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贵州韭菜红酸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1
作者 周罗娜 刘辉 +4 位作者 王梅 陆邦富 李俊 刘军林 陈中爱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2,共6页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酸汤和韭菜红酸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韭菜红酸汤样品的细菌菌群相对丰度高于红酸汤样品,多样性低于红酸汤样品;真菌菌群则相反。两种红酸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存...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酸汤和韭菜红酸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韭菜红酸汤样品的细菌菌群相对丰度高于红酸汤样品,多样性低于红酸汤样品;真菌菌群则相反。两种红酸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相对丰度上。从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8个细菌门、4个真菌门,从韭菜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18个细菌门、3个真菌门,优势细菌门(相对丰度>1%)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从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43个细菌属、25个真菌属,从韭菜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103个细菌属、18个真菌属,优势细菌属(相对丰度>1%)均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迟缓乳杆菌属(Lentilactobacill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小坂菌属(Kosakonia)、乳酪杆菌属(Lacticaseibacillus)、Lactiplantibacillus;优势真菌属均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糙缘腺革菌属(Amphinema)、毕赤酵母属(Pichia)、Ascomycota_gen_Incertae_sedis、Tetracladium、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红酸汤 韭菜红酸汤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梅 潘牧 +5 位作者 刘辉 龚一民 何方国 罗玉坤 高一 王辉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138,146,共6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预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定量模型。对5个品种138份新鲜红辣椒进行光谱采集,并将采集的光谱数据分别与水分含量和辣...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预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定量模型。对5个品种138份新鲜红辣椒进行光谱采集,并将采集的光谱数据分别与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检测值进行关联。结果表明,水分含量检验集、校正集、预测集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85、0.9886、0.9285,残留预测偏差(RPD)都在2以上,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性和准确度高;辣椒素含量模型相关系数r均大于0.8,RPD均大于2,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高。说明基于近红外光谱模型快速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新鲜红辣椒 水分含量 辣椒素含量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魔芋软腐病新病原土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terrigena)及其杀菌剂室内筛选
3
作者 罗林丽 刘思睿 +3 位作者 童安毕 赵兴丽 丁海兵 范士杰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777,共9页
【目的】明确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花魔芋种芋软腐病的病原菌及其有效杀菌剂种类,为魔芋软腐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从感病花魔芋种芋上分离、纯化致病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在花魔芋种芋上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 【目的】明确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花魔芋种芋软腐病的病原菌及其有效杀菌剂种类,为魔芋软腐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从感病花魔芋种芋上分离、纯化致病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在花魔芋种芋上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结合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抑菌圈法测定18%春雷霉素·松脂酸铜悬浮剂、25%溴菌腈微乳剂和0.3%四霉素水剂等10种杀菌剂对致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以筛选抑菌效果显著的杀菌剂。【结果】分离获得花魔芋种芋软腐病致病菌株Akst2-3,其生理生化特征与拉乌尔菌属的菌株一致,同源比对结果显示菌株Akst2-3与土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terrigena)JCM 1687同源性为99.79%,系统发育树表明其与土生拉乌尔菌位于同一分支,据此确定引起花魔芋种芋软腐病的菌株Akst2-3为土生拉乌尔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8%春雷霉素·松脂酸铜悬浮剂、80%乙蒜素乳油、25%溴菌腈微乳剂、0.3%四霉素水剂、5%大蒜素微乳剂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18%春雷霉素·松脂酸铜悬浮剂和80%乙蒜素乳油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EC50分别为0.5282、1.3023、1.6882、2.0886和13.8071 mg/L。【结论】土生拉乌尔菌R.terrigena是一种引起花魔芋种芋软腐病的新病原,18%春雷霉素·松脂酸铜悬浮剂和80%乙蒜素乳油可作为防治土生拉乌尔菌引起的魔芋软腐病首选药剂,25%溴菌腈微乳剂和0.3%四霉素水剂也可作备选药剂,为防止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建议生产上交替或混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魔芋 软腐病 土生拉乌尔菌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蝇与黑水虻对酒糟利用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郝倩倩 吴书东 +5 位作者 张昌容 国果 彭建 谭书萍 尚小丽 李博岩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28,共7页
