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酿酱香型白酒第三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卓 苏伟 +5 位作者 母应春 齐琦 邹恬杏 任婷婷 潘和勇 王家琴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40,共9页
该研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解析洞酿酱香型白酒第三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出关键差异风味物质... 该研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解析洞酿酱香型白酒第三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出关键差异风味物质,并揭示优势菌属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有酒醅样品共检测出4个优势菌门,16个优势菌属(包含8个细菌属和8个真菌属)。第三轮次酒醅发酵过程样品中共检出6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15种,酯类27种,醛类10种,酸类4种,酚类4种,其他类8种。PLS-DA模型共筛出关键差异风味物质16种。相关性结果表明,曲霉属(Aspergillus)与大多数酯类物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riceomyce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与十七烷酸乙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酿 酱香型白酒 酒醅 微生物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不同海拔地区酱香白酒风味特征差异分析
2
作者 邹飞云 陈孟强 +3 位作者 刘凡 李桃 邱树毅 周鸿翔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99,共8页
为了探究贵州不同海拔地区酱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GC)和电子鼻技术分析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及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地区酱香型白... 为了探究贵州不同海拔地区酱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GC)和电子鼻技术分析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及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地区酱香型白酒共检出5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于香气活度值(OAV)不同海拔地区酱香型白酒中共筛选出39种关键香气物质(OAV>1)。高海拔地区白酒样品中戊酸乙酯、壬酸乙酯等酯类和正丙醇、2-甲基丁醇等醇类含量较多,整体香气层次较丰富;低海拔地区白酒样品则富含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十四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等酯香物质以及四甲基吡嗪等焦香物质,赋予酒体浓郁特征;中海拔地区白酒样品挥发性风味含量相对较低,整体香气不突出。PCA和OPLS-DA可以有效区分不同海拔地区酱香型白酒。利用方差分析P值及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共筛选出27种关键差异物质(VIP>1,P<0.05)。CA结果显示,不同海拔地区酱香型白酒关键差异物质含量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酱香型白酒 气相色谱 电子鼻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小米辣发酵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差异分析
3
作者 胡荣念 王修俊 +2 位作者 何春霞 张露 陈艳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8,共11页
为探究青小米辣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 为探究青小米辣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等方法对5个不同发酵阶段(0、6、12、18和23 d)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发酵阶段分别检测出88、84、82、90和9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PLS-DA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35种潜在差异化合物(VIP>1),发酵后期(18 d和23 d)差异特征风味物质明显增加。ROAV值和UpSet图结果表明,青小米辣5个发酵阶段分别检测出8、8、10、7和9种关键风味物质(ROAV>1),己醛、壬醛、辛醛和癸醛为发酵0 d独有的关键风味物质;2-庚醇、棕榈酸乙酯和对乙烯基愈创木酚为发酵中后期(12、18和23 d)的关键风味物质;4-乙基愈创木酚为23 d特有的关键风味物质,为发酵青小米辣提供独特发酵辛香气。该研究揭示了青小米辣不同发酵阶段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关键特征香气成分差异,为后续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开发青小米辣制品以及对发酵过程中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青小米辣 挥发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偏最小二乘判别 相对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青小米辣护色工艺条件优化及品质分析
4
作者 张露 王修俊 +2 位作者 何春霞 胡荣念 陈艳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5,共7页
为解决青小米辣在发酵过程中因叶绿素严重降解对产品色泽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该研究以贵州青小米辣为原料,制备发酵青小米辣,以叶绿素保存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护色工艺条件,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为解决青小米辣在发酵过程中因叶绿素严重降解对产品色泽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该研究以贵州青小米辣为原料,制备发酵青小米辣,以叶绿素保存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护色工艺条件,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青小米辣最佳护色工艺条件为:葡萄糖酸锌添加量0.05%、三聚磷酸钠添加量0.3%、焦亚硫酸钠添加量0.002%。在此优化条件下,总叶绿素保存率为72.85%,相较于未护色产品总叶绿素保存率提升了10.70%;其感官评分、脆度及综合评分分别为86.3分、916.19 g、0.86分。