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兴义美花石斛基因组特征研究
1
作者 王维泽 周舒婷 +3 位作者 杜致辉 晋宇轩 张朝君 陈之林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1,共6页
本研究以贵州兴义浓香型美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为材料,通过染色体制片、流式细胞术和二代高通量技术相互验证,分析贵州兴义浓香型美花石斛群体染色体数量、大小、倍性等特征。结果表明,染色体制片观察到贵州兴义美花石斛染色... 本研究以贵州兴义浓香型美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为材料,通过染色体制片、流式细胞术和二代高通量技术相互验证,分析贵州兴义浓香型美花石斛群体染色体数量、大小、倍性等特征。结果表明,染色体制片观察到贵州兴义美花石斛染色体数量为2 n=2 x=38,流式细胞术估算贵州兴义美花石斛基因组大小为1.79 Gb,根据高通量测序估算贵州美花石斛的基因组大小为1.70 Gb,重复序列比例为62.99%,杂合度为0.65%,GC含量为33.41%,贵州兴义美花石斛属于微杂合高重复基因组,是目前已知二倍体石斛中基因组最大的石斛,可作为探究石斛属物种演化及芳香型石斛育种研究的重要参考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花石斛 基因组 染色体制片 流式细胞术 二代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土壤真菌Aspergillus sp.GZWMJZ-1617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
作者 吴香群 何文文 +3 位作者 吴耽 王冬阳 王立平 朱伟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1-407,共7页
目的研究深层土壤真菌Aspergillus sp.GZWMJZ-1617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手段对其发酵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和比旋光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荧光法测试ORAC氧化自... 目的研究深层土壤真菌Aspergillus sp.GZWMJZ-1617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手段对其发酵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和比旋光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荧光法测试ORAC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活性、PNPG法测试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用比色法测定PTP1B酶抑制活性。结果从深层土壤真菌Aspergillus sp.GZWMJZ-1617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即5'-hydroaverythrin(1)、averantin(2)、5'-epi-averufani(3)、averufanin(4)、2H-6-O-methylaverufin(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5个化合物的抗氧化ORAC值分别为(1.53±0.03)、(2.67±0.02)、(1.12±0.03)、(2.35±0.03)和(3.54±0.03)μmol/L TE/μmol/L,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IC_(50)分别为(20.02±0.23)、(3.38±0.02)、(9.75±0.06)、(1.98±0.11)和(18.27±0.05)μmol/L,抑制PTP1B酶活性的IC_(50)分别为(0.069±0.002)、(0.093±0.0005)、(20.52±0.20)、(4.88±0.04)、(93.42±0.48)μmol/L。结论深层土壤真菌Aspergillus sp.GZWMJZ-1617代谢产生的5个蒽醌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酶抑制活性,为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活性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土壤真菌 活性产物 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 PTP1B酶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孢碱磺酰化产物合成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3
作者 赵林春 李港 +2 位作者 许言超 朱伟明 王立平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3-393,共11页
目的对放线菌来源的十字孢碱进行结构修饰,丰富其化学结构的多样性,发现具有选择抑制活性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方法以十字孢碱为原料,在其3'-N上与磺酰氯反应得到磺酰化十字孢碱衍生物;利用色谱技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 目的对放线菌来源的十字孢碱进行结构修饰,丰富其化学结构的多样性,发现具有选择抑制活性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方法以十字孢碱为原料,在其3'-N上与磺酰氯反应得到磺酰化十字孢碱衍生物;利用色谱技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MS)、高分辨质谱(HRESIMS)、核磁共振(^(1)H NMR和^(13)C NMR)等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CCK-8法对十字孢碱衍生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以十字孢碱为原料合成了磺酰化衍生物14个,其中13个化合物(1、3~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均对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MV4-11产生较好的抑制活性;大多数化合物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和1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0.86和1.30μmol/L,选择指数SI(正常肝细胞的IC_(50)/肿瘤细胞的IC_(50))分别为7和8,均优于阳性药PKC-412(IC_(50)为8.92μmol/L,SI为1);多数化合物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细胞毒活性较低。结论合成的磺酰化十字孢碱衍生物对MV4-11和HL-60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孢碱 生物碱 磺酰化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4
