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研编 被引量:2
1
作者 周琦 陶平 +1 位作者 陈启飞 邓克勇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3,共12页
贵州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通过《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研编,对贵州的主要成矿区带进行了划分。在涉及全国4个三级成矿区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5个四级成矿区带和12个成矿亚带,总结了各四级成矿区带和成矿亚带的矿... 贵州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通过《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研编,对贵州的主要成矿区带进行了划分。在涉及全国4个三级成矿区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5个四级成矿区带和12个成矿亚带,总结了各四级成矿区带和成矿亚带的矿产分布规律;系统总结了贵州区域成矿规律,划分了贵州5个区域成矿旋回和5个亚旋回、14个矿床成矿系列和4个亚系列,并对其区域成矿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对贵州百年矿产勘查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通过百年数代地质工作者找矿勘查和艰苦努力,使贵州煤、磷、铝、锰、金、汞、锑、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贵州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建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成矿规律 矿产勘查成果 找矿建议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探矿模式实验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周琦 吴冲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0-367,共18页
本文是贵州省锰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近些年来在贵州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探矿新模式的探索性实验研究与总结。团队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著名的中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矿集区和多个隐伏超大型锰矿床,进行大数... 本文是贵州省锰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近些年来在贵州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探矿新模式的探索性实验研究与总结。团队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著名的中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矿集区和多个隐伏超大型锰矿床,进行大数据预测的找矿过程复盘研究,探索深部隐伏矿产资源智能预测和数字勘查方法,努力发展和培育地质矿产勘查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团队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开展地质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完善并全面推广应用数字勘查技术系统,建成了贵州全省域三维玻璃国土,研发出多尺度多目标递进式矿产智能预测技术,有效地推进了贵州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先后发现并提交了一批可供勘查的隐伏锰矿、磷矿、铝土矿、铅锌(锗)矿、重晶石矿和新发现的蚀变泥灰岩型锂矿等找矿靶区,支撑贵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了新突破。取得的主要进展表明,团队实验研究成果既加快了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又推进了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了地质矿产勘查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支撑了深部隐伏矿找矿实现新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地质矿产领域的数字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地质矿产勘查的“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并大力推广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探矿 数字勘查 玻璃国土 数据资源体系 智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某地赤泥中钪的回收试验研究
3
作者 黄苑龄 邓强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29,共4页
