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槁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动态变化
1
作者 唐子燕 刘济明 +6 位作者 黄小龙 陈敬忠 王灯 李丽霞 刘欢 梁格林 代丽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6,共12页
【目的】分析萌发过程中米槁种子种胚形态结构和生理动态变化规律,为探明米槁天然更新障碍机制以及其种子萌发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萌发状态下的米槁种子为材料,通过比较干种(GZ)、吸水(XS)、裂口(LK)和萌发(MF)4个不同萌... 【目的】分析萌发过程中米槁种子种胚形态结构和生理动态变化规律,为探明米槁天然更新障碍机制以及其种子萌发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萌发状态下的米槁种子为材料,通过比较干种(GZ)、吸水(XS)、裂口(LK)和萌发(MF)4个不同萌发阶段中,种胚形态结构变化、子叶细胞显微结构变化以及种子内源激素、贮藏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变化,探讨米槁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形态及生理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干种阶段米槁种子的子叶细胞中存在丰富的油体,吸水阶段油体开始被消耗,萌发阶段油量明显减少,随之油体结构消失。随着萌发进程,淀粉和脂肪含量显著减少,吸水阶段和干种阶段淀粉含量相比差异并不显著,到萌发后2个阶段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在种子吸水阶段后迅速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显著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在吸水阶段最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MDA含量、SOD活性均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在裂口阶段达到了峰值,而CAT活性在吸水阶段急剧升高后一直保持稳定状态;萌发过程中ABA、JA含量呈下降趋势,IAA、GA_(3)、CTK、BR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ABA/GA_(3)和ABA/IAA的比值显著降低,而ETH和SA含量在裂口阶段显著上升。从干种阶段到完成萌发,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ABA含量与GA_(3)、IAA、CTK、BR含量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与ETH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J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淀粉和脂肪为米槁种子萌发过程中提供物质能量的重要贮藏物质。CAT、SOD对平衡MDA含量起关键性作用,POD对米槁种子萌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胚根、胚轴及胚芽的生长主要受到内源激素ETH和SA的影响,GA_(3)浓度的升高和ABA浓度的降低是促进米槁种子萌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贮藏物质 内源激素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和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红 普布顿珠 +3 位作者 刘宏伟 嘎玛群宗 吴建普 韦红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8,共8页
【目的】研究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地和邻近未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及其变化趋势,旨在为西藏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及其林分经营提供理论参考,提高对该区人工造林地土壤肥力的系统性认识。【方法】以人工林(造林地)及其对照地(... 【目的】研究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地和邻近未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及其变化趋势,旨在为西藏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及其林分经营提供理论参考,提高对该区人工造林地土壤肥力的系统性认识。【方法】以人工林(造林地)及其对照地(和造林地邻近的具有相同初始条件的非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配对样地法,于2016年7—11月对54对样地0~80 cm土层分4层(0~20,20~40,40~60,60~80 cm)进行土壤调查取样,测定各土层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土壤密度(BD)、土壤质量含水量(MWC)、pH值、土壤粒径分布(PSD)等理化性质,通过两个关联样本检验方法、养分分级、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人工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人工林较对照地0~80 cm土层剖面土壤BD、TP和AP分别显著降低了6.0%、10.5%和36.5%,MWC、TN和SOM分别显著增加了22.4%、28.6%和16.8%,AP变幅最大,TN增幅最高,pH、AK、TK、AN和PSD变化不显著。未造林地氮、磷、钾、有机质养分等级属于“稍缺”或更差水平的样地占比均在63.1%以上,TN养分等级最差;人工林氮、磷、钾、有机质养分等级属于“稍缺”或更差水平的样地占比均在73%以上,AP养分等级最差,AP由“不缺水平”转为“缺”水平的样地比例最高。对照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分级排序为TP>AK>TK>AP>SOM>AN>TN(“>”左侧养分状况优于右侧,下同),人工林的排序为TP>AK>TK>TN>SOM>AN>AP。土壤肥力主要受有机质、全氮、土壤砂粒含量的综合影响,人工林和对照地差异不显著。【结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作为西藏人工造林的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对土壤BD、MWC、TN、TP、AP、SOM影响显著,造林后人工林土壤密度、土壤质量含水量、有机质、氮素理化性质趋好,而磷素养分条件变差。人工林土壤最缺AP,土壤养分由未造林地的N限制最强烈转变为了人工林的P限制最强烈,土壤肥力的提升受AP限制,但无论造林与否,土壤养分均表现为普遍缺乏。西藏人工造林应加强土肥管理,注重土壤养分的整体提升,造林前可加强有机肥的使用,后期管护注重磷肥的使用,以提高造林成效、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造林 土壤养分 养分分级 土壤肥力 因子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黄乳菇对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生长及根系代谢物的调控
3
作者 张时馨 耿阳阳 +3 位作者 周汀 王纪辉 胡伯凯 刘亚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58,共9页
【目的】探究接种橙黄乳菇对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及代谢物的影响,为橙黄乳菇与2种松树菌根化苗木培育及共生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棚盆栽试验,测定分析接种和未接种橙黄乳菇的2种... 【目的】探究接种橙黄乳菇对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及代谢物的影响,为橙黄乳菇与2种松树菌根化苗木培育及共生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棚盆栽试验,测定分析接种和未接种橙黄乳菇的2种松树幼苗菌根侵染情况、地上和地下生长指标、根系构型性状(根长、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分叉数)、形态性状(比根长、组织密度、比表面积)及根系代谢物差异。【结果】橙黄乳菇与2种松树幼苗均形成明显的菌根形态,并有较高的菌根侵染率和菌根依赖性。接种橙黄乳菇对2种松树幼苗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存在差异,接种后马尾松幼苗株高和地上部分干质量显著增加,华山松幼苗株高和地下部分干质量显著增加,2种松树幼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分叉数均明显提高,根系活力和阳离子交换量降低。接种橙黄乳菇明显影响2种松树幼苗根系代谢物含量,接种后马尾松幼苗根系总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降低,总三萜、总生物碱和总甾醇质量分数升高,华山松幼苗根系代谢物变化趋势与马尾松相反。【结论】接种橙黄乳菇可改善2种松树幼苗根系形态、提高生物量、影响根系主要代谢物含量,在松树菌根化苗木培育即外生菌根真菌共生栽培方面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黄乳菇 外生菌根真菌 代谢物 生长调控 马尾松 华山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