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NPP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邱华 舒皓 +5 位作者 高红梅 胡锋 廖留峰 余浩然 石守海 谷新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20,共13页
【目的】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对于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贵州省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 【目的】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对于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贵州省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方法】利用Theil 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探究了贵州省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MGWR模型分析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机制。【结果】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贵州省NP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林地整体NPP上升,耕地下降;(2)基于Theil Sen-MK趋势分析与Hurst指数的分析发现贵州省NPP未来变化趋势以持续改善为主;(3)MGWR模型模拟结果显示,2000—2020年NPP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其中,2000—2010年人类活动导致NPP降低,气候因素导致NPP增加,2010—2020年人类活动导致贵州东北部地区NPP增加。【结论】研究揭示了贵州省陆地生态系统近20年NPP持续上升,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造成了NPP区域空间分异,研究结果为NPP的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MGWR模型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空间分异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则面向对象分类法的贵州省山区火烧迹地提取
2
作者 刘芸 廖瑶 +2 位作者 李慧璇 杨娟 王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基于国产高分一号卫星宽幅(WFV)影像,对贵州省复杂地形山区火烧迹地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火烧迹地提取规则,完成了研究区基于规则面向对象的火烧迹地提取。利用高分二号卫星1 m分辨率影像对提取结果进行... 基于国产高分一号卫星宽幅(WFV)影像,对贵州省复杂地形山区火烧迹地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火烧迹地提取规则,完成了研究区基于规则面向对象的火烧迹地提取。利用高分二号卫星1 m分辨率影像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规则面向对象分类法的GF1WFV火烧迹地提取总体精度为92.67%,总Kappa系数为0.89,能较好地完成研究区的火烧迹地分类提取,分类质量达到极好水平,为贵州省山区火烧迹地提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分类法 高分卫星影像 火烧迹地提取 山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在贵州喀斯特地域研究中的应用——以兴义万峰林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娟 宋善海 刘芸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8期249-252,共4页
兴义万峰林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锥状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应用GIS技术,利用高分二号1 m空间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结合资源三号立体像对提取的栅格分辨率为10 m数字高程模型,... 兴义万峰林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锥状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应用GIS技术,利用高分二号1 m空间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结合资源三号立体像对提取的栅格分辨率为10 m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并评估了万峰林及景区峰头个数。通过ArcGIS山顶点提取算法,运用山顶点高差阈值提取的等高线转换为面状图进行了叠置分析,提取了万峰林峰头个数为8972个,其中景区内峰头个数为3309个,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喀斯特地域的研究及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峰林 卫星遥感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区CMORPH卫星降水产品的误差订正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福增 何山 +2 位作者 谷晓平 于飞 杨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4,共9页
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的特点,其时空分布相对均匀、独立,但是CMORPH本质上是通过间接手段反演得到,其降水精度无法与地面观测降水精度相比,并且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结合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采用概率密度匹配法对... 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的特点,其时空分布相对均匀、独立,但是CMORPH本质上是通过间接手段反演得到,其降水精度无法与地面观测降水精度相比,并且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结合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采用概率密度匹配法对贵州地区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进行系统误差订正,该方法将每个格点的卫星降水累积概率分布曲线和地面降水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匹配,获取降水误差订正值;其中误差订正效果受降水累积概率分布拟合曲线的影响,而考虑到降水累积概率分布是非正态分布,因此选用Gamma分布拟合降水累积概率分布曲线。