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部分干辣椒品种区域比较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姜虹 王金洪 +1 位作者 蓬贵华 苏丹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5-39,共5页
为了对贵州地方干辣椒品种的审(认)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遵椒2号作对照,在贵州遵义、贵阳、大方等9个县进行了11个品种区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种中,204、224、独山皱椒3号、遵辣87-2-3、遵辣133-2-1和铜仁羊角椒6个品种比... 为了对贵州地方干辣椒品种的审(认)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遵椒2号作对照,在贵州遵义、贵阳、大方等9个县进行了11个品种区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种中,204、224、独山皱椒3号、遵辣87-2-3、遵辣133-2-1和铜仁羊角椒6个品种比对照增产0.75%~9.83%,其中,204、224增幅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铜仁朝天椒、松桃线椒、大方优质线椒、独山皱椒4号和百宜辣椒等5个品种比对照减产3.05%~17.58%,减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各品种的经济性状、植株与果品性状根据品种不同而表现各异。生育期以204最长,其次为224,其他品种在191.89~201 d。各参试品种中,224的抗病性最强,9个试点病毒病、青枯病、枯萎病和疫病的感病率均为0,其余品种较抗青枯病、枯萎病、病毒病和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辣椒 区域试验 经济性状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方辣椒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姜虹 詹永发 +2 位作者 王金洪 杨红 韩世玉 《长江蔬菜》 2010年第2期27-30,共4页
以遵椒2号作对照,对7个贵州地方常规干制辣椒品种进行多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6个品种比对照增产3.01%~37.77%,其中增幅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品种有4个;有1个品种比对照减产7.38%,减幅差异不显著。其中表现最好的品种是224,不... 以遵椒2号作对照,对7个贵州地方常规干制辣椒品种进行多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6个品种比对照增产3.01%~37.77%,其中增幅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品种有4个;有1个品种比对照减产7.38%,减幅差异不显著。其中表现最好的品种是224,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最好,适宜推广种植;其次是204,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辣椒 适应性 经济性状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鲜食辣椒品种2009年贵州区域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姜虹 蓬贵华 +2 位作者 苏丹 詹永发 王金洪 《长江蔬菜》 2010年第20期44-47,共4页
以辛香二号作对照,对6个鲜食辣椒品种在贵州9个试点进行田间区域试验,并对参试品种的性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有5个品种比对照种增产,增幅达10.03%~32.41%,其中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的品种有4个(长研201,韩玉109,早青109,永利2... 以辛香二号作对照,对6个鲜食辣椒品种在贵州9个试点进行田间区域试验,并对参试品种的性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有5个品种比对照种增产,增幅达10.03%~32.41%,其中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的品种有4个(长研201,韩玉109,早青109,永利209),达显著水平的品种有1个(黔椒4号);有1个品种(新甜椒一号)比对照种(辛香二号)减产10.87%,减产幅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辣椒 区域试验 丰产性 稳产性 经济性状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贵州区域部分辣椒杂交品种田间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姜虹 詹永发 +2 位作者 王金洪 杨红 韩世玉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5期107-108,共2页
设5个试验点,以遵椒2号地方常规品种作对照,对6个干鲜两用辣椒杂交品种开展了区域田间试验,并对参试品种的性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有5个品种比对照种增产14.96%~31.02%,增幅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有1个品种比对照种减产4.62%,... 设5个试验点,以遵椒2号地方常规品种作对照,对6个干鲜两用辣椒杂交品种开展了区域田间试验,并对参试品种的性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有5个品种比对照种增产14.96%~31.02%,增幅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有1个品种比对照种减产4.62%,减幅差异水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杂交品种 性状 产量 贵州省 200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油12号双低杂交油菜制种技术研究(Ⅳ)——制种高产栽培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肖华贵 陈静 +3 位作者 李超 饶勇 周介雄 代文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8-90,93,共4页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油菜品种黔油12号制种产量与行比(母本群体)、氮肥、磷肥、钾肥四因素定量关系,分析四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建立数学模型、明确不同制种产量水平下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四因素对制种产量的...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油菜品种黔油12号制种产量与行比(母本群体)、氮肥、磷肥、钾肥四因素定量关系,分析四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建立数学模型、明确不同制种产量水平下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四因素对制种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磷肥>行比(母本群体)>钾肥.