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首次从山羊分离到布鲁氏菌及其种型鉴定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世军 王月 +7 位作者 陈红 田克诚 唐光鹏 王定明 王仕香 周敬祝 刘昭兵 陈贵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从贵州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的山羊血液分离布鲁氏菌病原体并对其进行种型鉴定。方法采用血培养法对经试管凝集试验检测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的山羊血血液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应用传统方法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可疑菌落进行种型鉴定。结果... 目的从贵州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的山羊血液分离布鲁氏菌病原体并对其进行种型鉴定。方法采用血培养法对经试管凝集试验检测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的山羊血血液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应用传统方法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可疑菌落进行种型鉴定。结果 11份(GZB 01-11)抗体阳性的山羊血标本中有4份(GZB03、GZB04、GZB09、GZB11)经血培养瓶培养出布鲁氏菌可疑菌落,可疑菌落经传统方法鉴定为羊种生物3型布鲁氏菌,4株菌进一步采用布鲁氏菌属特异性PCR(BCSP31-PCR)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细菌,GZB03,GZB04,GZB11经种/型特异性PCR(AMOS-PCR)将其定为羊种布鲁氏菌,而GZB09采用该方法不能定种。结论从11份贵州省布鲁氏菌抗体阳性山羊血样中分离到4株羊种布鲁氏菌,首次证实贵州省存在羊种布鲁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布鲁氏菌 PCR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3株钩端螺旋体分离株PFGE分型与基因种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世军 张翠彩 +7 位作者 李秀文 唐光鹏 田克成 刘英 蔡星和 于春 聂一新 蒋秀高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7-591,共5页
目的应用脉冲场电泳(PFGE)分型技术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分别对贵州省3株动物宿主钩端螺旋体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基因种鉴定,了解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DNA限制性内切酶NotI对钩端螺旋体染色体DNA酶切... 目的应用脉冲场电泳(PFGE)分型技术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分别对贵州省3株动物宿主钩端螺旋体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基因种鉴定,了解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DNA限制性内切酶NotI对钩端螺旋体染色体DNA酶切后,用PFGE将DNA片段分离,采用BionumericsV4.0将3株钩体菌株PFGE图谱与中国15群15型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应用PCR扩增几乎全长的钩体16S rRNA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双向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数据库已注册的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确定基因种、分析亲缘进化关系。结果来自贵州省的3株动物宿主分离钩体菌株PFGE带型命名为LepNot I 002和LepNot I 003,经聚类分析,3株菌株与黄疸出血群黄疸出血型赖株的相似性大于95%。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表明,3株贵州分离钩体菌株之间的同源性为100%,与致病性钩体问号钩端螺旋体种(L.interrogans)不同血清型参考菌株的同源性达100%。结论 3株贵州动物分离钩体菌株经PFGE分型鉴定与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的相似性大于95%,经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为L.interrogans种,上述两种方法对贵州省钩体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一致,有助于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动监测、暴发调查和传染源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PFGE 16S RRNA 序列分析 同源性 基因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黎平县钩端螺旋体病危险因素调查(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黄荷 刘英 +3 位作者 李世军 姚光海 梁文琴 邹志霆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6-1143,共8页
目的钩端螺旋体病在黎平县长期散发。本研究通过两例死亡病例的扩展调查,探索普通人群的钩端螺旋体感染危险因素以及鼠类在传播过程的作用。方法在发生死亡病例的两个村和5年来未发生病例的一个临近村开展普通人群的血清学调查,同时采... 目的钩端螺旋体病在黎平县长期散发。本研究通过两例死亡病例的扩展调查,探索普通人群的钩端螺旋体感染危险因素以及鼠类在传播过程的作用。方法在发生死亡病例的两个村和5年来未发生病例的一个临近村开展普通人群的血清学调查,同时采集当地的鼠肾标本送实验室作钩端螺旋体培养并鉴定。结果用显微凝集法对调查对象的血清进行检测,23.4%为阳性。无病例村的阳性率为53.3%,高于死亡病例村(14.0%)。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增加。其他因素如:职业,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在无病例村捕获的黑线姬鼠比例高于死亡病例村,但是总的鼠类带菌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的重要措施是对鼠类带菌的长期监测,以及在有条件的高危地区进行疫苗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调查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2011年黑线姬鼠钩端螺旋体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基因种鉴定(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世军 王定明 +5 位作者 张翠彩 李秀文 田克诚 刘英 唐光鹏 蒋秀高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81-1087,共7页
