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煤自燃倾向性的实验室测定方法 被引量:5
1
作者 赵霞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4-85,共2页
介绍了影响煤自燃的因素和几种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方法;对实验室常用的色谱吸氧鉴定煤自燃倾向性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煤的自燃倾向性 测定方法 色谱吸氧鉴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煤储层异常表皮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政 程政 +6 位作者 王晓龙 陈小红 邓勇 徐德信 李乐 穆记勇 禹偓 《煤炭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5-107,共3页
结合现代试井方法,分析钻井液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和煤储层空间分布非均质性特征对表皮系数的影响;研究负总表皮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真实储层表皮系数计算方法,首次提出对参数探井井筒研究分析时总表皮系数的参考数值范围。
关键词 表皮系数 储层特征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煤层气试井解释基础参数优选 被引量:6
3
作者 罗政 《油气井测试》 2018年第1期68-72,共5页
煤层气井试井解释中基础参数的取值对储层渗透率、探测半径、表皮系数和断层(裂缝)距离等的计算影响较大,取值不准确容易造成试井结果与真实储层参数之间偏差较大,不利于指导煤层气试井工程施工和煤层气井储层评价研究。以贵州煤层气参... 煤层气井试井解释中基础参数的取值对储层渗透率、探测半径、表皮系数和断层(裂缝)距离等的计算影响较大,取值不准确容易造成试井结果与真实储层参数之间偏差较大,不利于指导煤层气试井工程施工和煤层气井储层评价研究。以贵州煤层气参数井试井工程试验和区域煤层测试资料为依据,研究黔西煤田、黔北煤田的煤质特征及煤层孔隙度,模拟不同区域煤层综合压缩系数的取值范围。结果显示,黔西煤田煤层综合压缩系数为6.73×10-5MPa-1、孔隙度为4.89%;黔北煤田煤层综合压缩系数为3.06×10-5MPa-1、孔隙度为5.21%,流体水黏度取值范围为0.5~1.2 m Pa·s、水地层体积系数取值为1。通过区域试井试验和基础参数值优选,提高对储层地质评价分析的准确性,其结果可为煤层气试井解释、工程设计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试井解释 基础参数 孔隙度 综合压缩系数 参数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毕节地区煤中氟赋存形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罗兴发 《煤炭与化工》 CAS 2017年第6期61-62,65,共3页
通过浮沉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级煤样中氟的分布规律,间接研究贵州毕节地区煤中氟的赋存状态。得到不同粒径、不同密度的煤样中的氟含量,推断了该地区煤中的氟更趋向于大密度级,即更趋向存在于矸石之中。
关键词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煤发热量与工业分析指标预测模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惠新 陈致远 +4 位作者 王永红 赵霞 陈前林 杨媛 敖先权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S01期112-115,共4页
发热量是煤质和动力用煤的重要评判标准。基于贵州煤发热量与工业分析指标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发热量与工业分析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推导出发热量与工业分析指标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对... 发热量是煤质和动力用煤的重要评判标准。基于贵州煤发热量与工业分析指标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发热量与工业分析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推导出发热量与工业分析指标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对回归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此模型可用于贵州煤发热量的预测及校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煤 发热量 工业分析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煤中氟的分布及赋存规律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钟方军 罗兴发 《煤质技术》 2017年第3期13-16,46,共5页
基于燃煤型大气氟污染的危害性及燃煤氟污染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贵州煤中氟含量分布特征以及六盘水、遵义等勘探区域的煤矿煤层样品与其对应煤矸石中氟的测定结果对比分析,对煤的变质程度与氟的关系、煤中氟与灰分的关系、煤中氟... 基于燃煤型大气氟污染的危害性及燃煤氟污染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贵州煤中氟含量分布特征以及六盘水、遵义等勘探区域的煤矿煤层样品与其对应煤矸石中氟的测定结果对比分析,对煤的变质程度与氟的关系、煤中氟与灰分的关系、煤中氟与碱金属的关系、煤中氟与氯等其它有害元素的关系等进行相关研究,探寻贵州煤中氟的赋存形态及其赋存规律,指出贵州省煤含氟量主要分布在50μg/g^180μg/g(平均含氟量135.6μg/g),贵州煤中氟主要以无机矿物形态赋存于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中氟 赋存规律 分布特征 赋存形态 无机矿物形态 氟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煤层气试井工程实践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小红 《能源与节能》 2015年第8期147-148,共2页
论述了煤层气试井的地质适应性及其工艺改进,对提高试井成功率及解释结果可靠性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适合贵州特殊地质条件的煤层气注入/压降试井技术方案,推动贵州省煤层气资源勘查与开发。
