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叶飞 李江风 +8 位作者 舒多友 石磊 葛风建 潘文 吴桂武 石春光 李海波 李核良 谢兴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一个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历经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俯冲汇聚的影响,是多期次、复杂的地块拼合和造山带演化产物。区域上以喀斯特地貌包围浅变质岩山脉地貌为特征。研究区内地质...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一个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历经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俯冲汇聚的影响,是多期次、复杂的地块拼合和造山带演化产物。区域上以喀斯特地貌包围浅变质岩山脉地貌为特征。研究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其中达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共计4处。区内自白垩纪末期开始了间歇性的隆升,由于受梵净山穹窿构造及多个滑脱层影响,造成了剥蚀速率的差异,奠定了如今的地貌雏形;通过构造解析及物质组成分析,认为梵净山特有的层状浅变质岩侵蚀地貌是在以构造为主导的应力塑造之下,经由风化、剥蚀以及冰川作用共同雕琢而成。并就研究区内主要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演化进行了论述。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内不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而且多处代表性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价性,有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 地质遗迹 地质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东南缘上奥陶统五峰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叶飞 潘文 +9 位作者 左勇 尹廷龙 蒋天锐 杨胜堂 杨光龙 周灵 刘健 占朋才 周宁 覃智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18-1725,共8页
扬子板块东南缘思南地区上奥陶统顶部—下志留统底部地层中普遍发育一层斑脱岩。选取思南县罗湾沱上奥陶统五峰组剖面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9±11Ma,限定了该区域奥陶系—志留系地层沉积年龄,为扬子... 扬子板块东南缘思南地区上奥陶统顶部—下志留统底部地层中普遍发育一层斑脱岩。选取思南县罗湾沱上奥陶统五峰组剖面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9±11Ma,限定了该区域奥陶系—志留系地层沉积年龄,为扬子板块东南缘思南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的火山喷发事件、地层年代学研究提供了较可靠的证据。449±11Ma的年龄与扬子板块北西大巴山一带的年龄数据高度吻合,但略晚于华北克拉通西南缘奥陶系顶部斑脱岩的年龄(449.0~465.8Ma)。其所代表的火山活动可能与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有关。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晚期,多期次的火山喷发事件影响了当时的海洋化学条件、生态圈环境,造成中—晚奥陶世以来的生物灭绝事件及冰川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东南缘 斑脱岩 锆石U-PB年龄 火山喷发事件 生物灭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地质遗迹分类体系及其运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叶飞 龙兴旺 +6 位作者 余万泽 张仁彪 潘文 任豪 卢以堂 赵爽 姚希财 《中国矿业》 2023年第6期58-64,共7页
已有地质遗迹分类方法,主要从地学类型单一维度构建分类标准和体系,其分类结果往往会造成不同规模遗迹并存、并列、无法区分的尴尬现象,难以满足现阶段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价值开发的需求,因此,亟需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系统、符合... 已有地质遗迹分类方法,主要从地学类型单一维度构建分类标准和体系,其分类结果往往会造成不同规模遗迹并存、并列、无法区分的尴尬现象,难以满足现阶段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价值开发的需求,因此,亟需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系统、符合国内地质遗迹开发和保护实际、切合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指南的地质遗迹分类体系。在综合国内外地质遗迹分类体系基础上,结合长期野外实践以及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指南要求,提出了“规模属性维+时空属性维+学科分类属性维”三维地质遗迹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是对具体地质遗迹的具体格式定义,是一种新型的地质遗迹编码,更适用于数据管理,而不同于以往“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的地质遗迹分类方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地质遗迹开发和保护,以及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及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分类体系 地质公园 多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北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华南“大塘坡式”锰矿勘查的影响——以普觉锰矿床犁式正断层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叶飞 潘文 +5 位作者 李典 覃智贵 左勇 周宁 周灵 占朋才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2-1407,共16页
黔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西南部,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形。不同期次的构造叠加对区内早期形成的沉积型矿产的埋藏和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针对黔东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采用中小尺度构造解析的方法开展露头尺... 黔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西南部,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形。不同期次的构造叠加对区内早期形成的沉积型矿产的埋藏和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针对黔东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采用中小尺度构造解析的方法开展露头尺度的构造样式、叠加关系剖析研究,同时,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犁式正断层及其对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找矿勘查进行深入探讨。现有勘查成果认为犁式正断层为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应力体制转换产物,该类断层倾角随深度增加而渐趋于缓,断距和断层错断区域伴随深度增加而加大,并伴生少量次级陡倾角分支断裂。冷水溪犁式断裂及其分支断裂将贵州松桃普觉超大型锰矿床体切割为多个独立单元,造成锰矿层不连续,且在矿区内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断层错断区域。同时,由于冷水溪断层上盘下降,上盘锰矿体的埋藏深度增加,断层错断区域亦伴随深度加深而加大。对冷水溪犁式断层及其对锰矿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整个黔湘渝地区“大塘坡式”锰矿的埋藏与保存特征,对助推区域上深部锰矿勘查,合理规避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燕山期 倒转地层 犁式断层 锰矿勘查 黔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