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紫苏原料对贵州黑山羊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洪莉平 李小冬 +8 位作者 于二汝 裴成江 尚以顺 骆金红 孙光 周云昊 李世歌 杨航 刘凤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4-226,共13页
试验旨在分析不同紫苏原料对贵州黑山羊淘汰母羊瘤胃发酵参数、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开发紫苏及其副产物作为饲料资源在黑山羊淘汰母羊育肥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选取32只年龄、体况相近的贵州黑山羊,随机分为1... 试验旨在分析不同紫苏原料对贵州黑山羊淘汰母羊瘤胃发酵参数、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开发紫苏及其副产物作为饲料资源在黑山羊淘汰母羊育肥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选取32只年龄、体况相近的贵州黑山羊,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饲喂不同全混合日粮颗粒饲料,分别为对照组(CK组)、紫苏秸秆组(S_(1)组)、紫苏饼粕组(S_(2)组)及紫苏种子组(S_(3)组),预试期14 d,试验期60 d,每30 d测定一次体重,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瘤胃液,用于测定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瘤胃发酵参数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果显示:添加不同紫苏组分处理都能显著增加淘汰母羊育肥前期(0~30 d)日增重(P<0.05),其中S_(3)组增重最大,其次为S_(2)和S_(1)组;而育肥后期各组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其次,S_(1)和S_(3)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样品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在各组间表现各不相同(P>0.05)。添加紫苏组分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乙酸含量(P<0.05),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在S_(2)、S_(3)和CK组中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S_(1)组中相应有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CK组(P<0.05)。氨态氮的含量在各组别间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瘤胃微生物区系发现,不同处理对瘤胃微生物种类没有显著影响,而反应相同微生物物种丰度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在S_(1)与S_(3)间表现不相同,其中Chao1指数差异显著(P=0.047),而ACE指数差异不显著(P=0.062)。OTU检出S_(1)组>S_(2)组>CK组>S_(3)组,从门水平分析各试验组优势菌群丰度,各试验组优势菌群主要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微生物,其中S_(2)和S_(3)组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度总和略高于CK组,S_(1)、S_(2)和S_(3)组中变形菌门的丰度均低于CK组;属水平分析各试验组优势菌群主要为普雷沃氏菌属、奎因氏菌属、琥珀酸弧菌属以及不可培养的瘤胃微生物菌属,其中S_(1)、S_(2)和S_(3)组中不可培养瘤胃微生物丰度高于CK组。其余微生物丰度在各试验组中各不相同。上述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紫苏组分能够不同程度改善淘汰母羊前期育肥效果,以添加紫苏籽效果最佳,其原因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清抗氧化能力、调节淘汰母羊对粗纤维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及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进而改善淘汰母羊的育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原料 黑山羊 淘汰母羊 瘤胃发酵 血清抗氧化活性 瘤胃微生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别杨树应答低氮胁迫的生理学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小冬 蔡璐 +2 位作者 张瑜 王茜 王小利 《森林工程》 2016年第6期24-29,33,共7页
杨树是林业研究领域的模式植物,其作为雌雄异株的代表植物之一,是研究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基因表达以及表观遗传等热门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氮吸收及同化的机理,尤其是在同一种植物的不同性别... 杨树是林业研究领域的模式植物,其作为雌雄异株的代表植物之一,是研究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基因表达以及表观遗传等热门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氮吸收及同化的机理,尤其是在同一种植物的不同性别中氮元素利用差异的机理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采用水培的方法对正常条件和低氮条件下雌雄杨树的碳氮含量、光合作用效率及其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氮条件下,植株碳含量增加,雌株比雄株对低氮更加敏感。总活性氧物质(ROS)含量在雌雄单株中没有显著差异,但活性氧清除酶,如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合成酶(GS)等,在雌株中的活性比雄株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雌株与雄株中没有显著差异,而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在雌雄单株间以及胁迫处理前后有显著差异,天门冬氨酸(Asp),丝氨酸(Ser),以及精氨酸(Arg)等含量在雄株中较高,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受低氮胁迫抑制,而蛋氨酸(Met)、亮氨酸(Leu)与络氨酸(Tyr)等的含量基本不受影响。本研究主要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了低氮胁迫条件下杨树雌株与雄株的生理学差异,并对雌株比雄株对低氮胁迫敏感可能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低氮胁迫 抗氧化酶活性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羊茅FaGST1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锡 赵德刚 +3 位作者 陈莹 吴佳海 袁暘暘 王小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14-1624,共11页
