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天柱云洞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林 刘灵 +2 位作者 文星桥 石庆鹏 左丹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8-465,共8页
本文从矿物学特征、稀土元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内铅锌成矿的关系,探讨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以及震旦系铅锌成矿规律。结果表明,铅锌矿容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矿物以闪锌矿(米黄色)和黄铁矿为主,矿石结构以为细晶粒状为主,矿石... 本文从矿物学特征、稀土元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内铅锌成矿的关系,探讨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以及震旦系铅锌成矿规律。结果表明,铅锌矿容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矿物以闪锌矿(米黄色)和黄铁矿为主,矿石结构以为细晶粒状为主,矿石构造以角砾状、脉状交代、细粒浸染状为主。铅锌矿化岩石中Pb、Zn、Ag、Cd含量富集。矿石和围岩的∑REE分别为9.8×10^-6~93.1×10^-6和10.2×10^-6~127×10^-6,二者较为接近,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硫同位素组成为δ34S在13.5‰~25.3‰之间,明显低于早寒武世海水的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VCDT=29.00‰~37.2‰),均值32.6‰±1.8‰,比大河边重晶石矿床中的重晶石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Brt=37.5‰~45‰)更低,与湖南董家河铅锌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接近,认为硫来源于震旦纪陡山沱期古海水硫酸盐的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矿床特征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硫同位素 天柱云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施秉下翁哨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朱昱桦 张嘉玮 +6 位作者 高军波 杨瑞东 曾禹人 陈建书 杨光忠 饶红娟 李永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7-1632,共6页
对黔东施秉下翁哨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镁铝榴石、铬尖晶石分别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主量元素和LA-ICP-MS微区原位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镁铝榴石主要属于G9型(约占87%),次为G12型(约占11%)和G3型(约占2%),源区为二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 对黔东施秉下翁哨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镁铝榴石、铬尖晶石分别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主量元素和LA-ICP-MS微区原位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镁铝榴石主要属于G9型(约占87%),次为G12型(约占11%)和G3型(约占2%),源区为二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当其与橄榄石共生,获得平衡温度(tNi)为686~1225℃,压力(PCr)为1.9~4.0 GPa,少数落在形成金刚石的主要温压范围内(压力约4.0~6.5 GPa,温度约950~1300℃);铬尖晶石主要来源于橄榄岩尖晶石捕虏晶(Xen)(约占90%),少量为铬铁矿(Chr)(约占10%),个别落在全球原生金刚石中铬铁矿包裹体的范围内。研究认为,恢复区域加里东期造山运动以来的古地貌,寻找金刚石指示矿物的母岩体/新岩体及开展其矿物间的对比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加里东期以来区域的地幔物质组成、岩石圈厚度和热状态等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扬子克拉通的演化、深部地幔结构剖析和金刚石成矿事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榴石 铬尖晶石 金刚石指示矿物 黔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晶石成矿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 被引量:17
3
作者 潘忠飞 付勇 +9 位作者 郭川 施春华 刘灵 刘阳 龙珍 罗培麒 刘国栋 姚兰 杨颖 杨黔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15,共26页
重晶石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重晶石矿床具有形成时代多、元素来源复杂、成矿作用多样等特点,目前有关重晶石矿床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文章系统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厘定了不同类型的典型矿床、成矿时代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元素来... 重晶石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重晶石矿床具有形成时代多、元素来源复杂、成矿作用多样等特点,目前有关重晶石矿床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文章系统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厘定了不同类型的典型矿床、成矿时代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元素来源、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矿床类型方面,重晶石矿可分为沉积型、岩浆热液型、层控型、火山-沉积型和风化(残积)型,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成矿域和劳亚成矿域,其他地区主要是冈瓦纳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其中沉积型是最主要的成矿类型,占重晶石矿床的60%以上。成矿时代方面,重晶石的成矿时代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赋矿岩系以沉积岩为主,其次为岩浆岩。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全球典型重晶石矿床中的S同位素和Sr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多样性、差异复合性等特点。成矿机制方面,重晶石的成矿机理复杂,具有多阶段性、多因素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重晶石 矿床类型 成矿机制 成矿规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新元古代锰、重晶石等矿床成矿系列及找矿突破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琦 袁良军 +8 位作者 吴冲龙 陶平 杨炳南 张遂 杜远生 刘雨 谢兴友 陈启飞 刘灵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3-954,共12页