通过对2018年5月三次降水过程的订正结果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逐时的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存在明显的非独立系统误差,误差范围随降水量级的变化而变化,存在低值高估的特点;(2)在小时尺度下地面降水的累积概率密度呈指数衰减分布,而CMORPH的降水累积概率密度分布更加复杂,其在中雨、大雨区间内的降水概率较高;(3)通过概率密度匹配法订正后的CMORPH与订正前相比降水空间结构更加贴近地面降水,强降水中心的量级和范围明显减小,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减小,其中偏差订正值在0.114~0.468 mm/h,均方根误差订正在0.24~1.49 mm/h之间。经概率密度匹配法订正后的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精度明显提升,更加接近于实际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 地面降水 概率密度匹配法 误差订正 Gamma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贵州省土地变化的碳储量演变及其脆弱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大蓉 周旭 +3 位作者 杨胜天 裴宇 胡玉雪 胡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1-309,共9页
[目的]分析贵州省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研究各县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为贵州省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决策及“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和潜在影响指数(... [目的]分析贵州省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研究各县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为贵州省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决策及“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和潜在影响指数(PI)分析贵州省2000—2020年碳储量变化特征和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脆弱性。[结果]①近20 a间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前10 a和后10 a分别有14.10%,17.29%的土地发生转移,耕地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②贵州省20 a间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2.40×10^(7)t,林地的缩减和建设用地的扩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③贵州省碳储量Moran’s I指数均大于0,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性。冷热点分析显示碳储量热点分布较为分散,冷点分布集中稳定。④贵州省前10 a和后10 a PI指数分别为-1.27和-0.15,脆弱性有所改善。县域间脆弱性存在空间差异,边缘县域负向影响显著,20 a间81.82%的县脆弱性降低。[结论]贵州省林地的转出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对碳储量和碳储量服务脆弱性影响显著,未来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规划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InVEST模型 脆弱性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山地春大白菜错季栽培的适宜播期区划 被引量:3
6
作者 左晋 谭文 +3 位作者 赵大芹 谷晓平 李桂莲 蔡霞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74-79,共6页
为贵州春大白菜错季栽培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气候学依据,利用贵州省85个气象台站1989-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并结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多年生产试验数据,研究贵州省春大白菜晚秋及早春适宜播期的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1... 为贵州春大白菜错季栽培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气候学依据,利用贵州省85个气象台站1989-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并结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多年生产试验数据,研究贵州省春大白菜晚秋及早春适宜播期的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1)晚秋播种,冷积温(LJW)0~15℃·d主要分布在罗甸、望谟和赤水等县(市)等低热河谷地带,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15℃·d<LJW≤46.5℃·d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兴仁、安龙和贞丰等县的低海拔区域,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46.5℃·d<LJW≤84.8℃·d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南部、东部及中北部的中低海拔区域,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84.8℃·d<LJW≤140.0℃·d主要分布在中部一线及遵义、黔东南和铜仁等市(州)的中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40.0℃·d<LJW≤188.0℃·d主要分布在毕节(大部)、开阳、瓮安和习水等市(县)的中高海拔区域,适宜播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188.0℃·d<LJW≤208.8℃·d主要分布在威宁、赫章、钟山和水城等县(区)的高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2)早春播种,西南部、南部边缘及西北部的低热河谷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月下旬至2月上旬,西南部大部和东南部边缘的低海拔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月下旬至2月中旬,中西部和南部的中低海拔地区适宜播种期为2月上旬至下旬,中部、东部和北部的中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2月中旬至下旬,西部、中部和东北部中高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3月上旬至中旬,西部高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3月中旬至下旬。贵州春大白菜早春及晚秋播适宜播期与海拔高度及纬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海拔及纬度的升高,早春播种的适宜播期推迟,晚秋播种的适宜播期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错季栽培 适宜播期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4年贵州省洪涝灾害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艳梅 谷晓平 +3 位作者 顾天红 彭兴德 吴古会 吴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4期31-36,共6页