发酵青小米辣的总酸含量为0.8 g/100 g,铅含量为0.14 mg/kg,亚硝酸盐、二氧化硫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各指标均符合GB 27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腌菜》中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小米辣 发酵 护色剂 护色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果类发酵酒中花色苷的辅色效应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绍依 周鸿翔 +3 位作者 邱美娟 罗配琴 杨玉菲 杜志秀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花色苷是花青素与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茎、叶和根器官的细胞液中,使其呈现由红、紫红到蓝等不同颜色,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水溶性酚类色素。...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花色苷是花青素与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茎、叶和根器官的细胞液中,使其呈现由红、紫红到蓝等不同颜色,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水溶性酚类色素。由于花色苷在不同环境条件(如光、pH、热等)下缺乏稳定性,导致富含花色苷的水果类发酵酒出现色泽变浅、颜色不稳定等问题。而花色苷的辅色效应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形成稳定的三级结构,从而增强花色苷的稳定性、防止色素降解。该文系统介绍了花色苷的基本结构、多态平衡、辅色效应的类型以及多酚物质中的辅色素,以期进一步探究花色苷稳定性以及为辅色素在富含花色苷产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基本结构 多态平衡 辅色效应 多酚辅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夏序春 班世栋 +1 位作者 罗小叶 王晓丹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2,共6页
白酒是以粮谷为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白酒的品质和风味与微生物群落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微生物培养分离、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等技术的进步,白酒酿造过程中越... 白酒是以粮谷为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白酒的品质和风味与微生物群落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微生物培养分离、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等技术的进步,白酒酿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功能被解析、发掘并应用。该文综述了白酒酿造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组成,重要微生物的功能特性以及功能微生物在白酒酒质提升、强化酒曲、窖池及窖泥养护、酿造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应用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研究、功能微生物的应用和改善白酒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微生物 白酒 酿造 强化酒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曲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基酒风味轮廓及其特征成分香气感知机制
7
作者 刘睿童 王腊梅 +4 位作者 王欢 黄永光 李苑麟 唐杰 龚佳欣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00-209,共10页
应用感官组学、多元统计分析和分子对接等策略解析了5株Bacillus subtilis菌株发酵基酒的香气轮廓及其关键风味化合物的感知机制。结果表明,各B.subtilis菌株发酵基酒具有以酱香和甜香为主的稳定香气轮廓;从5个发酵酒样中共定性定量出6... 应用感官组学、多元统计分析和分子对接等策略解析了5株Bacillus subtilis菌株发酵基酒的香气轮廓及其关键风味化合物的感知机制。结果表明,各B.subtilis菌株发酵基酒具有以酱香和甜香为主的稳定香气轮廓;从5个发酵酒样中共定性定量出60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杂环类、酸类和羰基类化合物含量最高。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4-乙烯基愈创木酚等10种化合物与酱香密切相关,乙偶姻、四甲基吡嗪等9种化合物与甜香密切相关;此外酸类和愈创木酚类化合物是对B.subtilis菌株发酵基酒香气轮廓有突出贡献的特征香气化合物。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是香气化合物与嗅觉受体形成稳定复合物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为系统解析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关键化合物对酒体风味及其他食品风味贡献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功能菌株的定向应用和新型酒体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基酒 感官组学 香气感知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遵义地区3个酱香型大曲细菌群落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晓丹 班世栋 +2 位作者 周鸿翔 胡宝东 邱树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116,共7页
研究酱香型大曲主要产地遵义地区的细菌类群组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细菌的类群和大曲的关系进行评定。样品采用454 FLX+平台进行测序,样品中所测微生物为细菌,测序片段为16S r DNA V3~V5区,所有样品的优质序列按97%的相似度进... 研究酱香型大曲主要产地遵义地区的细菌类群组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细菌的类群和大曲的关系进行评定。样品采用454 FLX+平台进行测序,样品中所测微生物为细菌,测序片段为16S r DNA V3~V5区,所有样品的优质序列按97%的相似度进行聚类,计算这些细菌类群的相对含量。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细菌类群和大曲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3个大曲样品中共检测出6个门49个属细菌,主要是厚壁菌门;样品MT01以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34.40%、芽孢杆菌属(Bacillus)31.40%、Scopulibacillus 13.60%为主,占总量的79.40%,样品ZJ01以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34.80%、芽孢杆菌属Bacillus 49.00%为主,占总量的84.80%,样品ZX01以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66.10%为主;对3个大曲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是影响样品MT01与ZJ01距离最近,ZX01相对距离较远的细菌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大曲 细菌 高通量测序 类群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9