作者 李明星 王立平 +3 位作者 许言超 吴耽 王冬阳 朱伟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 对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采用有机溶剂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利用正反相柱色谱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 目的 对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采用有机溶剂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利用正反相柱色谱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紫外、红外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平面结构进行解析;采用计算圆二色谱法确定化合物的立体构型;采用pNPG法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S. sanglieri GZWMJZ-725发酵产物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2鉴定为新的protoasukamycin类似物,化合物3为protoasukamycin。化合物1~3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08±0.09)、(10.71±0.18)和(11.14±0.18)μg/mL,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IC50为(140.78±1.98)μg/mL。结论 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 sanglieri GZWMJZ-725可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protoasukamycin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放线菌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酚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5
作者 张铭申 王永 +2 位作者 吴耽 王立平 朱伟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目的对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GZWMJZ-629来源的霉酚酸(1)进行结构修饰,以期获得高细胞毒活性衍生物。方法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鱼腥草来源真菌GZWMJZ-629进行发酵培养;利用柱色谱及重结晶等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酰胺化、酯化... 目的对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GZWMJZ-629来源的霉酚酸(1)进行结构修饰,以期获得高细胞毒活性衍生物。方法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鱼腥草来源真菌GZWMJZ-629进行发酵培养;利用柱色谱及重结晶等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酰胺化、酯化、O-取代、酯水解等有机合成方法对霉酚酸(1)进行结构修饰;运用质谱、核磁共振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S法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合成了19个霉酚酸衍生物,其中新化合物12个。化合物1、5、6、10、11、13和16对HL-60、A549、SMMC-7721、MCF-7和SW480等5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在0.58~9.06μmol/L,其中化合物5、6、10、15、16对肝癌细胞SMMC-7721表现出选择抑制活性。结论霉酚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具有进一步结构优化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 衍生物 合成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娃儿藤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6
作者 何喜月 郝小江 +2 位作者 梁启龙 蹇军友 黄烈军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2-1181,共10页
目的研究娃儿藤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乙醇提取物采用MCI、硅胶、Sephade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化合物对拟茎点霉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6个... 目的研究娃儿藤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乙醇提取物采用MCI、硅胶、Sephade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化合物对拟茎点霉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皮酚(1)、豆甾烷-4-烯-3-酮(2)、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3)、2,4-二甲氧基苯酚(4)、1,2,4-三甲氧基苯(5)、3-甲氧基苯酚(6)、3,4-二甲氧基苯乙酮(7)、5α,8α-过氧桥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8)、kaempferol 3-O-β-D-galactopyranoside(9)、芫花叶白前苷元C(10)、glaucoge-nin A 3-O-β-D-cymaropyranoside(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白薇苷A(13)、hirundigoside C(14)、sublanceoside B2(15)、徐长卿苷(16)、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17)、5-羟甲基-2-呋喃甲醛(1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9)、对羟基苯甲酸(20)、丁香酸(21)、β-羟基丙烯香豆酮(22)、3-羟基-1-(4-羟基-3,5-甲氧基)-1-苯丙酮(23)、(+)-丁香脂素(24)、(-)-丁香脂素(25)、(+)-梣皮树脂醇(26)。化合物12的IC 50值为37.27μg/mL。结论化合物1~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对拟茎点霉病原菌具有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娃儿藤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抑菌活性 菌丝生长速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谱效关系和网络药理学的苗药血人参抗炎活性成分研究
7
作者 聂琴 吴静澜 +5 位作者 王丹 张均航 娄华勇 徐剑 张永萍 傅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6-767,731,共13页