以贵州某地赤泥为原料,采用低温酸化焙烧-水浸法,考察了焙烧硫酸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液固比(质量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钪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与原矿质量比1∶1、焙烧温度200℃、焙烧时间4 h、浸出液固... 以贵州某地赤泥为原料,采用低温酸化焙烧-水浸法,考察了焙烧硫酸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液固比(质量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钪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与原矿质量比1∶1、焙烧温度200℃、焙烧时间4 h、浸出液固比6∶1、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4 h条件下,钪浸出率达到89.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酸化焙烧 回收利用 水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熔-二次沉淀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贵州古陆相沉积型稀土矿中16种稀土元素及铌、钽、锆、铪的含量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博为 周万峰 +1 位作者 王永鑫 张安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2-1020,共9页
贵州古陆相沉积型稀土矿样品主要含锐钛矿、高岭石、赤铁矿等副矿物,难以被微波消解法完全分解。通过优化样品分解、浸取方法,提出了题示方法。取0.1 g样品于刚玉坩埚中,加入约2.5 g过氧化钠,混匀后再铺上约0.5 g过氧化钠,于750℃熔融15... 贵州古陆相沉积型稀土矿样品主要含锐钛矿、高岭石、赤铁矿等副矿物,难以被微波消解法完全分解。通过优化样品分解、浸取方法,提出了题示方法。取0.1 g样品于刚玉坩埚中,加入约2.5 g过氧化钠,混匀后再铺上约0.5 g过氧化钠,于750℃熔融15 min。置于盛有50 mL含5 g·L^(-1)硫酸镁和5 g·L^(-1)氯化铵的热溶液中浸取10 min,加热煮沸1~2 min。加入5 mL 50%(体积分数,下同)氨水溶液,搅匀后静置60 min。用滤纸过滤,沉淀用40 mL热的50%(体积分数,下同)硝酸溶液分次溶解,将所得溶液加热煮沸1~2 min,用50%氨水溶液调节溶液酸度至p H 8~10,用滤纸过滤,沉淀用40 mL热的50%硝酸溶液分次溶解,用2 g·L^(-1)酒石酸溶液稀释至200 mL,在动能歧视(KED)模式下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含硫酸镁和氯化铵的热溶液加热浸取有助于碱性溶液中铌、钽形成铌酸镁和钽酸镁沉淀析出;氨水-铵盐体系中可将铌、钽、锆、铪以及稀土元素定量沉淀;用氨水调节酸度进行二次沉淀分离提纯,能除去大部分基体元素与试剂引入的盐类;采用KED模式以及在线内标校正能降低质谱干扰,尤其对于钪元素。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20种分析元素的质量浓度均在1.00~1000μg·L^(-1)内和内标103Rh校正后的质谱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0~1.66μg·g^(-1);用一级国家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所得各分析元素测定值的相对误差为0.030%~16%,相对标准偏差(n=7)为2.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动能歧视模式 碱熔法 二次沉淀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模型与贝叶斯优化算法的成矿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孔春芳 田倩 +3 位作者 刘健 蔡国荣 赵杰 徐凯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9,共18页
全球进入隐伏矿体勘查时代,急需新的找矿预测方法。利用集成学习进行的数据驱动的成矿预测模型正在成为深部隐伏矿产勘探的有力工具。然而,基于集成学习的成矿预测模型面临着一些普遍的问题,特别是模型的参数调优。模型的参数调优是一... 全球进入隐伏矿体勘查时代,急需新的找矿预测方法。利用集成学习进行的数据驱动的成矿预测模型正在成为深部隐伏矿产勘探的有力工具。然而,基于集成学习的成矿预测模型面临着一些普遍的问题,特别是模型的参数调优。模型的参数调优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需要繁琐的计算和足够的专家经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地学知识与贝叶斯优化算法的集成学习模型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基于多源地学知识,构建锰矿成矿预测数据库;其次,基于自适应提升模型(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建立黔东北锰矿成矿预测模型;然后,采用贝叶斯优化算法(Bayesian Optimization,BO),通过5倍交叉验证的辅助,寻找BO-AdaBoost和BO-RF模型最合适的超参数组合;最后,利用精度、准确率、召回率、F_(1)分数、kappa系数、AUC值等参数及已有成果检测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发现,BO-AdaBoost和BO-RF模型的AUC值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表明BO是一个强大的优化工具,优化结果为集成学习模型的超参数设置提供了参考。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BO-AdaBoost模型(92.8%)比BO-RF模型(89.9%)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地质泛化能力,在成矿预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基于BO-AdaBoost模型的预测图为黔东北隐伏锰矿矿床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并可以指导未来的矿产勘探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学习 自适应提升模型 随机森林 贝叶斯优化算法 隐伏锰矿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样本扩充的黔西北垭都-蟒硐矿区铅锌矿成矿预测研究
6