【目的】探明家蝇和黑水虻对酒糟类有机废弃物饲料的适生性及降解特性,为今后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和利用家蝇和黑水虻进行酒糟类有机废弃物生物降解,进而为有效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家蝇和黑水虻为生物... 【目的】探明家蝇和黑水虻对酒糟类有机废弃物饲料的适生性及降解特性,为今后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和利用家蝇和黑水虻进行酒糟类有机废弃物生物降解,进而为有效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家蝇和黑水虻为生物转化器,分别研究不同配比酒糟饲料[T_(0)(CK):纯麦麸;T_(1):25%酒糟;T_(2):50%酒糟;T_(3):75%酒糟;T_(4):纯酒糟]对家蝇和黑水虻的生物学特征等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研究酒糟空白组(CK_(2))、自然发酵组(ZF)、家蝇幼虫取食组(MD)和黑水虻幼虫取食组(HI)4种处理条件下各组酒糟一般营养成分和木质纤维素的含量变化,综合分析筛选较优的酒糟降解利用方法。【结果】随酒糟含量增加,家蝇和黑水虻2种昆虫的虫态体重、体长、化蛹率、羽化率和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T_(4)较T_(0)均差异显著,其中,T_(3)和T_(4)家蝇的存活率分别为79.26%和30.92%,黑水虻则分别为78.99%和65.06%;HI的酒糟总糖含量(13.2%)和粗蛋白质含量(13.1%)较MD更低(总糖和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1.2%和16.2%)。MD、HI与ZF和CK_(2)相比,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MD整体木质纤维素降解率为24.01%,HI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4.34%。【结论】家蝇和黑水虻能够通过有效降解酒糟中的木质纤维素和利用一般营养成分进行较好生长发育,整体而言,黑水虻较家蝇更易在酒糟中进行饲养,且对酒糟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效果更优,该研究结果为今后更好地利用资源昆虫产业化降解酒糟类农业有机废弃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蝇 黑水虻 农业资源昆虫 酒糟类有机废弃物 生物降解 木质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育种技术在油菜育种材料创新上的应用研究 Ⅰ.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的诱导发生 被引量:11
5
作者 饶勇 徐涵 +3 位作者 毛堂芬 李超 陈静 肖华贵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67,共2页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 ,对 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 (品种 )组合的 F1 代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 2月底 ,当供体植株的第一朵花开时 ,取长度在 2 .5~ 3.5 mm的花蕾通过离心分离出小孢子 ,并在 NL N13液体培养基中浅层培养诱导胚状体产生 ,培...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 ,对 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 (品种 )组合的 F1 代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 2月底 ,当供体植株的第一朵花开时 ,取长度在 2 .5~ 3.5 mm的花蕾通过离心分离出小孢子 ,并在 NL N13液体培养基中浅层培养诱导胚状体产生 ,培养 30天左右 ,可见到多种类型的胚状体产生。其中 ,黔杂991、黔杂 2 71和黔杂 18分别诱导出了 30个、12个和 2个胚状体 ,其余组合未能产生胚状体。表明 :不同基因型材料 ,不同培养密度和不同生理状态 ,其小孢子胚状体产生的频率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单倍体育种技术 种质创新 游离小孢子 胚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果蝇防治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左锐 李德友 +3 位作者 熊元 陈传庆 袁洁 解诗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6期61-62,共2页
2004年在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杨梅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 Meigen)进行防治新技术示范。结果表明,5月中下旬对果园除草后随即喷施18%辛·氯微乳剂,防效达81.82%。6月上中旬用1.82%胺·氯菊酯重烟剂喷烟防治,在药后... 2004年在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杨梅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 Meigen)进行防治新技术示范。结果表明,5月中下旬对果园除草后随即喷施18%辛·氯微乳剂,防效达81.82%。6月上中旬用1.82%胺·氯菊酯重烟剂喷烟防治,在药后24h时对果蝇成虫的防效达90.00%~80.00%,48h时防效81.82%~61.54%;对幼虫的控制效果:鲜果为87.64%~85.71%,落地果为85.94%~58.97%。药后48h,果实农药残留符合产品安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果蝇 防治 新技术 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魔芋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曾昭初 高翔 +1 位作者 罗鸿源 舒玲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1期28-31,共4页
用白魔芋(Amorphophalusalbus)接种,获得最佳外植体为底心块,用不同激素调配,筛选出最佳促愈培养基为:诱愈M4,球状体M1(1)、小芽M8(2)或M5、壮芽M6、生根M13(1);培养组培苗的有效途径... 用白魔芋(Amorphophalusalbus)接种,获得最佳外植体为底心块,用不同激素调配,筛选出最佳促愈培养基为:诱愈M4,球状体M1(1)、小芽M8(2)或M5、壮芽M6、生根M13(1);培养组培苗的有效途径可以是:外植体→促愈→球状体→小芽→大芽→生根。假植苗培养以两步到位法、置于蛭石与珍珠岩上、下层装袋培养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魔芋 外植体 组织培养 激素调配 假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今转基因再生植物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沈孝善 黄萍 +1 位作者 李裕荣 董颖苹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6期58-64,共7页
随着转基因植物研究的发展,转基因再生植物的名单越来越长,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获得或不可能获得的、奇特的转基因再生植物被创造出来。转基因再生植物研究的迅速发展不仅展现了植物基因工程的成就,而且也展现了转基因再生植物的使用价值,... 随着转基因植物研究的发展,转基因再生植物的名单越来越长,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获得或不可能获得的、奇特的转基因再生植物被创造出来。转基因再生植物研究的迅速发展不仅展现了植物基因工程的成就,而且也展现了转基因再生植物的使用价值,因此,转基因再生植物不仅引起有关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再生植物 转基因技术 标记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6年贵州省甘薯新品种(系)区域试验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云 杨航 +2 位作者 李晓慧 孙拥军 杨雄碧 《中国种业》 2017年第11期55-57,共3页
以福7-6和铜薯2号作为对照品种,对5个贵州新品种(系)甘薯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F10-4、Q19-5和黔紫003产量均高于主要对照品种铜薯2号,其中F10-4与对照差异极显著,Q19-5和黔紫003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叶菜型甘薯品种黔菜1号产量... 以福7-6和铜薯2号作为对照品种,对5个贵州新品种(系)甘薯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F10-4、Q19-5和黔紫003产量均高于主要对照品种铜薯2号,其中F10-4与对照差异极显著,Q19-5和黔紫003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叶菜型甘薯品种黔菜1号产量显著高于主要对照品种福7-6;黔薯721产量偏低,但其薯型较好,商品薯率高。5个参试品种各有特色,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贵州 新品种 区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云南木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茶炭疽病的防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5 位作者 朱秀英 郑周洲 刘思睿 周罗娜 潘雪珍 宋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638,共12页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获得发酵液,比较其对茶炭疽病的抑菌活性、离体叶片和盆栽茶树叶片防效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T.yunnanens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马铃薯200 g·L^(-1)、甘露醇18.85 g·L^(-1)、酵母浸膏4.73 g·L^(-1)、装液量372.60 mL·L^(-1)、培养温度25℃、pH 6.6、12L∶12D。