以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基础,提出黔东及毗邻区新元古代锰矿、重晶石矿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是流体成矿作用,又有沉积成矿作用。在南华裂谷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形成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黑色岩系有关的锰、重晶石、磷、镍、钼、钒、铀、页岩... 以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基础,提出黔东及毗邻区新元古代锰矿、重晶石矿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是流体成矿作用,又有沉积成矿作用。在南华裂谷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形成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黑色岩系有关的锰、重晶石、磷、镍、钼、钒、铀、页岩气等矿床成矿亚系列。提出区域性的导矿构造是新发现北西向中元古代基底中的铜仁古裂谷。对铜仁古裂谷与近东西向南华裂谷盆地同生断裂、次级地堑盆地等配矿构造的交汇处,形成含矿流体底辟通道,控制形成了系列超大型锰矿床、超大型重晶石矿床等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论述。在总结贵州新元古代锰矿、重晶石矿区域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对成功指导实现锰矿和重晶石找矿突破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重晶石 成矿系列 找矿突破 新元古代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镇远马坪金伯利岩及其捕虏晶对金刚石成矿条件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向璐 郑建平 +1 位作者 黄远成 李永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贵州镇远是中国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的重点区域之一。镇远地区马坪D1号岩体是1965年中国首次发现的含原生金刚石金伯利岩。该岩体岩石具典型的金伯利岩结构和组成特征,其中的锆石捕虏晶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未暴... 贵州镇远是中国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的重点区域之一。镇远地区马坪D1号岩体是1965年中国首次发现的含原生金刚石金伯利岩。该岩体岩石具典型的金伯利岩结构和组成特征,其中的锆石捕虏晶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未暴露的太古宙基底物质残余。基于壳幔耦合性规律,可能对应有古老的岩石圈地幔,这种古老的克拉通属性是金刚石形成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马坪金伯利岩普遍含有伴生矿物含铬镁铝榴石,其CaO含量较高,多数属于G9(二辉橄榄岩)类型,不是全球富含金刚石的方辉橄榄岩原岩类型(G10),暗示当时的岩石圈发生了部分改造而可能不利于高品质金刚石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金刚石找矿过程中,应该以详细的野外工作与岩石学对比研究为基础,同时依赖于金伯利岩及其相关的岩浆活动所携带的捕虏体/捕虏晶的研究,配合以岩浆成分来反演地幔源区特征,才能较全面地揭示古老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年龄与演化历史、物质组成与精细结构,以及大陆岩石圈根的厚度、热状态、氧逸度、流体作用等,进而为寻找金刚石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坪金伯利岩 原生金刚石 锆石 含铬镁铝榴石 贵州镇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西南部陇要钙碱性煌斑岩磷超常富集与成因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纬鹏 张嘉玮 +5 位作者 季国松 叶太平 邱远 朱昱桦 王坤 李永刚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272,共10页
幔源岩浆岩是地球各圈层之间无机磷循环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尽管已有多项研究对地球深部的磷含量进行了探讨,但对特定富磷岩浆岩的成因研究仍有待深入。本研究于贵州省西南部识别出一类钙碱性煌斑岩,该煌斑岩w(P_(2)O_(5))介于3.16%~4.... 幔源岩浆岩是地球各圈层之间无机磷循环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尽管已有多项研究对地球深部的磷含量进行了探讨,但对特定富磷岩浆岩的成因研究仍有待深入。本研究于贵州省西南部识别出一类钙碱性煌斑岩,该煌斑岩w(P_(2)O_(5))介于3.16%~4.74%,平均4.01%,载磷矿物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磷灰石,通过与全球不同类型煌斑岩w(P_(2)O_(5))对比,发现如此超常富磷的钙碱性煌斑岩在全球罕见。结合全球富磷超基性岩成因认识与陇要岩体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陇要岩体富磷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富磷煌斑岩的成因除了可能受到地幔源区富磷控制之外,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富Ti-P熔体的熔离作用、富磷地质体混染也可能影响煌斑岩磷的超常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相容元素 右江盆地 超基性岩 无机磷 磷灰石 岩石圈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江县茶树种植区与非种植区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永刚 石睿 +3 位作者 饶红娟 张翼 王文杰 洪万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20-27,共8页
【目的】探明贵州省印江县茶树种植区与非种植区耕地土壤pH和主要养分的差异,为印江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茶树种植的科学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印江县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耕地土壤pH、全氮... 【目的】探明贵州省印江县茶树种植区与非种植区耕地土壤pH和主要养分的差异,为印江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茶树种植的科学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印江县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耕地土壤pH、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和有机质(OM)共8个养分指标的含量,并对其土壤养分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印江县耕地土壤pH平均值为5.97,偏酸性。土壤TN和TK较丰富至丰富的占比分别为54.13%和71.18%,表现丰富;AN、AK和OM中等至丰富分别占59.39%、63.87%和68.29%,表现中等偏丰富;TP和AP较缺乏至缺乏分别占61.18%和60.26%,表现较缺乏。AN与TN、AP与TP和AK与TK均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依次为AN(R^(2)=0.435)>AP(R^(2)=0.273)>AK(R^(2)=0.005)。其中,平坝区耕地土壤OM、AN、AP和AK含量均较高,分别为26.68 g/kg、122.13 mg/kg、26.94 mg/kg和138.05 mg/kg,较其他区具有明显优势。与印江县背景值比,茶树种植区除OM外,其他养分指标均较背景值高。耕地撂荒区土壤AN、AK和AP较缺乏至缺乏占比较大,分别为56.81%、84.10%和35.23%。【结论】印江县耕地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偏酸性;平坝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整体较优,绝大部分耕地适宜种植茶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茶树种植 土壤养分 印江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