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iO-66金属团簇和缺陷对锂硫电池隔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赵瑛妹 赵玉青 +3 位作者 周星宇 李海鑫 程琥 庄金亮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200,共10页
分别以硝酸铈铵(Ce(NH_(4))_(2)(NO_(3))_(6))和四氯化锆(ZrCl_(4))为金属盐,1,4-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H_(2)BDC),合成CeUiO-66和Zr-UiO-66两种金属有机框架(MOFs)。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表征MOFs的晶体... 分别以硝酸铈铵(Ce(NH_(4))_(2)(NO_(3))_(6))和四氯化锆(ZrCl_(4))为金属盐,1,4-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H_(2)BDC),合成CeUiO-66和Zr-UiO-66两种金属有机框架(MOFs)。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表征MOFs的晶体结构和形貌。采用真空抽滤法将Ce-UiO-66和Zr-UiO-66负载于Celgard PP商用隔膜一侧,制备MOFs修饰的功能性隔膜,组装并测试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e-UiO-66改性隔膜电池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0.2 C倍率下,首圈放电容量为1047 mAh·g^(-1),经200周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7.5%,库仑效率接近100%。在不同倍率循环下,Ce-UiO-66改性隔膜电池在0.1、0.2、0.5、1、2 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281、945、768.1、673.2、604.7mAh·g^(-1),当返回至0.1 C时,容量恢复至951.6 mAh·g^(-1),容量保持率为74.3%。上述表明Ce-UiO-66中的氧化还原活性Ce_(6)-oxo团簇可有效催化多硫化锂的转化反应,改善氧化还原动力学性能;此外,Ce-UiO-66还存在较多缺陷和不饱和配位点,能够有效锚定多硫化锂(LiPSs),减缓多硫化物穿梭效应,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金属有机框架 隔膜 多硫化物 穿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酰亚胺锂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2
作者 梁金兰 吴道欢 +3 位作者 邹海凤 陈卓 庄金亮 程琥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181,共8页
分别以4-氟苯磺酰氯和4-氰基苯磺酰氯为原料,通过磺酰化和离子交换分别合成氟代和氰基取代的磺酰亚胺锂(LiFBTFSI和LiCBTFSI),进一步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两种PEO基聚合物电解质(PEO_(20)-LiFBTFSI和PEO_(20)-LiCBTFSI),并对其微观形貌、... 分别以4-氟苯磺酰氯和4-氰基苯磺酰氯为原料,通过磺酰化和离子交换分别合成氟代和氰基取代的磺酰亚胺锂(LiFBTFSI和LiCBTFSI),进一步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两种PEO基聚合物电解质(PEO_(20)-LiFBTFSI和PEO_(20)-LiCBTFSI),并对其微观形貌、热稳定性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60℃、EO/Li^(+)=20时,两种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均达到10^(-4) S/cm,电化学稳定窗口均大于5 V,与磷酸铁锂组装的电池均具有较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0.1 C,≈150 mAh·g^(-1))。相比于氟代PEO_(20)-LiFBTFSI固态电解质,含氰基的PEO_(20)-LiCBTFSI固态电解质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界面相容性,循环50次后,电池的放电比容量为137.4 mAh·g^(-1),容量保持率为93.0%。此外,含氰基的PEO_(20)-LiCBTFSI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组装的锂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0.1 mA/cm^(2)下稳定运行500 h而不发生短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聚合物电解质 锂盐 聚氧化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型MOF填料对PEO基聚合物电解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吴道欢 梁金兰 +3 位作者 邹海凤 陈卓 庄金亮 程琥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37,共5页
以阳离子型MOF-867-Me作为填料,与PEO、[(氰基)(4-氟苯磺酰基)]亚胺锂(LiFBCSI)共混,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复合聚合物电解质隔膜(CPE),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差示量热(DSC)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手段对... 以阳离子型MOF-867-Me作为填料,与PEO、[(氰基)(4-氟苯磺酰基)]亚胺锂(LiFBCSI)共混,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复合聚合物电解质隔膜(CPE),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差示量热(DSC)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了电解质隔膜的离子导电性,并将隔膜用于磷酸铁锂电池中。结果表明:当MOF-867-Me添加量为10%时,复合聚合物电解质隔膜PEO 16/LiFBCSI/MOF-867-Me(10%)在60℃下离子电导率达到2.43×10^(-4)S/cm,锂离子迁移数从未添加的0.24提高到0.56。MOF-867-Me表面呈正电,有利于锂盐解离,增强了电解质的导电能力。组装的LiFePO_(4)/CPE/Li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59.8mAh/g,循环45圈后放电比容量仍有150.8mAh/g,容量保持率为94%,表现出较为优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聚环氧乙烷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纳米SnO_2负极材料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程琥 梁妹芳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79,共5页