作者 徐凯 徐城阳 +2 位作者 吴冲龙 蔡婧云 孔春芳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7,共13页
黔西北拥有丰富的铅锌矿资源,但由于矿体埋藏较深,找矿难度大。利用机器学习进行的数据驱动的成矿预测正在成为深部隐伏铅锌矿找矿勘探的有力工具。然而,基于机器学习的找矿预测面临着一些普遍的问题,特别是成矿样本少导致训练样本不足... 黔西北拥有丰富的铅锌矿资源,但由于矿体埋藏较深,找矿难度大。利用机器学习进行的数据驱动的成矿预测正在成为深部隐伏铅锌矿找矿勘探的有力工具。然而,基于机器学习的找矿预测面临着一些普遍的问题,特别是成矿样本少导致训练样本不足和训练样本不平衡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改进条件表格生成对抗网络(Conditional Tabula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CTGAN)的见矿样本扩充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来说,首先根据K均值聚类后各簇集样本间欧氏距离判断其疏密情况,在稀疏簇集扩充更多的样本以增加其密度实现见矿样本集的扩充。然后,对抗网络生成具有高度抽象的新类别标签,并将新类别标签用于条件生成,从而提高扩充样本的质量。最后,利用扩充后的正样本和随机欠采样的负样本建立数据量充足且平衡的有标签样本集,训练和验证Category Boosting(CatBoost)分类器,建立基于KC-CTGAN-CatBoost成矿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未经过KC-CTGAN见矿样本扩充的数据集构建的成矿预测模型,在准确度、召回率、精度和F1-score上分别提高了8.7%、7.4%、10.2%和8.8%,证明KC-CTGAN见矿样本扩充方法的有效性,并提高了成矿预测模型的性能。预测结果将更好地为深部隐伏铅锌矿体的找矿勘探提供更精确的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扩充 条件表格生成对抗网络 铅锌矿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提示和度量学习的小样本地质关系抽取
7
作者 张志庭 彭帅 +1 位作者 阙翔 陈麒玉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0-261,共12页
地质领域研究正经历以构建新知识体系为核心、大数据为驱动的深刻变革。地质知识图谱的构建能够有效地解决在数据分散状态下的知识发现与推理受限等问题。关系抽取技术作为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地质实体关系识别中发挥关键作... 地质领域研究正经历以构建新知识体系为核心、大数据为驱动的深刻变革。地质知识图谱的构建能够有效地解决在数据分散状态下的知识发现与推理受限等问题。关系抽取技术作为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地质实体关系识别中发挥关键作用。传统关系抽取技术高度依赖大规模标注数据。然而地质领域中实体关系复杂且专业性强,人工标注数据耗时费力,致使大规模标注数据短缺。因此,传统关系抽取技术在地质领域的有效应用受限。针对上述困境,本研究提出基于原型网络的地质关系抽取小样本学习方法,创新性地引入增强提示学习机制,并通过对比学习优化实例表示和关系描述表示,显著地提升了原型代表性。同时,采用加权损失函数和困难任务辅助训练策略,增强模型对困难任务的关注度,有效地提高了整体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在地质小样本关系抽取数据集的5way 1-shot场景下准确率达到82.16%,相比通用领域先进模型SimpleFSRE提升1.94%,相比原型网络Proto-BERT方法提升9.01%,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样本学习 关系抽取 地质知识图谱 原型网络 提示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麒玉 荀磊 +3 位作者 崔哲思 周瑞鸿 陈大颉 刘刚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7,共15页
三维地质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理论、科学可视化、数理统计等前沿技术方法,对地质现象及过程进行三维数字化描述、表征和重建的技术。其目的是为地球科学家及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个集科学研究、辅助设计和决策支持为一... 三维地质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理论、科学可视化、数理统计等前沿技术方法,对地质现象及过程进行三维数字化描述、表征和重建的技术。其目的是为地球科学家及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个集科学研究、辅助设计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可视化平台,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利用隐藏在地质现象和过程背后的本质涵义和规律。基于野外地质数据构建研究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已经成为涉及基础地质调查、自然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等地质研究及调查工作的必备任务。深入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对象、数据源、空间数据模型,以及3个不同视角理解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全面总结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最新进展。提供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矿产预测、地质灾害预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油气藏储层表征等领域的实践案例。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给出了三维地质建模及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空间数据模型 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 显式建模与隐式建模 地质统计模拟 智能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rted-B+树的海量三维地质块体模型高效索引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根深 刘刚 +3 位作者 董洋 范文遥 易强 姜子鑫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6-153,共8页
