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埃希菌密度感应调节子qseC基因失活突变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1
作者 周青帅 赵行行 +5 位作者 李冬梅 崔古贞 陈峥宏 任玮 齐晓岚 洪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8-294,共7页
目的密度感应系统与细菌生长状态、毒力改变、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改变以及参与细菌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和对药物的抗性等相关。大肠埃希菌密度调节子C(Escherichia coli quorum sensing regulator C,qseC)是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受体,探究其... 目的密度感应系统与细菌生长状态、毒力改变、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改变以及参与细菌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和对药物的抗性等相关。大肠埃希菌密度调节子C(Escherichia coli quorum sensing regulator C,qseC)是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受体,探究其对大肠埃希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方法使用嗜热二型内含子基因打靶系统(Thermotargetron)构建大肠埃希菌HMS174菌株qseC基因失活突变株,测定其生长速率、溶血能力、生物膜形成和运动能力等表型的变化,以及对酸碱和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大肠埃希菌HMS174 qseC627s位点的打靶载体,该载体基因失活效率为100%。对比大肠埃希菌HMS174与ΔqseC627s突变株的表型发现,突变株生长速率和最大生物量降低、溶血能力丧失、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运动能力减弱、对酸、碱的耐受能力降低。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ΔqseC627s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甲硝唑耐受性降低。结论大肠埃希菌HMS174中qseC基因缺失后,突变株表型和对抗外界压力因素发生了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密度感应系统 Thermotargetron 突变株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内生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发酵液抑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陆秋丹 赵璐 陈峥宏 《贵州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探明鱼腥草内生菌的类群组成,筛选对幽门螺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抗生素类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对贵州地区鱼腥草全植株进行内生菌分离培养和纯化,提取内生菌株... 【目的】探明鱼腥草内生菌的类群组成,筛选对幽门螺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抗生素类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对贵州地区鱼腥草全植株进行内生菌分离培养和纯化,提取内生菌株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获得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区扩增产物,经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确定内生菌属。用摇瓶发酵法制备内生菌发酵液,将发酵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通过24孔板抑菌试验检测发酵液对幽门螺杆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打孔法测定抑菌圈直径试验检测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分离到内生细菌60株和内生真菌27株。其中,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分别为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群,分别占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78%和41%。检测到9株内生菌(Kg_(3)、Tg_(23)、Kg_(9)、Tg_(3)、Zg_(3)、Kj_(2)、Ty_(9)、Ty_(2)、Zy_(3))发酵液对幽门螺杆菌有抑菌活性,其中内生菌Kg_(3)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活性。【结论】鱼腥草具有丰富的内生菌资源,其中芽胞杆菌属和刺盘孢属的含量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内生菌 幽门螺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MAF-1A衍生物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思波 黄敏慧 +4 位作者 张迎春 李彩多 吴建伟 陈峥宏 王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2-510,519,共10页
目的探讨抗菌肽MAF-1A衍生物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的MIC、MFC;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的影响;以XTT法测定MAF-1A衍生物对不同阶段生... 目的探讨抗菌肽MAF-1A衍生物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的MIC、MFC;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的影响;以XTT法测定MAF-1A衍生物对不同阶段生物膜活性的影响及生物膜80%抑制浓度(SMIC_(80));采用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qRT-PCR等分析MAF-1A衍生物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机制。结果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的MIC、MFC及SMIC_(80)均低于模板肽,分别为62.5μg/mL、125μg/mL和62.5~125μg/mL。MAF-1A衍生物可明显抑制白念珠菌的黏附和菌丝形成,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可使菌细胞黏附及菌丝形成相关基因(ALS3、HWP1、SUN41、UME6)的mRNA表达量降低(t_(UME6)=12.42,P<0.001;t_(ALS3)=12.20,P<0.001;t_(SUN41)=7.206,P<0.001;t_(HWP1)=22.52,P<0.001);可使形成中的生物膜和成熟生物被膜活性明显降低(t_(250)=3.680,P<0.05;t_(500)=4.153,P<0.05;t_(1000)=4.934,P<0.05;t_(250)=0.5335,P<0.05;t_(500)=1.504,P<0.05;t_(1000)=6.431,P<0.05)。