为了提高SnO_2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以锡酸钠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分别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具有纳米结构的SnO_2负极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测试仪... 为了提高SnO_2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以锡酸钠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分别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具有纳米结构的SnO_2负极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测试仪测试了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使用不同表面活性剂,可获得不同形貌的纳米结构,并且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当尿素作表面活性剂时,获得了分散较好的球形材料,在0.01~3.0 V,以200 mA/g进行充放电测试,首次放电容量2 256.6 mAh/g,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保持在440 mAh/g,表现了较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NO2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LiNi_(0.8)Co_(0.15)Al_(0.05)O_2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丁方 程琥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7-1178,1318,共3页
采用共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球形Li Ni0.8Co0.15Al0.05O2正极材料,通过热重分析法(TG)、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材... 采用共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球形Li Ni0.8Co0.15Al0.05O2正极材料,通过热重分析法(TG)、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球形颗粒粒径约10μm;在30℃下,2.5~4.3 V循环,以20 m A/g放电,首次比容量达186.3 m Ah/g,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共沉淀-喷雾干燥法 LiNi0.8Co0.15Al0.05O2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对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熊亚 邹海凤 +1 位作者 陈卓 程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140,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煅烧法制备Eu^(3+)掺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充放电测试,考察不同掺杂量的Eu^(3+)对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Eu^(3+)的... 采用高温固相煅烧法制备Eu^(3+)掺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充放电测试,考察不同掺杂量的Eu^(3+)对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Eu^(3+)的掺入没有改变材料晶体结构,但降低了材料的电极电阻,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在3.0~4.3V、1C条件下,Eu^(3+)掺杂量为0.5%的材料在循环12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3.4%,未掺杂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仅有6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掺杂 Eu^(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s材料对Fe/N/C催化剂氧还原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宋冬梅 郑秋燕 +3 位作者 潘廷仙 胡长刚 同鑫 田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51,共7页