三维地质块体模型中大量的零值或空值使得基于B+树的属性索引结构频繁分裂和调整,导致索引维护成本高;同时,B+树的单向链表结构加剧了大规模块体模型中数据顺序遍历和范围查询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Inverted-B+树(IBT)的... 三维地质块体模型中大量的零值或空值使得基于B+树的属性索引结构频繁分裂和调整,导致索引维护成本高;同时,B+树的单向链表结构加剧了大规模块体模型中数据顺序遍历和范围查询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Inverted-B+树(IBT)的索引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IBT索引结构,在将重复键插入叶子节点时,为每个重复键创建倒排节点,从而有效减少了数据处理中的结构调整。通过在内部节点存储中间索引值来加速查询过程,并在叶子节点和倒排节点之间建立双向链表,实现了从任意叶子节点按顺序访问整个数据集从而进行高效的范围查询。利用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经过体元剖分、插值和降维处理所得到的6个块体模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B+树相比,IBT方法在索引构建时间、空间占用和查询性能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中,其索引构建效率提升了71%,空间占用减少了83%,查询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ted-B+树 规则块体 三维地质模型 空间数据管理 空间索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辉长辉绿岩中单斜辉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晓芸 徐扬 +3 位作者 杨振宁 刘雨 李定华 陈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52-3567,共16页
为进一步解析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造山作用过程,本文对扬子地块北缘大洪山造山带~820Ma辉长辉绿岩中的单斜辉石进行了岩相学和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共识别出三类单斜辉石:Ⅰ类单斜辉石核部和边部结晶温度分别为1159~1192℃、1162~1187℃... 为进一步解析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造山作用过程,本文对扬子地块北缘大洪山造山带~820Ma辉长辉绿岩中的单斜辉石进行了岩相学和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共识别出三类单斜辉石:Ⅰ类单斜辉石核部和边部结晶温度分别为1159~1192℃、1162~1187℃,结晶压力分别为0.16~0.44GPa、0.31~0.52GPa;Ⅱ类单斜辉石结晶温度为1145~1179℃,结晶压力为0.27~0.53GPa;Ⅲ类单斜辉石结晶温度为1118~1150℃,结晶压力为0.09~0.35GPa。三类单斜辉石反演获得的母岩浆含水量分别为1.6%~2.4%、1.7%~2.2%、0.9%~2.1%。三类单斜辉石结晶于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早期基性岩浆形成了高Mg#值的Ⅰ类单斜辉石核部;随着岩浆结晶演化,形成低Mg#值的Ⅰ类单斜辉石边部和Ⅱ类单斜辉石;岩浆演化晚期伴随地壳混染,形成Ⅲ类单斜辉石。综合研究表明扬子地块北缘大洪山辉长辉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北缘 新元古代 辉长辉绿岩 单斜辉石 弧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LNET模型的开阳磷矿成矿条件相关地质实体识别与应用
11
作者 彭彬 田宜平 +2 位作者 曾斌 吴雪超 吴文明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4-234,共11页
随着磷矿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地质勘探成果报告也愈来愈多,通过人工识别海量文档中与磷矿成矿相关地质信息耗时低效,无法满足知识共享传播和地质报告智能管理的需求。为快速获得磷矿地质文档报告中隐藏的成矿地质知识,基于XLNET模型建立... 随着磷矿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地质勘探成果报告也愈来愈多,通过人工识别海量文档中与磷矿成矿相关地质信息耗时低效,无法满足知识共享传播和地质报告智能管理的需求。为快速获得磷矿地质文档报告中隐藏的成矿地质知识,基于XLNET模型建立了磷矿成矿地质实体自动识别的方法。首先对实体进行BIO标注建立地质实体字典,利用XLNET作为底层预处理模型学习句子双向语义;然后使用BILSTM-Attention-CRF模型实现文本多标签的智能分类;最后通过定位磷矿实体在报告中的分布位置大致推测该处磷矿成矿条件和成矿模式。将该模型与其余3种模型比较得出结果,该模型识别的准确率(P)、召回率(R)及F1值都接近了90%,较前3种模型分别调高了2%,5%,6%。该研究为开阳磷矿地质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地质实体自动识别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实体识别 XLNET-BILSTM-Attention-CRF 磷矿成矿模式 预训练模型 序列标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