶、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的植物区系与泛热带植物区系和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热带、亚热带分布的属占65.31%,群落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 喀斯特峰丛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头喀斯特土地整理区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浒 樊云龙 +1 位作者 冉景丞 王仙攀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6-109,112,共5页
为弄清河头喀斯特土地整理区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于2009年11-12月和2010年1-5月对该区域的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脊椎动物和土壤动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脊椎动物87种,土壤动物82种,底栖动物13... 为弄清河头喀斯特土地整理区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于2009年11-12月和2010年1-5月对该区域的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脊椎动物和土壤动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脊椎动物87种,土壤动物82种,底栖动物13种,且分布有1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河流鱼类、底栖动物较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动物也较原生森林中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土地整理 喀斯特 贵州荔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波野生梅果实营养成分的测定和研究
9
作者 刘洋 冉景丞 +1 位作者 龙应霞 文治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9949-9950,共2页
[目的]为开发利用荔波野生梅提供依据。[方法]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洞塘乡随机采取荔波野生梅果实,观察其基本物理性状,测定其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荔波野生梅果实的果形指数平均值为1.16,单果重低于国内主栽品种,含水量80... [目的]为开发利用荔波野生梅提供依据。[方法]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洞塘乡随机采取荔波野生梅果实,观察其基本物理性状,测定其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荔波野生梅果实的果形指数平均值为1.16,单果重低于国内主栽品种,含水量80.00%左右,可滴定酸含量为5.3%~6.8%,可溶性糖含量为1.1%~1.5%,糖酸比为0.19~0.24,蛋白质含量为0.53%~0.66%,Vc含量为3.29~4.51mg/100g,K含量是国内主栽品种的10倍以上,Ca含量为国内主栽品种的4~6倍,Na含量则远低于国内主栽品种。荔波野生梅果实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与国内主栽品种相当。[结论]荔波野生梅是一种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食品资源,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波野生梅 营养成分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喀斯特微生境中八角莲生长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婷婷 兰洪波 +2 位作者 蒙惠理 王登鸿 陆光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0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八角莲仿野生栽培效果,比较不同喀斯特小生境八角莲的生长差异,拟总结选出适宜推广的八角莲种植技术。方法:在茂兰保护区选择不同的喀斯特微生境(土面、石窝、石缝、石沟)仿野生栽植八角莲,并与人工大田栽植对比,测定不同生境... 目的:探讨八角莲仿野生栽培效果,比较不同喀斯特小生境八角莲的生长差异,拟总结选出适宜推广的八角莲种植技术。方法:在茂兰保护区选择不同的喀斯特微生境(土面、石窝、石缝、石沟)仿野生栽植八角莲,并与人工大田栽植对比,测定不同生境下八角莲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生长量。结果:仿野生石山种植八角莲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生长量均大于大田人工栽培,其中土面种植的八角莲株高最高,石缝、石窝和石沟次之;石缝生境下叶片数最多,其次为土面、石沟、石窝,叶面积、生物量的增长与叶片数相同,依次为:石缝>土面>石沟>石窝>大田。结论:仿野生石山生境种植八角莲优于人工大田栽培,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莲 生长量 仿野生栽培 喀斯特小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