为明确苗药血人参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物质,本研究通过建立血人参UPLC指纹图谱方法,利用化学计量法对其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预测血人参抗炎的活性有效靶点,并采取体外细胞实验对其抗炎药效进行验证。血人参指纹... 为明确苗药血人参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物质,本研究通过建立血人参UPLC指纹图谱方法,利用化学计量法对其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预测血人参抗炎的活性有效靶点,并采取体外细胞实验对其抗炎药效进行验证。血人参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血人参共得到28个共有峰,其中指认了10个共有峰,并首次指认出血人参所含成分牡荆素、木犀草苷、金丝桃苷和汉黄芩素。聚类分析可将不同产地血人参聚为3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可相互佐证。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不同产地的血人参对炎症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是抗炎潜在的靶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被认为是抗炎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建立了血人参的谱-效关系,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阐明血人参抗炎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为血人参的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药血人参 超高效液相色谱 谱效关联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精油微乳剂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8
作者 牟小涛 左孝艳 +3 位作者 雷阿羊 王睿 王芳 胡华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9期150-153,157,共5页
丁香精油具有广谱抑菌性能,但稳定性不足限制了丁香精油的应用。基于此,开展了丁香精油微乳剂的制备及其在抑制特定真菌生长效果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剂明显提高了丁香精油的热稳定性,其在60℃水浴锅中加热处理6 h后依然保持良好... 丁香精油具有广谱抑菌性能,但稳定性不足限制了丁香精油的应用。基于此,开展了丁香精油微乳剂的制备及其在抑制特定真菌生长效果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剂明显提高了丁香精油的热稳定性,其在60℃水浴锅中加热处理6 h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此外,丁香精油微乳剂对人参锈腐病菌、细极链格孢菌、辣椒枯萎病菌和腐皮镰刀菌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效果,表明其在农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为拓宽植物精油使用范围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精油微乳剂 制备 抑菌活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氮杂胞苷诱导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ZWMJZ-042代谢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产物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晓洋 龚倩玉 +3 位作者 许言超 左明星 王立平 朱伟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18-1125,共8页
目的 利用表观遗传修饰剂诱导杜仲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ZWMJZ-042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方法 在大米固体培养基中添加5-氮杂胞苷对真菌进行培养;利用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核磁共振和比旋光等鉴... 目的 利用表观遗传修饰剂诱导杜仲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ZWMJZ-042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方法 在大米固体培养基中添加5-氮杂胞苷对真菌进行培养;利用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核磁共振和比旋光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菌株GZWMJZ-042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4-hydrocyclopeptin(1)、viridicatol(2)、viridicatin(3)、(2S,4a R,4b R,6a S,12b S,12c S,14a S)-4a-demethylpaspaline-4a-carboxylicacid(4)、fumigaclavineC(5)、(-)chaetominine(6)、cyclo(dehydrohistidyl-L-tryptophyl)(7)、dankasterones A(8)和2’-deoxythymidine(9)。化合物1,2,4,6~9对α-葡萄糖苷酶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147.0、118.7、110.5、65.9、74.6、40.6和151.5μg/mL,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IC50为163.9μg/mL。结论利用表观遗传修饰剂可诱导杜仲内生真菌产生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表观遗传修饰 活性产物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鼠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玉敏 周谣 +3 位作者 刘翰飞 李金玉 娄华勇 潘卫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5-601,共7页
为了解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的化学成分,运用色谱分离技术,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β-倍半水芹烯(1)、6R-(7R,11-二甲基-10-乙烯亚基)-环己烯酮(2)、β-没药烯(3)、α-姜黄烯(4)、3... 为了解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的化学成分,运用色谱分离技术,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β-倍半水芹烯(1)、6R-(7R,11-二甲基-10-乙烯亚基)-环己烯酮(2)、β-没药烯(3)、α-姜黄烯(4)、3,4-二羟基苯乙酸甲酯(5)、香草醛(6)、姜油酮(7)、6-姜烯酚(8)、阿魏酸十八烷酯(9)、维生素E醌(10)、5-羟甲基-2-糠醛(11)、硫代乙酸酐(12)、吲唑(13)、棕榈酸(14)、角鲨烯(15)和二十六烷(16)。其中,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除化合物3、4和6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贵州鼠尾草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2、5、9和12为首次从唇形科(Lamiaceae)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15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鼠尾草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果木姜子果实倍半萜类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浪 陈发菊 +5 位作者 王丽 廖秀 潘雄 杨娟 杨小生 李齐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64-2073,共10页
