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六盘水煤田构造煤储层特征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方向 被引量:4
1
作者 邱文慈 桑树勋 +7 位作者 郭志军 韩思杰 周效志 周培明 吴章利 桑国蕴 张斌斌 高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9-966,974,共9页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构造煤的发育制约了煤层气增储上产,通过研究贵州构造煤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适配的勘探开发技术,为提高贵州构造煤储层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煤层力学性质非均质性和构造应力...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构造煤的发育制约了煤层气增储上产,通过研究贵州构造煤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适配的勘探开发技术,为提高贵州构造煤储层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煤层力学性质非均质性和构造应力场不均匀分布的控制下,构造煤分层现象更为普遍。以六盘水煤田大河边向斜11号煤层为例,开展等温吸附、压汞、低温液氮、低温CO_(2)吸附实验,研究了各分层储层物性特征,讨论了厚煤层构造煤分层形成机制及煤层气富集模式,比较了复杂煤体结构厚煤层煤层气适配性勘探开发技术及其适用性。研究表明:(1)大河边向斜11号煤层平均厚度为4.48 m,厚煤层的形成是盆地沉降速率和物源沉积补偿平衡的结果,在后期挤压和推覆构造作用下,11号煤层出现挤压、破碎甚至层间滑动,构造煤分层开始发育,中部分层应力集中且煤岩力学性质偏弱;(2)11号煤层在垂向上发育“三明治”特征,自上而下分别为原生结构煤、糜棱煤和碎裂煤;(3)中部煤储层的微孔比例最高,吸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的兰氏体积呈现出中分层(16.55 cm^(3)/g)>下分层(14.69 cm^(3)/g)>上分层(13.96 cm^(3)/g)的规律;(4)研究区11号煤层形成岩性-断层-水力封堵型气藏,针对煤体结构分层特征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的开发技术路线,提出适用性最强的水平井构造煤软分层造穴卸压煤层气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分层 煤层气 厚煤层 储层特征 勘探开发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页岩到页岩气储层:论泥(页)岩层构成油气储集层的必要条件
2
作者 周文 蒋柯 +3 位作者 徐浩 周秋媚 胡钦红 刘瑞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近10年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于传统意义上作为“油气烃源岩或盖层”的富有机质泥(页)岩能否作为“储层”还需验证。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测、分子示踪剂扩散实验、孔隙度与脉冲渗透率测试等手段,系统分析了泥(页... 近10年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于传统意义上作为“油气烃源岩或盖层”的富有机质泥(页)岩能否作为“储层”还需验证。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测、分子示踪剂扩散实验、孔隙度与脉冲渗透率测试等手段,系统分析了泥(页)岩的储集属性特征。结果表明:(1)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有机质孔隙(10~100 nm)和无机孔隙(10~500 nm),孔隙度在1%~10%之间,具备储集油气的有效空间;(2)富有机质泥(页)岩在高演化阶段(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发育与裂解气同期形成的大量微-纳米级有机质气孔,天然气能就近无阻力充注于有机质孔隙中,在克服运移阻力后经过短距离运移可以充注于与有机质孔连通的无机孔隙中;(3)泥(页)岩微-纳米孔隙系统呈网状连通,页岩渗透率小于0.01×10^(-3)μm^(2),天然气分子可以沿网状连通孔隙运移,但流动速度缓慢。综合分析认为富有机质泥(页)岩具备形成天然气储层的3个必要条件(储气空间、储集天然气和天然气流动),可作为“页岩气储层”,但能否作为油的储层,还需进一步验证,其他类型的泥(页)岩层只能被作为盖层及烃源岩层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有机质气孔 微孔隙类型 连通网络 气体分子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十四五”开发战略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福平 孙钊 +4 位作者 桑树勋 周效志 韩忠勤 赵凌云 吴章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5,共11页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丰富,近十年来勘探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但当前仍面临若干问题。为了推进煤层气产业发展,梳理了贵州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十四五”期间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工作部署、工作重点等进行了研究...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丰富,近十年来勘探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但当前仍面临若干问题。