作者 罗小叶 邱树毅 王晓丹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8,共3页
该文概述酯化酶的特性,酯化酶在酯类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酯化酶对于提高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优质酒率及减少用曲量等方面的积极效果,并对目... 该文概述酯化酶的特性,酯化酶在酯类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酯化酶对于提高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优质酒率及减少用曲量等方面的积极效果,并对目前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为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的应用研究总结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酯化酶 浓香型白酒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发酵辣椒中天然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隆绘 王修俊 +3 位作者 艾静汶 周沅洁 范志平 程艳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33,共4页
为探究自然发酵辣椒中的天然微生物,对其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通过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并对比《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其结果为自然发酵辣椒中G(+)菌为优势菌种;筛选出的9株G(+)菌中R1,R3,T1,T2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为探究自然发酵辣椒中的天然微生物,对其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通过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并对比《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其结果为自然发酵辣椒中G(+)菌为优势菌种;筛选出的9株G(+)菌中R1,R3,T1,T2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M3,R2为植物乳球菌(Lactococcus galac-tococcus),M2,M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1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酵辣椒 乳酸菌 芽孢杆菌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控温发酵下糟醅典型微生物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超 蒲岚 +8 位作者 李璐 邱树毅 王涛 游玲 谢善慈 许德富 倪斌 税梁扬 冯学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1-44,共4页
研究了在用换热方式实现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温度进行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对控温发酵与传统发酵方法进行对照试验,用平板涂布计数法检测不同发酵期糟醅中典型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温度对好氧细菌、兼性厌氧细菌、酵母菌、霉菌数量的影... 研究了在用换热方式实现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温度进行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对控温发酵与传统发酵方法进行对照试验,用平板涂布计数法检测不同发酵期糟醅中典型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温度对好氧细菌、兼性厌氧细菌、酵母菌、霉菌数量的影响。表明在发酵前期控制窖内温度上升,利于酵母菌数形成生长优势;在发酵后期控制窖内温度缓落,利于兼性厌氧细菌的繁殖代谢;"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温度变化趋势更利于酯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微生物数量 发酵温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生产花生四烯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啸 邱树毅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7-40,共4页
花生四烯酸是二十碳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有机体中发挥着独特的生物学功能 ,因此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花生四烯酸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花生四烯酸的结构、理化特性、代谢、... 花生四烯酸是二十碳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有机体中发挥着独特的生物学功能 ,因此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花生四烯酸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花生四烯酸的结构、理化特性、代谢、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 巨大 研究进展 应用价值 代谢 生物学功能 生理功能 微生物发酵生产 化妆品 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FV006对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降解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雪郦 雷超 +4 位作者 申开卫 程艳薇 刘雪婷 李珍 俞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37-144,共8页
为验证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对生物胺的降解性能及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究该菌在液态培养条件下的降胺性能和应用于贵州6种市售发酵食品中的降胺效果。结果表明,在液态培养试验中该菌对组胺、亚精胺、... 为验证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对生物胺的降解性能及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究该菌在液态培养条件下的降胺性能和应用于贵州6种市售发酵食品中的降胺效果。结果表明,在液态培养试验中该菌对组胺、亚精胺、苯乙胺、腐胺、尸胺、酪胺和色胺的降胺率分别为9.44%、23.39%、16.27%、13.68%、19.14%、18.16%和12.45%。此外,研究发现该菌对道菜中色胺的降胺率为56.68%;对豆瓣酱中尸胺、组胺和亚精胺的降胺率分别为68.06%、74.52%和85.82%;对酱油中色胺和尸胺的降胺率为66.75%%、81.53%;对泡菜中色胺的降胺率为45.74%;对鱼罐头中色胺、尸胺、组胺和亚精胺的降胺率分别为55.66%、63.92%、45.96%、52.62%;对香肠中色胺、组胺和亚精胺的降胺率分别为71.15%、56.26%、75.54%。研究还发现该菌既具有产生物胺的能力,也具有降解生物胺的能力,且对不同食品中同一种生物胺的降解具有差异性。本研究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在低胺发酵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发酵食品 生物胺 降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酒糟为基质的高温型生物有机肥复合发酵菌剂的制备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杨新 杨双全 +3 位作者 陈莉 卢红梅 周莲 杨华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42-249,共8页