为探究大果木姜子的倍半萜类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大果木姜子果实乙醇提取物的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并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大果木姜子果实... 为探究大果木姜子的倍半萜类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大果木姜子果实乙醇提取物的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并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大果木姜子果实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camganoid B(1)、4,10-diepi-guaiol(2)、愈创醇(3)、(+)-异愈创木醇(4)、magnodelavin C(5)、(4S,5R,7S)-4,11-dihydroxy-guaia-1(2),9(10)-dien(6)、(1S,4S,5S,7R)-4,13-dihydroxyguaia-10-ene(7)、pancherione(8)、lancilimbnoid D(9)、lancilimbnoid E(10)、山姜烯酮(11)、litsemene B(12)、stachytriol(13)、α-桉叶醇(14)、β-桉叶醇(15)、6α-hydroxy-4(15)-eudesmen-1-one(16)、ent-4(15)-eudesmen-1α,11-diol(17)、7-epi-4-eudesmene-lβ,11-diol(18)、rosifoliol(19)、6,8-cycloeudesm-4(15)-en-1-ol(20)、1-oxo-5α,7αH-eudesma-3-en-14-al(21)、假虎刺酮(22)、anhuienosol(23)、4-eudesmene-lβ,11-diol(24)、α-香附酮(25)。其中,化合物2~7、9~25为首次从大果木姜子中分离到。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3、10、12、19在30μmol/L下对N-甲基-D-天冬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大果木姜子化学成分库,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大果木姜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 果实 倍半萜 神经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主要猕猴桃果园土壤养分与果实品质特征及其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安勤 李雪梅 +2 位作者 柳小兰 邓廷飞 王福凤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2期11-13,17,共4页
六盘水和修文猕猴桃果园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pH值4.48~6.00,属适宜范围;六盘水和修文果园土壤全氮高、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处于高水平;有效磷分别高和中等水平;速效钾分别处于高和中等水平,前者养分质量优于修文。六盘水‘红阳’猕... 六盘水和修文猕猴桃果园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pH值4.48~6.00,属适宜范围;六盘水和修文果园土壤全氮高、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处于高水平;有效磷分别高和中等水平;速效钾分别处于高和中等水平,前者养分质量优于修文。六盘水‘红阳’猕猴桃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较高,口感偏甜,硬度大;修文县‘贵长’猕猴桃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总酸度较‘红阳’低,口感风味偏淡。土壤全氮与可溶性总糖、糖酸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与维生素C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总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维生素C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维生素C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总糖呈显著负相关,与总酸度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正相关;速效钾与可溶性总糖、糖酸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猕猴桃 果园土壤 品质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红阳’猕猴桃植株叶片(DRIS)营养诊断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安勤 柳小兰 +2 位作者 王福凤 李雪梅 邓廷飞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1期14-16,共3页
本研究采用DRIS诊断法中的指数法判断营养状况,分析化验贵州高低产‘红阳’猕猴桃果园叶片营养元素丰度。结果表明,高产果园和低产果园叶片N养分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变异系数基本持平;叶片P养分存在显著差异性;叶片K养分存在显著差异性... 本研究采用DRIS诊断法中的指数法判断营养状况,分析化验贵州高低产‘红阳’猕猴桃果园叶片营养元素丰度。结果表明,高产果园和低产果园叶片N养分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变异系数基本持平;叶片P养分存在显著差异性;叶片K养分存在显著差异性。说明叶片P、K含量是猕猴桃产量的2个限制因子。果实膨大期高产果园和低产果园对N、P、K的需肥顺序是K>N>P,高产和低产果园均存在P过剩现象,高产果园更为严重;高产果园的养分不平衡指数NII低于低产果园,树体N、P、K更不平衡;高产果园和低产果园同样缺K,高产果园对K的需求强度更大。高产果园和低产果园都要注重增施钾肥,并适当补充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红阳猕猴桃 植株叶片 DRIS营养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14
作者 刘舸舟 潘卫东 +3 位作者 李金玉 娄华勇 刘翰飞 林开琴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76-3682,共7页
