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碳源碳汇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贺祥 杨层 +2 位作者 安小敏 李敏 江波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7-309,共13页
[目的]探究区县碳排放速率与碳汇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县域制定增汇减碳具体措施与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采用化石燃料CO_(2)排放量与土地利用数据等核算碳源碳汇量,运用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2005—2... [目的]探究区县碳排放速率与碳汇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县域制定增汇减碳具体措施与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采用化石燃料CO_(2)排放量与土地利用数据等核算碳源碳汇量,运用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2005—2020年贵州省县域碳源碳汇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结果](1)贵州省各区县化石燃料碳排放呈快速增长,空间分异显著;各区县耕地碳排放量呈降低变化,碳汇量呈增长趋势,空间分异较低、分布格局稳定。(2)各区县碳生态承载力呈降低趋势、空间分异显著,赤水市碳生态承载力最高(均值23.29),贵阳市碳生态承载力最低(均值0.65)。(3)各区县碳盈亏补偿率整体低(均值0.58)且呈降低趋势,全省整体呈净碳源,但净碳汇县由27个逐渐减少为9个;(4)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公共预算支出、教育投入支出、年末常住人口、当期不变价GDP和建设用地面积等因子对碳盈亏影响最显著;双因子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增强,对碳盈亏影响显著高于单因子影响之和,其中人口规模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因子间交互作用对碳盈亏影响最为显著。[结论]贵州省各县域生态环境碳汇能力持续提升,但碳汇量增长速度低于碳源量,净碳汇区域呈减少趋势,因而贵州省亟待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平衡,采取措施提高碳排放能源利用效率和碳生产力,提升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时空演变 碳盈亏 地理探测器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猕猴桃果实病害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苏文文 罗英 +2 位作者 李苇洁 任春光 韩振诚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2,共9页
为明确贵州猕猴桃果实病害种类、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采集水城区和修文县猕猴桃果实,观察果实病害特征,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分子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并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条件下培养病原... 为明确贵州猕猴桃果实病害种类、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采集水城区和修文县猕猴桃果实,观察果实病害特征,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分子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并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条件下培养病原菌,明确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猕猴桃果实病害主要为软腐病和黑斑病,分别从发病果实上分离出软腐病和黑斑病菌株20株和31株,经鉴定,猕猴桃软腐病主要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间座壳菌(Diaporthe acaciigena);猕猴桃黑斑病主要病原菌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rborescens)和间座壳菌(D.acaciigena)。间座壳菌和葡萄座腔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间座壳菌的最适生长pH值为3.0~5.0,葡萄座腔菌的最适生长pH值为4.0~10.0;交链格孢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生长pH值为5.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黑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贵州省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3
作者 万海峰 蒙友波 +3 位作者 陈洋 罗洁琼 赵祖伦 李剑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6,189,共13页
分析不同尺度下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贵州省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 分析不同尺度下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贵州省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及不同尺度下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4个时期,2种地类面积之和均在97%以上,35 a间,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减少,其中,耕地主要来源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主要流向耕地和林地,林地主要流向耕地;2)从整体看,1985—2020年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在0.71左右波动,表现为“先减后增”,最终呈一定下降趋势。从市州、县域和格网尺度看,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均表现为“东高西低”,且黔东南州生态环境质量明显高于贵阳地区;3)35 a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上有所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值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部,冷点区分散分布在全省各个区域;4)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受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会呈现上升或下降,两者共同决定了其走向,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异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环境要素影响力识别研究
4
作者 吴克华 苏维词 +2 位作者 叶仕安 罗时琴 王慧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0,共8页
