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
56
1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4 位作者
陈忠明
于俊伟
帅士章
龙先菊
付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贵州此次持续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南支系统偏弱及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的环流条件下。在干旱期间,贵州西部地区气温为正距平,降水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38%~73%,气候干湿指数<0.6;东部地区气温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为负距平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距平,降水基本上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60%~81%,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气候干湿指数>1.0外,其余月份均<0.6。总体上,贵州西部地区的旱情较东部地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干旱特征
气候干湿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尺度西南涡、切变线对“07.7”贵州西部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
35
2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2 位作者
赵群剑
姚敏
龚雪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9-938,共10页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与中尺度云团、中低层西南涡、切变线、南支槽和中低空急流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相关。位于四川东部至重庆西部的西南涡、切变线出现在中低空急流的西北侧或西侧,而贵州西部强降水发生在西南涡、切变线南侧与急流交汇处。高、低空正涡度中心在贵州西北部地区上空的叠加、耦合是该西南涡、切变线持续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是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联系的纽带,也是西南涡动力驱动的结果。西南涡、切变线和中低空急流在暴雨出现前建立,而暴雨、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切变线几乎同时南移减弱,预示贵州西部暴雨即将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西部
西南涡
切变线
急流
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贵阳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
5
3
作者
吉廷艳
王红丽
+1 位作者
胡跃文
杨通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5-1010,共6页
利用贵阳地区近6年太阳紫外辐射的观测资料及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了该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地区紫外辐射逐时平均最大值为21W.m-2(四级强度),瞬时最大值为26.4W.m-2,未出现很强辐射(五级)的情况;4~9月出现强紫外...
利用贵阳地区近6年太阳紫外辐射的观测资料及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了该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地区紫外辐射逐时平均最大值为21W.m-2(四级强度),瞬时最大值为26.4W.m-2,未出现很强辐射(五级)的情况;4~9月出现强紫外辐射的时段较长,在10:00~15:00可达四级;13:00强紫外辐射在4~9月出现的几率最大,尤其是7月和8月分别达到52%和51%;晴天紫外辐射强且稳定,多云天气紫外辐射波动较大,阴雨天气紫外辐射较弱;一年中,晴天和多云条件下,中午时刻各月紫外辐射量均超过了10W.m-2,而阴天的情况下仅在7~9月出现中等辐射,3种天气情况下的紫外辐射随季节的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冬季弱、夏季强的特点;云量、相对湿度以及能见度与贵阳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地区
紫外辐射
云量
相对湿度
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
56
1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陈忠明
于俊伟
帅士章
龙先菊
付琼
机构
贵州省
六盘水市
气象
台
贵州省
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贵州省
气象
局
贵州省
气候
中心
贵州省
黔东南州
气象
局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气象
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基金
贵州省气象局气象科技开放研究基金项目(黔气科合KF[2008]16)
省地科技合作协议马铃薯专项项目(52020-2009-01-01)
+1 种基金
六盘水市科技局社会攻关项目(52020-2009-08-04)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1]2148号)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贵州此次持续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南支系统偏弱及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的环流条件下。在干旱期间,贵州西部地区气温为正距平,降水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38%~73%,气候干湿指数<0.6;东部地区气温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为负距平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距平,降水基本上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60%~81%,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气候干湿指数>1.0外,其余月份均<0.6。总体上,贵州西部地区的旱情较东部地区严重。
关键词
贵州
干旱特征
气候干湿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Keywords
Guizhou Province Drought feature Climate dry-wet index 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分类号
P426.61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尺度西南涡、切变线对“07.7”贵州西部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
35
2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赵群剑
姚敏
龚雪芹
机构
贵州省
六盘水市
气象
局
贵州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贵州省
气象
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9-938,共10页
基金
贵州省气象局气象科技开放研究基金项目(黔气科合KF[2008]16)资助
文摘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与中尺度云团、中低层西南涡、切变线、南支槽和中低空急流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相关。位于四川东部至重庆西部的西南涡、切变线出现在中低空急流的西北侧或西侧,而贵州西部强降水发生在西南涡、切变线南侧与急流交汇处。高、低空正涡度中心在贵州西北部地区上空的叠加、耦合是该西南涡、切变线持续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是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联系的纽带,也是西南涡动力驱动的结果。西南涡、切变线和中低空急流在暴雨出现前建立,而暴雨、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切变线几乎同时南移减弱,预示贵州西部暴雨即将结束。
关键词
贵州西部
西南涡
切变线
急流
暴雨
数值模拟
Keywords
Western Guizhou
Southwest vortex
Shear line
Jet
Rainstorm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阳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
5
3
作者
吉廷艳
王红丽
胡跃文
杨通礼
机构
贵州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贵州省
气象
局后勤
服务
中心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5-1010,共6页
基金
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MAGJ2011M44)资助
文摘
利用贵阳地区近6年太阳紫外辐射的观测资料及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了该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地区紫外辐射逐时平均最大值为21W.m-2(四级强度),瞬时最大值为26.4W.m-2,未出现很强辐射(五级)的情况;4~9月出现强紫外辐射的时段较长,在10:00~15:00可达四级;13:00强紫外辐射在4~9月出现的几率最大,尤其是7月和8月分别达到52%和51%;晴天紫外辐射强且稳定,多云天气紫外辐射波动较大,阴雨天气紫外辐射较弱;一年中,晴天和多云条件下,中午时刻各月紫外辐射量均超过了10W.m-2,而阴天的情况下仅在7~9月出现中等辐射,3种天气情况下的紫外辐射随季节的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冬季弱、夏季强的特点;云量、相对湿度以及能见度与贵阳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贵阳地区
紫外辐射
云量
相对湿度
能见度
Keywords
Guiyang region
UV radiation
Cloudiness
Relative humidity
Visibility
分类号
P427.3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池再香
杜正静
陈忠明
于俊伟
帅士章
龙先菊
付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尺度西南涡、切变线对“07.7”贵州西部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模拟
池再香
杜正静
赵群剑
姚敏
龚雪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
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贵阳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吉廷艳
王红丽
胡跃文
杨通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