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株李斯特菌噬菌体的分离、保存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凌云 毛盼 +5 位作者 陈晋妮 李玲玲 王艳 宋敬东 陈峥宏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441,共7页
目的从食品销售环境样本中分离李斯特菌噬菌体,并对分离获得的噬菌体进行电镜形态观察、宿主谱及生物学特征分析。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和点滴法,以分离的英诺克李斯特菌Lin08作为宿主菌,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一株烈性噬菌体LMLPA5,使用... 目的从食品销售环境样本中分离李斯特菌噬菌体,并对分离获得的噬菌体进行电镜形态观察、宿主谱及生物学特征分析。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和点滴法,以分离的英诺克李斯特菌Lin08作为宿主菌,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一株烈性噬菌体LMLPA5,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并测定噬菌体的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以及理化稳定性,同时探索噬菌体在4℃、-20℃及-80℃下的保存效果。结果分离获得的LMLPA5噬菌体属于肌尾噬菌体科,其形成的噬菌斑清晰透明,周围无晕环。该噬菌体为广谱的李斯特菌烈性噬菌体,能裂解多个李斯特菌种及单增李斯特菌多个血清型菌株。LMLPA5的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10 min,平均裂解量为95.2 PFU/cell。LMLPA5对高温较敏感,在70℃暴露1 h即完全失活,而在4℃~40℃作用32 h以上噬菌体仍能保持稳定。在pH为4~10 LMLPA5的活性不受影响,经紫外线照射60 min后噬菌体被完全灭活。LMLPA5对氯仿不敏感,为无囊膜型噬菌体。噬菌体在4℃及-80℃的保存效果较好,可稳定保存8个月以上。结论本研究获得的1株广谱李斯特菌肌尾噬菌体LMLPA5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抵抗力和稳定性,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菌噬菌体 裂性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备高效CRISPR协同激活活性的HIEC6-dCas9-SAM稳转细胞株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柱平 杨泰然 +4 位作者 雷元三 金留飞 崔古贞 田益明 陈峥宏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61,共10页
【目的】以人正常肠道上皮细胞(HIEC6)为研究模型,建立具有高水平转录激活活性的HIEC6-dCas9-SAM单克隆细胞株,为利用CRISPR激活(CRISPRactivation,CRISPRa)系统筛选人类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关键基因和探究分子致病机制提供细胞工具。... 【目的】以人正常肠道上皮细胞(HIEC6)为研究模型,建立具有高水平转录激活活性的HIEC6-dCas9-SAM单克隆细胞株,为利用CRISPR激活(CRISPRactivation,CRISPRa)系统筛选人类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关键基因和探究分子致病机制提供细胞工具。【方法】首先利用PiggyBac转座子系统构建HIEC6-dCas9-SAM多克隆细胞;然后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单克隆细胞株,并使用免疫印迹、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单克隆细胞株中dCas9-SAM蛋白(dCas9、VP64、MS2、HSF1、p65)的表达情况;最后利用CRISPRa荧光报告系统和构建包装特定靶基因sgRNA慢病毒,检测所构建稳转株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CRISPR激活效率。【结果】成功获得两株HIEC6-dCas9-SAM单克隆细胞,两株细胞均能高水平稳定表达dCas9-SAM蛋白。CRISPRa荧光报告系统检测显示,两株HIEC6-dCas9-SAM稳转细胞的激活效率分别高达96.7%、99.0%。靶基因激活功能验证显示,在转录水平,两株HIEC6-dCas9-SAM稳转细胞中靶基因APN的转录激活水平分别高达2725倍和4521倍,SLC35A1基因的转录激活水平分别为27.5倍和18.1倍;在蛋白水平,APN蛋白的激活效率分别高于12.9倍和11.2倍,SLC35A1蛋白的激活效率分别为1.32倍和0.97倍。两株单克隆稳转细胞均表现出较高的转录激活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两株具有高水平CRISPR转录激活活性的HIEC6-dCas9-SAM单克隆稳转细胞,为后续基于CRISPRa系统筛选人类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关键基因和探究分子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细胞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as9-SAM HIEC6细胞 CRISPR激活 稳转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拐枣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研究
3
作者 蒙紫鑫 陈峥宏 吴道艳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122,共9页