以从高温酒糟中分离得到的DX[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XX[空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ius)]、DF[产色高温单孢菌(Thermomonospora chromogena)]、M1[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M4[嗜热篮状菌(Talaromyces therm... 以从高温酒糟中分离得到的DX[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XX[空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ius)]、DF[产色高温单孢菌(Thermomonospora chromogena)]、M1[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M4[嗜热篮状菌(Talaromyces thermophilus)]、M5[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以及M6[肿梗根毛霉(Rhizomucor tauricus)]为菌种,首先对菌株做拮抗性试验,然后分别制备各菌株的单菌剂,以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方案,以堆肥腐熟的各项指标为响应值来确定高温发酵菌剂的最优配比。复配后以一定的接种比例接种到酒糟中进行小规模试验。结果表明:菌株之间无拮抗作用,最优复合菌剂J7组的复配比例为:m(DX)∶m(XX)∶m(M1)∶m(M4)∶m(M5)∶m(M6)∶m(DF)=1. 0∶2. 0∶3. 0∶3. 0∶0. 5∶2. 0∶6. 0,其有效活菌数为8. 532×109CFU/g,种子发芽指数(GI)为86%。该菌剂在堆肥的有效活菌数以及种子发芽指数方面优于市售高温菌剂J13和J14。高温酒糟经过复合菌剂堆积发酵之后,可以作为生物有机肥,这对充分利用酒糟资源,改善环境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酒糟 生物有机肥 发酵菌剂 堆积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酿酱香酒第四轮次酒酷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挥发性代谢物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邹恬杏 苏伟 +3 位作者 母应春 任婷婷 潘和勇 王家琴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71,共8页
该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洞酿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酒醅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并揭示属水平上优势微生物菌群之间和优势微生物与挥发... 该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洞酿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酒醅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并揭示属水平上优势微生物菌群之间和优势微生物与挥发性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洞酿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共有11个优势真菌属,包括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毕赤酵母属(Pichia)、曲霉属(Aspergillus)等;7个优势细菌属,包括枝芽孢菌属(Virgibacillus)、海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优势菌属间共有81对呈正相关,72对呈负相关。酒醅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性代谢产物,且以酯类和醇类为主。真菌属中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与多种酯类呈正相关;细菌属中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乳杆菌属、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均与近20种挥发性代谢物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酿 酱香型白酒 第四轮次酒醅发酵 微生物 代谢物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镇远道菜中生物胺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智虎 王雪郦 +2 位作者 刘雪婷 邱树毅 周少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6-133,共8页
为保障传统镇远道菜的食品安全,从不同发酵阶段的道菜中分离筛选生物胺降解菌。鉴于产胺菌对传统发酵食品风味和品质的贡献,采用双层显色平板培养技术从样品中分离出32株具有产生物胺性能的菌株,再以不同种类的生物胺作为外源氮源利用... 为保障传统镇远道菜的食品安全,从不同发酵阶段的道菜中分离筛选生物胺降解菌。鉴于产胺菌对传统发酵食品风味和品质的贡献,采用双层显色平板培养技术从样品中分离出32株具有产生物胺性能的菌株,再以不同种类的生物胺作为外源氮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各菌株的生物胺降解率,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生物胺降解性能的菌株LS1-002-014、FJ5-002-005和LS1-003-01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3株生物胺降解菌分别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研究发现菌株LS1-002-014和LS1-003-016对亚精胺具有较显著的降解效果,降解率依次为43.95%、34.41%,而菌株FJ5-002-005对酪胺的降解率高达59.40%。此外,研究还发现所筛菌株对生物胺的降解具有特异性,生物胺的降解与菌株本身有关,与其属无关,研究结果为传统镇远道菜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菜 传统发酵 生物胺降解菌 芽胞杆菌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产D-阿拉伯糖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魏 王晓丹 +3 位作者 李豆南 雷安亮 吴长贵 邱树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10,共5页
