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水稻耐冷性与贵州省生产应用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其义 阮仁超 余显权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52,共3页
杂交水稻耐冷性强弱是贵州省中高海拔地区生产应用中高产稳产的主要制约因子。分析了杂交水稻耐冷性差异的原因及其生产应用中的有关问题 ;提出了选择耐冷性强的杂稻组合 ,在一定地区进行合理布局和搭配 ,是防止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免遭低... 杂交水稻耐冷性强弱是贵州省中高海拔地区生产应用中高产稳产的主要制约因子。分析了杂交水稻耐冷性差异的原因及其生产应用中的有关问题 ;提出了选择耐冷性强的杂稻组合 ,在一定地区进行合理布局和搭配 ,是防止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免遭低温冷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耐冷性 贵州 生产 应用 问题 对策 低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方水稻品种抗性研究——抗“两逆两病”种质的频度及其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戴继跃 曾令祥 张再兴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89年第1期9-14,共6页
根据1987年鉴定的2847份贵州地方水稻品种抗“两逆两病”性结果,从水平和垂直方向分析了抗性种质在全省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各种抗性种质频度,抗寒性材料居首位,达42.61%;抗旱性材料为34.53%;抗稻瘟病材料为18.50%,抗白叶枯病材料... 根据1987年鉴定的2847份贵州地方水稻品种抗“两逆两病”性结果,从水平和垂直方向分析了抗性种质在全省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各种抗性种质频度,抗寒性材料居首位,达42.61%;抗旱性材料为34.53%;抗稻瘟病材料为18.50%,抗白叶枯病材料为16.52%。同时发现,全省抗稻瘟病的种质频度,随纬度的增加和经度的东移而逐渐下降,抗寒性种质频度随海拔增高和热量条件降低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 水稻品种 抗源 抗性 成株期 芽期 地方稻种 病性 频度 分布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栽插模式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维佳 刘远坤 +4 位作者 罗德强 陈文强 余常水 程爱民 张明祥 《耕作与栽培》 2003年第3期20-20,50,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 :贵州水稻不同生态区插秧方式 ,海拔 70 0m以下 (低海拔 )稻区适宜采用宽行窄株方式栽插 ,海拔 90 0m以上 (中高海拔 )稻区宜采用宽窄行插秧方式。宽窄行穴距应在 13.3cm~ 2 0 .0cm ,穴距、窄行以 16 .7cm为宜 ,宽行距离... 试验结果表明 :贵州水稻不同生态区插秧方式 ,海拔 70 0m以下 (低海拔 )稻区适宜采用宽行窄株方式栽插 ,海拔 90 0m以上 (中高海拔 )稻区宜采用宽窄行插秧方式。宽窄行穴距应在 13.3cm~ 2 0 .0cm ,穴距、窄行以 16 .7cm为宜 ,宽行距离以水稻株高的三分之一容易获高产。本文还对不同海拔稻区的水稻高产栽培密度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杂交水稻 栽培模式 栽插模式 宽行窄株方式 栽培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在贵州两系杂交稻两优363栽培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严宗卜 《中国稻米》 2004年第5期37-38,共2页
2002年在贵州省凯里、独山和贵阳3个不同海拔生态地区,利用两系杂交香稻新组合两优363,进行了一组强化栽培试验。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在独山县用33cm×33cm稀植和14天短秧龄的条件下,两优363最高产量达9.3t/hm2,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10... 2002年在贵州省凯里、独山和贵阳3个不同海拔生态地区,利用两系杂交香稻新组合两优363,进行了一组强化栽培试验。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在独山县用33cm×33cm稀植和14天短秧龄的条件下,两优363最高产量达9.3t/hm2,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10.8%。在三个点,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处理的平均产量为7.64t/hm2,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14.37%。讨论了在贵州省发展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技术 贵州 两系杂交稻 两优3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辐射突变体的研究与利用 Ⅲ.突变体对赤霉素反应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蒋志谦 严宗卜 +2 位作者 朱速松 刘建昌 陈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4期1-4,共4页
对109个籼、粳、糯稻辐射矮杆突变体及其46个原种和对照进行赤霉素处理,表现为敏感与不敏感两种类型;有8个突变体经复测同雪河矮早一样均不敏感;有些非sd-1基因的突变体或矮秆品种对赤霉素亦反应敏感;同一矮杆基因在籼、粳不同类型品种... 对109个籼、粳、糯稻辐射矮杆突变体及其46个原种和对照进行赤霉素处理,表现为敏感与不敏感两种类型;有8个突变体经复测同雪河矮早一样均不敏感;有些非sd-1基因的突变体或矮秆品种对赤霉素亦反应敏感;同一矮杆基因在籼、粳不同类型品种中,对赤霉素反应不一样。从而说明:“具有sd-1基因的矮杆品种,其株高对赤霉素均反应敏感;而矮生基因与sd—1非等位的矮杆品种,其株高对赤霉素反应却不敏感”这一前人研究的论断值得商榷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辐射 突变型 赤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稻种资源苗期抗旱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光辉 张再兴 +3 位作者 曾令祥 代继跃 金桃叶 杨玉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89年第3期1-4,共4页