目的研究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RP-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研究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RP-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oonaolide D(1)、toonaciliatin E(2)、bourjotinolone A(3)、(21 R,23R)-epoxy-21α-ethoxy-24 S,25-dihydroxyapotirucalla-7-en-3-one(4)、(Z)-toonasterone C(5)、(E)-toonasterone C(6)、3-epi-dyscusin C(7)、(Z)-aglawone(3)(8)、(E)-volkendousin(9)、8(14),15-isopimaradiene-2α,3α,19-triol(10)、(-)-loliolide(11)、cyclohexenone(12)、pubinernoid A(13)、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4),5-羟甲基-2-呋喃甲醛(15)。化合物3、4对K562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54.2、47.3μmol/L,对HEL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47.3、61.1μmol/L。结论化合物4、7、10、11为首次从楝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具有较弱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枝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植物挥发物对扶桑绵粉蚧成虫嗅觉行为及触角电生理反应的影响
15
作者 李艳菊 王珂 +7 位作者 张娟 杨栋 王俊 高建诚 付开赟 陈文英 李䶮 黄俊 《蔬菜》 2025年第6期53-59,共7页
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入侵性检疫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本研究选取龙脑、草蒿脑和2-十一烷酮3种植物挥发物,通过“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EAG)技术,探究其对扶桑绵粉蚧雄虫行为及电生理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0 μg/m... 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入侵性检疫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本研究选取龙脑、草蒿脑和2-十一烷酮3种植物挥发物,通过“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EAG)技术,探究其对扶桑绵粉蚧雄虫行为及电生理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0 μg/mL的2-十一烷酮和草蒿脑对扶桑绵粉蚧雄虫均表现出显著的引诱活性(引诱率均为63.75%),而100 μg/mL龙脑则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效果(驱避率66.00%);同时,3种化合物对扶桑绵粉蚧雄虫有一定的电生理反应活性,相对EAG值最强的是龙脑,当浓度为1 μg/mL时,相对EAG值可达77.00%(高于2-十一烷酮的最高值),并且龙脑、草蒿脑的相对EAG值都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2-十一烷酮的相对EAG值基本不受浓度影响。这些发现表明,昆虫行为反应可能涉及多感官协同机制,而非仅依赖触角电位信号。本研究为开发基于植物挥发物的扶桑绵粉蚧绿色防控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气味化合物 植物挥发物 行为调控 触角电位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环烯醚萜类成分及其抗衰老活性
16
作者 梁前程 李昊东 +6 位作者 陶仙 周浪 刘清 罗兰 彭梅 谭云飞 李良群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35-242,共8页
聚焦于药食同源植物杜仲叶(Eucommiae Folium)中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探索其在抗衰老领域的潜在应用。通过现代分离技术,包括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ax LH-20凝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纯化后的单体化... 聚焦于药食同源植物杜仲叶(Eucommiae Folium)中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探索其在抗衰老领域的潜在应用。通过现代分离技术,包括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ax LH-20凝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纯化后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和鉴定,从杜仲叶中共分离鉴定出9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9),分别为buA、6-O-咖啡酰基筋骨草醇、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E)-咖啡酰基桃叶珊瑚苷、黄金树苷、渐尖苷、异玄参苷、6-O-乙酰基鸡屎藤苷和桃叶珊瑚苷,其中1为新化合物,而化合物2~7首次从杜仲叶中分离得到。秀丽隐杆线虫抗衰老活性测试显示,发现化合物1、4、6、7、9能显著延长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化合物1、7、8、9能显著提高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应激能力,化合物1、4、9能显著改善秀丽隐杆线虫抗热应激能力。这些结果表明,杜仲叶中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衰老效果,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环烯醚萜 化合物纯化 抗衰老 秀丽隐杆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仿野生天麻品质及抗氧化和神经保护活性
17
作者 杨修 严艳芳 +8 位作者 李齐激 杨礼寿 潘雄 李立郎 胡薛豪 陈瑞 罗夫来 高明 杨小生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6-235,共10页