运用GIS、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贵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宏观、微观视角识别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保护路径框架。结果表明:①贵州传统村落地域分布较集中且空间不均衡性明显,形成以黔东南、... 运用GIS、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贵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宏观、微观视角识别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保护路径框架。结果表明:①贵州传统村落地域分布较集中且空间不均衡性明显,形成以黔东南、黔南、安顺等地州市部分区县为极高首位度的热点区域和高度集聚分布状态,并具有显著的行政空间边缘效应;珠江流域传统村落的集聚程度高于长江流域,苗岭山脉是贵州传统村落遗存数量最多且保存最完整的自然地域单元。②传统村落遗存主要受邻水、邻谷、邻边等自然环境要素和乡村文化遗产等人文环境要素以及耕地(特别是水田)等自然人文组合型要素的共同影响。③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既要重视村落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又要加强对周边河流溪沟、农田、林地等景观原貌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的维持,并创新性推进村落传统民俗、音乐、舞蹈等非遗资源的传承与活化,进一步夯实村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山地生态系统中传统村落与自然、人文要素间的互馈机制,为传统村落科学保护与持续发展以及我国西南山区人地关系问题的深入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地理格局 影响因素 环境要素识别 GIS 地理探测器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与簇情景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黄贤凤 勾容 苏维词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6-980,共15页
耦合InVEST-PLUS模型,测算和剖析了2000~2030年不同情景下贵州省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基于斯皮尔曼相关性(Spearman)分析各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揭示了其生态系统服务簇.结果显示:2000~2020年,... 耦合InVEST-PLUS模型,测算和剖析了2000~2030年不同情景下贵州省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基于斯皮尔曼相关性(Spearman)分析各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揭示了其生态系统服务簇.结果显示:2000~2020年,土地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持续减少和林地及草地波动变化,建设用地出现大幅度扩张,3种情景下自然发展情景的建设用地上升最为显著,增幅为25.39%,生态保护情景中林地与草地等主要生态用地得到保护.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在2000~2020年间呈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而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呈下降趋势,碳储量的平均值由234.05t/hm^(2)降低到231.70t/hm^(2),生境质量的平均值由0.64降低至0.60;相对而言,在生态保护情景中,除产水量略有下降外,其他生态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尤其是碳储量及生境质量均达到最高值.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3对)和协同(3对)呈现相对均衡状态;在生态保护情景下,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系数逐渐增大,区域整体环境呈变好趋势.根据聚类结果识别了贵州省4类生态系统服务簇(ESB),2000~2030年研究区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各类ESB存在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权衡/协同 PLUS模型 情景模拟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洞穴旅游资源保护利用规范化体系研究
6
作者 罗书文 罗时琴 +5 位作者 吴克华 杨桃 邓亚东 刘宇炫 毛永琴 张弘智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12,共14页
岩溶洞穴是世界上最重要地质旅游资源之一,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给保护利用带来重大挑战,洞穴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洞穴旅游资源保护利用规划设计是岩溶洞穴旅游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中国虽在岩溶洞穴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成... 岩溶洞穴是世界上最重要地质旅游资源之一,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给保护利用带来重大挑战,洞穴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洞穴旅游资源保护利用规划设计是岩溶洞穴旅游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中国虽在岩溶洞穴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但系统化和规范化存在不足,给岩溶洞穴资源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文章针对目前中国洞穴旅游开发的现状,以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国外研究成果,(1)从洞穴自身特点出发,借鉴相关地质遗迹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构建岩溶洞穴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模式;(2)凝练其利用规划设计的核心要素及关系;(3)以岩溶洞穴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模式为基础,围绕规划设计核心要素,梳理岩溶洞穴旅游开发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成,并阐述其内容及特点;(4)根据岩溶旅游资源自身特点,结合其他地质遗迹管理经验,提出岩溶洞穴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洞穴 旅游资源 保护利用 规范化体系 洞穴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如何充分发挥贵州省森林综合效益
7
作者 许才万 舒德远 +1 位作者 李君一 谢刚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9期89-91,共3页
贵州省森林资源丰富,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分布和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在有限空间内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未来将成为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在充分分析贵州省森... 贵州省森林资源丰富,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分布和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在有限空间内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未来将成为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在充分分析贵州省森林资源现状、当前贵州省森林综合效益发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贵州省如何通过转变森林经营理念、优化经营方式、加强林业科技支撑、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公众参与等科学有效的举措,达到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的目的,旨在最终实现贵州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发挥 森林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洞穴救援体系构建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8