为了推进煤层气产业发展,梳理了贵州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十四五”期间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工作部署、工作重点等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作进展: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体系已逐步建立,煤层气井产气效果取得了不断突破,六盘水、毕节煤层气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②战略目标:完成16~20个区块煤层气勘探工作,累计提交探明储量800×10^(8)m^(3),年产能8×10^(8)m^(3),年产量4×10^(8)m^(3);③总体布局:以钟山为勘探开发示范区,盘州、织金为重点建产区,带动周边重点勘探开发试验区、后备勘探区的勘探开发工作;④工作重点:分批投放探矿权16个以上,开展毕节、遵义等区块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5项,实施煤层气重点勘探开发项目30项,开展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与高效开发技术重大专项研究;⑤保障措施:省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为煤层气勘探开发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完善资金投入支持体系建设,推进专业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煤层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结论认为,贵州省煤层气开发潜力巨大、产业化前景广阔,在省级层面引导与政策支持下,依托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模式创新,“十四五”期间可迎来贵州地区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煤层气 勘探开发进展 十四五 开发战略 工作重点 总体布局 保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煤层气规划区块煤储层特征与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22
4
作者 向文鑫 桑树勋 +5 位作者 吴章利 屠斌 郭志军 韩思杰 周效志 周培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6-164,共9页
煤层气有利区块的科学评价,是煤层气勘探开发部署和效益最大化。基于贵州省新划定的18个矿权空白的煤层气规划区块,综合区块现有地质与工程数据,系统研究了18个区块煤层气地质背景、资源特征、赋存特征和储层特征,并基于煤阶分类评价原... 煤层气有利区块的科学评价,是煤层气勘探开发部署和效益最大化。基于贵州省新划定的18个矿权空白的煤层气规划区块,综合区块现有地质与工程数据,系统研究了18个区块煤层气地质背景、资源特征、赋存特征和储层特征,并基于煤阶分类评价原则,运用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18个区块进行了区块优选。结果表明:(1) 18个规划区块龙潭组煤层形成于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构造条件相对复杂,煤阶变化范围宽,煤储层地域性特征明显,具有薄-中厚煤层发育、含气量高、储层能量高但渗透率低的总体特征;(2)建立了高阶煤煤层气、中阶煤煤层气有利区分类优选方法,基于不同类型煤层气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方法原则,优选了15个选区评价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参数权重,并建立各参数隶属度函数,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评价样本得分,得到综合评价系数;(3)根据综合评价系数,划分出有利区3个、次有利区6个、后备区9个,其中中阶煤煤层气大河边向斜区块、照子河向斜盘北区块和高阶煤煤层气大方背斜南段区块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区。评价结果为未来贵州省煤层气整体有序的勘探开发工作部署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规划区 煤层气有利区 煤储层特征 分类评价 层次分析法 复杂构造区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中厚煤层群煤层气井高产的地质与工程协同控制技术——以贵州织纳煤田文家坝区块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畅然 周效志 +4 位作者 赵福平 孟海涛 朱世良 赵有州 魏元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4,共10页
中国西南地区煤层气资源量十分丰富,且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煤系薄—中厚煤层群中,贵州地区虽然有近10年的煤层气规模化试采与探采工程实践,但仍存在低产井、低效井比例偏高的问题。为了推进贵州地区薄—中厚煤层群煤层气高效探采工作,在... 中国西南地区煤层气资源量十分丰富,且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煤系薄—中厚煤层群中,贵州地区虽然有近10年的煤层气规模化试采与探采工程实践,但仍存在低产井、低效井比例偏高的问题。为了推进贵州地区薄—中厚煤层群煤层气高效探采工作,在系统梳理织纳煤田文家坝区块地质条件、煤储层特征、开发工艺与开发效果基础上,分析了煤层气井高产及井间产气差异的地质控制因素,探讨了地质适配性分层压裂与合层排采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薄—中厚煤层群具有埋藏浅、含气性好、渗透率较高、储层压力欠压—正常的特征;②煤层气井高产既受阿弓向斜轴部构造应力集中、水力封堵作用下煤层气富集影响,同时也与浅埋藏条件下煤储层原始渗透性较高有密切关系,区内断裂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共同导致了丛式井组内井间产气效果差异;③应根据丛式井压裂煤层靶点间距及导水断层距离合理控制水力压裂施工规模,注前置液造缝阶段快速提升注入排量并非连续段塞增大裂缝延伸长度,注携砂液支撑阶段阶梯式连续加砂有效支撑裂缝;(4)长期维持小于0.5 MPa的低套压合层排采条件,缩短憋压持续时间,延长提产持续时间以提高稳产前的压裂液返排率,保证排采过程连续性以避免储层伤害,产气量提升阶段主动缓慢暴露上部产层。结论认为,文家坝区块具备煤层气探采的有利储层条件,浅埋藏背景下的煤储层特征及井区构造、水文条件共同影响到煤层气井的产气表现,选择与煤储层特征相匹配的分层水力压裂、合层排采工艺对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纳煤田 文家坝区块 上二叠统 煤层气高产井 地质因素 工程因素 协同控制 水力压裂 合层排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石炭系黑色页岩层系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卢树藩 陈祎 +2 位作者 罗香建 何犇 符宏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2-685,共14页
