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木本油料衍生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傅籍锋 盛茂银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105,共7页
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因地制宜地推广,不仅可以实现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与区域扶贫开发,取得良好的石漠化治理效果,同时还可以优化我国粮油生产布局,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木本食用油料产业是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 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因地制宜地推广,不仅可以实现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与区域扶贫开发,取得良好的石漠化治理效果,同时还可以优化我国粮油生产布局,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木本食用油料产业是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最为理想的生态产业。文章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简单概述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极具开发潜力的木本食用油料资源及其产业发展情况,指出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喀斯特地区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建设的对策,以期为以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为主线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治理 木本油料 生态产业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被引量:9
2
作者 熊康宁 赵榕 +2 位作者 张珍珍 颜佳旺 李永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8-496,共9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进一步开展石漠化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已有研究和具体实践,对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分为生态空间产品、生态要素产品、生态权益产...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进一步开展石漠化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已有研究和具体实践,对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分为生态空间产品、生态要素产品、生态权益产品及生态标签产品。引入“沙漏模型”阐明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通过分析生态产品在供给端与消费端之间的交易过程揭示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明确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认为未来应加强对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开发、经营及其产业形成的研究,最后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机理 供需机制 石漠化治理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植被修复的风景园林智慧
3
作者 余姚 盛茂银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3期121-124,共4页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对石漠化的治理已是重中之重。本研究分析了喀斯特地区景观脆弱性的原因,再以园林植物为中心,以风景园林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宜不同石漠化类型的设计方法,以期...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对石漠化的治理已是重中之重。本研究分析了喀斯特地区景观脆弱性的原因,再以园林植物为中心,以风景园林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宜不同石漠化类型的设计方法,以期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并整理出一系列减源策略,为风景园林在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植被修复方向上提供参考和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石漠化 植被修复 风景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0
4
作者 王霖娇 汪攀 盛茂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580-6593,共14页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异的生态响应是喀斯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必需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探明喀斯特石漠化土壤C、N、P、K养分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对西南喀...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异的生态响应是喀斯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必需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探明喀斯特石漠化土壤C、N、P、K养分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对西南喀斯特3个典型石漠化调查点(贵州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和关岭-贞丰花江) 90个样方土壤及环境因子调查取样,研究了其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及全钾(K)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K平均含量分别为45.61、2.54、0.79 g/kg和3.33 g/kg,计量比C∶N、C∶P、C∶K、N∶P、N∶K、P∶K平均值分别为19.56、65.07、23.65、3.45、1.32和0.39。4个土壤养分元素中,K元素表现明显高于其他元素的波动性。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在不同调查点、石漠化等级及植被覆盖率环境均有显著差异。无石漠化环境土壤养分C、N、P含量显著大于潜在、轻度、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而强度石漠化环境土壤养分K含量却显著高于其他等级石漠化。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及其与化学计量比之间多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降水、温度、岩石裸露率和土地覆被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丰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科学理论和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退化植被科学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养分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汪攀 王霖娇 盛茂银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59-1969,共11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石漠化演变的响应,为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贵州典型喀斯特石... 【目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石漠化演变的响应,为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的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和安顺花江3个调查点,广泛设置样地,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测定不同调查点、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并对4种土壤养分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4种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区植物4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丰富度指数范围6.00~11.92,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1.61~3.12,均匀度指数范围0.59~1.70,优势度指数范围0.12~0.46。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也较低,均值分别为42.71、2.49、0.73和2.04 g/kg,C∶N、C∶P、C∶K、N∶P、N∶K和P∶K均值分别为17.96、65.09、27.48、3.57、1.64和0.47。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调查点、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均有明显差异,土壤K元素的变异系数远高于其他几种元素,变异系数大多超过5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调查点和石漠化等级中,4个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及其计量比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下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环境中与植物多样性呈显著相关的土壤计量比有所不同,其中潜在、中度石漠化环境土壤C∶N与植物多样性各指标相关性较强,无、强度石漠化环境次之,轻度石漠化环境最弱;中度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中土壤C∶P与植物各多样性指标相关性较强,其余等级石漠化环境中较弱。【结论】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中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偏低,不同研究区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计量比大多存在明显差异。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化学计量比相关性显著,且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二者相关性的空间差异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植物多样性 土壤 计量特征 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模式构建及其规划思路综述 被引量:10