62.5μg/mL浓度的MAF-1A衍生物即可直接破坏白念珠菌成熟生物膜结构,引起成熟生物膜的细胞凋亡、ROS含量明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结论MAF-1A衍生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不仅能通过抑制细胞黏附、菌丝形成来干扰生物膜的早期形成,还能通过直接损伤以及ROS累积、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所引发的细胞凋亡来破坏成熟生物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白念珠菌 生物膜 细胞凋亡 活性氧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阿莫西林稳定耐药克隆的筛选及其基因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陆秋丹 糜孟衡 +3 位作者 崔古贞 张峥嵘 吴晓娟 陈峥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AMX)不稳定耐药的幽门螺杆菌(Hp)演化成AMX稳定高水平耐药的表型及其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以冻存后的Hp菌株H390作为出发菌株,在不断增加AMX浓度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筛选对AMX耐药的克隆,检测耐药克隆的最小抑菌浓度(M...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AMX)不稳定耐药的幽门螺杆菌(Hp)演化成AMX稳定高水平耐药的表型及其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以冻存后的Hp菌株H390作为出发菌株,在不断增加AMX浓度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筛选对AMX耐药的克隆,检测耐药克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置于-80℃冻存3个月后再复苏,根据冻存后MIC下降情况判断其耐药性是否稳定。对获得的AMX最高MIC值的克隆H390r和出发菌株H390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和外排泵抑制试验,检测并鉴定与H390r获得的AMX高水平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结果通过AMX筛选获得4个AMX高水平耐药克隆,MIC分别为12、32、64和≥256 mg/L,经-80℃冻存后,MIC均未发生改变。相比于亲本菌株H390,AMX稳定耐药克隆H390r存在多个基因的突变,包括与AMX耐药性相关的编码RND外排系统的hefC、编码孔蛋白的hopB与hopC和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的ftsI。H390r在有外排泵抑制剂存在时对AMX的MIC大幅降低。结论AMX能够在不稳定耐药的Hp中筛选出稳定耐药的克隆;H390r存在与AMX耐药相关的hefC、hopB、hopC和ftsI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是H390r获得AMX稳定高水平耐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阿莫西林 不稳定耐药 稳定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白念珠菌感染小鼠前后胞外水解酶活力差异 被引量:2
5
作者 夏茂宁 邱文 +6 位作者 牛雪可 王梅竹 赵亮 张金娟 田敏 廖万清 康颖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3-618,634,共7页
目的了解白念珠菌进入小鼠宿主前后其分泌胞外水解酶能力是否改变。方法挑选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脂肪酶活力无差异的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病患来源和健康人来源白念珠菌,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分离发病死亡小鼠肾脏菌株,比... 目的了解白念珠菌进入小鼠宿主前后其分泌胞外水解酶能力是否改变。方法挑选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脂肪酶活力无差异的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病患来源和健康人来源白念珠菌,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分离发病死亡小鼠肾脏菌株,比较感染小鼠前后菌株胞外水解酶活力差异。结果不同来源菌株感染的小鼠28d内死亡速率差异显著(χ2=82.5,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健康人来源组;各来源菌株感染小鼠后肾脏分离株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表达水平皆高于感染小鼠前(F=7.89,P<0.05),不同来源区别显著(F=4.96,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健康人来源;感染小鼠前均未曾测得磷脂酶活力的各来源菌株中,在感染小鼠后仅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来源组小鼠肾脏分离株可测得磷脂酶活力,但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来源两组间感染小鼠后肾脏分离株磷脂酶活力无显著差异(F=2.54,P>0.05);各来源白念珠菌感染小鼠前后均未测得脂肪酶活力。结论在宿主体内白念珠菌表达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能力相较于体外有增强;在不同宿主环境状态下,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和磷脂酶的潜在表达能力有差异,即宿主免疫状态越弱时,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潜在表达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 磷脂酶 脂肪酶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麻疹减毒活疫苗191株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姚梦玮 李玉迁 +4 位作者 徐庆胜 方小菡 魏洪 迟茜文 刘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68-576,共9页
目的: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麻疹减毒活疫苗191株(MV-Hu191)在体内外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4T1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MV-Hu191对MDA-MB-231和4T1细胞增殖的影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MV-Hu191处理对M... 目的: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麻疹减毒活疫苗191株(MV-Hu191)在体内外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4T1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MV-Hu191对MDA-MB-231和4T1细胞增殖的影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MV-Hu191处理对MDA-MB-231细胞中蛋白质谱的影响,多重数据库筛选蛋白质谱中的典型差异蛋白质并进行GO、KEGG、亚细胞定位与功能注释。