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西南热低压的发生发展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静 汪超 +1 位作者 雷云 万雪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通过普查1997—2006年3-5月典型西南热低压天气过程,分析其气候特征,归纳热低压的生命史,将其分为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初生、成熟、相持和填塞。利用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 1°×1°及2.5°×2.5°再分析资料,对7... 通过普查1997—2006年3-5月典型西南热低压天气过程,分析其气候特征,归纳热低压的生命史,将其分为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初生、成熟、相持和填塞。利用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 1°×1°及2.5°×2.5°再分析资料,对7次典型的春季西南热低压过程进行合成分析,揭示了成熟阶段和填塞阶段热低压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季西南热低压系统控制下,气压降幅显著,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午后偏南风加大,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68%的热低压会给西南地区造成35℃以上的高温,32%的热低压给贵州造成高温。热低压系统为浅薄暖性低压,干区深厚,低压区为辐合区、正涡度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并且是对流性不稳定。热低压填塞阶段,受冷空气侵入,低压北侧偏北风加大,近地层气旋的辐合增强,低压内为高能区,在冷空气的向南推进过程中,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热低压 天气特征 发生发展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