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贵州省上消化道癌筛查项目点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朱玲 赵否曦 +3 位作者 汪姜涛 杜瑀 王艺颖 刘涛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1-964,970,共5页
目的了解2021年贵州省上消化道癌筛查项目点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水平,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癌症早诊早治筛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40岁以上常住人口共计2258人进行问卷调查,计数资料采用率表达,计量资料采用... 目的了解2021年贵州省上消化道癌筛查项目点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水平,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癌症早诊早治筛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40岁以上常住人口共计2258人进行问卷调查,计数资料采用率表达,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达。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各个因素与知晓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258人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2207份,有效率为97.74%,最终共纳入2207人进行分析。癌症防治知识回答条目数共计22070条,其中知晓条目数为15303条,总体知晓率为69.34%。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参与健康体检年数与知晓率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比汉族(β=-0.585,95%CI:-0.875~-0.295)、女性比男性(β=-0.239,95%CI:-0.376~-0.101)知晓率低;年龄越小(β=-0.242,95%CI:-0.35~-0.135)、文化程度越高(β=0.223,95%CI:0.167~0.278)、体检频率越高者(β=-0.113,95%CI:-0.147~-0.08)知晓的条目数分别比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体检频率低的人群高。结论2021年贵州省上消化道癌筛查项目点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为69.34%,应重点加强60岁及以上、女性、低文化、体检频率低等人群的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癌症防治 核心知识 知晓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安芹彧 王艺颖 +5 位作者 张小丹 张畑霖 詹清清 张福艳 刘涛 吴延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017-2024,共8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尚不清楚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健康生活方式(HL)对CVD发病是否有影响。目的了解SES、HL与CVD的关系,为人群CVD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抽取9280名...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尚不清楚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健康生活方式(HL)对CVD发病是否有影响。目的了解SES、HL与CVD的关系,为人群CVD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抽取9280名贵州省12个县/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对该队列所有人群进行随访,由经过统一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吸烟、饮酒、蔬菜水果摄入等)、既往史等,根据调查对象是否发病分为CVD组(123名)和非CVD组(4025名);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ES、HL对CVD发病的影响,采用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分析不同SES、HL对CVD发病时间的影响。结果排除基线CVD患者、失访者及信息缺失者后,最终纳入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4148名,CVD发病123名,发病密度为4.13/1000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SES低分组人群相比,SES高分组人群CVD发病风险下降40.60%(HR=0.594,95%CI=0.402~0.878)。与≤6种HL人群相比,拥有8种、≥9种HL人群CVD发病风险分别下降44.40%(HR=0.556,95%CI=0.320~0.968)、49.20%(HR=0.508,95%CI=0.284~0.912)。与SES低分组且HL≤6种的人群相比,SES低分组且HL为7、8、≥9种的人群CVD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高分组且HL为8种和≥9种人群CVD发病风险将分别下降61.80%(HR=0.382,95%CI=0.163~0.894)、70.20%(HR=0.298,95%CI=0.119~0.748),CVD发病风险呈下降趋势(P_(趋势)<0.001)。加速失效时间模型结果显示,与SES低分组且HL≤6种的人群相比,SES高分组且拥有8种和≥9种HL人群CVD发病时间分别推迟1.148年(95%CI=0.049~2.247)、1.407年(95%CI=0.227~2.588)。结论不同SES、HL与CVD发病呈负相关;在高SES人群中,随着HL种类的增加CVD发病时间随之延长。低SES人群是贵州省CVD防控的重点人群,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健康素养,同时针对性地开展CVD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社会经济地位 健康生活方式 COX回归分析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玲 赵否曦 +4 位作者 汪姜涛 杜瑀 吴延莉 张骥 刘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1-687,共7页
背景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是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中T2DM发病风险可能不同。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与T2DM发病风险的... 背景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是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中T2DM发病风险可能不同。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为糖尿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2010年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住居民为队列人群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进行随访,共随访到8163人,剔除基线时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信息缺失者、失访和死亡的对象,最终纳入6743名调查对象。根据基线腰围(WC)和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将调查对象分为4组,正常腰围和正常血清三酰甘油(NWN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正常腰围和高血清三酰甘油(NWH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腰围增大和正常血清三酰甘油(EWN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腰围增大和高血清三酰甘油(EWH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分组与新发T2DM之间的关系。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58年,6743名调查对象中新发T2DM 706例,发病率为10.47%。在调整了相关的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EWHT组T2DM发病风险是NWNT组的1.486倍(HR=1.486,95%CI=1.185~1.865,P=0.001)。亚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农村、年龄<45岁、超重/肥胖人群中,EWHT组T2DM发病风险分别是NWNT组的1.792倍(HR=1.792,95%CI=1.297~2.476,P<0.001)、1.483倍(HR=1.483,95%CI=1.115~1.971,P=0.007)、1.540倍(HR=1.540,95%CI=1.083~2.190,P=0.016)、1.614倍(HR=1.614,95%CI=1.123~2.321,P=0.010)。结论对大样本人群进行中位随访6.58年后,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是贵州省T2DM的发病风险,在男性、农村、年龄<45岁、超重/肥胖人群中更为显著。因此,对这类人群应该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从而控制体质量,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是预防T2DM发病的必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三酰基甘油类 腰围 发病风险 队列研究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人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姜涛 杜瑀 +3 位作者 朱玲 赵否曦 胡远东 刘涛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33-1438,共6页