过渡金属/氮/碳(M/N/C)催化剂是替代铂基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ORR)的理想材料。沸石咪唑骨架(ZIFs)材料结合了无机沸石的高稳定性和MOFs材料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及可调孔结构等特点,是制备M/N/C催化剂的优良前驱体。本工作以FeSO4&#... 过渡金属/氮/碳(M/N/C)催化剂是替代铂基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ORR)的理想材料。沸石咪唑骨架(ZIFs)材料结合了无机沸石的高稳定性和MOFs材料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及可调孔结构等特点,是制备M/N/C催化剂的优良前驱体。本工作以FeSO4·7H2O为铁源,1,10-菲啰啉为氮源,探究不同ZIFs材料对FeN/C-Zx催化剂ORR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使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对催化剂ORR催化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FeN/C-Z8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ORR活性,具有较小的Tafel斜率(64.98 mV/dec)且反应过程是近四电子过程;在经过25000次循环后,FeN/C-Z8催化剂的半波电位仅有20 mV的负移,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FeN/C-Z8催化剂中存在的Fe3C化合物可有效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Zn2+在碳化过程中挥发使FeN/C-Z8催化剂具有较高比表面积(550.09 m2/g)、孔体积(1.36 cm3/g)及丰富的微孔、介孔结构,并促进了过渡金属在ZIFs材料上的均匀分布,使FeN/C-Z8催化剂颗粒较小、分散均匀,这是该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ORR催化性能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非贵金属催化剂 沸石咪唑骨架 FeN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沉淀法制备Eu^(3+)掺杂La_3PO_7荧光材料及其性能 被引量:7
8
作者 欧娅 付兵 +2 位作者 朱莉萍 陈雪羽 杨锦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4-980,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Eu^(3+)掺杂La_3PO_7荧光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等对合成产物的物相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合成体系的p H值、Eu^(3+)掺杂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共...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Eu^(3+)掺杂La_3PO_7荧光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等对合成产物的物相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合成体系的p H值、Eu^(3+)掺杂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法可制备单一相单斜晶系的La_3PO_7:Eu^(3+)晶体。所制备La_3PO_7:Eu^(3+)样品可被280 nm波长紫外光有效激发,在617nm处发射出属于Eu^(3+)的5D0-7F2跃迁的强烈红色光。当Eu^(3+)掺杂量高于4%时(摩尔分数)观察到浓度淬灭现象,其浓度猝灭机理为离子间交换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3PO7荧光材料 Eu3+掺杂 共沉淀法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LiNi_(0.5)Co_(0.2)Mn_(0.3)O_2正极材料的Y_2O_3表面包覆 被引量:2
9
作者 程琥 梁妹芳 +2 位作者 向黔新 周朝毅 丁方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1-684,共4页
采用沉淀法对层状LiNi_(0.5)Co_(0.2)Mn_(0.3)O_2正极材料进行Y_2O_3表面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及恒流充放电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Y_2O_3均匀包覆在Li... 采用沉淀法对层状LiNi_(0.5)Co_(0.2)Mn_(0.3)O_2正极材料进行Y_2O_3表面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及恒流充放电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Y_2O_3均匀包覆在LiNi_(0.5)Co_(0.2)Mn_(0.3)O_2材料的表面,并没有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且Y_2O_3包覆的正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2.5~4.5 V电压范围和20 mA/g电流密度下,包覆0.5%Y_2O_3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190.5 mAh/g,50次循环后,材料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9.9%,而未包覆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略低(187.0 mAh/g),且容量衰减较快,50次循环后,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仅有92.7%。此外,包覆0.5%Y_2O_3的材料在400 mA/g下放电容量仍有150 mAh/g,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Ni0.5Co0.2Mn0.3O2 Y2O3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RE_2Sn_2O_7(RE=La,Gd,Y)纳米荧光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发光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锦瑜 罗林 +1 位作者 刘雪颖 苏玉长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6-1040,共5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Eu3+掺杂的RE2Sn2O7(RE=La,Gd,Y)系列样品,并采用XRD、SEM、FT-IR和荧光光谱对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颗粒尺寸、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热合成产物为单一相烧绿石结构的RE2Sn2O7:Eu3+(RE=La,Gd,Y),产物具有... 