6
作者 余丞程 王霖娇 盛茂银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264-272,共9页
喀斯特山区是我国西南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及农村人口集中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喀斯特石漠化,从而引发耕地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受损及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和区域贫困问题。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生态... 喀斯特山区是我国西南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及农村人口集中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喀斯特石漠化,从而引发耕地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受损及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和区域贫困问题。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生态恢复,如生物、工程和农业治理模式,治理工程的实施初步遏制了石漠化的扩张,但相对缺少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旅游模式治理研究。生态旅游作为具有生态性、经济型双层属性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对典型地区的喀斯特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分析和西南喀斯特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探讨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态旅游景区保护性开发模式,提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旅游模式修复治理下的规划思路,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治理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贵州省喀斯特国家公园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茂莎 盛茂银 袁发英 《现代园艺》 2021年第5期162-164,共3页
贵州喀斯特自然保护地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有建立贵州喀斯特国家公园的良好基础。但贵州省保护地现存保护地交叉重叠、破碎,“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发展冲突等问题。结果表明,国家公园试点已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另... 贵州喀斯特自然保护地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有建立贵州喀斯特国家公园的良好基础。但贵州省保护地现存保护地交叉重叠、破碎,“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发展冲突等问题。结果表明,国家公园试点已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另外对建立贵州喀斯特国家公园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建立贵州省喀斯特国家公园可以增强贵州人民对喀斯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提升贵州人民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提升贵州省的国内外影响力,有利于贵州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喀斯特 国家公园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白义鑫 盛茂银 +1 位作者 胡琪娟 高梦迪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5-694,共10页
【目的】探明贵州省碳排放、碳吸收与碳足迹现状,可以为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2007—2016年贵州省和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业投入、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数据,对贵州省不同尺度农... 【目的】探明贵州省碳排放、碳吸收与碳足迹现状,可以为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2007—2016年贵州省和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业投入、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数据,对贵州省不同尺度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①2007—2016年贵州省及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化肥施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8%、73%、81%、72%;2016年贵州省化肥单位面积碳排放达到298.23 kg/hm^2。②碳吸收量表现为"上升下降式"波动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水稻碳吸收量所占比例最高,平均为50.9%,但呈减少趋势,蔬菜增幅较大,达到47%。③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存在较大碳生态盈余,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结论】尽管农业碳吸收量远大于碳排放量,但化肥与农膜所占碳排放比例较大,应是未来农业减源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喀斯特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楚 盛茂银 +2 位作者 李雨萱 白义鑫 刘树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6-766,共11页
以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研究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采用物质表面联合分析法对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表面电化学属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以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研究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采用物质表面联合分析法对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表面电化学属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比表面、表面电荷数量随石漠化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34 C·m^(-2)~0.42 C·m^(-2)、4.85×10^(8)V·m^(-1)~5.86×10^(8)V·m^(-1)、47.11 m^(2)·g^(-1)~53.16 m^(2)·g^(-1)、16.86 cmol·kg^(-1)~22.82 cmol·kg^(-1),土壤表面电位随石漠化强度的增加而上升,其变化范围为-113.74 mV~-115.10 mV;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且以绿蒙混层为主;土壤黏粒、砂粒、非晶质氧化铝、胡敏酸是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表面电化学属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解释率分别为48.3%、38.1%、13.0%、12.0%;土壤粒径组成、有机质组分和金属氧化物对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影响由强到弱依次分别为:土壤黏粒>砂粒>粉粒,胡敏酸>有机碳>富里酸,非晶质氧化铝>游离氧化铁>非晶质氧化铁。本研究对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土壤管理与调控、退化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 石漠化 土壤理化性质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石漠化地区禽畜粪便分布与能源化模式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应军 熊康宁 +2 位作者 颜佳旺 黄岩 王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22-231,共10页
摸清中国南方石漠化地区的畜禽粪便资源能源化底数,构建禽畜粪便资源的能源化利用模式,对于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等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该研究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严重的贵州省为研究区,以贵州省... 摸清中国南方石漠化地区的畜禽粪便资源能源化底数,构建禽畜粪便资源的能源化利用模式,对于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等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该研究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严重的贵州省为研究区,以贵州省9个市/州的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贵州省4类畜禽粪便资源量、人均禽畜占有量等进行潜力估算,明确了贵州省畜禽资源地域性特征,揭示了贵州省畜禽粪便资源量在喀斯特县和非喀斯特县差异性,以及与石漠化等级之间的关联性,提出禽畜粪便资源能源化利用的生物天然气模式,测算了该模式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可行性。结果表明,2017年贵州省4类畜禽粪便理论资源量5 287.40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3 635.86万t,牛粪和猪粪占绝对优势;空间上呈现东南向西北增长趋势,县域差异显著;肥料化资源量为1 815万t,可能源化资源量为1 820.86万t;以禽畜粪便为原料的沼气工程模式在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巩固了石漠化治理成效且增加了农户健康和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甲烷 粪便 能源化模式 喀斯特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长期植被修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穗粒 盛茂银 +2 位作者 王霖娇 何娴娴 罗娜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476-8492,共17页