利用1961—2014年贵州省8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贵州省近54年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环流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洪涝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出现在该省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近54年来各级洪涝次数... 利用1961—2014年贵州省8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贵州省近54年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环流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洪涝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出现在该省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近54年来各级洪涝次数均呈增加趋势,20世纪60—80年代洪涝出现频率偏少,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洪涝发生次数明显增多。洪涝主要存在22、12、8年的周期振荡。轻度洪涝年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弱,东亚大槽较弱,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且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使得在垂直场上表现为下沉运动,降水偏少;重度洪涝年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输送,东亚大槽偏强,有利于大气经向交换,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辐合上升运动加强,造成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土壤湿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8
作者 赵飞飞 张显云 +2 位作者 付婷 廖留峰 聂士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7-225,共9页
为探究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数据集(ERA5),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土壤湿度时空变化... 为探究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数据集(ERA5),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31年来,贵州省表层(0—7 cm)、中层(7—28 cm)及深层(28—100 cm)土壤湿度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加快;(2)贵州省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下降速率均表现为西快东慢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峰丛洼地地区下降最为明显;(3)1979—2009年,研究区各层土壤湿度与降水间的相关性更强,相关性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在喀斯特盆地和喀斯特峡谷地区,土壤湿度与温度间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4)2001年后,各层土壤湿度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平均减小了10.29%,而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却增加了137.59%,该现象在喀斯特高原以及峰丛洼地最为明显,表明温度可能是造成土壤湿度2001年突变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时空变化 M-K突变检验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500亩以上坝区遥感识别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胡锋 李雪 +3 位作者 左晋 宋善海 唐红祥 谷晓平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7-294,共8页
贵州山多平地少,耕地资源紧缺,坝区成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载体,开展坝区提取与特征研究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以2020年2 m分辨率的国产高分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3S”... 贵州山多平地少,耕地资源紧缺,坝区成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载体,开展坝区提取与特征研究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以2020年2 m分辨率的国产高分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3S”技术手段,对500亩1亩=666.67 m^(2)。(33.33 hm^(2))以上的坝区进行了遥感提取、验证与分析。遥感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大约1749个,土地面积约337080.14 hm^(2),占耕地面积的9.71%。全省主要以小面积坝区为主,其中等级2(66.67~133.33 hm^(2))和等级1(33.33~66.67 hm^(2))的坝区个数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36.88%和26.13%;而等级11(万亩大坝)的坝区面积占比最多(32.05%),且坝区个数与面积之间不成对应比例关系。500亩坝区主要聚集分布在沿东北—西南一线的中部区域,黔南州、遵义市和安顺市坝区面积位列前三;坝区海拔主要分布在1000~1500 m之间,面积占比为46.68%,丘陵和山地区域坝区分布多,盆地和台地区域分布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亩坝区 高分辨率 信息提取 空间分布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乡村生态宜居评价与研究--以清镇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娟 刘芸 +2 位作者 李慧璇 胡锋 田鹏举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24期163-167,共5页