瘤内注射1×106 TCID50 MV-Hu191干预4T1细胞移植瘤模型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组织中T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TNF-α和IL-6含量。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MV-Hu191具有抑制MDA-MB-231和4T1细胞增殖的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MV-Hu191作用MDA-MB-231细胞后明显上调蛋白质有38个、下调有1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黏附、信号受体激活、细胞代谢、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22个差异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位于细胞外,KEGG功能分类显示与免疫调节功能相关的差异蛋白质最多且均为上调蛋白,包括C4A、C8B、SERPINF2、A2M、SERPINC1、CTSB、SERPING1、C5;PPI预测发现免疫相关差异蛋白与CD4、CD8、TNF-α及IL-6相互关联。体内实验结果显示,MV-Hu191干预组小鼠脾组织中CD4+T细胞数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和IL-6含量显著上升(均P<0.01)。结论:MV-Hu191显著抑制MDA-MB-231、4T1细胞增殖及拮抗4T1细胞荷瘤小鼠成瘤性,其机制可能是MV-Hu191通过激活免疫效应分子实现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溶瘤病毒 MV-Hu191 三阴性乳腺癌 MDA-MB-231细胞 4T1细胞 细胞增殖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蝇抗菌肽MAF-1A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志翠 邓思波 +4 位作者 张迎春 吴坤 马晓琳 吴建伟 王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91-796,共6页
目的探讨家蝇抗菌肽MAF-1A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IAV)活性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通过观察CPE、MTT法及qRT-PCR评价MAF-1A体外抗IAV活性,采用MTT法测定MAF-1A对MDCK细胞的毒性;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进一... 目的探讨家蝇抗菌肽MAF-1A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IAV)活性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通过观察CPE、MTT法及qRT-PCR评价MAF-1A体外抗IAV活性,采用MTT法测定MAF-1A对MDCK细胞的毒性;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进一步分析MAF-1A抗IAV的作用机制。结果MAF-1A对IA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89.8±2.97)μg/mL,而对MDCK细胞的毒性较小;MAF-1A可直接破坏IAV形态结构的完整性;浓度为1.56μg/mL的MAF-1A即可抑制IAV引起的红细胞凝集;对神经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IC50为(134.7±10.31)μg/mL。结论抗菌肽MAF-1A具有体外抗IAV活性,除能直接破坏IAV的结构外,还可能通过与血凝素HA1亚基结合、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而阻止IAV的感染,提示MAF-1A具有多靶点抗IAV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MAF-1A 甲型流感病毒 抗病毒活性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长猕猴桃腐烂菌的侵染途径及分离鉴定 被引量:17
8
作者 冯丽 魏洪 +3 位作者 黄亚励 徐红 孙晓红 蒋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0,共5页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可能的侵染途径,选取其花、鲜果及腐烂果为研究对象,进行菌种分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猕猴桃花中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为漏斗多孔菌(Polyporus arcularius)、平革菌...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可能的侵染途径,选取其花、鲜果及腐烂果为研究对象,进行菌种分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猕猴桃花中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为漏斗多孔菌(Polyporus arcularius)、平革菌属(Phanerochaete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枝孢菌属(Cladospor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从猕猴桃鲜果果肉中分离到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鲜果果皮中分离到3种真菌,分别是蔡氏轮层炭壳菌(Daldinia childiae)、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es);从腐烂果中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是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拟茎点霉(Phomopsis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3株青霉菌(Penicillium sp.)。其中小新壳梭孢菌和拟茎点霉是贵长猕猴桃腐烂的主要病原菌,贵长猕猴桃病原菌的侵染途径可能主要是在采收、运输和包装过程中进入猕猴桃内,引起猕猴桃的腐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病原菌 分离 鉴定 浸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蝇抗菌肽MAF-1A的串联表达与抗白念珠菌体外活性检测 被引量:5
9
作者 马晓琳 朱志翠 +2 位作者 张迎春 吴建伟 王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9-433,共5页