作者 罗书文 吴克华 +12 位作者 贺卫 罗时琴 周文龙 毛永琴 杨桃 李坡 张远海 邓亚东 刘宇炫 Jean Botazzi 张弘智 钱治 王德远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6-490,共15页
完善的岩溶洞穴救援体系、促进岩溶地区体育产业和旅游行业发展,对岩溶洞穴旅游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国外洞穴救援成果及洞穴救援手册分析洞穴救援要素,结合我国救援主体和洞穴救援技能特性以及贵州实际,构建贵州洞穴救援组织... 完善的岩溶洞穴救援体系、促进岩溶地区体育产业和旅游行业发展,对岩溶洞穴旅游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国外洞穴救援成果及洞穴救援手册分析洞穴救援要素,结合我国救援主体和洞穴救援技能特性以及贵州实际,构建贵州洞穴救援组织架构及救援响应机制。依据贵州洞穴发育特征和洞穴事故发生概率及性质,部署贵州洞穴救援力量。根据我国救援体制和洞穴救援人员技能需求及其分布特性,建立统一指挥平台和洞穴救援专家库(消防队洞穴救援专家,洞穴协会会员洞穴救援专家),实现指挥中心统一调度,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作战。完善的洞穴救援体系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洞穴救援有序高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洞穴 洞穴救援 救援体系 洞穴安全 贵州 绳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山区茶园土壤pH和重金属铬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以贵州省贵定县为例
9
作者 王宗磊 徐颖 +3 位作者 李作为 文锡梅 朱栋 湛天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5,共7页
【目的】探究高原山区茶园土壤pH及重金属铬(chromium,Cr)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为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贵定县423个茶园土壤样品,采用地统计学和半方差函数模型法探究茶园土壤pH和Cr的空间异质性... 【目的】探究高原山区茶园土壤pH及重金属铬(chromium,Cr)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为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贵定县423个茶园土壤样品,采用地统计学和半方差函数模型法探究茶园土壤pH和Cr的空间异质性,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研究不同pH下Cr含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高原山区茶园土壤pH值为4.5~6.0的样品占74%,适宜茶树生长。研究区域内土壤Cr含量处于安全水平。土壤pH值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土壤重金属Cr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自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低值斑块多出现在东南区域,高值斑块集中在中西部。【结论】不同土壤pH值对Cr含量的影响不同。在pH≤5.5的茶园土壤中,土壤pH对Cr含量影响最大;在5.5<pH≤6.5的茶园土壤中,土壤颗粒对Cr含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pH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3 位作者 蒙友波 韩敏 张慧 罗洁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2-80,共9页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耕地“非粮化”率较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低;从耕地“非粮化”面积看,各市州整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县域耕地“非粮化”率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和榕江县;耕地“非粮化”面积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西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东部县域。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乡村从业人员数量、喀斯特面积占比的抑制效应以及交通用地占比、海拔的正向驱动效应在空间上均呈现梯度变化的特征。受农户主体属性、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可根据各地差异性,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抑制耕地“非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空间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山地地貌区水资源优化利用方式——以贵州省七星关区朝营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渐飞 苏维词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4-78,共5页
为解决气候极度干旱条件下喀斯特山地地貌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以贵州省七星关区朝营小流域为例,分析了水资源赋存特征,以及不同干旱情景下供需水平衡状况。结果显示:表层岩溶水分为森林滞水型、溶蚀差异型和相对隔水型3种赋存类型,水源... 为解决气候极度干旱条件下喀斯特山地地貌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以贵州省七星关区朝营小流域为例,分析了水资源赋存特征,以及不同干旱情景下供需水平衡状况。结果显示:表层岩溶水分为森林滞水型、溶蚀差异型和相对隔水型3种赋存类型,水源点共18处,枯水期流量131m3/d;研究区一般干旱持续时间为4个月,水资源短缺量为5 748m3;极度干旱下水资源缺口1.69万m3。资源型缺水、工程性缺水和利用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研究区严重缺水。在流域内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能保障极度干旱条件下人畜饮水情况下,通过从流域外引入稳定水供给上游区域饮水,从而将上游水源腾出来调入中下游区域使用,并与当地水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采用多级收集洼地泉点、堵截-地下河提水方式,集中解决洼地周边饮水问题;以解决流域3 449人,3 446头牲畜饮水及其极度干旱水资源保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安全保障 极度干旱 喀斯特高原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山地水资源赋存特征及其综合利用方式——以贵州省七星关区朝营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渐飞 苏维词 +2 位作者 陈永毕 韦清章 吴克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9期46-49,共4页