【目的】克隆高羊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FaGST1,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抗逆分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RACE从高羊茅黔草1号中克隆FaGS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植物融合表... 【目的】克隆高羊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FaGST1,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抗逆分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RACE从高羊茅黔草1号中克隆FaGS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植物融合表达载体pCAMBIA1300-FaGST1-GFP,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烟草叶片表皮细胞,观察FaGST1基因亚细胞定位情况,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高盐、高温、干旱及低氮胁迫处理下高羊茅叶片中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FaGST1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1003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81 bp,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约25.60 kD,理论等电点(pI)为5.58,亲水指数平均值-0.342,不稳定系数32.96,为稳定的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核。FaGST1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50.44%,β-转角占5.75%,无规则卷曲占30.54%,延伸链占13.27%。FaGST1蛋白的保守结构区域为含有G位点的N末端结构域和含有H位点的C末端结构域。FaGST1蛋白与黑麦草GST蛋白(AMY26594.1)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3%,其次是海滨雀稗GST蛋白(AMN87043.1),为91%,与玉米(ACG39365.1)和小米(KQK86785.1)GST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在80%以上,与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基本相符,即FaGST1蛋白与黑麦草、海滨雀稗、玉米和小米等禾本科植物GST蛋白亲缘关系较近。高羊茅FaGST1基因在干旱、高温、高盐胁迫和低氮胁迫处理下均出现抑制表达。【结论】FaGST1基因负向调控高羊茅逆境胁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生物信息学分析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GST基因改良菊苣新种质创制
4
作者 陈锡 陈莹 +5 位作者 刘晓霞 刘重阳 吴溪 姚文琴 赵德刚 王小利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36,共5页
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transferases,GSTs)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高羊茅叶片中克隆获得FaGST基因,对其进行酶切位点分析,设计酶切引物,通过BamHI和PstI双酶切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在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 1300-... 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transferases,GSTs)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高羊茅叶片中克隆获得FaGST基因,对其进行酶切位点分析,设计酶切引物,通过BamHI和PstI双酶切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在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 1300-35 S上,成功构建pCAMBIA 1300-35 S-FaGST过表达载体。将过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DH 5α)细胞,利用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菊苣,通过潮霉素(Hyp)进行筛选后获得阳性植株。经PCR鉴定呈阳性,结果表明,pCAMBIA 1300-35 S-FaGST过表达载体已成功导入菊苣中,获得转基因菊苣阳性苗9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该基因表达量明显提高。这将为下一步分析该基因的抗逆性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苣 FaGST 遗传转化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羊茅光合作用与激素信号对低氮胁迫的转录组响应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莹 王茜 +2 位作者 杨春燕 陈锡 王小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4,共9页
养分胁迫直接影响高羊茅的生长发育,为研究高羊茅对低氮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利用Illumina技术从高羊茅幼苗中获得了超过6000万个序列信息,拼接得到72666个unigenes并进行了分析。差异性分析显示,共检测到13112个响应低氮胁迫的基因,其中... 养分胁迫直接影响高羊茅的生长发育,为研究高羊茅对低氮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利用Illumina技术从高羊茅幼苗中获得了超过6000万个序列信息,拼接得到72666个unigenes并进行了分析。差异性分析显示,共检测到13112个响应低氮胁迫的基因,其中2346个上调基因,10766个下调基因。GO注释和KEGG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RNA转运、mRNA监测、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及胞吞作用通路中。在低氮胁迫下,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被显著抑制,特别是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这些基因的下调导致光合活性下降,有机质积累减少;植物激素相关基因大规模上调,表明氮信号与植物激素之间存在反馈调节。qRT-PCR分析表明,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低氮 转录组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羊茅逆境胁迫蛋白基因FaUSP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莹 陈锡 +1 位作者 王茜 王小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39,共8页