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的推进,在局部地区已经取得突破并建成一定规模的产能,但天然气资源保障形势依然严峻,亟需加强拓展页岩气新层系沉积环境和富集规律,以进一步扩大页岩气的勘探范围和规模。贵州石炭系黑色页岩作为新发现的页岩气目标... 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的推进,在局部地区已经取得突破并建成一定规模的产能,但天然气资源保障形势依然严峻,亟需加强拓展页岩气新层系沉积环境和富集规律,以进一步扩大页岩气的勘探范围和规模。贵州石炭系黑色页岩作为新发现的页岩气目标层,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由于受水城—紫云裂陷槽的控制,贵州石炭系沉积相变复杂,开展该页岩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模式研究,总结页岩沉积富集特征,有利于推进其页岩气勘探进程。本文通过研究揭示贵州石炭系页岩地层可划分为裂陷槽两侧边缘斜坡相,槽内过渡浅海—半深海相,裂陷槽内槽盆相,水城地区隆起浅海相,威宁地区潮坪—潟湖相沉积,总结具有裂谷边缘—槽盆滞留沉积模式。浅海相、浅海—半深海相、槽盆相、湖盆相是黑色页岩沉积富集的有利区,而具体地层厚度、黑色页岩发育、总有机碳含量(TOC)、干酪根类型受沉积环境和物源区的影响控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页岩气 沉积相 沉积模式 页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凤冈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彪 邹妞妞 +2 位作者 张大权 杜威 陈祎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8,共12页
利用全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核磁共振(NMR)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方法多尺度定性-定量表征黔北凤冈地区永凤1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与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黔北凤冈地区下... 利用全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核磁共振(NMR)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方法多尺度定性-定量表征黔北凤冈地区永凤1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与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黔北凤冈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长石与黏土矿物为主,其次为碳酸盐矿物与黄铁矿;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与微裂缝,有机质孔与黏土矿物粒间孔最为发育。(2)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比表面积平均值为9.536 6 m^(2)/g,总孔体积平均值为0.009 02 cm^(3)/g,介孔体积平均值为0.007 95 cm^(3)/g,宏孔体积为0.000 37~0.004 58 cm^(3)/g,平均为0.001 07 cm^(3)/g,平均孔径为3.381~5.947 nm,介孔最为发育。页岩孔体积主要由介孔与宏孔贡献,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与介孔贡献,微孔与介孔、宏孔连通性相对较差,介孔与宏孔连通性较好,孔隙形态主要为墨水瓶形、圆柱形和裂缝形。(3)研究区牛蹄塘组孔隙结构主要受TOC、黏土矿物与脆性矿物影响,TOC与黏土矿物对比表面积、总孔体积、介孔体积及孔隙度具有积极影响,脆性矿物则对比表面积、孔隙度、介孔体积具有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有机质孔 黏土矿物粒间孔 介孔 宏孔 页岩 牛蹄塘组 下寒武统 永凤1井 黔北凤冈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氧镁水泥在石油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8
作者 徐梦冉 步玉环 +4 位作者 赵恒仪 刘芳 庞学玉 张振 向刚 《特种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3,共14页
普通水泥存在固化后体积收缩、脆性大且生产耗能高等问题,而氯氧镁水泥能较好地改善普通油井水泥的弱点,并具有力学强度高、CO_(2)吸附性强、耐温、抗盐卤腐蚀等工程优势,研究氯氧镁水泥在油气井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介绍了... 普通水泥存在固化后体积收缩、脆性大且生产耗能高等问题,而氯氧镁水泥能较好地改善普通油井水泥的弱点,并具有力学强度高、CO_(2)吸附性强、耐温、抗盐卤腐蚀等工程优势,研究氯氧镁水泥在油气井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介绍了氯氧镁水泥基本组成、水化产物及水化反应机理,总结了氯氧镁水泥在油气井固井、储层堵漏、钻井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并指明了氯氧镁水泥在CCUS、盐膏层固井、深水浅层固井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为氯氧镁水泥在石油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氧镁水泥 固井 堵漏 耐水性 抗压强度 CCUS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抬升过程中孔隙结构差异特征及演化模式——以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