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促进贵州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将乡村振兴之生态宜居评价列为重点评估项目。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生态环境优良度、气候舒适度、生活满足度、居住安... 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促进贵州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将乡村振兴之生态宜居评价列为重点评估项目。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生态环境优良度、气候舒适度、生活满足度、居住安全度4个维度14个指标的生态宜居评价指标体系,对贵州清镇芦荻哨、平原哨、凹河、小坡、打磨冲5个村开展了生态宜居评价,按照综合评价得分得出评价结果,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 清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指数的高分一号遥感影像火烧迹地提取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廖瑶 李雪 +3 位作者 刘芸 黄林峰 田鹏举 谷晓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9-206,共8页
贵州省每年2—5月份是森林火灾高发期,火烧迹地提取是林火损失评估的基础,在林火生态气候研究、植被灾后恢复、保险理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兴仁市2019年2月发生的一次林火为例,介绍利用高分一号WFV影像开展植被指数提取贵州火... 贵州省每年2—5月份是森林火灾高发期,火烧迹地提取是林火损失评估的基础,在林火生态气候研究、植被灾后恢复、保险理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兴仁市2019年2月发生的一次林火为例,介绍利用高分一号WFV影像开展植被指数提取贵州火烧迹地的效果评估。经过辐射定标、大气校正、正射校正等预处理步骤对高分一号遥感影像进行处理,使用不同波段组合计算了研究区范围内的过火区识别指数(BA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全球环境监测指数(GEMI),比较了不同植被指数区分度,并计算了火烧迹地和其他类别的分离度。经区分度和分离度评估,BAI指数为区分火烧迹地和其他类别最优的植被指数。通过分析所有类别的BAI均值,选取水体样本的平均BAI指数作为BAI指数提取火烧迹地的阈值,最大限度提取出火烧迹地,并根据6.67 hm^(2)的面积阈值去除了绝大部分非火烧迹地,只剩下煤矿场地还混淆在火烧迹地里,并发现了提取火烧迹地的云阴影、水体为易混淆源,山体阴影为易漏提源。利用高分二号融合影像目视提取的火烧迹地,对高分一号BAI指数提取的火烧迹地进行精度评估,提取的制图精度、用户精度、总体精度均达到90%以上,Kappa系数为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卫星 火烧迹地 过火区识别指数(BAI)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全球环境监测指数(GE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驼峰区电离层GPS卫星闪烁事件时空特征及对通信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林峰 田鹏举 +3 位作者 赵凯 刘芸 杨娟 刘伟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6,共9页
基于子午工程北大深圳站(22.59°N, 113.97°E)电离层GPS双频接收机在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连续7年的长时间序列闪烁和TEC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太阳活条件下华南赤道异常北驼峰区观测到的GPS卫星L波段电离层闪烁事件时空... 基于子午工程北大深圳站(22.59°N, 113.97°E)电离层GPS双频接收机在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连续7年的长时间序列闪烁和TEC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太阳活条件下华南赤道异常北驼峰区观测到的GPS卫星L波段电离层闪烁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通信的影响.结果表明:GPS闪烁事件几乎都发生在夜间,且主要发生在春秋分月份;在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夜间GPS闪烁事件都主要发生在北驼峰区域靠近磁赤道的一侧,且GPS闪烁事件存在明显的东-西侧天区不对称性,即在台站西侧天区发生的闪烁事件明显偏多;在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弱闪烁事件伴随的TEC耗尽和卫星失锁事件比例相对较低,强闪烁事件则大部分都伴随着TEC耗尽和卫星失锁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闪烁事件 通信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VI时间变换一致性的贵州茂兰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炫炽 田鹏举 +2 位作者 陈蓉 吴愈锋 王跃跃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6,113,共6页
利用近18年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的Landsat TM/ETM+/OLI数据,针对云覆盖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出并使用了一种基于NDVI时间变换一致性的方法,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研究区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实现了小区域尺度下长时间序列的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并采... 利用近18年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的Landsat TM/ETM+/OLI数据,针对云覆盖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出并使用了一种基于NDVI时间变换一致性的方法,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研究区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实现了小区域尺度下长时间序列的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相关分析法探讨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得出结论:NDVI时间变换一致性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云覆盖的影响;研究区近18年植被覆盖状况良好且正呈缓慢上升趋势,气候因子与植被覆盖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平均温度的影响在当月最强,而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则存在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间变换 归一化植被指数 云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黑木耳种植温度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平 左晋 +3 位作者 张波 杨世琼 谷晓平 谢俊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73-76,共4页
