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鼻结合顶空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贵州不同品种辣椒发酵后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74
1
作者 陆宽 王雪雅 +4 位作者 孙小静 霍昕 高玉琼 冯发进 杜成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9-205,共7页
以贵州5种不同辣椒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发酵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 以贵州5种不同辣椒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发酵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知,PCA和LDA主成分贡献率总和分别为99.93%、99.19%,均大于95%,说明传感器识别效应和样品间的风味区分度较好。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5种样品共检出124种不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黄平线椒占97种,以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6.82%;施秉线椒和大方皱椒分别占88种和94种,且均以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1.88%、28.99%;百宜平面椒和花溪党武辣椒分别占89种和71种,均以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6.75%、35.08%。此结果与电子鼻PCA和LDA结果相一致。因此,通过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结果可知,电子鼻能够很好地区分贵州名优产地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发酵辣椒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丙酮提取物成分分析及其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陆宽 王巧荣 +2 位作者 霍昕 高玉琼 冯发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8-802,共5页
【目的】为深度开发利用肉桂资源。【方法】采用GC-MS方法对肉桂丙酮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并研究该提取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肉桂丙酮提取物共分离出8种化合物,鉴定出6种,其中肉桂醛占已知成分的88.39%;其对茄链格孢菌... 【目的】为深度开发利用肉桂资源。【方法】采用GC-MS方法对肉桂丙酮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并研究该提取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肉桂丙酮提取物共分离出8种化合物,鉴定出6种,其中肉桂醛占已知成分的88.39%;其对茄链格孢菌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为45.68 mg/L(y=6.0544x-5.0487,r=0.977)、烟草赤星病菌EC_(50)为50.13 mg/L(y=2.9681x-0.0461,r=0.981)、多隔镰刀菌EC_(50)为91.09 mg/L(y=3.0824x-1.0399,r=0.980)、灰葡萄孢菌EC_(50)为86.59 mg/L(y=4.9445x-4.5799,r=0.964)、大豆炭疽病菌EC_(50)为105.09 mg/L(y=4.4133x-3.9218,r=0.965)。【结论】肉桂丙酮提取物对该5种植物病原菌均显示出抑菌效果,对茄链格孢菌最敏感,抑制作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 挥发性成分 植物病原菌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不同辣椒品种的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49
3
作者 王雪雅 陆宽 +1 位作者 孙小静 蓬桂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218,共7页
对贵州地区5个名优辣椒品种的品质及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果实进行质地分析。5种辣椒的品质成分呈现品种和地区差异性,黄平线椒的水分、粗蛋白及总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百宜平面椒总灰分、可溶性糖、还原糖及还原型VC含量最高,花溪党... 对贵州地区5个名优辣椒品种的品质及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果实进行质地分析。5种辣椒的品质成分呈现品种和地区差异性,黄平线椒的水分、粗蛋白及总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百宜平面椒总灰分、可溶性糖、还原糖及还原型VC含量最高,花溪党武辣椒粗纤维及辣椒红素含量最高,大方皱椒总酸、总辣椒碱含量最高。辣椒果实的各质地参数表明,百宜平面椒的硬度、回复性相对最大,黄平线椒的内聚性、黏着性及咀嚼性最高,各质地参数相关性显示硬度与回复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2),与内聚性、黏着性、咀嚼性呈显著负相关(r=-0.741、r=-0.720、r=-0.600);内聚性与黏着性呈显著正相关(r=0.630);黏着性与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2)。5个辣椒品种共检测出128种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的是黄平线椒及施秉线椒(93种);5个辣椒品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为萜烯类,为20.57%~48.60%,其次是含硫化合物类,为5.23%~27.02%,不同品种的辣椒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构成了不同的挥发性。综合分析认为贵州地区不同辣椒品种品质成分、质地性状及挥发性成分有一定的差异,百宜平面椒可作为发酵辣椒的加工原料品种,花溪党武辣椒适宜作为干辣椒加工的原料,黄平线椒可作为鲜食辣椒品种,生产企业可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加工,获取优质的辣椒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辣椒 品质 质地特性 挥发性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辣椒品种对辣椒酱发酵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孙小静 王雪雅 +1 位作者 蓬桂华 陆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59,共5页