关键词 试井 煤层气 参数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黔北某区块4#、5#煤层合层压裂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家发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6年第8期141-143,147,共4页
煤层薄、单层资源丰度不足、多层联合开发费用高的现状严重限制了贵州省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为降低开发成本、克服地质条件的限制,结合研究区特点,采用理论计算、工程实施验证的方法探讨了4#、5#煤层合层压裂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 煤层薄、单层资源丰度不足、多层联合开发费用高的现状严重限制了贵州省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为降低开发成本、克服地质条件的限制,结合研究区特点,采用理论计算、工程实施验证的方法探讨了4#、5#煤层合层压裂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4#煤层和5#煤层同时实现破裂是可能的,采用投球封堵的方法可实现均匀压裂的目的;合层压裂后排采数据显示,平均日产量可达1200m3,已达到周边分层压裂井的平均水平,说明了此工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薄煤层 合层压裂 联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盘县某矿区孔裂隙发育及煤变质程度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初探
9
作者 常溪溪 《煤质技术》 2017年第3期21-24,28,共5页
基于煤储层渗透性是煤层气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结合贵州盘县某矿区的煤层裂隙发育程度,从研究区的部分煤层孔隙率、多组煤样的液氮吸附和压汞实验、煤样矩形网状裂隙发育形态、孔隙发育状况及煤岩裂隙形态等方面剖析了孔裂隙发育程... 基于煤储层渗透性是煤层气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结合贵州盘县某矿区的煤层裂隙发育程度,从研究区的部分煤层孔隙率、多组煤样的液氮吸附和压汞实验、煤样矩形网状裂隙发育形态、孔隙发育状况及煤岩裂隙形态等方面剖析了孔裂隙发育程度对研究区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煤变质程度对贵州矿区煤储层渗透性影响研究表明:渗透率和孔隙度总体趋势随着镜质组最大反射率逐渐升高,有先减小后增大的明显趋势;煤阶较低煤层的煤岩孔隙度大,渗透率较高;随着埋深的逐渐增加,煤变质程度逐渐加大,其渗透率随之降低;但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大于2.5%时,煤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也随之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渗透性 孔裂隙发育 煤变质程度 渗透率 液氮吸附 压汞实验 镜质组最大反射率 煤岩裂隙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立鹏 王冉 +1 位作者 钟方军 武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69,共6页
为研究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沉积环境及生烃条件,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分析、有机碳含量分析、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干酪根镜检、岩石热解测试等方法,对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样品矿物含量,有机质丰度、成熟... 为研究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沉积环境及生烃条件,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分析、有机碳含量分析、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干酪根镜检、岩石热解测试等方法,对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样品矿物含量,有机质丰度、成熟度、类型,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等地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赣东北皮园村组、荷塘组、乐平组页岩矿物成分以石英等脆性矿物为主,钒含量与镍钒总含量比值的均值分别为0.79、0.81、0.72,铈、铕含量均表现负异常,轻重稀土含量比均值分别为5.31、4.34、8.20,La和Yb球粒陨石标准化值的比值均值大于1。研究区泥页岩层系沉积环境均为相对低温、弱酸性、含硫化氢的厌氧—贫氧还原环境,有机质丰度较高,属腐泥型或腐植—腐泥型有机质,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但由于处于过成熟阶段,原始生烃母质生烃能力已消耗殆尽,储层已经历大规模生排烃过程。因此,研究区页岩气勘探应加强"五史"(地、热、生烃、排烃及运移聚集史)及"运、储、保"等条件的研究。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的研究可为下扬子海相页岩气勘探的突破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页岩气 储层 地球化学 生烃潜力 赣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ent-tecplot的穿层抽采钻孔周围煤体瓦斯流动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守坤 李希建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0,共3页
结合贵州某矿的现场实际抽采参数,运用Fluent-tecplot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表明:穿层钻孔抽采半径与抽采时间和抽采负压相关。文章进一步并分析了其相关性,为煤矿抽采钻孔或钻场的合理布置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Fluent-tecplot 数值模拟 抽采半径 钻孔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耳矿井瓦斯抽采半径的测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肖俊贤 李希建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99,共3页