逆境胁迫蛋白(Universal stress protein,USP)参与干旱、高温、氮胁迫和高盐等多种逆境胁迫反应。为研究逆境胁迫蛋白USP在高羊茅中的表达模式,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高羊茅叶片中克隆USP基因,命名为FaUSP。结果表明,FaUSP全长为84... 逆境胁迫蛋白(Universal stress protein,USP)参与干旱、高温、氮胁迫和高盐等多种逆境胁迫反应。为研究逆境胁迫蛋白USP在高羊茅中的表达模式,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高羊茅叶片中克隆USP基因,命名为FaUSP。结果表明,FaUSP全长为844 bp,含501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66个氨基酸,具有USP家族典型的USPA结构域。经系统进化树分析,高羊茅FaUSP蛋白与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山羊草的USP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表明,高羊茅FaUSP受干旱、高温、氮胁迫及高盐胁迫的诱导表达上调,构建FaUSP超量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侵染法转化菊苣,干旱胁迫下过量表达FaUSP菊苣可溶性蛋白、GR、SOD、POD、CAT的合成显著高于野生型,表明FaUSP的超量表达可以增强菊苣的抗旱能力,推测该基因与抗旱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FaUSP 克隆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羊茅细胞色素FaP450基因克隆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达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莹 陈锡 +2 位作者 吴佳海 王茜 王小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09-1815,共7页
细胞色素P450属于一种含亚铁血红素单加氧酶的超基因家族,在植物多种代谢途径与防御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高羊茅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高羊茅叶片中克隆了细胞色素P450基因,命名为FaP... 细胞色素P450属于一种含亚铁血红素单加氧酶的超基因家族,在植物多种代谢途径与防御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高羊茅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高羊茅叶片中克隆了细胞色素P450基因,命名为FaP450。FaP450全长1 737 bp,含1 437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78个氨基酸,具有P450基因家族典型的P450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高羊茅FaP450与禾本科植物小麦、山羊草的P450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表明,高羊茅FaP450基因受干旱、高温、氮胁迫及盐胁迫的诱导表达上调,表明该基因与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相关。构建FaP450超量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侵染法转化拟南芥,对其进行低氮胁迫,发现低氮胁迫下FaP450基因过量表达植株的鲜重与根长显著高于野生型,表明FaP450基因的超量表达可以增强拟南芥对低氮的适应性。本研究为深入探索P450基因家族在牧草生长发育与抗逆功能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FaP450基因 克隆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养方式对黔北麻羊生产性能、肉质、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骆金红 代兴红 +5 位作者 刘凤丹 兰玉贤 李世歌 李小冬 陈祥 尚以顺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53-58,共6页
试验旨在系统研究黔北麻羊在不同饲养方式下的生产性能、肉质、免疫和抗氧化性能变化,以期为高产、优质、健康羊肉生产提供科学支撑。选取体重[(19.68±1.60)kg]相近、健康的黔北麻羊公羊26只,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3只。放... 试验旨在系统研究黔北麻羊在不同饲养方式下的生产性能、肉质、免疫和抗氧化性能变化,以期为高产、优质、健康羊肉生产提供科学支撑。选取体重[(19.68±1.60)kg]相近、健康的黔北麻羊公羊26只,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3只。放牧组采用传统放牧饲养,舍饲组饲喂全价颗粒饲料,预试期10 d,正试期18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选取3只羊进行屠宰,比较两组生产性能、肉质、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1)在生产性能方面,舍饲组较放牧组在试验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肉骨比、剪切力、熟肉率方面有更好的生产表现,但皮板更薄、眼肌面积更小、骨更轻、pH更高,其中两组间肉骨比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2)肉质营养成分方面,舍饲组与放牧组16种氨基酸中,甘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13种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蛋白质、脂肪、胆固醇含量放牧组均高于舍饲组,但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免疫和氧化性能方面,舍饲组免疫指标γ干扰素高于放牧组(P<0.05),溶菌酶低于放牧组(P<0.05),过氧化评估指标丙二醛(MDA)和4个抗氧化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黔北麻羊舍饲饲养产肉能力较放牧更强,饲养方式对肉质和抗氧化性能影响较小,但放牧饲养的免疫调节能力更好,建议舍饲时配套合适的室内(外)运动场,可以在提高产肉能力的同时保障机体免疫和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麻羊 饲养方式 生产性能 肉质 免疫和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白刺花苗期抗旱酶系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田方 陈锡 +2 位作者 钟理 李岩 王普昶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25-1634,共10页