为黑木耳合理制定种植时间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88—2017年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温度适宜度方法,计算贵州84个逐候温度适宜度,根据候温度适宜度指标对贵州黑木耳温度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表明:贵州露地袋栽黑... 为黑木耳合理制定种植时间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88—2017年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温度适宜度方法,计算贵州84个逐候温度适宜度,根据候温度适宜度指标对贵州黑木耳温度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表明:贵州露地袋栽黑木耳平均温度适宜期约350 d,不同地域种植适宜期有所不同;贵州黑木耳自然生长温度适宜性可以分为贵州东部和南部的全年生长温度适宜区、贵州中部及其以北以西的春夏秋生长温度适宜区等2个大区;根据冬季低温、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短对贵州黑木耳进行2次分区,可分为全年生长无低温有高温区、全年生长无低温和高温区、全年生长有低温无高温区、全年生长有低温和高温、春夏秋生长有高温区、春夏秋生长无高温区等6个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气温适宜度 区划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Y-4A和气象条件的梵净山云海识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光一 田鹏举 +3 位作者 陈远航 谷晓平 段莹 廖留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4-181,共8页
探究云海的时间变化特征,能够为当地生态旅游以及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以梵净山为例,基于FY-4A的云顶高度产品获取了有效的云顶高度数据,并分别按不同的判别规则提取梵净山景区范围内的云海日与金顶周边的可观赏性云海日,分析其季、月... 探究云海的时间变化特征,能够为当地生态旅游以及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以梵净山为例,基于FY-4A的云顶高度产品获取了有效的云顶高度数据,并分别按不同的判别规则提取梵净山景区范围内的云海日与金顶周边的可观赏性云海日,分析其季、月、时段的变化特征以及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关系,并基于以上结果调取地面视频监测资料开展验证工作.结果表明:①2020年梵净山出现云海的天数总计85 d,月均7 d,其中在金顶周边可观赏到的云海天数为62 d,占云海总日数72.9%,月均5 d;②无论是云海还是可观赏性云海,季节特征为“春秋多,夏冬少”,其中可观赏性云海主要集中在2-4月,凌晨4点至上午8点期间频率最高;③当相对湿度高且平均温度较低时,云海形成的概率较高,当相对湿度过高或者平均温度过低时云海均不易形成.因此,山间冬末春初时节,湿度增加,水汽充足,清晨与傍晚极易形成云海景观,是前往梵净山观赏云海的最佳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卫星 云海 云顶高度 气象条件 梵净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和GF影像的冬季未种植耕地遥感识别——以遵义市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光一 廖留峰 +2 位作者 段莹 姚熠 唐红祥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5期28-34,共7页
第七次人口普查和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呈现持续增长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局面,严重危害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提高耕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开展冬季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监测势在必行。本文以遵义市为例,利用中分辨率成... 第七次人口普查和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呈现持续增长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局面,严重危害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提高耕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开展冬季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监测势在必行。本文以遵义市为例,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16d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产品MOD13Q1以及土地利用数据,基于高分影像进行未种植耕地采样并计算采样阈值,同时结合耕地NDVI最小值计算最终未种植耕地的动态识别阈值,进而对遵义市2016—2021年冬季未种植耕地的空间分布和闲置时间进行提取分析。研究发现,遵义市耕地闲置时间主要为32~64d,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19—2020年冬季未种植耕地面积为近5a最大值即1458.25km^(2),占耕地总面积17.3%,主要分布在与重庆接壤的道真、务川、正安以及桐梓、习水等地区。2020—2021年冬季未种植耕地为48km^(2),相对上年同期减少了96.7%,其中遵义汇川区、桐梓、务川、道真等地减少明显。由于农业部门对耕地保护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冬季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未种植耕地呈减少趋势明显。因此,定期对耕地种植情况开展遥感识别与动态变化监测,能够为当地土地资源保护以及粮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高分影像 冬季 未种植耕地 遥感 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卫星影像的复杂山区烤烟种植区域提取
17
作者 刘芸 宋善海 +3 位作者 李雪 廖瑶 李慧璇 王伟 《农业工程》 2023年第1期67-70,共4页
为提高卫星影像对复杂山区烤烟种植区的提取精度,以高分六号2 m分辨率卫星影像作为遥感数据源,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序列,根据烤烟不同生长期的卫星影像特征,采取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分别完成3个不同时相卫星影像的烤烟种植区初步提取,... 为提高卫星影像对复杂山区烤烟种植区的提取精度,以高分六号2 m分辨率卫星影像作为遥感数据源,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序列,根据烤烟不同生长期的卫星影像特征,采取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分别完成3个不同时相卫星影像的烤烟种植区初步提取,再利用多时相植被指数规则初步提取烤烟种植区,最后通过交叉验证获取烤烟种植区域,并完成精度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提取复杂山区烤烟种植区,能够保持较低的错分率(5.3%),提取精度达94.67%,较基于单一时相卫星影像提取烤烟种植区域精度(90%)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卫星影像 烤烟 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18