揭示西南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分布积累及其组分构成对长期植被修复的响应规律和内在机理,可为喀斯特石漠化科学治理和阐明喀斯特植被修复的土壤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区实施了28—31年的4种植被修复工程内... 揭示西南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分布积累及其组分构成对长期植被修复的响应规律和内在机理,可为喀斯特石漠化科学治理和阐明喀斯特植被修复的土壤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区实施了28—31年的4种植被修复工程内的7种典型修复措施(人造乔木林:柏木和柚木种植;人造灌木林:花椒和火龙果种植;人造藤林:金银花种植;人工草地:砂仁和皇竹草种植)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缓效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分布积累对长期植被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南喀斯特长期植被修复显著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积累。人造乔木和藤本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的分布积累,但人工种草不仅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反而在多数情况下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储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2)西南喀斯特长期植被修复明显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结构。除人工种草外,植被修复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库中缓效性有机碳的占比。人造花椒明显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库中活性有机碳的占比。柏木种植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碳库中的惰性有机碳的比例,而火龙果和砂仁种植明显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碳库中的惰性有机碳的比例。(3)土壤总氮、总磷和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的分布积累具有极显著正/负相关,是长期植被修复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积累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为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科学植被恢复,以及基于植被修复的土壤碳循环调控助力碳中和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治理 植被修复 土壤有机碳 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石漠化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白义鑫 盛茂银 +1 位作者 肖海龙 胡琪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0-177,185,共9页
以贵州关岭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HJ)、火龙果(HL)、花椒火龙果混交(HHL)、皇竹草(HZ)、苜蓿(MX)、圆柏(YB)、圆柏女贞混交(YBN)、撂荒地(LH)、坡耕地(PD)9种典型石漠化治理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 以贵州关岭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HJ)、火龙果(HL)、花椒火龙果混交(HHL)、皇竹草(HZ)、苜蓿(MX)、圆柏(YB)、圆柏女贞混交(YBN)、撂荒地(LH)、坡耕地(PD)9种典型石漠化治理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各治理措施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储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0-20 cm土层平均值大小顺序分别为YB>YBN>LH>HJ>MX>PD>HHL>HL>HZ、YBN>YB>LH>PD>MX>HJ>HZ>HHL>HL,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也均表现为YB、YBN、LH显著大于其他6种治理措施;各治理措施土壤C/N为7.19~16.3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储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土壤容重是土壤碳氮指标的关键因子,具有较好相关性。研究阐明,在今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退耕还林、撂荒地有利于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花椒林可作为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或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经济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治理措施 有机碳 全氮 水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喀斯特植被根系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静 盛茂银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5-573,共9页
我国传统的植被根系生态学研究主要针对热带、亚热带、温带以及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非喀斯特地区,而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根系生态学的研究甚少,对其认识相对零散和片段化。该文对我国喀斯特地区植被生境特点、根系特征(根系生物量、根系构型... 我国传统的植被根系生态学研究主要针对热带、亚热带、温带以及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非喀斯特地区,而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根系生态学的研究甚少,对其认识相对零散和片段化。该文对我国喀斯特地区植被生境特点、根系特征(根系生物量、根系构型、根系化学养分)、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根系生态学特征的影响,以及植被根系与植被演替、碳循环、全球变化的关系等进行综述,并对今后喀斯特地区植被根系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喀斯特植被根系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根系 生境 生态学特征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岩生木本食用油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傅籍锋 王霖娇 盛茂银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9-155,共7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岩生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部分资源对于实现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修复与重建,扭转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地区扶贫开发乃至促进我国食用油料的木本化、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岩生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部分资源对于实现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修复与重建,扭转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地区扶贫开发乃至促进我国食用油料的木本化、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文献资料,对于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岩生木本食用油料资源的地理分布、生理生态习性及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初步讨论,并阐述了岩生木本食用油料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及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旨在推进喀斯特山区特色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建设,实现喀斯特山区生态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维护国家粮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治理 岩生植物 木本食用油料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楚 王霖娇 盛茂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81,共11页
纳米碳的纳米效应(表面、界面、尺寸效应)使其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因而作为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制备、新能源、生态修复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其特性被不断挖掘,纳米碳开始投入农业领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文章尝试厘清纳米碳对土壤... 纳米碳的纳米效应(表面、界面、尺寸效应)使其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因而作为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制备、新能源、生态修复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其特性被不断挖掘,纳米碳开始投入农业领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文章尝试厘清纳米碳对土壤的作用途径并综述各种类型的碳质纳米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具体影响。现有研究表明,将纳米碳施入土壤中,其pH值、阳离子交换量、保水性、营养元素的持留能力等方面均发生相应改变,可间接提高作物的产量。但与此同时,由于纳米碳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存在扰动机理,潜在的环境风险还不完全清楚,该文通过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方面,为纳米碳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 土壤改良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淫羊藿属(Epimedium L.)核型似近系数的聚类分析及其系统演化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永毕 李双 +1 位作者 吴静 盛茂银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7,共13页