9
作者 王丹丹 姜振学 +4 位作者 杜威 刘达东 陈文逸 杨宇 冯霞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1397,共17页
岩相和超压是影响储层孔隙结构最重要的因素,但二者谁更占据主导作用存在较大争议,导致气藏抬升过程中孔隙结构差异特征及演化模式尚不清楚。以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场发射... 岩相和超压是影响储层孔隙结构最重要的因素,但二者谁更占据主导作用存在较大争议,导致气藏抬升过程中孔隙结构差异特征及演化模式尚不清楚。以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数字图像处理与提取、全孔径表征(CO_(2)、N_(2)和高压压汞)等方法,探讨了页岩气藏最大埋深后抬升过程中岩相及超压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作用,并建立了气藏抬升过程中页岩孔隙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压力区富有机质硅质页岩较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具有更大的孔隙比表面积、孔隙体积及分形维数,TOC相对于黏土矿物对孔隙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影响更大;(2)不同压力区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相抬升时期晚,抬升幅度小的页岩具有更大的孔隙比表面积、孔隙体积、圆度系数和分形维数,超压对孔隙具有保持作用,孔隙免遭压实而变形程度小;(3)岩相对页岩孔隙比表面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微孔,而超压对页岩孔隙孔体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介孔和宏孔。建立了气藏抬升过程中页岩石英抗压保孔和储层超压保孔模式。本研究成果可以丰富页岩气成藏机制的再认识,对页岩气储层保存及破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构造抬升 储层孔隙结构 四川盆地及周缘 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排采指示——以黔西三塘向斜为例
10
作者 周效志 王帅琪 +5 位作者 朱世良 王少雷 向刚 陈学华 董吉航 邱鑫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9-182,共14页
煤层气井产出水蕴含丰富地质信息,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及井间差异,可为精细化排采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以黔西织纳煤田三塘向斜为研究区,探究了复杂构造背景下煤层气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成因及精细排采管控策略。基于3口煤层气井产... 煤层气井产出水蕴含丰富地质信息,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及井间差异,可为精细化排采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以黔西织纳煤田三塘向斜为研究区,探究了复杂构造背景下煤层气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成因及精细排采管控策略。基于3口煤层气井产出水定期采样测试,剖析了产出水水质、水化学、水中氢氧同位素等特征差异,探讨了煤层气井排采水产出规律及井间差异的地质-工程协同控制作用,提出了压后精细放溢流与排采管控措施,对复杂构造区煤层气井排采具有指导作用。研究表明:区内煤层气井排采产出水特征差异显著,基于水中氢氧同位素、Cl^(-)浓度、pH等判识,W1、E1和N1井产出水分别主要来源于煤系滞留水补给、上覆含水层水补给和前期注入压裂液返排;受此影响,煤层气井压后放溢流及排采过程中产出水水质变化趋势有别,水中阴、阳离子浓度及水化学类型不同,氢氧同位素漂移趋势各异。结合煤层气井产出水水质、水化学特征监测,将压后放溢流过程划分为试放喷、恒速放喷、放喷速度缓慢提升、放喷速度快速下降4个阶段,前期排采过程划分为试抽、控压排液、缓慢降压、控压产气、降压提产5个阶段。对于产出水来源差异的煤层气井,综合煤储层渗透性、外源水补给强度确定排采管控基本原则,如地层水补给弱的低产水井维持高套压、低流压日降幅排采,地层水补给强的高产水井维持低套压、高流压日降幅排采,以保证降压提产阶段气水的连续、稳定产出,并在长期排采过程中持续携带出低浓度煤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构造区 煤层气井 产出水地球化学 精细排采管控 三塘向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复杂构造区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达东 田辉 +7 位作者 范青青 唐梓俊 陈祎 冯霞 杜威 姜振学 赵帅 张子亚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2,共12页