作者 袁娜 刘绥华 +2 位作者 胡海涛 尹霞 宋善海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09,共10页
地表反照率直接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和地表能量收支。稳定林地植被生态完整,区域小气候相对稳定,且与地表反照率之间关系复杂。该文以黔东南稳定林地为例,基于MODIS地表反照率(MCD43A3)、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 地表反照率直接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和地表能量收支。稳定林地植被生态完整,区域小气候相对稳定,且与地表反照率之间关系复杂。该文以黔东南稳定林地为例,基于MODIS地表反照率(MCD43A3)、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MOD13Q1)、土地利用(MOD12Q1)与土壤水分、气温、降水数据,使用Theil-Sen(T-S)和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与各因子相关性以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在年际、生长季和休眠季分别在0.102~0.112,0.110~0.113和0.099~0.102间波动上升,整体趋势较平稳,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②在年际和生长季期,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和-0.943;在休眠季地表反照率与EVI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3。③地表反照率在年际、生长季、休眠季分别受EVI、气温负向驱动和土壤水分正向驱动,其标准化系数分别为-9.168,-11.332和1.319。该文研究结论有利于正确认识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的驱动机制,从而为低纬度小区域林地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稳定林地 地表反照率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矩阵分析法的鸟类与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差异研究--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海萍 李光一 +1 位作者 万华伟 李利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33-1341,共9页
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使之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宝库,复杂的生境孕育了众多特有的动物种群,探索其内部的物种丰富度空间差异,不仅充实了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研究,同时也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稳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使之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宝库,复杂的生境孕育了众多特有的动物种群,探索其内部的物种丰富度空间差异,不仅充实了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研究,同时也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稳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意义。该研究以新疆地区鸟类和哺乳动物10 km×10 km尺度的物种分布矢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其他多源空间数据,绘制出新疆鸟类与哺乳动物空间分布专题图,经矢量-栅格转换后进行重分类和空间统计,并据此分析鸟类与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模式及其核心聚集区,再通过矩阵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深入探究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丰富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显示,(1)北疆物种丰富度高于南疆,鸟类丰富度高于哺乳动物;二者高丰富度(H-H)区域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天山南北侧,占新疆全域5.46%;低丰富度(L-L)区域主要在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一带,占全域面积2.85%。同一范围内二者物种丰富度存在两极化差异,即丰富度等级一高一低的地区(L-H和H-L)占2.99%,且主要位于中部地区,其余组合模式的区域分布比较分散。(2)不同的海拔高度内,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海拔高度低于0 m与高于4000 m的地区因生态系统单一,物种丰富度整体偏低,1000—2500 m高程内的生态系统最丰富,是鸟类与哺乳动物生长的适宜高度,物种不仅丰富多样,且丰富度也最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丰富度 矩阵分析 叠加分析 空间分布特征 空间差异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降水量数据融合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福增 温凯 +1 位作者 何山 谷晓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654,共8页
利用2018年5月贵州省黔西南州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兴义站雷达资料和CMORPH卫星降水反演产品资料,采用最优插值法对3种降水量数据开展融合试验.试验设计4种降水量数据融合方案,分别对融合的降水量数据进行区域精度检验.结果表明... 利用2018年5月贵州省黔西南州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兴义站雷达资料和CMORPH卫星降水反演产品资料,采用最优插值法对3种降水量数据开展融合试验.试验设计4种降水量数据融合方案,分别对融合的降水量数据进行区域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经概率密度匹配法订正后的卫星-地面融合降水量与订正之前相比,相关系数由66.19%提升至79.68%,偏差由-0.544mm/h降至-0.247 mm/h,均方根误差由2.944 mm/h降至1.353 mm/h.当融合降水模型仅输入2种降水量数据源时,具有较高精度的一方对融合降水量的精度影响更大.卫星-雷达-地面数据融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81.32%,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19、1.037 mm/h,精度高于其他降水量数据融合方案,说明融入更多有效降水量数据源能明显提高面降水量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ORPH卫星 最优插值法 高分辨率降水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