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56
1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4 位作者 陈忠明 于俊伟 帅士章 龙先菊 付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贵州此次持续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南支系统偏弱及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的环流条件下。在干旱期间,贵州西部地区气温为正距平,降水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38%~73%,气候干湿指数<0.6;东部地区气温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为负距平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距平,降水基本上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60%~81%,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气候干湿指数>1.0外,其余月份均<0.6。总体上,贵州西部地区的旱情较东部地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干旱特征 气候干湿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西南涡、切变线对“07.7”贵州西部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35
2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2 位作者 赵群剑 姚敏 龚雪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9-938,共10页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与中尺度云团、中低层西南涡、切变线、南支槽和中低空急流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相关。位于四川东部至重庆西部的西南涡、切变线出现在中低空急流的西北侧或西侧,而贵州西部强降水发生在西南涡、切变线南侧与急流交汇处。高、低空正涡度中心在贵州西北部地区上空的叠加、耦合是该西南涡、切变线持续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是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联系的纽带,也是西南涡动力驱动的结果。西南涡、切变线和中低空急流在暴雨出现前建立,而暴雨、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切变线几乎同时南移减弱,预示贵州西部暴雨即将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西部 西南涡 切变线 急流 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吉廷艳 王红丽 +1 位作者 胡跃文 杨通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5-1010,共6页
利用贵阳地区近6年太阳紫外辐射的观测资料及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了该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地区紫外辐射逐时平均最大值为21W.m-2(四级强度),瞬时最大值为26.4W.m-2,未出现很强辐射(五级)的情况;4~9月出现强紫外... 利用贵阳地区近6年太阳紫外辐射的观测资料及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了该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地区紫外辐射逐时平均最大值为21W.m-2(四级强度),瞬时最大值为26.4W.m-2,未出现很强辐射(五级)的情况;4~9月出现强紫外辐射的时段较长,在10:00~15:00可达四级;13:00强紫外辐射在4~9月出现的几率最大,尤其是7月和8月分别达到52%和51%;晴天紫外辐射强且稳定,多云天气紫外辐射波动较大,阴雨天气紫外辐射较弱;一年中,晴天和多云条件下,中午时刻各月紫外辐射量均超过了10W.m-2,而阴天的情况下仅在7~9月出现中等辐射,3种天气情况下的紫外辐射随季节的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冬季弱、夏季强的特点;云量、相对湿度以及能见度与贵阳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地区 紫外辐射 云量 相对湿度 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