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山区“稻+鱼+鳖”仿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的构建
1
作者 申晓东 李礼 +5 位作者 曾诗雨 李正友 江学海 张涛 顾泽谋 张昌帮 《贵州畜牧兽医》 2024年第2期40-42,共3页
文章介绍了贵州山区“稻+鱼+鳖”仿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通过在山地或丘陵地区水稻田内设置鱼沟、防逃设施后投放鱼、鳖种苗,进行饲料投喂、水质调控和水稻栽培。经过150^(2)40天种养,商品鱼平均产量132.5 kg/667 m^(2),饲料系数1.2,成活... 文章介绍了贵州山区“稻+鱼+鳖”仿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通过在山地或丘陵地区水稻田内设置鱼沟、防逃设施后投放鱼、鳖种苗,进行饲料投喂、水质调控和水稻栽培。经过150^(2)40天种养,商品鱼平均产量132.5 kg/667 m^(2),饲料系数1.2,成活率93%;中华鳖产量66 kg/667 m^(2),饲料系数1.79,成活率82%。“稻+鱼+鳖”种养模式可实现毛利润8379.82元/667 m^(2),是传统沟溜式稻田养鱼的3.5倍,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山区 稻+鱼+鳖 生态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北部云南光唇鱼野外和驯养种群的生长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肖贵榜 张浩然 +6 位作者 廖丽 陆武军 毛茜 陈兴科 周林 鲍娟 王礼节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68-75,共8页
【目的】探明贵州北部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yunnanensis)自然栖息环境和驯养条件下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分析其群体生长规律,为当地云南光唇鱼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测定野外种群和驯养种群个体的体长、体重,利用单因素... 【目的】探明贵州北部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yunnanensis)自然栖息环境和驯养条件下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分析其群体生长规律,为当地云南光唇鱼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测定野外种群和驯养种群个体的体长、体重,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幂函数回归等方法分析有关指标。【结果】云南光唇鱼野外种群体长为80~171 mm,平均体长为(134.55±20.34)mm;驯养种群体长为150~245 mm,平均体长为(167.51±15.18)mm;平均体长驯养种群显著大于野生种群。云南光唇鱼野生种群体重为21~112 g,平均体重为(69.92±18.99)g;驯养种群体重为52.9~143.0 g,平均体重为(78.03±18.42)g;驯养种群平均体重显著大于野生种群。云南光唇鱼野外种群体长和体重均呈左偏分布,驯养种群均呈右偏分布。从变异系数看,云南光唇鱼野外种群体长和体重整齐度均低于驯养种群。云南光唇鱼体长-体重关系式野生种群为W=0.0011L^(1.9896)(n=100,R^(2)=0.9847),驯养种群为W=0.0002L^(2.2119)(n=100,R^(2)=0.7758)。野生种群与驯养种群体长与体重参数a值和b值分别为0.000005~0.009397和1.5176~2.8341。野生种群与驯养种群的参数a值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参数b值呈与a值相反的变化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云南光唇鱼野外种群与驯养种群各阶段体长与体重关系参数a值、b值差异不显著。t检验表明,野外种群b值与3差异极显著,驯养种群b值与3差异不显著。【结论】贵州北部云南光唇鱼野外种群生长为负异速生长,人工驯养条件下为等速生长。贵州北部云南光唇鱼野生环境优于驯养试验环境,天然栖息环境和驯养环境的综合环境条件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光唇鱼 野生种群 驯养种群 生长模式 体长-体重相关性(LWR) 芙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北部乌江光唇鱼属一新种——芙蓉江光唇鱼
3
作者 肖贵榜 陆武军 +5 位作者 廖丽 毛茜 王礼节 张浩然 周林 鲍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报道了2020年10月在贵州北部乌江流域芙蓉江支流芙蓉江水系采集到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样本,经鉴别为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一新种,命名为芙蓉江光唇鱼A. furongjiangensis sp. nov.。新种体细长而侧扁,尾柄细;头短小;须2对。肠道有4... 报道了2020年10月在贵州北部乌江流域芙蓉江支流芙蓉江水系采集到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样本,经鉴别为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一新种,命名为芙蓉江光唇鱼A. furongjiangensis sp. nov.。