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回撤通道切顶卸压快速成巷及围岩矿压规律研究
- 1
-
-
作者
朱俊奎
李思光
侯宗斌
-
机构
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贵州省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支撑与服务人才基地
-
出处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2期68-74,共7页
-
基金
贵州省基础研究(自然科学)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3]一般199)
贵州省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项目(黔科合成果[2024]一般150)
+1 种基金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服企[2023]006)资助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GCC[2023]102)资助。
-
文摘
为了解决回撤通道传统准备时间长、巷道变形严重等问题,以青龙煤矿21802工作面回撤通道为研究对象,构建回撤通道切顶卸压结构力学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对围岩矿压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切顶卸压联合以采代掘的回撤通道快速成巷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回撤通道围岩矿压数值模拟分析,发现未切顶时在煤壁上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工作面顶板最大垂直应力为14.6 MPa,最大垂直位移位于采空区侧,为1.08 m,煤壁侧最大垂直位移为0.36 m;切顶时最大垂直应力为13.1 MPa,工作面顶板最大垂直位移出现在采空区侧,为0.79 m,煤壁侧最大垂直位移为0.14 m;且切顶高度为10 m、切顶角度为15°~25°时,顶板垮落充分,留巷顶板可以从长悬臂梁结构实现至短悬臂梁结构的转换;最后通过以采代掘切顶卸压回撤通道快速成巷技术,实现了安全有效留巷。
-
关键词
回撤通道
切顶卸压
恒阻锚索
数值模拟
-
Keywords
retracement channel
roof cutting and pressure relief
constant resistance anchor cable
numerical simulation
-
分类号
TD32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TD353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
-
题名解吸时长对损失瓦斯量补偿计算准确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江龙
赵训
陈学习
李青松
李洪生
段正鹏
-
机构
贵州省矿山安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贵州省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支撑与服务人才基地
华北科技学院
-
出处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0-175,共6页
-
文摘
为提高煤层瓦斯含量测定中损失瓦斯量补偿计算精准度,以16组煤样为瓦斯吸附解吸试验研究对象,设置在0.5、1.0、1.5、2.0 MPa吸附平衡压力条件下,选取解吸时长分别为5、10、15、20、25、30 min的瓦斯解吸数据,运用√t法拟合补偿计算损失瓦斯量,分析不同解吸时长下解吸量和损失瓦斯量的拟合值与实测值误差。试验研究表明:损失瓦斯量的补偿计算值随着解吸时长的延长而减小,与实测值误差逐渐增大。解吸量的拟合值与实测值误差分为3个阶段:初期拟合值大于实测值,误差逐渐减小;中期阶段拟合值小于实测值,误差先增大后减小;后期阶段拟合值大于实测值,误差逐渐增大。在0.5、1.0、1.5、2.0 MPa吸附平衡压力下损失瓦斯量补偿计算的最佳解吸时长均为3 min,与标准值损失瓦斯量相对误差在-0.12%~0.18%,绝对误差在-0.04~0.14 cm^(3)/g,补偿计算的损失瓦斯量与标准值基本一致,提高了煤层瓦斯含量测定准确性。
-
关键词
解吸时长
损失瓦斯量
瓦斯解吸量
最小误差
-
Keywords
desorption time
gas loss
gas desorption
minimum error
-
分类号
TD712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
-
题名基于动扩散模型多尺度粒煤瓦斯进扩散特性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段正鹏
张书金
李志强
李国红
李青松
-
机构
贵州省矿山安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贵州省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支撑与服务人才基地
河南理工大学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7-121,共5页
-
基金
贵州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348,[2022]一般005,[2020]2Y056)。
-
文摘
为了考察多尺度低渗煤瓦斯吸附进扩散特性及瓦斯在粒煤多孔介质内质量浓度分布规律,以典型低渗煤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微米级和毫米级共5种粒径粒煤的扩散实验,采用动扩散系数模型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初始扩散系数D0值和有效扩散系数D0e,获得了5种尺度的粒煤在0.5、3.0 MPa条件下的CH4质量浓度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动扩散系数模型可准确描述CH4在不同尺度粒煤内的扩散规律,最大误差为3.8%;初始扩散系数D0值随粒度增大最大扩大了47.7倍,有效扩散系数D0e值随粒径增大最大减小了97%;为保证扩散实验精度,建议高压下微米级(0.18~1 mm)粒煤吸附时长应达到10 h,毫米级(1~10 mm)粒煤吸附时长应达到46 h,更大尺度粒煤应进一步延长吸附时长。
-
关键词
吸附
质量浓度分布
动扩散模型
-
Keywords
adsorb
mas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e
dynamic diffuse model
-
分类号
TD712.3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