贵州稻种中具有较丰富的抗旱品种资源。在3911份地方品种中抗旱性达5级中抗以上的材料有1627份,占41.6%,其中1级抗旱性强的品种有493份,占12.61%。陆稻品种的抗旱性又强于水稻品种。在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50%时,国外品种,本... 贵州稻种中具有较丰富的抗旱品种资源。在3911份地方品种中抗旱性达5级中抗以上的材料有1627份,占41.6%,其中1级抗旱性强的品种有493份,占12.61%。陆稻品种的抗旱性又强于水稻品种。在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50%时,国外品种,本省选育品种的抗旱性强于水稻地方品种,但当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15%时,水稻地方品种对于干旱的忍耐性强于国外品种和本省选育品种。抗旱性强的品种,其受旱萎蔫复水后的成活率和离休24小时叶片的含水量都高,地方籼稻品种中的麻壳类型具有较强的抗旱性。抗旱性强的地方品种大多数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西部和西南部高海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性 地方品种 选育品种 国外品种 田间持水量 稻种资源 土壤含水量 贵州 西南部 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紫香稻紫色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8
7
作者 石帮志 孙灿慧 +1 位作者 陈丽平 扬正敏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9-30,共2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紫香稻的紫叶和黑米性状的遗传特性 。
关键词 遗传规律 应用 贵州 紫香稻 紫色性状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黑糯米种质资源性状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游俊梅 陈惠查 阮仁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8期3-4,76,共3页
以入编《中国稻种资源目录》的81份贵州地方黑糯米资源为材料,分别对其区域分布、类型、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和抗病、耐逆特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贵州黑糯米种质资源较为集中地分布... 以入编《中国稻种资源目录》的81份贵州地方黑糯米资源为材料,分别对其区域分布、类型、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和抗病、耐逆特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贵州黑糯米种质资源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黔南、黔东南两个地区,占样品总量的82.8%;其类型丰富,性状变异较大,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在水稻种质创新和特种米选育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糯米 种质资源 性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2136S的选育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宗洪 葛必庆 +3 位作者 向关伦 陈文强 刘远坤 倪克鱼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共3页
在低纬度、高海拔的贵阳自然低温条件下,按照广适应性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光温指标进行严格鉴选,成功地选育出了具有起点温度低(23.5℃),稳定不育期长和可育期自交结实率高的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2136S。本文报道了2136S的选育... 在低纬度、高海拔的贵阳自然低温条件下,按照广适应性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光温指标进行严格鉴选,成功地选育出了具有起点温度低(23.5℃),稳定不育期长和可育期自交结实率高的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2136S。本文报道了2136S的选育过程及其主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用核不育系 起点温度 籼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系多系1号的形态生育特征及其系列组合制种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勤智 张学兵 +2 位作者 向明 梁雄 王际凤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4年第5期12-14,共3页
恢复系多系1号及其系列组合抗稻瘟病。1993年在贵州省湄潭县对多系1号的形态生育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对其系列组合制种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恢复系 多系1号 杂交水稻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方稻种——芽期耐寒性与其原产地相关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戴继跃 张再兴 +2 位作者 曾令祥 金桃叶 邓光辉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8-41,共4页