背景 高血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控制率低、知晓率低的特点,是一种居民常见病,对居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目前关于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 背景 高血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控制率低、知晓率低的特点,是一种居民常见病,对居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目前关于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长期追踪观察,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联,为人群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目的 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2010年抽取贵州省境内的12个县(区)48个乡镇共9 280人开展基线调查,采集调查对象基线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对调查对象开展随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LAP与人群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采用Schoenfeld residual法进行等比例风险假设检验。结果 最终3 774人纳入本研究,其中新发高血压患者806例(21.36%),无高血压者2 968例(78.64%)。两组研究对象LAP、LAP分布、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类型、现在吸烟、有害饮酒、油摄入过量、腰围、三酰甘油(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LAP,将研究对象按照LAP四分位数分为Q1组(198例)、Q2组(238例)、Q3组(297例)、Q4组(394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4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为Q1组的1.43倍(P<0.05)。总人群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非线性)=0.004)。不同亚组人群中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3组(HR=1.67,95%CI=1.24~2.25)、Q4组(HR=1.62,95%CI=1.20~2.16)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P<0.05);在18~45岁人群和46~60岁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58,95%CI=1.20~2.09,P<0.001;HR=1.51,95%CI=1.07~2.11,P=0.018);在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28,95%CI=1.02~1.59,P=0.030);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随着LAP水平的增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P<0.05)。结论 LAP作为一个评价腹型肥胖的简便指标,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不同人群中对高血压的预测效能不同,在男性、中青年人群中预测效能较好,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或体检机构在健康管理服务中高血压风险分类人群的筛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成年人 脂质蓄积指数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相关分析在脉压相关因素研究中的运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否曦 刘涛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7-499,共3页
直线相关分析是数理统计中处理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不被调查者所知的情况下,仅想了解两变量是否有相关变化关系,且这种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这就是相关分析研究的范畴。从所... 直线相关分析是数理统计中处理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不被调查者所知的情况下,仅想了解两变量是否有相关变化关系,且这种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这就是相关分析研究的范畴。从所处理的变量数目来看,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称为简单相关;两个以上变量间的相关称为多元相关。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式上看,有线性相关分析及非线性相关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相关 直线相关分析 简单相关 因果关系 相关系数 统计方法 关系形式 多元统计分析 低密度胆固醇 餐后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腹血糖水平与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6
作者 张骥 周婕 +3 位作者 李凌 吴延莉 吉维 刘涛 《中国全科医学》 2025年第31期3924-3931,共8页
背景既往研究关于空腹血糖(FBG)和成人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的关联结论不一致,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探讨FBG水平与成人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恶性肿瘤死亡风险的关系,为重点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队列... 背景既往研究关于空腹血糖(FBG)和成人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的关联结论不一致,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探讨FBG水平与成人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恶性肿瘤死亡风险的关系,为重点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队列于2010年11月建立,在贵州省12个县(市、区)抽取9280名在该地每年居住≥6个月的18岁及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基线调查,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对所有参与基线调查的人员进行随访。根据基线FBG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低血糖组(LFG)、正常血糖组(NFG)、血糖受损组(IFG)、糖尿病组(DM),各组人数分别为437、6210、2035、427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FBG水平与成人全因死亡、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关系,计算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95%CI),并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FBG与死因的剂量-反应关系,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9109名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1.69年,随访期间发生589例死亡。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FBG每增加1mmol/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0%(HR=1.10,95%CI=1.06~1.15);与NFG比较,DM增加了全死因风险(HR=1.59,95%CI=1.18~2.17)和恶性肿瘤死亡风险(HR=2.16,95%CI=1.03~4.49)。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表明,FBG水平与全因死亡及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亚组分析显示,女性(HR=2.01,95%CI=1.27~3.20)、≥45岁(HR=1.57,95%CI=1.13~2.16)、BMI<24.0 kg/m^(2)(HR=1.45,95%CI=1.11~2.43)、BMI≥24.0 kg/m^(2)(HR=1.67,95%CI=1.01~2.76)的DM全因死亡风险均增加,女性(HR=2.39,95%CI=1.11~5.14)、≥45岁(HR=6.62,95%CI=1.61~9.76)、BMI<24.0 kg/m^(2)(HR=2.69,95%CI=1.11~6.52)的DM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增加。结论FBG水平与死亡呈线性正相关,DM增加全因死亡和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将血糖有效控制在理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因死亡 特定原因死亡 空腹血糖 前瞻性研究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类别模型在肿瘤登记地区工作模式分析中的运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否曦 周婕 +1 位作者 李凌 刘涛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18,123,共3页
目的运用潜在类别模型对贵州省肿瘤登记地区的工作模式进行分析。为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梳理贵州省17个肿瘤登记点肿瘤数据,运用潜在类别模型对各项目点肿瘤登记漏报情况进行聚类,比较不同工作模式对肿瘤登记漏报的... 目的运用潜在类别模型对贵州省肿瘤登记地区的工作模式进行分析。为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梳理贵州省17个肿瘤登记点肿瘤数据,运用潜在类别模型对各项目点肿瘤登记漏报情况进行聚类,比较不同工作模式对肿瘤登记漏报的影响。结果调查点可以划分为3个大类,分别是以疾控机构为主导,以临床机构为主导,以保险机构为主导。其中以临床主导型的肿瘤漏报率最低为12.76%。结论潜在类别模型可用于观测结果为分类数据的聚类,聚类后各种工作类型的肿瘤登记漏报率是不同的,更深刻地揭示影响肿瘤登记漏报的因素,对开展该项工作提高报告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类别模型 肿瘤登记 多元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