为揭示淫羊藿属(Epimedium L.)植物染色体组遗传与进化,阐明该属植物系统亲缘关系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该文对淫羊藿属植物51个分类群(43种、1亚种、6变种和1个栽培品种)和2种温哥华属(Vancouveria Morren et Decne.)植物的根尖进... 为揭示淫羊藿属(Epimedium L.)植物染色体组遗传与进化,阐明该属植物系统亲缘关系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该文对淫羊藿属植物51个分类群(43种、1亚种、6变种和1个栽培品种)和2种温哥华属(Vancouveria Morren et Decne.)植物的根尖进行了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运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这53个分类群植物的核型进行了聚类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种类的染色体数均为12,二倍体(2n=2x=12),第1对同源染色体均为随体染色体,核型均为Stebbins的2A或1A型。可见,淫羊藿属植物染色体组在遗传进化中确实较为保守,种间核型非常相似。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为淫羊藿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明显的线索。分析结果完全支持该属属下两个亚属(Subgen.Rhizophyllum和Subgen.Epimedium)的划分。亚属Epimedium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结果显示,该类群物种间的系统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核型似近系数分析结果还发现,来自东亚地区的淫羊藿属植物染色体组具有明显的变异,显示了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推断了淫羊藿属植物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淫羊藿属植物的资源利用、系统分类和遗传演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聚类分析 核型 似近系数 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森林植被植物细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海龙 盛茂银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2期199-206,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和潜在影响,由此引发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细根作为植物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调节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养分循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细根对全球气候变...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和潜在影响,由此引发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细根作为植物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调节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养分循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细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是以温室气体(CO2、N2O)浓度持续上升、氮沉降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为此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细根的影响;(2)氮沉降增加对植物细根的影响;(3)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对植物细根的影响。最后,进一步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仍存在的科学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研究结果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细根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也丰富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根系生态学相关科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细根 全球气候变化 CO2升高 氮沉降 降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壤表面电化学发展脉络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楚 白义鑫 +1 位作者 刘树西 盛茂银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8-1056,共9页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全球土壤表面电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并利用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该学科的发文量及时间特征、合作研究空间特征、共现网络特征、共被引图谱和发展特征...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全球土壤表面电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并利用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该学科的发文量及时间特征、合作研究空间特征、共现网络特征、共被引图谱和发展特征5个方面对1995—2019年发表的土壤表面电化学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中国和法国在本领域的发文量居前三,而中介中心性则表明法国、美国和英国位列三甲,我国位于第六位且表现出上升趋势。基于引文的突发性关键词检测表明"阳离子交换(cation exchange)"、"系统(system)"和"络合作用(complexation)"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表明生物质炭对土壤改良、黏土层间电荷与罗丹明6G的相互作用、表面电位变化对胶体吸附解吸影响是领域内的研究重点;生物质炭对土壤的改良、带电粒子在双电层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土壤黏土矿物表面的水动力特征是本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CITESPACE 表面电化学 可视化分析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高梦迪 盛茂银 傅籍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2-180,共9页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自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它呈现出许多大尺寸材料不具备的特殊性质,且随着多种新型纳米材料的出现,以及在土壤改良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优异表现,在林业、农业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自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它呈现出许多大尺寸材料不具备的特殊性质,且随着多种新型纳米材料的出现,以及在土壤改良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优异表现,在林业、农业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纳米材料,探索其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作用机制及存在的风险,对纳米材料在植物生长发育上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植物 生长发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综述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茂莎 周亚琦 盛茂银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6期237-247,共11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自然生态系统面临挑战,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突出,传统的自然保护区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因此,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这种体系兼顾生态保护与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自然生态系统面临挑战,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突出,传统的自然保护区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因此,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这种体系兼顾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两方面。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成立,目的是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舒适的游憩条件。这一独特的形式有效地将保护自然环境与休闲游憩相融合。基于查阅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现状以及对贵州省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实地评估调查,发现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存在诸多问题:1)保护地划定范围不合理导致保护价值低或没有保护价值;2)保护地范围交叉重叠导致管理机构重叠设置;3)保护地法律法规不完善;4)管护资金短缺、人员配置不合理;5)保护与发展问题突出等。针这些保护地体系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关于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议:1)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机构2)借鉴先进立法经验,加快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3)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完善人员配置;4)把握我国国家公园发展的正确方向,缓解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 合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