拐枣富含多酚,该文研究了拐枣甲醇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和益生功能,为拐枣甲醇提取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结合体外发酵模型,对拐枣甲醇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进行分析测试... 拐枣富含多酚,该文研究了拐枣甲醇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和益生功能,为拐枣甲醇提取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结合体外发酵模型,对拐枣甲醇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拐枣甲醇提取物中检测到7-羟基-4-甲氧基甲基香豆素、(4-溴-2-氯苯氧基)乙酸、胸苷、西伯利亚远志糖A6等主要化学组分;定量检测到可增强拐枣甲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没食子酸、阿魏酸、香草酸、儿茶素等酚类物质。拐枣甲醇提取物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的增殖,提高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综上,拐枣甲醇提取物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望挖掘其在肠道健康和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枣 活性成分 多酚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枳椇子黄酮的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菁华 骆洁雅 +6 位作者 郭鹏 叶子 杨娟 王柯琪 严湘儒 杨盛刚 黄劲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5,共6页
为了测定枳椇子黄酮的含量并探究其抗氧化作用的潜在机制。本试验以枳椇子为原料,采用醇提法提取其黄酮成分,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进一步采用CavityPlus和分子对接分析枳椇子黄酮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互作用的... 为了测定枳椇子黄酮的含量并探究其抗氧化作用的潜在机制。本试验以枳椇子为原料,采用醇提法提取其黄酮成分,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进一步采用CavityPlus和分子对接分析枳椇子黄酮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互作用的位点、氨基酸残基和化学键。结果显示:枳椇子总黄酮含量为8.23 mg/g;枳椇子黄酮主要成分可能结合于SOD同源二聚体交界面且靠近锌离子的一凹陷区域,其5个主要成分,即双氢杨梅素、双氢槲皮素、槲皮素、双氢山萘酚和山萘酚与SOD的结合能范围为-8.5~-8.3 kcal/mol,且上述5个主要成分均与SOD的A链的Gly147和B链的Gly147有直接作用,并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等非共价键相连。结果表明,枳椇子富含黄酮,可通过其黄酮成分与SOD直接结合以增加SOD活性,本试验为枳椇子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椇子 黄酮 超氧化物歧化酶 抗氧化作用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katA基因功能及其在耐受氧化损伤中的作用分析
5
作者 王鑫鑫 管玉祝 +6 位作者 李晓苇 洪伟 吴道艳 康颖倩 刘永畅 陈峥宏 崔古贞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0-320,共11页
【目的】过氧化氢酶(KatA)是幽门螺杆菌编码的重要毒力因子,在抵抗宿主免疫杀伤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为了鉴定幽门螺杆菌KatA的酶学特性,并分析其在幽门螺杆菌氧化耐受中的功能。【方法】首先,从幽门螺杆菌临床耐药菌株Hp_G27... 【目的】过氧化氢酶(KatA)是幽门螺杆菌编码的重要毒力因子,在抵抗宿主免疫杀伤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为了鉴定幽门螺杆菌KatA的酶学特性,并分析其在幽门螺杆菌氧化耐受中的功能。【方法】首先,从幽门螺杆菌临床耐药菌株Hp_G272基因组中分离katA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分离纯化KatA^(G272)蛋白;然后,利用CAT检测试剂盒体外分析KatA^(G27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其次,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katA基因工程菌株,包括敲除菌株和回补菌株;最后,通过比较野生菌株与工程菌株生长表型差异、分解过氧化氢能力差异及耐受过氧化氢能力差异,阐述katA基因的功能及其在幽门螺杆菌耐受氧化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克隆表达并分离纯化KatA^(G272),体外酶学分析表明,KatA^(G272)是一类嗜酸性过氧化氢酶,基因敲除分析表明,敲除该基因幽门螺杆菌丧失分解和耐受过氧化氢的能力,而回补该基因幽门螺杆菌回复分解和耐受过氧化氢的能力。【结论】katA基因是幽门螺杆菌分解和耐受过氧化氢的唯一功能基因,在幽门螺杆菌氧化耐受中具有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过氧化氢酶 KATA 耐受性 克隆表达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6S RNA敲除菌株构建及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古贞 管玉祝 +7 位作者 刘芳 王鑫鑫 吴道艳 洪伟 向松 张峥嵘 张玉典 陈峥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6S RNA基因敲除菌株,研究6S RNA敲除后对细菌生长及细胞毒力的影响。方法以幽门螺杆菌6S RNA基因为靶基因,构建6S RNA敲除质粒;利用电转法转化幽门螺杆菌,利用同源重组机制构建6S RNA敲除菌株;分析6S RNA敲除对细菌...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6S RNA基因敲除菌株,研究6S RNA敲除后对细菌生长及细胞毒力的影响。方法以幽门螺杆菌6S RNA基因为靶基因,构建6S RNA敲除质粒;利用电转法转化幽门螺杆菌,利用同源重组机制构建6S RNA敲除菌株;分析6S RNA敲除对细菌生长及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幽门螺杆菌6S RNA基因敲除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菌株的生长方式显著改变,对GES-1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毒性显著降低。结论6S RNA具有调控幽门螺杆菌生长及毒力相关因子的功能,为幽门螺杆菌生物学功能及转录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6S RNA 转录调控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