目的了解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原学特征,分析2011年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黑线姬鼠钩体分离株16SRNA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基因种鉴定,为贵州省钩体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PCR扩增几乎全长的钩体16SrRNA基因片段,... 目的了解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原学特征,分析2011年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黑线姬鼠钩体分离株16SRNA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基因种鉴定,为贵州省钩体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PCR扩增几乎全长的钩体16SrRNA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双向序列测定,从NCBI数据库下载钩体17个基因种代表菌株及伊尼利螺旋体和短小螺旋体16SrRNA基因序列,采用生物信息软件比较分离株和各基因种代表株间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其亲缘进化关系,确定分离株基因种。结果通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获得4株钩体分离株16S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1492bp),4株钩体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与17个钩体基因种中的问号钩体(L.interrogans)基因种黄疸出血群代表菌株的同源性最高(99.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钩体分离株与17个基因种代表菌株及伊尼利螺旋体和短小螺旋体形成致病性、非致病性、未知致病性和其它分支,贵州4株分离株分属于致病性基因种分支,其中与致病性钩体8个基因种中的问号钩体基因种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贵州省2011年钩体病疫区黑线姬鼠钩体分离株均属致病性钩体的L.interrogans基因种,该基因种菌株可能为当地流行菌株,该结果将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16S RRNA 基因种 黑线姬鼠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少数民族耳疾与听力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宇清 王幼勤 +4 位作者 杨崇玲 许世文 薛晓红 李斐 叶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5-439,共5页
目的调查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听力障碍与耳疾的流行病学情况,为该地区耳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WHO方案,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调查贵州省30个抽样点共6626人的听力和耳疾情况,抽取调查人群中17个民族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调查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听力障碍与耳疾的流行病学情况,为该地区耳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WHO方案,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调查贵州省30个抽样点共6626人的听力和耳疾情况,抽取调查人群中17个民族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少数民族听力减退总的现患率为16.77%,其中侗族为25.93%,土家族为19.39%,白族为18.50%,苗族为15.84%,布依族为12.87%,穿青族为11.63%,其他民族为8.22%。少数民族听力残疾总现患率为6.13%,其中土家族现患率(11.03%)最高。贵州省少数民族的听力减退及听力残疾现患率与汉族(分别为17.15%和6.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耳疾现患率为17.11%,明显高于汉族(12.31%)(P<0.001),其中以分泌性中耳炎和耵聍栓塞现患率最高。中耳炎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听力残疾的首要病因。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与汉族听力残疾现患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耳炎致残占相当大的比例,提示有效防治中耳炎是防聋治聋的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听力障碍 听力残疾 耳疾 流行病学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用潜在期望寿命损失评价疾病负担 被引量:4
6
作者 潘忠伦 邹志霆 黄艳萍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7-298,共2页
关键词 潜在期望寿命损失 疾病负担 综合疾病监测点 疾病监测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试用 死因分类 ICD-9 统计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滇、桂三省结合部少数民族地区小儿乙型脑炎和Colti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玉林 周有祥 +5 位作者 王云 汤兴群 潘虹 王定明 蔡星和 陶三菊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41-642,共2页