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促进植物抗旱性机制。以盘江白刺花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摩西球囊霉、幼套球囊霉、根内球囊霉3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白刺花苗期抗旱酶系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综合分析评价AMF接种... 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促进植物抗旱性机制。以盘江白刺花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摩西球囊霉、幼套球囊霉、根内球囊霉3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白刺花苗期抗旱酶系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综合分析评价AMF接种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接种不同浓度AMF菌株对白刺花幼苗的抗旱性影响不同,当接种40%根内球囊霉菌,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接种40%幼套球囊霉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移换酶(GST)活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淀粉含量增加58.2%;接种40%摩西球囊霉菌时,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25.3%;接种20%根内球囊霉菌时,纤维素含量增加45.5%;当接种20%幼套球囊霉菌时,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白刺花抗旱指标淀粉、CAT、GST、POD和SOD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MDA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8个耐旱相关指标分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6.50%;结合隶属函数分析表明,3种AMF对白刺花幼苗的抗旱提升效果排序依次为:幼套球囊霉菌>根内球囊霉菌>摩西球囊霉菌,接种40%的幼套球囊霉菌时抗旱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白刺花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研发及AMF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F 干旱胁迫 白刺花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羊茅生物钟假应答因子FaPRR95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莹 王茜 +1 位作者 陈锡 王小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共9页
生物钟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响应周围环境变化。假应答因子家族Pseudo-Response Regulator(PRR)是生物钟的组成部分之一,能控制光周期开花反应,家族成员表达受昼夜节律控制。为研究生物钟假应答因子PRR95基因在高羊茅中的昼夜表达模... 生物钟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响应周围环境变化。假应答因子家族Pseudo-Response Regulator(PRR)是生物钟的组成部分之一,能控制光周期开花反应,家族成员表达受昼夜节律控制。为研究生物钟假应答因子PRR95基因在高羊茅中的昼夜表达模式,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高羊茅叶片中克隆PRR95基因并命名为FaPRR95。该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890 bp,含1854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617个氨基酸,定位于细胞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FaPRR95蛋白与禾本科山羊草、小麦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表明,FaPRR95基因在长日照与短日照下均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即使在连续光照/黑暗条件下,短期内还能维持一定的昼夜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PRR95 克隆 生物钟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反演的青藏高原1982年到2014年植被生长趋势分析
11
作者 王志伟 吴晓东 +7 位作者 岳广阳 赵林 王茜 南卓铜 秦彧 吴通华 史健宗 邹德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1-477,共7页
植被在陆地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众多研究集中于分析植被生长状况的动态变化。拥有大面积高海拔区域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其植被生长状况对全球变暖现象十分敏感。而由光谱的可见光红波段和近... 植被在陆地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众多研究集中于分析植被生长状况的动态变化。拥有大面积高海拔区域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其植被生长状况对全球变暖现象十分敏感。而由光谱的可见光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反演产生的NDVI,则是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最有效工具之一。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利用2000年到2014年的MODIS资料将GIMMS NDVI数据集从1982到2006年的时间序列扩展至2014年。相比已有的研究,因考虑了尺度变化引起的残差,NDVI扩展数据集的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可以为今后不同NDVI数据集耦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利用1982年到2014年的NDVI新数据集可以发现以下结果: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的生长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0.000 4yr^(-1),r^2=0.585 9,p<0.001),春、夏和秋季的增长率分别为0.000 5(r^2=0.295 4,p=0.001),0.000 3(r^2=0.105 3,p=0.065)和0.000 6(r^2=0.436 7,p<0.001)。因高原植被生长,促进该区域碳积累效应,故青藏高原植被在1982到2014年间是一个稳定的碳吸收区。结合高原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植被生长状况增长的原因,虽二者都具有增长趋势,不过生长季及春、夏和秋季的NDVI变化状况同温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各区域植被增长趋势同温度、降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青藏高原 NDVI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