为解决喀斯特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以贵州省七星关区朝营小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水资源赋存特征、利用条件和供需平衡状况,结果显示:流域山地、谷地、洼地相间分布,地表起伏给水资源利用带来严重影响和限制;表层岩溶水可分为森林滞水型、溶... 为解决喀斯特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以贵州省七星关区朝营小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水资源赋存特征、利用条件和供需平衡状况,结果显示:流域山地、谷地、洼地相间分布,地表起伏给水资源利用带来严重影响和限制;表层岩溶水可分为森林滞水型、溶蚀差异型和相对隔水型3种赋存类型;流域水源点共18处,枯水期流量不能满足人畜饮水需求;人居格局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单一水源或者利用方式不能解决缺水问题。应因地制宜,采用屋面雨水收集、表层分散泉点多级集蓄、地下水堵截提水、长距离引水应急等方式综合开发,通过水池(窖)的调蓄,实现干旱期间同时有储存水源和泉点来水补充,保障流域人畜饮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赋存特点 综合利用 喀斯特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13
作者 李永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88年第2期59-64,共6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人口2967.91万人。境内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古迹众多,风情特异,土特产丰富,发展旅游业潜力极大。但目前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旅游业收入甚微,与贵州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所处的地位...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人口2967.91万人。境内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古迹众多,风情特异,土特产丰富,发展旅游业潜力极大。但目前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旅游业收入甚微,与贵州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有必要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贵州省 旅游业 开发利用研究 土特产 地位极 气候宜人 西南部 古迹 贵州旅游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黔南州水土保持区划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刚 杨发勇 +3 位作者 谢元贵 程富东 肖玖军 陈远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期25-28,共4页
通过对黔南州实地调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利用GIS技术及SPSS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选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划,得到黔南州水土保持区划结果:北部中山山原石灰岩白云岩中度流失土壤保持区、中部中山山地... 通过对黔南州实地调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利用GIS技术及SPSS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选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划,得到黔南州水土保持区划结果:北部中山山原石灰岩白云岩中度流失土壤保持区、中部中山山地石灰岩白云岩中度流失人居环境维护区、西部中山山原石灰岩轻度流失生态维护区、东南部低中山台地石灰岩轻度流失生态维护区、东部低山河谷石灰岩变质岩微度流失生态维护区、南部低山河谷变质岩石灰岩轻度流失土壤保持区和中南部低中山台地石灰岩轻度流失土壤保持区。通过合理的区划,提出各分区的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及模式,以期为黔南州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区划 区划指标 GIS 黔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废弃砂石矿区生态修复乡土竹种适应性及生长特征
15
作者 谢刚 张友元 +3 位作者 谢元贵 张喜 张蓝月 蔡煜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3期69-72,共4页
为研究贵州乡土竹种在废弃砂石矿区的适应性,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分析了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和狭叶方竹(C... 为研究贵州乡土竹种在废弃砂石矿区的适应性,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分析了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和狭叶方竹(Chimonobambusa angustifolia)等5种小径竹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箬叶竹、狭叶方竹的成活率最高(100%),金佛山方竹成活率最低(81%);2)箬叶竹和狭叶方竹新竹地径均大于母竹地径,适应性强,刚竹、金竹、金佛山方竹新竹地径小于母竹地径;3)箬叶竹平均每丛出笋量最高,其次是金佛山方竹和狭叶方竹,刚竹出笋量最低;4)刚竹的新竹高最高(0.80 m),其次是金竹,金佛山方竹和狭叶方竹最低(0.38 m)。研究结果可为废弃砂石矿区生态修复竹种选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砂石矿区 生态修复 乡土竹种 适应性 生长特征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城市边缘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研究——以贵州省贵阳“两湖一库”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砫军 苏维词 +3 位作者 赵卫权 刘其武 李艳丽 杨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40-45,共6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喀斯特山区城市边缘区生态风险影响,选择贵阳"两湖一库"地区18个乡镇作为研究区域,利用1973年MSS影像、1993年TM影像、2001年ETM影像和2010年的ALOS影像获取"两湖一库"土地利用信息,从风险源...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喀斯特山区城市边缘区生态风险影响,选择贵阳"两湖一库"地区18个乡镇作为研究区域,利用1973年MSS影像、1993年TM影像、2001年ETM影像和2010年的ALOS影像获取"两湖一库"土地利用信息,从风险源的危险性、风险受体的抵抗力稳定性上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量化评估"两湖一库"地区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两湖一库"地区40 a来生态风险指数整体先增加后减小,1973~1993,1993~2001年两个年段分别增加279.06%,21.90%;2001~2010年段减少115.52%。生态风险单项指标除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外,其余指标都在恶化后有所好转。"两湖一库"地区生态风险状况空间差异显著,生态修复以及城市扩张的双向影响导致生态风险变化在空间上分异,具体表现为建成区所在南明区、云岩区以及湖区所在红枫湖镇、夏云镇、高峰镇生态风险值增加后基本维持不变,而建成区周围的久安镇、石板镇、金竹镇等乡镇生态风险值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土地生态风险 喀斯特山区 城市边缘区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平塘县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登兵 陈阳 +4 位作者 谢刚 肖玖军 金桃 董艳艳 张蓝月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142-144,150,共4页