采用水热法合成Eu3+掺杂的RE2Sn2O7(RE=La,Gd,Y)系列样品,并采用XRD、SEM、FT-IR和荧光光谱对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颗粒尺寸、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热合成产物为单一相烧绿石结构的RE2Sn2O7:Eu3+(RE=La,Gd,Y),产物具有由一次纳米颗粒团聚而成的不规则球状形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Eu3+掺杂RE2Sn2O7(RE=La,Gd,Y)样品可以被紫外光有效地激发,发射出Eu3+离子特征的橙红色光。与其他样品相比,Gd2Sn2O7:Eu3+样品具有最强的橙红色发光,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2Sn2O7纳米荧光材料 烧绿石结构 水热合成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YPO_4荧光材料的柠檬酸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锦瑜 曾晓岛 +1 位作者 朱莉萍 赵建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5,共5页
采用柠檬酸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了Eu3+掺杂YPO4荧光材料,并研究了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能。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及时间直接影响着产物的物相结构。在热处理过程中,干凝胶首先形成YPO4·0.8H2O六方晶系晶体,随后发生脱水反应... 采用柠檬酸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了Eu3+掺杂YPO4荧光材料,并研究了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能。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及时间直接影响着产物的物相结构。在热处理过程中,干凝胶首先形成YPO4·0.8H2O六方晶系晶体,随后发生脱水反应转变为四方晶系YPO4晶体。样品的发射光谱表明,所制备Eu3+掺杂YPO4可被222nm波长光有效激发,在595nm和621nm等处发射出强烈的橙红色光;当Eu3+掺杂浓度(摩尔分数)高于8%时样品出现浓度猝灭现象;提高热处理温度和延长热处理时间可有效提高Eu3+掺杂YPO4材料的荧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PO4 Eu3+掺杂 溶胶-凝胶法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O_2纳米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琥 梁妹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19,65,共5页
以Na_2SnO_3·4H_2O为原料,CO(NH_2)_2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SnO_2纳米球。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试仪(BET)及电化学测试仪测试材料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 以Na_2SnO_3·4H_2O为原料,CO(NH_2)_2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SnO_2纳米球。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试仪(BET)及电化学测试仪测试材料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SnO_2材料具有规整的球体形貌,颗粒分散均匀,半径约为400nm,呈典型的金红石相结构。在电压为0.01~3V、电流密度200mA/g的条件下进行充放电测试,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206.6mA·h/g,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440mA·h/g,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锡 纳米球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nO_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琥 梁妹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0,共3页
作为高比容量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SnO_2材料主要集中在形貌结构与电化学性能内在关系的研究。概述了低维度的SnO_2纳米线、纳米棒及高维度的多孔核-壳微球、多层中空纳米花等结构形貌的生长机理、合成方法及电化学性能,并对纳米Sn... 作为高比容量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SnO_2材料主要集中在形貌结构与电化学性能内在关系的研究。概述了低维度的SnO_2纳米线、纳米棒及高维度的多孔核-壳微球、多层中空纳米花等结构形貌的生长机理、合成方法及电化学性能,并对纳米SnO_2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nO2纳米结构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PO_4:Tb^(3+)荧光材料的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林 曾晓岛 +2 位作者 贾晓卉 朱莉萍 杨锦瑜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9,共6页