黔北地区下古生界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区内构造展布复杂、页岩储层品质差异较大,且保存条件认识尚浅,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高效勘探开发。为了深入认识上述因素对区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影响,以黔北地区... 黔北地区下古生界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区内构造展布复杂、页岩储层品质差异较大,且保存条件认识尚浅,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高效勘探开发。为了深入认识上述因素对区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影响,以黔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和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研究区2套海相页岩的沉积及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能力特征以及保存条件等,明确了2套海相页岩成藏条件差异,指出了页岩气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以深水陆棚相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该套页岩分布局限于残留向斜内,热演化程度适中,物性好,有机质孔隙发育;②牛蹄塘组页岩分布范围广,热演化程度高,物性差,储集空间以无机孔为主;③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顶底板条件良好,页岩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构造变形强度,其中遵义—南川断裂东侧的向斜东翼构造变形较弱,是页岩气勘探有利区;④牛蹄塘组页岩的底板条件整体较差,热演化程度相对适中的古隆起区域、发育硅质岩底板的构造弱变形区是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明确了区内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并指出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为盆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的勘探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此类页岩气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页岩气 复杂构造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牛蹄塘组 成藏条件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地球化学及生烃演化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例
12
作者 张洋洋 李勇 +13 位作者 张雪莹 罗力元 何清波 李树新 刘向君 李翔 李星涛 杨强 陈世加 路俊刚 张楠 刘喆 余锐阳 马海川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7-871,共15页
为明确海陆过渡相页岩地球化学和生烃演化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有机显微组分、古生物、镜质体反射率(R_(o))、生烃热模拟等分析测试,开... 为明确海陆过渡相页岩地球化学和生烃演化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有机显微组分、古生物、镜质体反射率(R_(o))、生烃热模拟等分析测试,开展了山西组页岩矿物组成、成烃母质、生烃潜力、生烃动力学过程和累计产气率计算模型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大宁—吉县地区山西组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平均TOC含量为4.06%,有机显微组分以腐殖无定形体和镜质组为主,平均R_(o)为2.61%,整体上表现为高有机质丰度、腐殖型有机质、过成熟演化阶段的特征,具有较高的生气潜力。(2)封闭体系下,山西组页岩气态烃C_(1)和C_(1-5)最大产率分别为138.74和139.22 mg/g;半封闭体系下,山西组页岩气态烃C_(1)和C_(1-5)的最大产率分别为86.51和102.59 mg/g,远低于封闭条件下气态烃最大产率。(3)山西组页岩气态烃产物C_(1)和C_(1-5)的活化能均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高峰,分别代表了干酪根降解和重烃二次裂解,C_(1)活化能两个高峰分别为56 kcal/mol(26.53%)和61 kcal/mol(30.10%),频率因子为2.0×10^(11) S^(-1),C_(1-5)活化能两个高峰分别为56 kcal/mol(28.45%)和61 kcal/mol(19.18%),频率因子为2.2×10^(11) S^(-1)。(4)山西组海陆过渡相页岩累积产气率与R_(o)的变化趋势具有y=1/(1+e^(-x))的函数特征,并建立了两种体系下的累计产气率计算模型。研究成果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量计算和有利区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演化特征 山西组 下二叠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地区上二叠统煤层气富集机理与有利区优选评价
13
作者 李鸿磊 郭志军 +3 位作者 易同生 秦勇 杨通保 金军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7-612,共16页
【研究目的】优选研究区煤层气勘查开发有利区,为贵州省煤层气勘查部署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煤层气勘查资料及实验测试成果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区主煤层(6、14、27号煤层)的厚度、含气量、渗透率、储层压力和煤体结构发育特征,利用... 【研究目的】优选研究区煤层气勘查开发有利区,为贵州省煤层气勘查部署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煤层气勘查资料及实验测试成果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区主煤层(6、14、27号煤层)的厚度、含气量、渗透率、储层压力和煤体结构发育特征,利用五指标法对19个含气区进行了优选评价。【研究结果】(1)上述三个主煤层具有南西厚,北东薄的厚度变化趋势;煤层含气量平均11.73 m^(3)/t,向斜控气特征典型。(2)区域上划分出7个大含气区,其中煤层含气量大于16 m^(3)/t的地带主要分布于比德-三塘向斜及金龙-黔西-金沙向斜群。(3)煤层试井渗透率平均0.173 mD,属于中-低渗透率煤层,渗透率在横向上由西向东总体趋于降低,纵向上随着层位降低而降低,但在不同煤层之间出现明显波动。