建立仿野生天麻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 建立仿野生天麻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探究不同产地仿野生天麻的品质差异。通过比较分析贵州省主产区15批天麻样品的HPLC标志成分指纹图谱,共标定出14个共有峰,指认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E、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A 6个标志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天麻中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3.373%,天麻素和巴利森苷A是影响天麻类别的主要成分;OPLS-DA明确了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B和巴利森苷A是影响天麻质量的成分。天麻标志成分总含量为12.957~36.738 mg/g,巴利森苷A的含量占比最大。在同等限定条件下,仿野生和袋栽天麻的标志成分差异明显,利用试剂盒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天麻的抗氧化能力和神经细胞保护活性,结果显示仿野生天麻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及PC12细胞和HT-22神经细胞的保护活性方面均优于袋栽天麻。本研究可为仿野生天麻的质量标准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指纹图谱 多成分含量测定 抗氧化 神经细胞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酸碱条件下钙对辣椒亚细胞组分镉吸附特征和解毒机制影响
18
作者 颜秋晓 林绍霞 +5 位作者 魏福晓 杨莹 邓廷飞 王道平 张珍明 黄冬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4-1044,共11页
为探索不同酸碱条件下钙(Ca)调控辣椒中镉(Cd)的亚细胞分布和解毒机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酸碱条件与钙交互作用下辣椒各组织中Cd的亚细胞分布、根系细胞壁结构变化及其主要组分中Cd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辣椒各组织的细胞壁和细胞... 为探索不同酸碱条件下钙(Ca)调控辣椒中镉(Cd)的亚细胞分布和解毒机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酸碱条件与钙交互作用下辣椒各组织中Cd的亚细胞分布、根系细胞壁结构变化及其主要组分中Cd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辣椒各组织的细胞壁和细胞可溶性组分是Cd在亚细胞中的主要富集部位,但在不同组织中二者间的占比有所不同,细胞器中Cd仅占了1%~13%;果胶和纤维素是根细胞壁中吸附Cd的主要物质,在Ca调控细胞壁对Cd吸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FTIR光谱也表明Ca和Cd交互作用诱导了细胞壁上多糖物质的重塑。总之,Ca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胞壁结构的稳定性,增强细胞壁和液泡对Cd^(2+)的固持和区隔化,减少Cd^(2+)向细胞器以及地上组织中转移,增强了辣椒的耐受性。不同酸碱条件通过影响根系对Ca和Cd的吸收来影响其在细胞组分中的分布,Ca对辣椒Cd的亚细胞分布特征和解毒机制的调控作用受到不同pH条件、Ca浓度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酸碱条件 亚细胞分布 辣椒 解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因子对白及功效成分及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周美 魏福晓 +3 位作者 王道平 尚上 李青 国光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194,共10页
为揭示不同产地土壤因子对白及功效成分及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采自贵州省8个产地的白及药材及其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10个土壤因子和白及中5个功效成分、4个微量元素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凝血活性,采用冗余分析考察土壤因子与... 为揭示不同产地土壤因子对白及功效成分及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采自贵州省8个产地的白及药材及其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10个土壤因子和白及中5个功效成分、4个微量元素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凝血活性,采用冗余分析考察土壤因子与功效成分及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反映不同土壤因子对白及品质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不同产地白及总灰分、多糖、总酚、白及苷、BTS含量分别为27.1~41.5 mg/g、36.2%~56.4%、1.8~4.1 mg/g、35.4~82.6 mg/g、8.2~12.7 mg/g,微量元素铜、锌、铁、锰含量分别为6.21~16.51、6.38~13.77、124.49~253.4、6.51~42.14 mg/kg,酪氨酸酶抑制率为40.2%~66.5%,凝血时间为236.1~306.4 s。土壤因子对白及功效成分、微量元素及活性影响较大,其中有显著影响的6个土壤因子按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锌、pH、全氮、有效铜、速效磷、有机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影响白及品质差异的关键土壤因子,为白及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土壤因子 功效成分 生物活性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块茎产地差异评价及其质量标志物筛选
20
作者 黎晓星 杨莹 +5 位作者 孙超 张如义 杨赏赏 周鑫伟 周颖 张家春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6-200,共5页
目的评价白及块茎产地差异,并筛选其质量标志物。方法测定14批样品颜色(ΔL、Δa、Δb、ΔE)、有效成分(白及多糖、militarine、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ABTS·、DPPH·、PTIO·),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质... 目的评价白及块茎产地差异,并筛选其质量标志物。方法测定14批样品颜色(ΔL、Δa、Δb、ΔE)、有效成分(白及多糖、militarine、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ABTS·、DPPH·、PTIO·),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质量标志物。结果云岩区产地药材ΔE高于播州区、施秉县产地药材,云岩区产地药材中白及多糖含量最高,施秉县产地药材中militarine、总酚含量最高,云岩区产地药材ABTS·清除能力最强,施秉县产地药材DPPH·清除能力强于云岩区、播州区产地药材,施秉县产地药材PTIO·清除能力最强。militarine与ΔL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ΔE呈显著负相关,而总酚与ABTS·清除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DPPH·清除能力、Δa、Δb、白及多糖含量是区分产地的主要质量标志物。结论不同产地白及块茎颜色、有效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精准区分其产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块茎 产地 质量标志物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