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新老两代糯高粱品种(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 被引量:5
1
作者 高杰 李晓荣 +2 位作者 封广才 李青风 彭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75-281,共7页
为了明确贵州新老两代糯高粱品种(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差异,以红缨子、黔高8号,红壳糯、黑壳糯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氮肥处理(LN和HN),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其产量、氮素积累以及氮肥利用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010s品种较1990s... 为了明确贵州新老两代糯高粱品种(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差异,以红缨子、黔高8号,红壳糯、黑壳糯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氮肥处理(LN和HN),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其产量、氮素积累以及氮肥利用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010s品种较1990s品系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了25.4%,25.1%,33.3%。氮素收获指数在LN处理下,品种间差异显著,HN下不显著;与LN处理相比,1990s品系的花后氮占比在HN处理下明显降低,幅度为20.9%,说明2010s品种在花后的氮素同化能力上要更强,在低氮、高氮水平下都具备更强的籽粒氮素累积能力。2010s品种较1990s品系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表观回收率、氮肥利用率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13.9 kg/kg、0.7 kg/kg、20.3%和4.1 kg/kg,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与氮肥利用率显著正相关,表明贵州糯高粱单产的增加可能是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导致的氮积累增加所致,为糯高粱的正常生理代谢提供了充足的氮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杰 李青风 +5 位作者 汪灿 张国兵 周棱波 赵强 邵明波 彭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42-2353,共12页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和宽窄行模式(行距40 cm+80 cm,MK);副区为种植密度:8.25、9.75、11.25、12.75、14.25万株/hm^(2),分别用D8.25、D9.75、D11.25、D12.75、D14.25表示。调查了糯高粱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量及产量。【结果】与MD模式相比,MK模式下糯高粱平均单产增加10.01%,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或同化量)分别增加10.63%、12.62%和7.59%、8.7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增加了9.70%和10.88%;MK下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显著增加,分别较MD模式增加3.00%和17.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D和MK模式下各参数分别在D11.25、D12.75处理达到最大,且MK-D12.75处理的产量较MD-D11.25处理增加了9.40%,花前、花后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44%、11.76%,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08%、13.44%,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42%和18.90%。对两个模式下的产量与密度进行二次曲线拟合表明,MK模式下达到最大产量的密度为12.18万株/hm^(2),高于MD模式的11.75万株/hm^(2)。【结论】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可采用更高的种植密度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和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糯高粱产量。当前试验条件下,等行距模式下建议控制密度在11.75万株/hm^(2),宽窄行模式密度可适当提高至12.18万株/hm^(2),以获得更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高粱 种植模式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糯高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效率的适宜密度和施氮量 被引量:8
3
作者 高杰 李青风 +6 位作者 汪灿 张国兵 周棱波 赵强 张春兰 邵明波 彭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52-2262,共11页
【目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影响着作物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效率。研究糯高粱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水平组合,为贵州高粱绿色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贵州糯高粱品种红缨子为研究对象,2017和2018年在贵州省仁怀市开展裂区... 【目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影响着作物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效率。研究糯高粱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水平组合,为贵州高粱绿色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贵州糯高粱品种红缨子为研究对象,2017和2018年在贵州省仁怀市开展裂区设计的田间试验。主区为密度,设置低(9×10^(4)株/hm^(2))、中(11.25×10^(4)株/hm^(2))、高(13.5×10^(4)株/hm^(2))3个水平;副区为氮肥用量,设施N 0、120、240、360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代表不施氮和低、中、高氮水平。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糯高粱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含量,成熟期测产。【结果】糯高粱产量在中密度和中等氮水平下达到最大,分别为4805和4768 kg/hm^(2)。中、高密度处理较低密度处理的平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增加了24.93%和51.13%;施氮处理较N0处理增产主要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穗长的同步提高。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糯高粱的干物质(氮素)积累总量、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糯高粱的氮肥利用率、表观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及氮素生理效率在中高密度下增加显著,同一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逐级递减。种植密度(D)、氮肥水平(N)与产量(Y)之间的关系为Y=2169.72D+7.14N-94.52D2-0.016N 2+0.059DN-8198.737,达到最高产量7720.92 kg/hm^(2)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11.53×10^(4)株/hm^(2)和234.29 kg/hm^(2)。【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可显著提高贵州糯高粱的产量,促进干物质、氮素的积累和转运,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糯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1.53×10^(4)株/hm^(2)、适宜施氮量为23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高粱 种植密度 氮水平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追氮量和比例对糯高粱“红缨子”产量、氮积累、转运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青风 高杰 +9 位作者 彭秋 汪灿 周棱波 张国兵 赵强 张春兰 邵明波 罗奎 张跃 汪家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5-110,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生育期追施比例(拔节期—抽穗期—开花后10 d:0—0—0为T1;100—0—0为T2;40—60—0为T3;30—50—20为T4;20—50—30为T5;20—40—40为T6,即6个处理)对糯高粱的产量、氮积累、转运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生育期追施比例(拔节期—抽穗期—开花后10 d:0—0—0为T1;100—0—0为T2;40—60—0为T3;30—50—20为T4;20—50—30为T5;20—40—40为T6,即6个处理)对糯高粱的产量、氮积累、转运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糯高粱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籽粒氮积累量和产量。不同追肥时期和比例组合之间相比,两年的T4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总量和籽粒氮积累量均最大,与T3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2、T5和T6;两年的T4产量最大,与T3、T5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2和T6;不同处理间糯高粱的穗长和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2017年T4的穗粒数显著高于T1,2018年显著高于T1、T2和T3。2017年T4的穗粒重显著高于T1、T2和T6;2018年显著高于除T5之外的其他处理。T4的氮素农艺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表观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增收均高于其它处理。综上所述,以T4方式合理追施氮肥,促进了糯高粱生长、增加了氮肥利用率、穗粒数、穗粒重和最终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是高粱最佳的氮肥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高粱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氮素积累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基因位点组合多样性调查
5
作者 高旭 李文贞 +1 位作者 陈天青 张立异 《农技服务》 2016年第11期15-18,共4页
了解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布状况和基因组合多样性是提高西南地区小麦抗病育种效率的关键。本研究调查了140份小麦材料的田间抗病性,并利用18个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它们进行了抗病基因扫描。结果表明,140份小麦材料在4... 了解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布状况和基因组合多样性是提高西南地区小麦抗病育种效率的关键。本研究调查了140份小麦材料的田间抗病性,并利用18个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它们进行了抗病基因扫描。结果表明,140份小麦材料在4个环境中白粉病鉴定都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比例为35%。18个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扫描结果显示,在这些小麦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抗白粉病基因是Pm30(79.9%)。相关性分析表明有7个白粉病抗病基因与小麦白粉病抗病性显著关联,其中Pm21在4个环境中都与白粉病抗性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对抗白粉病基因的组合分析显示,基因组合包含了2到11个基因位点,其中3、4和5个基因组合的出现比例较高,分别为17.3%、15.1%和26.6%。本项研究工作的结果能够使贵州小麦优良的抗病品种(系)更好地在全省和全国的抗病育种中发挥作用,提高抗病基因标记辅助育种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白粉病 抗病基因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