(4)试井煤储层压力平均4.98 MPa,压力系数平均0.86,总体上欠压,由东向西方向具有由欠压状态向正常和超压状态转变的趋势。(5)构造煤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增多的趋势,东部煤层以原生结构与碎裂煤为主,西部以碎粒煤与碎粉煤为主。【结论】本文优选出Ⅰ级有利区7个,Ⅱ级有利区8个,Ⅲ级有利区4个,认为土城、杨梅树、大河边、水公河、比德、以支塘、金龙(北)等7个向斜为Ⅰ级有利区,是研究区煤层气开发潜力较大的含气构造单元;格目底、金盆、三塘、黔西(北)、金沙、流长、莫老坝7个向斜为Ⅱ级有利区;其余向斜为Ⅲ级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上二叠统 储层属性 有利区 能源勘查工程 黔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地区青溪1井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14
作者 张大权 邹妞妞 +3 位作者 陈祎 姬胜源 冯霞 杜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探索贵州东部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利用风险探井青溪1井陡山沱组页岩岩心样品,分析其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物性、裂缝和含气性特征,探讨陡山沱组页岩气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脆性,TOC含... 为探索贵州东部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利用风险探井青溪1井陡山沱组页岩岩心样品,分析其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物性、裂缝和含气性特征,探讨陡山沱组页岩气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脆性,TOC含量平均值为2.27%,有机质类型为Ⅰ型,R_(o)平均值2.04%;储层物性为超低孔、超低渗,孔隙类型以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为主,有机孔和无机孔提供大量页岩气储集空间,微裂缝有效改善了页岩储层输导通道;岩心裂缝特征以水平裂缝最为发育,是控制页岩气侧向运移的关键,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对页岩气的保存产生不利影响;含气层位于陡山沱组中下部,厚度42.02 m,现场解析总含气量最大可达1.93 m 3/t,气体成分以CH_(4)和N_(2)为主,气体含量主要受矿物成分和有机碳含量的双重控制。青溪1井陡山沱组页岩具有良好的基本地质静态特性,认为陡山沱组页岩气有利区主要位于地表被寒武系地层覆盖的三穗向斜宽阔舒缓处,页岩气资源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陡山沱组 地质特征 页岩气资源潜力 青溪1井 黔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纳煤田三塘向斜6号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富集影响因素
15
作者 叶茂 吴章利 +3 位作者 魏元龙 赵凌云 夏鹏 王科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2,共12页
贵州省是中国南方煤炭和煤层气资源最富集的省份,煤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含气量变化大。以织纳煤田三塘向斜6号煤层为例,根据研究区煤矿、煤层气等“多源、异构、多时相”数据,提取储层组分、物性和含气性等参数,分析煤层直接顶板和底板... 贵州省是中国南方煤炭和煤层气资源最富集的省份,煤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含气量变化大。以织纳煤田三塘向斜6号煤层为例,根据研究区煤矿、煤层气等“多源、异构、多时相”数据,提取储层组分、物性和含气性等参数,分析煤层直接顶板和底板岩性、煤岩煤质特征、热演化程度、煤层埋深、地层倾角与含气量的关系,建立煤层气富集模式。结果表明:6号煤层镜质体反射率为2.84%~3.06%,厚度为0.84~6.75 m,埋深为150~1000 m,具备较好的生气物质基础,含气量为4.29~27.01 m^(3)/t,向斜两翼含气量差异较大。煤层直接顶板岩性中泥岩的封盖性好于粉砂岩和灰岩的;南东翼煤层含气量受煤层倾角影响较大,北西翼煤层含气量主要受工业分析组成的影响;煤层含气量随煤岩有机组分、镜质组、煤层埋深、热演化程度增加而增大,随煤岩无机组分、惰质组、煤层倾角增加而减少。研究区煤层气为向斜控气的富集模式,煤层含气量在临界深度1000 m附近最高。该结果为织纳煤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纳煤田 三塘向斜 龙潭组 煤层气 成藏条件 影响因素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织金县以那地区龙潭组煤质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凌云 郭志军 +5 位作者 韩思杰 魏元龙 张斌斌 周培明 吴章利 徐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4-984,共11页
成煤环境与煤质特征关系紧密,泥炭沼泽期陆源输入强度、海水进退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对煤中元素分布和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利用贵州织金县以那地区三个煤矿勘查区共46口钻孔主采煤层的煤质分析结果,分析了龙潭组自下而上煤质参数分... 成煤环境与煤质特征关系紧密,泥炭沼泽期陆源输入强度、海水进退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对煤中元素分布和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利用贵州织金县以那地区三个煤矿勘查区共46口钻孔主采煤层的煤质分析结果,分析了龙潭组自下而上煤质参数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硫分和灰成分指数对成煤环境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以那地区无烟煤全硫分含量较低,平均为2.19%,以无机硫为主,煤灰分中主量元素以SiO_(2)为主,Al_(2)O_(3)和Fe_2O_(3)次之,其他含量较低;(2)各煤层全硫含量、有机/无机硫在全硫中占比、主量元素组合(Fe_2O_(3)+CaO+MgO和SiO_(2)+Al_(2)O_(3))含量呈现相互匹配的变化规律,煤灰成分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3)以那地区龙潭组自下而上经历了三期海水进退过程,发育潮坪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分流间湾和潮坪-瀉湖三种成煤环境,硫分与灰成分指数在成煤环境指示作用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潭组 无烟煤 硫分含量 灰成分指数 成煤环境 以那地区 织金县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平秋金矿成因研究:来自氢、氧、硫同位素的制约