为平塘县森林质量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5年和2015年贵州省平塘县森林资源的二类调查数据,研究其10年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05-2015年平塘县森林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灌木林地,2015年较2005年增加3... 为平塘县森林质量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5年和2015年贵州省平塘县森林资源的二类调查数据,研究其10年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05-2015年平塘县森林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灌木林地,2015年较2005年增加36 332.45 hm^2;森林郁闭度小幅增加;林地类型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一般用材林、薪炭林和果树林5个亚类,以水土保持林为主;树龄结构以幼龄林为主,森林结构的稳定性较差。平塘县大部分森林必须实行定期管护,以提高森林群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动态变化 平塘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6年贵州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周子琴 苏维词 郑群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7-233,F0003,共8页
[目的]分析近10 a来贵州省及各地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省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省2007—2016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水资源生态... [目的]分析近10 a来贵州省及各地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省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省2007—2016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并分析其演化过程。[结果]①贵州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62×10~7 hm^2上升至2016年的1.66×10~7 hm^2,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需水量,但生态承载力的年际变化明显,导致生态压力指数为0.105~0.203。水资源存在1.779~3.827 hm^2/人的生态盈余,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较大。②从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各部分用水的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看,人均工业用水生态足迹下降明显,2007—2016年下降了18.9%,主要得益于万元GDP生态足迹的持续下降;人均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变化幅度小,分别维持在0.085,0.024 hm^2/人左右。③2014—2016年贵州省各地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的空间变化差异显著,整体上表现为与经济发展呈明显的正相关。经济较为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大,生态盈余较低;经济较为落后的东部地区,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生态盈余较大。[结论]贵州省水资源消耗量减少,利用效率逐渐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安全状态,可开发利用空间大。但贵州省9个市州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存在严重分布不均的现象,需合理调配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文卓 苏维词 +1 位作者 勾容 黄贤凤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5,共10页
[目的]揭示2000—2020年贵阳市生态敏感性及时空演变特征,丰富生态敏感性的系统研究框架,为贵阳市的“生态立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贵阳市喀斯特生态环境问题及强省会城市发展战略需求,选取水土流失敏感性、... [目的]揭示2000—2020年贵阳市生态敏感性及时空演变特征,丰富生态敏感性的系统研究框架,为贵阳市的“生态立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贵阳市喀斯特生态环境问题及强省会城市发展战略需求,选取水土流失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和人为干扰敏感性4个维度构建了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并运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贵阳市综合生态敏感性以轻度敏感为主,轻度敏感区面积占比由2000年的65.19%上升至2020年的75.65%,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中度及以上等级敏感区面积占比下降,贵阳市生态环境有所改善;(2)贵阳市中度及以上等级敏感区大部分位于花溪区东南和西南部、开阳县东部和东北部、息烽县中部、修文县和清镇市的西部,且分布范围呈波动缩小的趋势,其他地区敏感性相对较低;(3)研究时间段内,贵阳市各维度敏感性程度不同且变化不同步,石漠化敏感性程度高且呈降低趋势,水土流失敏感性程度较高且敏感性变化大,人为干扰敏感性总体呈上升趋势,生物多样性敏感性低且变化相对缓慢;(4)贵阳市2000—2020年5个年份综合生态敏感性的全局Moran′s I指数依次是0.737,0.799,0.773,0.733,0.680,生态敏感性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有所减弱。分布特征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但聚集程度在减弱,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有向离散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结论]贵阳市生态敏感性总体以轻度敏感为主且面积占比呈上升趋势,中度及以上等级敏感区面积占比下降,说明贵阳市生态环境还保持较好状态且中度及以上等级敏感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喀斯特山地城市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洞穴空间分布与河网密度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亮 赵卫权 +2 位作者 吕思思 杨家芳 苏维词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通过叠加分析探究贵州省喀斯特洞穴位置与河网密度的空间关系,从岩性、构造、气候、地形方面解释两者关系的成因。针对洞穴点位河网密度的统计显示:洞穴点集中分布在河网密度中及偏小的区域,正态QQ图显示洞穴点河网密度大体呈正态分布... 通过叠加分析探究贵州省喀斯特洞穴位置与河网密度的空间关系,从岩性、构造、气候、地形方面解释两者关系的成因。针对洞穴点位河网密度的统计显示:洞穴点集中分布在河网密度中及偏小的区域,正态QQ图显示洞穴点河网密度大体呈正态分布。分析岩性、构造、气候和坡度等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洞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区域,并在纯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非碳酸盐岩分区上表现出负相关性;断层、褶皱中心缓冲区域洞穴最多,并随距离增大洞穴数量减少;温润气候条件为洞穴及河网发育提供了充足水源,溶蚀强度加大,表现在洞穴密度随降雨量和气温的增长而增加;地形条件限制了水力路径和洞穴发育。多因素促使贵州省发育了成熟的地表、地下两套水循环系统,地表水促进溶洞发育,洞穴反过来限制地表径流发育,两者相互影响,使得洞穴与河网密度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洞穴 河网密度 岩性 构造 气候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