贵州水稻芽期耐寒性种质高频密集区有5片18个县,高抗种质高频密集区有3片5个县。以西北部最稠密,耐寒性种质和高抗种质的频度与海拔和温度相互间呈显著性或极显著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约有30%左右的抗性种质分布上的差异是由环境因子... 贵州水稻芽期耐寒性种质高频密集区有5片18个县,高抗种质高频密集区有3片5个县。以西北部最稠密,耐寒性种质和高抗种质的频度与海拔和温度相互间呈显著性或极显著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约有30%左右的抗性种质分布上的差异是由环境因子波动而造成,在低热的局部地区,出现两频度与高寒地区相近的现象,是微地域在其分布上的反应。同时发现地方稻种对低温的抗耐能力。粳型品种强于籼型品种,水稻强于陆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芽期 耐寒性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菌致病力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维佳 曾令祥 +1 位作者 代继跃 谢海呈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1期21-24,共4页
作者从1978年分离保存的1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上,分别分离5~10个单孢菌,共计80个单孢菌株并分别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测定。结果表明:每个小种的单孢保存茵分化形成数个小种。在各个鉴别品种致病力变化的趋势为稳定>减弱>增强。不... 作者从1978年分离保存的1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上,分别分离5~10个单孢菌,共计80个单孢菌株并分别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测定。结果表明:每个小种的单孢保存茵分化形成数个小种。在各个鉴别品种致病力变化的趋势为稳定>减弱>增强。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变化差异较大,籼型小种的致病力较粳型小种容易减弱,且致病力的稳定性比粳型小种差。同时本文对稳定菌株的筛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保存菌种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籼新品种黔育417栽培技术研究 Ⅰ.不同生态区密度试验
13
作者 严宗卜 蒋志谦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6期17-20,共4页
在海拔360~1280米不同稻作生态地区5个试点以黔育417等3个品种(组合)进行栽插密度试验结果:各点综合平均亩产黔育417为492.9公斤,比杂交稻汕优63减产3.3%,早熟10天左右、比威优64增产1.0%,晚10天左右,产量差异不显著;黔育417适宜海拔... 在海拔360~1280米不同稻作生态地区5个试点以黔育417等3个品种(组合)进行栽插密度试验结果:各点综合平均亩产黔育417为492.9公斤,比杂交稻汕优63减产3.3%,早熟10天左右、比威优64增产1.0%,晚10天左右,产量差异不显著;黔育417适宜海拔880~1200米地区种植,而汕优63适宜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种植,威优64适宜海拔1200米以上的籼稻地区种植;黔育417在低热地区一般栽插密度以23×20(厘米),温凉地区以23×10(厘米)为宜,汕优63以23×17(厘米)为宜,而威优64以23×10(厘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黔育417 栽培 密度 生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中籼新品种黔育413的选育和成效
14
作者 左汝励 阮仁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89年第5期36-36,42,共2页
黔育413是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以“菲矮115”为母本,“5350-3-7”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产量高、米质较好、抗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中籼品种。1988年通过审定,全省推广面积已达10万亩以上。一、选育经过根据高产、优质、多抗的中籼育种目... 黔育413是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以“菲矮115”为母本,“5350-3-7”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产量高、米质较好、抗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中籼品种。1988年通过审定,全省推广面积已达10万亩以上。一、选育经过根据高产、优质、多抗的中籼育种目标,1980年以“菲矮115”为母本,“5350-3-7”作父本进行杂交。母本“菲矮115”来源于菲律宾,具有穗大粒大、丰产性较好、抗病性强、适应性较广的优点,但株型偏矮、抗寒性较弱,熟期偏晚;父本“5380-3-7”来源于籼粳杂交后代,表现株型紧凑、叶厚而色浓、熟期早、耐肥抗衰和抗寒性较强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新品种 黔育413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两优11的选育
15
作者 陈文强 黄宗洪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6-18,共3页
我所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结合我省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我省第一个两系法杂交水稻迟熟组合两优11。通过多年、多点,不同稻区的各种试验示范,两优11表现高产、稳产、抗病、质优、适应性广等优点。在产量、抗... 我所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结合我省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我省第一个两系法杂交水稻迟熟组合两优11。通过多年、多点,不同稻区的各种试验示范,两优11表现高产、稳产、抗病、质优、适应性广等优点。在产量、抗性、米质及适应性等方面均达全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先进水平。本文介绍了两优11的选育过程试验示范结果及主要特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两优11 选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光温反应特性和育性鉴定试验报告
16
作者 向关伦 倪克鱼 +2 位作者 熊元 黄宗洪 安金忠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5年第4期1-7,共7页