17
作者 陈祎 陈葛成 +1 位作者 王中群 肖旭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8-457,共10页
黔东南地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雪峰隆起西南端,区内金矿床(点)广布,是湘黔金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秋金矿是该区金矿床的典型代表,其矿体产于下江群番召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严格受北东向断裂褶皱控制。为理清其成因,对平秋金矿床含... 黔东南地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雪峰隆起西南端,区内金矿床(点)广布,是湘黔金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秋金矿是该区金矿床的典型代表,其矿体产于下江群番召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严格受北东向断裂褶皱控制。为理清其成因,对平秋金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石英包裹体进行了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δD为-51.3‰~-59‰,δ18OH2O-SMOW为4.46‰~8.16‰,表明平秋金矿成矿期流体以变质水为主。对成矿期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δ34S值为-1.86‰~4.55‰,而围岩下江群浅变质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9.63‰~13.56‰,二者相差巨大,表明矿床中硫不是直接来自于赋矿围岩。根据上述氢、氧、硫同位素测定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本文认为平秋金矿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源自下伏地层的变质脱水作用,成矿作用与加里东运动造成的变质变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硫同位素 变质脱水作用 黔东南 平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阳县硒资源分布特征研究
18
作者 刘兵 高安勤 +2 位作者 陈晓燕 任海鹰 李可相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27期136-138,共3页
以贵阳市开阳县耕地土壤为对象,根据1:50000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卫星遥感影像图及《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总体设计》布点原则,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共6836件,对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富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阳... 以贵阳市开阳县耕地土壤为对象,根据1:50000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卫星遥感影像图及《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总体设计》布点原则,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共6836件,对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富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阳县耕地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588mg/kg,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呈现大面积、连片分布,是全国少有、全省唯一的天然、适度富硒区域。富硒耕地成土母岩主要来自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风化形成的耕地土壤硒含量最高,其次为震旦系地层,奥陶系地层发育的耕地土壤硒含量均值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含量不同,以茶园土壤中硒含量最高,茶园土壤(0.74mg/kg)>旱地(0.58mg/kg)≈水田(0.58mg/kg)>裸地(0.55mg/kg)>果园(0.52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阳县 耕地土壤 富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筇竹寺组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对比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国梁 焦堃 +3 位作者 刘瑞崟 邓宾 