D-阿拉伯糖醇作为一种功能性五碳糖醇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文章对D-阿拉伯糖醇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进行了综述。对包括D-阿拉伯糖醇发酵菌株筛选、发酵工艺优化、微生物发酵底物利用及D-阿拉伯糖醇的分离纯化等进行分析和深入探讨,同时对... D-阿拉伯糖醇作为一种功能性五碳糖醇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文章对D-阿拉伯糖醇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进行了综述。对包括D-阿拉伯糖醇发酵菌株筛选、发酵工艺优化、微生物发酵底物利用及D-阿拉伯糖醇的分离纯化等进行分析和深入探讨,同时对今后低成本、绿色化生产D-阿拉伯糖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阿拉伯糖醇 菌株筛选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第二轮次酒发酵过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5
18
作者 黄蕴利 黄永光 +2 位作者 胡建峰 胡峰 钟方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35,共6页
为探究酱香型白酒二轮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物种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酱香型白酒第二轮次酒生产堆积及窖池发酵过程酒醅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主要功能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堆积过... 为探究酱香型白酒二轮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物种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酱香型白酒第二轮次酒生产堆积及窖池发酵过程酒醅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主要功能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堆积过程中共检测到细菌138个属,真菌54个属;窖池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细菌262个属,真菌267个属。酒醅中主要细菌类群为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主要真菌类群为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堆积过程中绝对优势细菌属有Bacillus、Enterococcus、Lactococcus、Lactobacillus;绝对优势真菌属有Thermoascus、Thermomyces、Candida、Aspergillus。在窖池发酵酒醅中其绝对优势细菌属为Lactobacillus;绝对优势真菌属为Saccharomyces、Candida、Penicillium、Fusarium。由于堆积、窖池发酵酒醅所处发酵环境、发酵物料物态及其工艺参数差异较大原因,使得两者之间生物物种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高通量测序 酒醅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镇远道菜中产生物胺细菌的初步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艳薇 王雪郦 +3 位作者 俞露 徐智虎 刘雪婷 李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2,共7页
该研究选用自然发酵期的镇远道菜为试验对象,分别以不同生物胺前体氨基酸为底物,采用生物胺检测双层培养基筛选出具有产生物胺能力的细菌,通过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镇远道菜中... 该研究选用自然发酵期的镇远道菜为试验对象,分别以不同生物胺前体氨基酸为底物,采用生物胺检测双层培养基筛选出具有产生物胺能力的细菌,通过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镇远道菜中筛选出7株具有产生物胺性能的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Bacillus sp.)、变形杆菌(Proteus sp.)。其中,菌株YJ0103产苯乙胺和组胺含量最高可达11.43 mg/L、0.43 mg/L,菌株FJ1303产色胺和尸胺含量最高可达4.94 mg/L、1.42 mg/L,菌株FJ1307产酪胺含量最高为2.28 mg/L。研究结果为发酵蔬菜中生物胺含量的调控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菜 传统发酵 产生物胺细菌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次发酵法遵义特色泡辣椒游离氨基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许九红 王修俊 +3 位作者 聂黔丽 李佳敏 胡荣念 张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2-269,共8页
为探究两次发酵技术对泡辣椒品质的影响,以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其脆度、色泽、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差异,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 为探究两次发酵技术对泡辣椒品质的影响,以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其脆度、色泽、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差异,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综合评价,明确泡辣椒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组成与呈味的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泡辣椒(新鲜、传统自然一次发酵30 d、两次发酵、传统自然一次发酵150 d)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05、0.17、0.24、0.18 g/100 g,两次发酵特色泡辣椒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且脆度保持较好,色泽鲜红。在4个样品中分别检测出13、15、16、15种氨基酸,呈味特性表现为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对泡辣椒风味的影响最大,TAV值为9.67~45.67。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8.584%,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信息,其中谷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对泡辣椒滋味影响程度最大,并由各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得到遵义特色泡辣椒综合得分最高。综合评价发现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相较于新鲜与传统自然一次发酵泡辣椒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品质更好,此为泡辣椒发酵技术的改进及泡辣椒风味的人工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发酵法 遵义特色泡辣椒 游离氨基酸 品质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