制种产量达到50 kg/667 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为:x1(行比)1:7,x2(纯氮)14.10~15.20kg/667 m2,x 3(速效磷)7.02~7.86kg/667m2,x 4(速效钾)6.07~7.01 kg/667m2;制种产量达到60kg/667 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为:x1(行比)1:(7~8),x 2(纯氮)14.92~16.08 kg/667 m2,x 3(速效磷)7.59~8.51 kg/667m2,x 4(速效钾)6.63~7.69 kg/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油12号 高产栽培模式 双低杂交油菜 制种技术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应用 制种产量 农艺措施 油菜品种 定量关系 互作效应 数学模型 技术措施 产量水平 速效磷 速效钾 行比 主效应 群体 母本 氮肥 磷肥 钾肥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低温对籼稻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耐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阮仁超 陈惠查 +5 位作者 游俊梅 褚旭东 周介雄 朱玉琴 严宗卜 李其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981-986,共6页
采用田间分期播种的自然低温胁迫方法,以相对冷敏指数(CRI)为评价指标,对籼稻恢复系明恢63(R1)、蜀恢527(R2)、绵恢725(R3)、绵恢746(R4)和辐恢838(R5)及其1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障碍型耐冷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 采用田间分期播种的自然低温胁迫方法,以相对冷敏指数(CRI)为评价指标,对籼稻恢复系明恢63(R1)、蜀恢527(R2)、绵恢725(R3)、绵恢746(R4)和辐恢838(R5)及其1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障碍型耐冷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系R1~R5及其杂交组合对低温的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R5表现耐冷性强。而R3、R1和R2均表现为弱;2)在一定的低温胁迫下,同一个恢复系与不同不育系和不同恢复系与同一不育系组配系列杂交组合之间的平均结实率和CRI值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耐冷性强弱前者呈A/R5〉A/R3〉A/R2〉A/R1〉A/R4趋势,后者呈A3/R〉A1/R〉A2/R的趋势,表明杂交水稻低温障碍型耐冷性的表达既与恢复系有关,又受不育系影响;3)在一定低温胁迫下。恢复系与其相应杂交组合的耐冷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R1、R2、R3和R5与其对应杂交组合之间CRI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6^**、0.5145^*、0.1660和0.8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耐冷性 相对冷敏指数 低温胁迫 不完全双列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杂交水稻低温障碍型耐冷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阮仁超 陈惠查 +3 位作者 游俊梅 周介雄 李其义 王朝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1157-1161,共5页
采用自然低温胁迫和开花期人工低温处理对6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的障碍型耐冷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田闻分期播种下,供试种受低温胁迫后的结实率随播期延迟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品种间降幅不一。其中,Ⅱ优838、Ⅰ优4761和金优431... 采用自然低温胁迫和开花期人工低温处理对6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的障碍型耐冷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田闻分期播种下,供试种受低温胁迫后的结实率随播期延迟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品种间降幅不一。其中,Ⅱ优838、Ⅰ优4761和金优431的降幅较小,其相对冷敏指数(CRI)在1.52%~11.32%,表现对低温胁迫相对迟钝,而冈优725、汕优63和K优5号种在不同播种期间随胁迫强度增大结实率降幅增大,CRI值在3.05%~46.30%,表现对低温胁迫相对敏感。开花期人工低温处理不同目数后的结实变化与自然低温胁迫结果基本一致。对Ⅳ期播种的各品种在自然低温下的结实率与开花期18和20℃胁迫处理后CRI值的相关性分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18℃处理3、5、7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16、0.8409^**和0.9362^**,与20℃处理3、5、7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0.8565^**和0.8083^**。由此表明,2种方法均可有效评价籼型杂交水稻的障碍型耐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冷性 籼型杂交水稻 障碍型冷害 评价 相对冷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育系繁殖育秧技术研究
8
作者 黄培英 王际凤 +6 位作者 陈文彪 施文娟 朱速松 王成招 涂丹 张大双 彭强 《农技服务》 2016年第3期11-12,10,共3页
采用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技术培育不育系和保持系秧苗,研究了不育系珍汕97A的繁殖技术。结果如下:(1)旱育秧秧苗矮化,分蘖迟缓,叶片生长慢,秧苗素质不如湿润育秧秧苗。(2)湿润育秧始穗期比旱育秧早2—3d,齐穗期比旱育秧早5d,始穗-齐穗历时... 采用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技术培育不育系和保持系秧苗,研究了不育系珍汕97A的繁殖技术。结果如下:(1)旱育秧秧苗矮化,分蘖迟缓,叶片生长慢,秧苗素质不如湿润育秧秧苗。(2)湿润育秧始穗期比旱育秧早2—3d,齐穗期比旱育秧早5d,始穗-齐穗历时比旱育秧短2—3d。(3)不育系湿润育秧种子产量显著高于不育系旱育秧,以不育系湿润育秧和保持系旱育秧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18.3kg/667m^2。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不育系湿润育秧穗型大、结实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系 繁殖 湿润育秧 旱育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