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合成Tb3+掺杂YPO4样品,利用XRD、TEM和荧光光谱对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颗粒尺寸、形貌及荧光性能进行研究,并对Tb3+掺杂浓度、反应体系pH和反应物中稀土与磷的摩尔比对产物的物相结构与荧光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 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合成Tb3+掺杂YPO4样品,利用XRD、TEM和荧光光谱对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颗粒尺寸、形貌及荧光性能进行研究,并对Tb3+掺杂浓度、反应体系pH和反应物中稀土与磷的摩尔比对产物的物相结构与荧光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合成的YPO4∶Tb3+样品为具有四方晶系磷钇矿结构的单一相YPO4晶体,颗粒尺寸约6~10nm。Tb3+掺杂YPO4样品可被222nm光激发而表现出很强的547nm绿光发射;当Tb3+掺杂浓度高于6%时样品呈现出浓度猝灭现象。反应物中Y+Tb与P的摩尔比直接影响着产物的物相结构与荧光性能;反应体系pH在实验范围内虽对产物的物相结构无显著影响,但对产物的荧光性能有影响。当Y+Tb与P的摩尔比为1∶1且pH为6时,可获得具有高荧光强度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PO4 Tb3+掺杂 高分子网络凝胶法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水相体系有机酸对水钠锰矿界面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降解的影响机制
15
作者 田芹 李代微 +2 位作者 程鹏飞 秦好丽 刘同旭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5-684,共10页
为研究非水相体系中土壤活性矿物水钠锰矿及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FQs)的光降解影响机制,合成了水钠锰矿及草酸负载水钠锰矿,进行不同草酸负载量及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非水相FQs的光降解实验。结果表明... 为研究非水相体系中土壤活性矿物水钠锰矿及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FQs)的光降解影响机制,合成了水钠锰矿及草酸负载水钠锰矿,进行不同草酸负载量及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非水相FQs的光降解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钠锰矿物表面草酸负载量的增加,其氧化度减弱,表面氧空位/表面晶格氧(Oads/Oaltt)的比率从0.215升高到0.272~0.394,水钠锰矿禁带宽度减小,从1.80 eV减小到1.62~1.64 eV。光降解实验表明,诺氟沙星在水钠锰矿-不同负载量草酸中发生明显光降解,随着负载量增加,光降解速率常数逐渐升高,从0.042 min^(-1)升高到0.152 min^(-1)。同时诺氟沙星的光降解速率常数也随着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从0.029 min^(-1)升高到0.109 min^(-1)。对比不同结构FQs(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光降解行为发现,其降解速率和草酸-水钠锰矿促进效果受其分子活性影响而具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草酸负载水钠锰矿后,其氧化度减弱,光电效应增强,利于价电子跃迁形成更多活性物质。草酸负载及含水量增加均利于诺氟沙星抗生素在水钠锰矿界面的光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钠锰矿 有机酸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非水相 光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锰矿物作用下环境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降解行为
16
作者 程鹏飞 李代微 +4 位作者 颜子竣 田芹 戴志聪 秦好丽 刘同旭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59-3369,共11页
为了阐明铁锰矿物与抗生素和抗性基因间的作用机制,深化对环境中抗生素与抗性基因降解行为的理解,改善抗生素与抗性基因修复技术,本文系统揭示了铁锰矿物对抗生素的多元降解机制:表面Brønsted酸、Lewis酸和羟基位点协同催化抗生素... 为了阐明铁锰矿物与抗生素和抗性基因间的作用机制,深化对环境中抗生素与抗性基因降解行为的理解,改善抗生素与抗性基因修复技术,本文系统揭示了铁锰矿物对抗生素的多元降解机制:表面Brønsted酸、Lewis酸和羟基位点协同催化抗生素水解;基于半导体特性介导的抗生素光降解;矿物中Fe(III)/Mn(IV)等变价组分直接氧化抗生素或活化过硫酸盐/过氧化氢产生活性自由基实现深度矿化;同时,上述过程产生的自由基也可破坏抗性基因,抑制其迁移转化过程.铁锰矿物已证实可有效去除土壤、水体、污泥及畜禽粪便等环境介质中的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其降解行为受环境pH值、有机质含量、共存离子浓度及水分条件等因素动态调控.本文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抗生素和抗性基因降解途径和毒性、原位动态表征技术以及铁锰矿物应用工艺等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物 锰矿物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型共价有机框架纳米棒用于可见光催化苄胺偶联反应
17
作者 张小会 赵冬冬 +1 位作者 张俊杰 庄金亮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121,共11页