目的构建家蝇抗菌肽MAF-1A基因原核串联表达体系,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具有抗菌活性的MAF-1A。方法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嗜性进行密码子优化,设计并合成含有5个拷贝的MAF-1A串联基因序列;将合成的串联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化... 目的构建家蝇抗菌肽MAF-1A基因原核串联表达体系,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具有抗菌活性的MAF-1A。方法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嗜性进行密码子优化,设计并合成含有5个拷贝的MAF-1A串联基因序列;将合成的串联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化大肠杆菌Roseeta(DE3),应用IPTG诱导表达5×MAF-1A串联重组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用肠激酶专一性切割经Ni-NTA纯化后的5×MAF-1A重组串联蛋白,得到MAF-1A单体;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MAF-1A单体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5×MAF-1A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呈可溶性表达,28℃、0.8mmol/L IPTG诱导12h可达最大表达量;酶切后的抗菌肽MAF-1A单体对白念珠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5mg/mL、1.0mg/mL。结论成功构建MAF-1A原核串联表达系统,重组表达的MAF-1A对白念珠菌具有较高的抑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MAF-1A 串联表达 白念珠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严谨型大肠杆菌Targetron基因打靶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相好 谷俊莹 +8 位作者 崔古贞 刘芳 王彩霞 陈峥宏 洪伟 蔡梦迪 张峥嵘 綦廷娜 廖永慧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220,共8页
构建高效严谨型大肠杆菌Targetron 基因打靶系统。将来源于pET28a 的T7-lac 操纵子与来源于pSY6 的II 型内含子组装构建大肠杆菌IPTG 诱导型Targetron 质粒系统。以lacZ 基因为例,选择lacZ-635s 和lacZ-1063a 两个位点为靶位点,利用构建... 构建高效严谨型大肠杆菌Targetron 基因打靶系统。将来源于pET28a 的T7-lac 操纵子与来源于pSY6 的II 型内含子组装构建大肠杆菌IPTG 诱导型Targetron 质粒系统。以lacZ 基因为例,选择lacZ-635s 和lacZ-1063a 两个位点为靶位点,利用构建的IPTG 诱导型Targetron 系统进行基因打靶,通过分析诱导前和诱导后II 型内含子在靶位点的插入效率,验证大肠杆菌IPTG 诱导型Targetron 系统严谨性和打靶效率。最后,通过优化诱导剂浓度及诱导时间,建立高效严谨的诱导型大肠杆菌Targetron 基因打靶系统。在没有IPTG 诱导时,II 型内含子在两个位点均不能插入,打靶效率均为0;当加入0.5 mmol/L IPTG 诱导45 min 时,其在lacZ-635s 位点的打靶效率提高到90.8±5.5%,在lacZ-1063a 位点的打靶效率提高到92.6±2.4%。成功建立高效严谨型大肠杆菌Targetron 基因打靶系统,旨为II 型内含子的机理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getron II 型内含子 诱导系统 大肠杆菌 LAC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含子编码蛋白Mg2+结合位点功能分析及验证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古贞 陈相好 +3 位作者 洪伟 张峥嵘 綦廷娜 陈峥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5-172,共8页
旨为筛选并构建II型内含子编码蛋白Mg2+结合位点突变体,验证该位点突变对II型内含子“归巢”效率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关键位点,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突变体,利用Targetron及蓝白斑计数法验证其“归巢”效率。结果显示,筛选到... 旨为筛选并构建II型内含子编码蛋白Mg2+结合位点突变体,验证该位点突变对II型内含子“归巢”效率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关键位点,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突变体,利用Targetron及蓝白斑计数法验证其“归巢”效率。结果显示,筛选到D308和D309两个位点是II型内含子编码蛋白Mg2+结合的核心催化位点,并成功构建该位点的三种突变体,包括两个单点突变体(D308A和D309A)和一个双点突变体(D308A/D309A),大肠杆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突变体均完全失活了II型内含子的“归巢”功能。证实了II型内含子编码蛋白Mg2+结合位点是其发挥功能的核心催化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内含子 内含子编码蛋白 Mg2+结合位点 Targetron 反转录结构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共附生细菌组成及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2
作者 陆秋丹 徐芳 +3 位作者 崔古贞 刘翔 张峥嵘 陈峥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85-92,共8页
【目的】了解鱼腥草共附生细菌的组成,以及小鼠食用新鲜鱼腥草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探明鱼腥草的药用价值及其相关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鱼腥草进行共附生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试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用鱼腥草(... 【目的】了解鱼腥草共附生细菌的组成,以及小鼠食用新鲜鱼腥草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探明鱼腥草的药用价值及其相关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鱼腥草进行共附生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试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用鱼腥草(试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灌胃20 d,在灌胃前和停止灌胃7 d后分别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粪便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鱼腥草共附生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85.45%、10.52%和1.63%。试验组中,灌胃后与灌胃前相比,小鼠粪便菌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并未增加;菌群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显著增高。灌胃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小鼠粪便菌群结构有显著差异,在门分类水平上,试验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etes)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新鲜鱼腥草能增加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以及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结构;鱼腥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etes)的比值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共附生细菌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厚壁菌门 拟杆菌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