为了提高抽采瓦斯钻孔的抽采效果,根据发耳矿井的现场测试,通过观察距穿层抽采钻孔不同距离的压力观测钻孔的瓦斯压力,利用瓦斯压力指标、瓦斯抽采率指标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7#煤层的瓦斯抽采有效半径,为... 为了提高抽采瓦斯钻孔的抽采效果,根据发耳矿井的现场测试,通过观察距穿层抽采钻孔不同距离的压力观测钻孔的瓦斯压力,利用瓦斯压力指标、瓦斯抽采率指标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7#煤层的瓦斯抽采有效半径,为突出工作面采掘工作前的预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抽采钻孔 抽采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青山口组多级层序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1
13
作者 樊奇 樊太亮 +2 位作者 田继军 李乐 林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8,共9页
四方坨子地区岩性复合油藏勘探潜力大,已在高台子、萨尔图油层提交了效益储量。因地层及沉积研究薄弱,储量区块外围勘探进展缓慢。以347口探井和开发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观察,对青山口组开展多级层序划分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微相分析... 四方坨子地区岩性复合油藏勘探潜力大,已在高台子、萨尔图油层提交了效益储量。因地层及沉积研究薄弱,储量区块外围勘探进展缓慢。以347口探井和开发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观察,对青山口组开展多级层序划分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微相分析工作。研究发现:依据构造变革面、岩相突变面、沉积作用转换面等可识别界面,青山口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SSQqn)、3个三级层序(SQqn1、SQqn2、SQqn3)和12个四级层序(RST);青山口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相具有"多期正反韵律交替叠置、辫状带宽阔、河道频繁迁移改道、砂包泥"等特点。结合老井复查,预测青一段(F84井、F120井)、青二段(F52井、F79井)和青三段Ⅴ-Ⅷ砂组(F40井、F81井)为下步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方坨子 青山口组 层序地层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页岩中有机碳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建红 李熹 《煤炭与化工》 CAS 2015年第5期137-138,141,共3页
有机碳(TOC)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指标,准确测定页岩中有机碳含量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应用LECO CS230型红外碳硫测定仪测定页岩中总有机碳。利用高纯蔗糖建立校准曲线,解决了页岩中有机碳含量范围大的问题。实验表明,... 有机碳(TOC)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指标,准确测定页岩中有机碳含量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应用LECO CS230型红外碳硫测定仪测定页岩中总有机碳。利用高纯蔗糖建立校准曲线,解决了页岩中有机碳含量范围大的问题。实验表明,该方法检出限为0.003%,对于检测线性为0.14%~28.07%页岩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在0.46%~2.58%。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分析精度高,能够满足页岩中有机碳含量测定的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 页岩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唑啉氨基膦酸酯衍生物合成及抗菌活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熹 李渺 +2 位作者 魏娴 陈丽军 柏松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6-1116,共11页
以4-氯喹唑啉、对巯基苯胺、取代醛、亚磷酸二烷基酯为原料,在无溶剂的条件下合成了18个喹唑啉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Ⅵa~Ⅵr)。该方法产率高(72~88%)、反应操作简单、对环境友好。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物在50μg·mL^(-1... 以4-氯喹唑啉、对巯基苯胺、取代醛、亚磷酸二烷基酯为原料,在无溶剂的条件下合成了18个喹唑啉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Ⅵa~Ⅵr)。该方法产率高(72~88%)、反应操作简单、对环境友好。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物在50μg·mL^(-1)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mali)、辣椒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猕猴桃腐烂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四种病原性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Ⅵl对四种病菌的抑制活性分别为89.4%、82.4%、85,7%、91.2%,优于对照药剂嘧霉胺的对四种病菌的抑制活性(72.3%、78.3%、81.9%、82.4%)。此外,化合物还显示出一定的抗细菌活性,化合物Ⅵj和Ⅵl对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Actinidiae,Psa)和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pv.Citri)两种病菌抑制活性优于对照药剂叶枯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唑啉氨基膦酸酯 无溶剂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勘阶段煤层瓦斯围岩封闭能力评价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庆礼 李杰 《山西煤炭》 2016年第4期54-57,共4页