新种体细长而侧扁,尾柄细;头短小;须2对。肠道有4道弯曲。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中点或略偏后;胸鳍末端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中部或稍后;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几乎相对;臀鳍起点位于腹鳍和尾鳍基的中点;尾鳍叉形。侧线完全。背鳍ⅲ-8;胸鳍ⅱ-15;腹鳍ⅲ-8;臀鳍ⅲ-5。该新种与云南光唇鱼A. yunnanensis外形相似,但新种躯体更细长、头更短、尾柄更细长、眼更大、两眼更靠近。新种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后缘有17~20个锐利锯齿。鳔后室长超过前室长的2倍,前室椭圆前端有凹陷。体色自幼鱼至成鱼体侧均无不规则黑色斑点。上颌须长,向后延伸超过眼外缘。眼中点水平延伸线与鳃盖外缘近中部相接。新种与分布于贵州水域的同属种如吉首光唇鱼A. jishouensis、虹彩光唇鱼A. iridescens在体高、头长、头高、尾柄高和眼径上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 光唇鱼属 新种 芙蓉江 乌江流域 贵州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安顺市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
4
作者 刘思成 张浩然 +2 位作者 杨正和 帅润祥 张国高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第1期46-48,共3页
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发展按照“发挥水资源优势,拓展渔业产业链,发展与生态两不误”的发展理念,围绕“提质增效、稳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农民”总目标,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升级,大力推进“稻+N”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 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发展按照“发挥水资源优势,拓展渔业产业链,发展与生态两不误”的发展理念,围绕“提质增效、稳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农民”总目标,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升级,大力推进“稻+N”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需要明确工作内容构建稻渔养殖体系,结合各地区实际明确下达目标任务,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抓好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发展特有模式,因地制宜选择共作品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完成目标,提质增效,带领农户脱贫致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渔 综合种养 生态循环 安顺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MS-222对红尾副鳅麻醉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肖贵榜 张浩然 +7 位作者 黄胜 赵谱远 杨玉能 鲍娟 周林 陆武军 廖丽 姜秋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84-189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对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的麻醉效果及其生理行为特征,为鱼类野外活体样本采集、驯养和繁育等科研生产活动提供麻醉技术并丰富鱼类麻醉理论。【方法】采用静水生...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对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的麻醉效果及其生理行为特征,为鱼类野外活体样本采集、驯养和繁育等科研生产活动提供麻醉技术并丰富鱼类麻醉理论。【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设置35.0、45.0、60.0、70.0、85.0、110.0、140.0、150.0、180.0和210.0 mg/L共10组MS-222质量浓度进行红尾副鳅麻醉试验,检测不同质量浓度MS-222药浴红尾副鳅后的麻醉和复苏阶段经过时间及呼吸频率,筛选适宜红尾副鳅驯养、繁育和疾病防治的MS-222麻醉剂质量浓度。【结果】依据MS-222麻醉红尾副鳅后其不同呼吸频率和行为特征,可将红尾副鳅麻醉程度分为应激期、轻度镇静期、深度镇静期、轻度麻醉期、麻醉期和深度麻醉期(A1~A6期)6个麻醉阶段,将复苏过程分为复苏期1~复苏期4(R1~R4期)4个复苏等级;10个质量浓度MS-222麻醉均能使红尾副鳅达到A6阶段,且均能复苏至R4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S-222质量浓度与麻醉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2)=-0.6003)(P<0.05,下同),与复苏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2)=0.7440);麻醉剂量均显著影响红尾副鳅的麻醉与复苏。各质量浓度MS-222处理红尾副鳅的呼吸频率均呈波浪式变化,麻醉和复苏阶段的呼吸频率均存在差异。在充氧条件下,35.0~210.0 mg/L MS-222处理红尾副鳅的复苏率均达100.0%。【结论】不同质量浓度MS-222处理红尾副鳅在麻醉和复苏阶段的呼吸频率均存在差异,理想的麻醉浓度区间为45.0~180.0 mg/L,110.0~180.0 mg/L的MS-222可用于红尾副鳅短时麻醉,45.0~85.0 mg/L的MS-222可用于红尾副鳅较长时间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尾副鳅 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 麻醉效果 复苏率 呼吸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流域红尾副鳅人工驯养试验初报 被引量:1