以6个品种的新鲜辣椒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制作辣椒酱,并研究发酵过程中p H值、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发酵型辣椒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辣椒酱中的p H值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 以6个品种的新鲜辣椒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制作辣椒酱,并研究发酵过程中p H值、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发酵型辣椒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辣椒酱中的p H值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直至稳定,总酸含量逐渐上升直至稳定,亚硝酸盐含量则整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黄平1号和大方皱椒的总酸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70%和1.48%,但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均较低,分别为6.09 mg/kg和6.25 mg/kg;花溪辣椒和独山1号的p H值均较高,分别为4.48和3.76,但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均较高,分别为7.34 mg/kg和8.13 mg/kg。通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6个品种辣椒酱的发酵过程,表明不同品种辣椒加工制作辣椒酱品质差异较大,对辣椒酱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酱 品种 发酵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含姜黄食品对去卵巢模型鼠骨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陆宽 张洁 +4 位作者 刘文炜 霍昕 刘建华 高玉琼 冯发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34-339,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含姜黄食品对去卵巢模型鼠骨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去卵巢法制备去卵巢诱发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含姜黄受试物组和不含姜黄受试物组,连续喂养90 d,测定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血清中骨... 目的:探讨一种含姜黄食品对去卵巢模型鼠骨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去卵巢法制备去卵巢诱发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含姜黄受试物组和不含姜黄受试物组,连续喂养90 d,测定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血清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及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βLigand,RANKL)水平、大鼠股骨长度以及骨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喂养90 d后,姜黄组大鼠体重增长趋势与假手术组较为接近(p>0.05)。姜黄组大鼠血清OPG水平、股骨长度、骨小梁厚度以及成骨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RANKL水平、骨小梁间隙以及破骨细胞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姜黄组与不含姜黄组比较,大鼠血清中OPG、骨小梁厚度高于不含姜黄组(p<0.05),RANKL、骨小梁间隙低于不含姜黄组(p<0.05);姜黄组大鼠股骨长度及成骨细胞数显著高于不含姜黄组(p<0.01),破骨细胞数显著少于不含姜黄组(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此含姜黄食品对去卵巢模型鼠骨组织退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 去卵巢模型鼠 骨质疏松 骨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蒌皮粗多糖提取方法与膜分离纯化条件的筛选 被引量:3
6
作者 杜成兴 杨迺嘉 +3 位作者 陆宽 杨胜勇 王仕梅 刘建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125-128,共4页
为获得含量和纯度较高的瓜蒌皮多糖,保证其生物活性,采用UF-100膜分离法对瓜蒌皮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比较不同操作压力、料液温度和运行时间下超滤膜和纳滤膜对多糖渗透通量的影响,测定瓜蒌皮多糖各截留液总糖含量,并与水提醇沉法进行... 为获得含量和纯度较高的瓜蒌皮多糖,保证其生物活性,采用UF-100膜分离法对瓜蒌皮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比较不同操作压力、料液温度和运行时间下超滤膜和纳滤膜对多糖渗透通量的影响,测定瓜蒌皮多糖各截留液总糖含量,并与水提醇沉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滤膜在操作压力0.14 Mpa,溶液温度25℃,每次过膜时间不超过2h的多糖膜通量最大,为88.5L/(m2·h);纳滤膜在操作压力0.4 Mpa,溶液温度25℃,每次过膜时间不超过2h的多糖膜通量最大,为7.1L/(m2·h)。该条件下,测得UF-100,UF-50、UF-10、UF-5、NF-800、NF-400、NF-200和NF-200以下8个膜段的瓜蒌皮总糖含量分别为13.52%、8.75%、13.06%、5.61%、5.29%、4.91%、4.88%和4.59%。UF-100膜分离和水提醇沉的瓜蒌皮多糖得率分别为10.06%和7.81%,膜分离瓜蒌皮多糖的得率较高。各截留段中,相对分子质量在1万以上的总糖含量较高,相对分子质量在5 000以下的总糖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皮 膜分离 多糖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不同产地及结香方法对白木香叶提取角鲨烯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竹枝 孙智林 陆宽 《农技服务》 2019年第9期42-43,共2页
为白木香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研究海南省不同产地及结香方法对白木香叶中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不同产地样品角鲨烯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屯昌样品中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31%,分别是文昌和... 为白木香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研究海南省不同产地及结香方法对白木香叶中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不同产地样品角鲨烯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屯昌样品中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31%,分别是文昌和演丰样品中角鲨烯含量的1.9倍和2.2倍。相同产地不同结香方法样品中角鲨烯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且结香后样品中角鲨烯含量均高于未结香样品。其中自然结香样品中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36%,分别是物理结香、菌类技术结香以及未结香样品的1.4倍、1.6倍及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叶 角鲨烯 结香方法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