共价有机框架(COFs)是一种新型的共价连接晶体材料,具有结构可预测性和永久孔隙度,被广泛应用于异相催化.本文以光活性芘基团的有机单体(TFPPy)和含苯并噻二唑(BTz)的有机单体作为构筑单元,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Donor-acceptor(D-A)型... 共价有机框架(COFs)是一种新型的共价连接晶体材料,具有结构可预测性和永久孔隙度,被广泛应用于异相催化.本文以光活性芘基团的有机单体(TFPPy)和含苯并噻二唑(BTz)的有机单体作为构筑单元,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Donor-acceptor(D-A)型TFPPy-BTz-COF纳米棒光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 DR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等手段表征了TFPPy-BTz-COF的形貌、结构和组成.得益于D-A型TFPPy-BTz-COF纳米棒优异的光生电子分离性能,在室温、氧气氛围及可见光照射条件下,TFPPy-BTz-COF纳米棒可将各种苄胺高效、高选择性催化氧化成相应的偶联产物.结合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和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发现单线态氧(1O_(2))和超氧自由基(O_(2)∙-)是关键活性氧物种,并提出了TFPPy-BTz-COF可见光催化氧化苄胺偶联反应的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共价有机框架 可见光催化 纳米棒 苄胺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球磨法制备LiFePO_4/C正极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18
作者 陈志娇 程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0-92,共3页
将自制FePO4·xH2O、LiOH·H2O和蔗糖按一定配比通过超细球磨均匀混合后,700℃下煅烧6h获得LiFePO4/C正极材料。通过XRD、SEM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超细球磨可以明显降低颗粒... 将自制FePO4·xH2O、LiOH·H2O和蔗糖按一定配比通过超细球磨均匀混合后,700℃下煅烧6h获得LiFePO4/C正极材料。通过XRD、SEM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超细球磨可以明显降低颗粒粒径,提高电化学性能。在C/16倍率下,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46.2mAh/g,循环5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7.1%,表现出较好的倍率特性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铁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球状SnO2纳米棒的制备、结构及电化学性能
19
作者 梁妹芳 程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93,共3页
以锡酸钠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松球状SnO_2纳米棒负极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仪(BET)及电化学测试仪测试材料的形貌、结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性质。结果表... 以锡酸钠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松球状SnO_2纳米棒负极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仪(BET)及电化学测试仪测试材料的形貌、结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制备的SnO_2纳米晶体形貌呈松球状且尺寸均匀,分散性良好,为典型的四方系金红石相结构,比表面积为110.3m2/g,且为Ⅳ型的介孔结构。在0.01~2.5V,以200mA/g进行充放电,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659.3mAh/g,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保持313.9mAh/g,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球状 SNO2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2+)共掺杂YPO_4∶Tb^(3+)荧光材料的水热合成与荧光性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付兵 欧娅 +3 位作者 刘欢 顾曼琦 陈卓 杨锦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6-20,共5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Ba^(2+)共掺杂YPO4∶Tb^(3+)荧光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了合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荧光性能,并分析了Ba^(2+)掺杂量和反应体系pH值等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影响... 采用水热法合成Ba^(2+)共掺杂YPO4∶Tb^(3+)荧光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了合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荧光性能,并分析了Ba^(2+)掺杂量和反应体系pH值等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pH值和Ba^(2+)掺杂量直接影响所制备样品的结构与性能。少量Ba^(2+)(≤10%,原子分数,下同)共掺杂YPO4∶1%Tb^(3+)样品均为纯相四方晶系磷钇矿结构晶体,过量Ba^(2+)掺杂导致Ba_3(PO_4)_2杂质相的出现;pH值为6的水热环境下可获得高结晶度的单一相Ba^(2+)、Tb^(3+)共掺杂YPO4样品。激发和发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YPO4∶1%Tb^(3+),x%Ba^(2+)样品可被225nm的紫外光有效地激发而发射出强烈的Tb^(3+)特征的黄绿色光。一定量的Ba^(2+)共掺杂可以有效地提高YPO4∶1%Tb^(3+)样品的荧光性能,但过量(高于10%)的Ba^(2+)掺杂又会导致Tb^(3+)的荧光猝灭现象出现,最佳的Ba^(2+)共掺杂量为10%。所制备的YPO4∶1%Tb^(3+),10%Ba^(2+)样品在225nm紫外光激发下位于545nm处的发射带强度是YPO4∶1%Tb^(3+)样品的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PO4∶Tb3+/Ba2+ 共掺杂 水热法 荧光 稀土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