叶玥豪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3-832,共20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2套页岩是目前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攻层位,但页岩气勘探效果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探究这2套海相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差异,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四川盆地及周缘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2套页岩是目前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攻层位,但页岩气勘探效果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探究这2套海相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差异,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低压CO_(2)/N_(2)吸附、多重分形分析)对研究区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精细表征和对比,并揭示两者的成因机制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在孔隙发育程度及类型、孔径分布以及微孔、介孔-宏孔连通性、非均质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具有有机质孔隙更为发育、孔隙度高、孔隙连通性较低、非均质性更强、微孔占比高以及孔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高等特征。导致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差异的原因包括:①沉积环境差异导致两者页岩岩相不同,进而影响原始孔隙的有效保存;②机械压实作用、有机质热成熟作用、热成熟阶段页岩系统的封闭性以及深埋藏阶段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2套页岩孔隙结构差异的关键成岩作用。五峰组-龙马溪组由于其高的生物硅质含量、适中的热演化程度、相对封闭的页岩系统、相对较浅的埋藏作用和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更有利于页岩中残余无机孔隙及有机质孔隙的发育和有效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成因差异机制 五峰组-龙马溪组 筇竹寺组 四川盆地及周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一鸣 刘达东 +9 位作者 冯霞 赵福平 陈祎 王奕松 林瑞钦 杜威 范青青 宋岩 姜振学 张子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0-798,共19页
【研究目的】页岩非均质性是其自身固有属性,研究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对明确页岩气富集机制研究及优质储层段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RD、低温N_(2)吸附、高压... 【研究目的】页岩非均质性是其自身固有属性,研究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对明确页岩气富集机制研究及优质储层段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RD、低温N_(2)吸附、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海相页岩的宏观与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结果】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主要发育硅质页岩岩相,其次为混合质页岩、黏质页岩岩相;不同岩相页岩在总有机碳含量、矿物组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采用N_(2)吸附曲线FHH分形模型,及高压压汞岩石多孔结构分形理论,计算得到N_(2)吸附低压分形维数D_(1)(0<P/P_(0)<0.45)为2.5351~2.6722,高压分形维数D_(2)(0.45<P/P_(0)<1)为2.8311~2.9113,另外,高压压汞分形维数D_(Hg)为2.0904~2.3736,表明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孔径范围内孔隙结构均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则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越复杂,对页岩气的吸附作用越强。同时,不同类型孔隙分形维数与TOC、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参数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分形维数D_(Hg)与矿物含量之间相关性较强,表明宏孔孔隙分形特征主要受矿物组分的控制;分形维数D_(1)、D_(2)与页岩TOC含量及孔隙比表面积参数之间呈现良好相关性,表明微孔和中孔孔隙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机碳的富集程度与有机质孔的发育规模。【结论】综合分析发现,硅质页岩具有高TOC含量、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分形维数的特征,证明硅质页岩为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岩相,其次为混合质页岩岩相;同时有机质含量越高,则该岩相在具备优质生烃条件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开发开采条件。该研究可为指导黔北地区海相页岩储层有利开发层段的优选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非均质性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油气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