关键词 云南 广西 贵州 少数民族 小儿 乙型脑炎 Colti病毒性脑炎 病原学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重组人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细胞骨架丝状肌动蛋白 被引量:5
8
作者 郑勤妮 许筱莉 +2 位作者 姚伟娟 田克诚 曾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6-650,共5页
目的: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1(t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s)骨架丝状肌动蛋白(filament actin,F-actin)及其部分骨架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理解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目的: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1(t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s)骨架丝状肌动蛋白(filament actin,F-actin)及其部分骨架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理解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生物学行为和提高基于DCs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效率提供线索。方法:不同浓度的TGF-β1处理mDCs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印迹实验分别研究细胞骨架F-actin的结构和部分细胞骨架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处理后的mDCs的F-actin出现了明显重排,F-actin的表达量在3 ng/ml组下调(P=0.000),在5 ng/ml组上调(P=0.000)。(2)mDCs表面丝状突起长度和数量的变化,长度在3 ng/ml和5 ng/ml组较对照组细、短(P=0.001,0.000);数量在1、3 ng/ml和5 ng/ml组较对照组少而稀疏(P=0.000);在7 ng/ml组mDCs表面丝状突起长度和数量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通过回归分析细胞丝状突起长度和数量与F-actin表达量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性(R2分别为0.828和0.746,P=0.000)。(3)细胞骨架蛋白结合蛋白的表达,fascin1在所有实验组中均出现了下调(P=0.001、0.000);p-cofilin1与总cofilin1的表达水平比在1 ng/ml和3 ng/ml组均下调(P=0.000);profilin的表达在1、3 ng/ml和5 ng/ml组均上调(P=0.001、0.001、0.013)。结论:TGF-β1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影响mDCs的细胞骨架F-actin结构及其部分结合蛋白的表达,提示在临床上施行基于DCs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时,需以适当的方式阻断TGF-β1的信号转导通路,这对进一步深入理解DCs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树突状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姚光海 王涛 +7 位作者 刁保卫 周海健 田克诚 游旅 韦小俞 唐光鹏 王定明 阚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8-392,共5页
目的了解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菌株的相似性,为追踪传染来源、查找传播途径提供线索。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SpeI酶切图谱,将... 目的了解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菌株的相似性,为追踪传染来源、查找传播途径提供线索。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SpeI酶切图谱,将贵阳地区14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成10个PFGE带型,1型32株占21.9%,2型73株占50.0%,3型13株占8.9%,4型7株占4.8%,5型14株占9.6%,6型、7型、8型和9型各1株,各占0.7%,10型3株占2.7%,各型之间的相似性在98.1%~72.0%。暴发株24株被分为5个PFGE带型,1型占54.2%,带菌者1株为1型。各年菌株的PFGE带型不尽相同,1型和2型为常年流行带型。高流行区县的甲型副伤寒菌株被分为9个PFGE带型。结论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复杂以2型和1型为优势流行带型,提示存在同一克隆群的菌株广泛传播。该研究进一步证实PFGE是一种发现或预警暴发的可行服务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细菌分型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病学调查中0.5kHz听阈值对听力分级的影响
10
作者 王幼勤 杨崇玲 +4 位作者 许世文 薛晓红 李斐 刘宇清 叶清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流行病学调查中0.5kHz听阈校正值对听力分级的影响。方法在本底噪声45dB(A)条件下,测试6626人纯音气导听力,将0.5kHz听阈减去15dB修正值,比较修正后的0.5kHz、1kHz、2kHz、4kHz平均听阈与1kHz、2kHz、4kHz平均听阈对听力分级的... 目的探讨流行病学调查中0.5kHz听阈校正值对听力分级的影响。方法在本底噪声45dB(A)条件下,测试6626人纯音气导听力,将0.5kHz听阈减去15dB修正值,比较修正后的0.5kHz、1kHz、2kHz、4kHz平均听阈与1kHz、2kHz、4kHz平均听阈对听力分级的影响。结果修正后的4个频率平均值计算的听力减退率和听力残疾率与3个频率平均值计算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测听环境达不到标准隔音时,采用修正值是可行的,其4个频率计算听力分级更符合WHO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纯音测听法 0.5kHz听阈 修正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