运用瓦斯地质学理论分析影响煤层瓦斯围岩封闭性能的地质因素,得出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封闭层泥岩比、有效岩层厚度效应系数为围岩封闭层主控地质因素。提出了有效封闭能力综合指数(ESCI)并建立了煤层瓦斯围岩封闭能力评价模型。以评... 运用瓦斯地质学理论分析影响煤层瓦斯围岩封闭性能的地质因素,得出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封闭层泥岩比、有效岩层厚度效应系数为围岩封闭层主控地质因素。提出了有效封闭能力综合指数(ESCI)并建立了煤层瓦斯围岩封闭能力评价模型。以评价模型为基础对马依西一井3号煤层瓦斯围岩封闭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3号煤层的封闭层划分为Ⅰ-Ⅳ类,西翼3号煤层围岩封闭类型属于Ⅰ-Ⅱ类,具有强至较强的封闭能力,东翼3号煤层围岩封闭类型主要属于Ⅲ-Ⅳ类,封闭能力中等偏弱,在Ⅲ与Ⅳ类之间,有一小块属于Ⅱ类围岩封闭。总体上,西翼较东翼的围岩条件好,封闭瓦斯能力强,瓦斯含量高,随着围岩封闭条件自南西向北西逐渐变差,围岩封闭瓦斯能力减弱,瓦斯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封闭层 泥岩比 ESCI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快速测定煤灰中三氧化硫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建红 《煤质技术》 2016年第3期18-20,共3页
介绍了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快速测定煤灰中三氧化硫时所采用的主要仪器和试剂及其试验方法,并从标准曲线、称样量、方法定量检出限、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方面对测定结果进行讨论。试验结果表明,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煤灰中三氧化硫时... 介绍了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快速测定煤灰中三氧化硫时所采用的主要仪器和试剂及其试验方法,并从标准曲线、称样量、方法定量检出限、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方面对测定结果进行讨论。试验结果表明,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煤灰中三氧化硫时可利用纯物质无水硫酸钙建立校准曲线,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28%-2.33%,具有准确度好、简单快速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 煤灰成分 三氧化硫 标准偏差 校准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瓦斯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絮屹 《煤》 2016年第7期54-56,共3页
文章对煤岩瓦斯渗透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渗透率与有效应力、煤层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煤层瓦斯渗透率、增强煤层透气性系数的一些措施,对防止煤矿事故,改善煤层抽放率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瓦斯渗透率 瓦斯渗流 有效应力 煤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技术扩散模式及其产业政策分析
19
作者 罗开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5-59,共5页
在分析传统的技术扩散模式及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实际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非常规天然气产业中技术扩散的"地质效应",即扩散源区与学习区的地质条件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技术扩散才能有效产生。同时,受地质条件约束的创新... 在分析传统的技术扩散模式及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实际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非常规天然气产业中技术扩散的"地质效应",即扩散源区与学习区的地质条件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技术扩散才能有效产生。同时,受地质条件约束的创新技术扩散模式,往往会导致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出现区域分化、总体规模受到限制、产能高度集中等不合理现象。最后,针对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技术扩散及其导致的产业发展特征,提出了"分类扶持,动态调整"的产业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天然气 技术扩散 地质效应 产业区域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应用
20
作者 孟絮屹 《现代矿业》 CAS 2015年第7期150-151,共2页
将层次分析法用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利用层次分析算法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其作为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系统的输入,既简化了预测系统,加快了预测速度,又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 煤与瓦斯 突出预测 层次分析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