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花溪近49年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丹
朱应明
袁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8期213-214,共2页
选用贵阳市花溪区气象局1962~2010年逐月、逐年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花溪极端最高气温表现为弱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极端气温差趋...
选用贵阳市花溪区气象局1962~2010年逐月、逐年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花溪极端最高气温表现为弱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极端气温差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变化特征
花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的贵阳边界层上空大气逆温特征
被引量:
2
2
作者
闵昌红
黄世芹
+4 位作者
吴丹
吴世美
吴有恒
龙思朝
李立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0期181-186,共6页
利用贵阳L波段探空雷达建站以来2003—2017年探测资料,对贵阳大气边界层上空高度大于1500 m逆温和强逆温的温差、频率、厚度、强度和底高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高空逆温层温差集中在1.0~5.0℃,占比高达90%以上。在大...
利用贵阳L波段探空雷达建站以来2003—2017年探测资料,对贵阳大气边界层上空高度大于1500 m逆温和强逆温的温差、频率、厚度、强度和底高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高空逆温层温差集中在1.0~5.0℃,占比高达90%以上。在大约16500 m以下的高空大气层内,逆温频率呈现“两峰一谷”的特点。平均厚度07:00、19:00分别为263、282 m,且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07:00、19:00逆温平均强度分别为0.76~2.38和0.75~2.11℃/100 m。在高空逆温区前半区间即(1500,8500]m^2个时次逆温平均强度均大于1.0℃/100 m,在此区间上呈现两低中高的单峰分布。从时间分布看,高空逆温2个时次年均频率约超过60%。冬季高空逆温频率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少。2个观测时次均大于20 d的月份出现在冬春季节。高空强逆温相对于高空逆温次数少,07:00、19:00年平均天数分别为4.93和4 d,多出现在500 hPa附近。这类逆温仍然是冬季比夏季多,厚度很薄,温差却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
边界层
高空逆温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花溪近49年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丹
朱应明
袁秀
机构
贵州省花溪区气象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8期213-214,共2页
文摘
选用贵阳市花溪区气象局1962~2010年逐月、逐年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花溪极端最高气温表现为弱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极端气温差趋于缓和。
关键词
极端气温
变化特征
花溪
分类号
S161.2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的贵阳边界层上空大气逆温特征
被引量:
2
2
作者
闵昌红
黄世芹
吴丹
吴世美
吴有恒
龙思朝
李立平
机构
贵州省
贵阳市
气象
局
贵州省
乌当区
气象
局
贵州省花溪区气象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0期181-186,共6页
基金
贵阳市气象局气象科技基金项目(KF〔201904〕号)。
文摘
利用贵阳L波段探空雷达建站以来2003—2017年探测资料,对贵阳大气边界层上空高度大于1500 m逆温和强逆温的温差、频率、厚度、强度和底高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高空逆温层温差集中在1.0~5.0℃,占比高达90%以上。在大约16500 m以下的高空大气层内,逆温频率呈现“两峰一谷”的特点。平均厚度07:00、19:00分别为263、282 m,且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07:00、19:00逆温平均强度分别为0.76~2.38和0.75~2.11℃/100 m。在高空逆温区前半区间即(1500,8500]m^2个时次逆温平均强度均大于1.0℃/100 m,在此区间上呈现两低中高的单峰分布。从时间分布看,高空逆温2个时次年均频率约超过60%。冬季高空逆温频率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少。2个观测时次均大于20 d的月份出现在冬春季节。高空强逆温相对于高空逆温次数少,07:00、19:00年平均天数分别为4.93和4 d,多出现在500 hPa附近。这类逆温仍然是冬季比夏季多,厚度很薄,温差却极大。
关键词
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
边界层
高空逆温
特征
Keywords
L-band high altitude detection system
Boundary layer
High altitude i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4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花溪近49年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吴丹
朱应明
袁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的贵阳边界层上空大气逆温特征
闵昌红
黄世芹
吴丹
吴世美
吴有恒
龙思朝
李立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