国内新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S系)1994年在贵阳采用12小时(短日)和15小时(长日)的不同光照处理以及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各不育系在不同光照处理下,其育性表达有以温度控制为主的温敏类型或温光类型和以日长控制为主的... 国内新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S系)1994年在贵阳采用12小时(短日)和15小时(长日)的不同光照处理以及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各不育系在不同光照处理下,其育性表达有以温度控制为主的温敏类型或温光类型和以日长控制为主的光敏类型或光温类型;分期播种经花粉检测和考查套袋自交不结实率表明:GD-2S、迟1356S和3NC1182S3个不育系分别有41天、30天和16天的基本稳定不育期,是很可贵的不育材料。低温敏型或低温光敏型S系较能适应低纬高原山区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用核不育系 光温反应特性 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籼稻不同生态区分期播种研究
17
作者 严宗卜 蒋志谦 +2 位作者 粟周卫 朱速松 刘建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5年第4期12-15,共4页
用3个不同熟期的优质籼稻银桂粘、金麻粘和金竹粘,以中早熟高产品种广二矮104为对照,在省内4个不同生态地区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银桂粘在海拔1100m以上温凉地区,中迟熟品种金麻粘和金竹粘在900m以下... 用3个不同熟期的优质籼稻银桂粘、金麻粘和金竹粘,以中早熟高产品种广二矮104为对照,在省内4个不同生态地区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银桂粘在海拔1100m以上温凉地区,中迟熟品种金麻粘和金竹粘在900m以下热量较好地区适期播种条件下,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品种的精米率受试点和播种期的影响较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受试点和播种期影响较大;不同的生态条件对不同品种影响不同;产量与稻米蛋白质含量成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分期播种 生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恢复系Uni2与明恢63生育特性和开花习性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宗桃 王际凤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92,共2页
对杂交水稻新恢复系 Uni2与明恢 6 3生育特性和开花习性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Uni2播始历期、主茎叶片数、有效积温分别为 119d ,17.6叶 ,10 94 .7℃。分别比明恢 6 3早 5 d ,少 0 .9叶和少 5 3.9℃。单株颖花数为 14 32 .2朵 ,比明... 对杂交水稻新恢复系 Uni2与明恢 6 3生育特性和开花习性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Uni2播始历期、主茎叶片数、有效积温分别为 119d ,17.6叶 ,10 94 .7℃。分别比明恢 6 3早 5 d ,少 0 .9叶和少 5 3.9℃。单株颖花数为 14 32 .2朵 ,比明恢 6 3多12 .1% ,抽穗速度略快于明恢 6 3。日开花高峰略早于明恢 6 3。并对汕优联合 2号制种花期安排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恢复系 Uni2品系 明恢63品系 生育特性 开花习性 杂交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杆籼稻与光壳稻杂交若干性状与亲本的相关性和配合力分析
19
作者 刘建昌 蒋志谦 严宗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6-28,共3页
用6个矮籼与9个光壳稻杂交配组35个组合,通过分析杂种F1代杂种优势与亲本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矮籼与光壳稻杂交F1代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组合间和性状间存在差异;杂种F1的生育期与中亲值显著正相关;有效稳与矮籼,光壳稻亲本均呈显著... 用6个矮籼与9个光壳稻杂交配组35个组合,通过分析杂种F1代杂种优势与亲本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矮籼与光壳稻杂交F1代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组合间和性状间存在差异;杂种F1的生育期与中亲值显著正相关;有效稳与矮籼,光壳稻亲本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中亲值也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光壳亲本和中亲值均呈显著正相关。配合力分析表明,矮籼80-66,85-1210及光壳稻中水15等是杂种优势利用的良好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籼 光壳稻 杂种优势 相关性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15”的无融合生殖检测及其在育种上利用的评价
20
作者 曾文华 倪克鱼 +1 位作者 向关伦 葛必庆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3年第6期6-10,共5页
本文概述了对“84—15”的无融合生殖特性所进行的遗传学验证结果及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以“84—15”为母本与带显性标记基因的材料杂交,F_1表现为父本性状,F_2相对性状显隐性分离比率与普通水稻品种的杂交结果一样。但“84... 本文概述了对“84—15”的无融合生殖特性所进行的遗传学验证结果及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以“84—15”为母本与带显性标记基因的材料杂交,F_1表现为父本性状,F_2相对性状显隐性分离比率与普通水稻品种的杂交结果一样。但“84—15”对籼稻具有一定的亲和性,且食味品质好,可作为育种利用的特别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育种 无融合生殖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