6
作者 肖贵榜 张浩然 +4 位作者 陈兴科 杨玉能 鲍娟 王礼节 葛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8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明红尾副鳅人工驯养条件下的生长特点及其鱼病防治技术,为红尾副鳅的驯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利用栖息地水源进行初夏、盛夏与初秋条件下的水簇箱充氧遮阴驯养;投喂环毛蚓属青蚓(Pheretima guillelmi)、赤子爱胜蚓... 【目的】探明红尾副鳅人工驯养条件下的生长特点及其鱼病防治技术,为红尾副鳅的驯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利用栖息地水源进行初夏、盛夏与初秋条件下的水簇箱充氧遮阴驯养;投喂环毛蚓属青蚓(Pheretima guillelmi)、赤子爱胜蚓太平二号(Eisenia foetida)、黄粉虫、黑水虻以及通威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等饲料;驯养水温15~18℃;用高锰酸钾对鱼体进行药浴消毒,鱼病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及五黄散等药剂进行防治。【结果】红尾副鳅喜食黄粉虫,适宜生长水温15~18℃;驯养60 d的成活率为51.85%,鱼体体长增长率为10.80%,鱼体体重增重率为11.83%,红尾副鳅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0.0002 L^(2.2783)(n=98,R^(2)=0.8105),雌雄红尾副鳅的体长与体重差异不显著;驯养过程中主要发生细菌性(应激性)出血病与小瓜虫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发病鳅拒食快,死亡率高。【结论】在驯养水温15~18℃、水簇箱全程充氧、饲养黄粉虫及适当防治和治疗鱼病的条件下,人工驯养红尾副鳅成活率可达84%。研究为红尾副鳅人工驯化与种质资源保护积累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尾副鳅 驯养 体长 体重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茜素红S对鲈鲤幼鱼肌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白天泉 姚俊杰 +2 位作者 毛茜 王礼节 罗永泉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81,91,共7页
在水温(14±0.5)℃下,将体长(5.89±0.62)cm、体质量(1.48±0.39)g的鲈鲤Percocypris pingi幼鱼放入19 cm×13 cm×9 cm的塑料箱中,用浓度为0 mg/L、40 mg/L、80 mg/L、120 mg/L、160 mg/L、200 mg/L和240 mg/L的... 在水温(14±0.5)℃下,将体长(5.89±0.62)cm、体质量(1.48±0.39)g的鲈鲤Percocypris pingi幼鱼放入19 cm×13 cm×9 cm的塑料箱中,用浓度为0 mg/L、40 mg/L、80 mg/L、120 mg/L、160 mg/L、200 mg/L和240 mg/L的茜素红S(ARS)溶液浸泡24 h后取鱼样一次(0 d),将剩余鲈鲤幼鱼转入盛有清水的塑料箱中投喂,暂养5 d和10 d时测定鱼体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ARS标记对鲈鲤幼鱼肌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浸泡24 h(0 d)后SOD和CAT活性随ARS浓度升高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体系,表现为低促高抑;在40 mg/L浓度时开始诱导GSH-Px活性,整体呈不规则变化;MDA含量随ARS的浓度先降低后升高,200 mg/L浓度组SOD、CAT和GSH-Px酶活力和MDA含量最高;浸泡5~10 d后,ARS的浓度为40~120 mg/L时,肌肉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都能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ARS的浓度提高160~240 mg/L浓度组的抗氧化酶活性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组,MDA含量分别在第5 d和第10 d显著低于和高于对照水平,说明该浓度范围内,ARS浸泡对鲈鲤肌肉造成了不可逆的氧化损伤。本实验结果表明:小于160 mg/L浓度的ARS浸泡鲈鲤未造成氧化损伤。体长4.27~6.51 cm的鲈鲤幼鱼推荐使用100~150 mg/L浓度的ARS进行浸泡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鲈鲤 抗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