10%的发酵液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达92.61%,对感染茶炭疽病的离体茶树叶片与盆栽茶树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3.71%与68.95%,均显著高于哈茨木霉菌(T.harzianum)可湿性粉剂与多菌灵的防效。同时,10%发酵液处理后的茶树幼苗根长提升69.16%,根鲜重提升215.70%,株高增加42.13%,地上部鲜重增加212.11%。表明T.yunnanense发酵液兼具抗菌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为T.yunnanense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木霉菌 茶炭疽病 发酵液 响应面 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黔芋8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尹旺 童安毕 +5 位作者 李飞 冯文豪 陈恩发 何天久 卢扬 雷尊国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2-135,共4页
黔芋8号是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为促进黔芋8号在贵州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推广,2017—2018年在威宁及贵阳2点对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芋8号高产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 黔芋8号是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为促进黔芋8号在贵州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推广,2017—2018年在威宁及贵阳2点对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芋8号高产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最佳施肥量为750kg/hm2复合肥(15∶15∶15)和1 500kg/hm2有机肥配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芋8号 施肥量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分子标记的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林丽 孟泽洪 +4 位作者 李帅 赵兴丽 周罗娜 贺圣凌 周玉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84-1692,共9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0、DnaSP 5.10、Arlequin 3.5.2.2和Network 2.0等软件对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分析时,分别检测到11种和9种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分别为0.609和0.633;总体遗传固定指数(FST)分别为0.11902和0.09052,基因流(Nm)分别为2.00和2.51,表明贵州省茶棍蓟马各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状树分析均无明显分支;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茶棍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的中性检验Fu’s Fs不显著(P>0.05),且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说明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或处于临界状态。【结论】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虽然尚未形成明显的种群扩张,但可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将茶棍蓟马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棍蓟马 mtDNA COⅠ基因 mtDNA COⅡ基因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茶树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土壤有益微生物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兴丽 卢声洁 +3 位作者 贺圣凌 罗林丽 周罗娜 周玉锋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603,共7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法调查4个品种茶树炭疽病的发病情况,通过相似性分析初步探讨茶树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及含量与其抗病性的关系。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黄金芽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低,中茶108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高;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样品共检测到10个门类的细菌,主要的优势菌门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20.13%~36.6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0.52%~32.2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01%~21.06%)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2%~17.84%);4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出放线菌,但其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中茶108根际土壤细菌中放线菌所占比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中茶108与黄金芽群落结构差异最大;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含有的有益微生物包括短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spp.)、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 spp.)、Gaiellales spp.、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以及Nitrosomonadaceae spp.。其中,黄金茶与黄金芽根际土壤5种有益微生物含量均高于中茶108和白叶一号;田间调查结果发现,黄金芽与黄金茶的发病情况比中茶108和白叶一号严重,表明茶树抗病性与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关联,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茶树的抗病性,有益微生物菌群所占比率与发病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优势菌群 多样性 有益微生物 炭疽病 抗病性 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苗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向青云 蔡永强 +2 位作者 王祖泽 陈家龙 毛堂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6期61-63,共3页
采用组织培养、切块、嫁接和扦插 4种繁殖方法 ,繁育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苗。结果表明 ,组织培养、切块繁殖两种方法较其它方法繁殖系数高 ,但后代植株弱小 ,培育成标准种苗所需周期较长 ;嫁接繁殖抽生掌片数量及质量不佳 ;扦插繁殖简单... 采用组织培养、切块、嫁接和扦插 4种繁殖方法 ,繁育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苗。结果表明 ,组织培养、切块繁殖两种方法较其它方法繁殖系数高 ,但后代植株弱小 ,培育成标准种苗所需周期较长 ;嫁接繁殖抽生掌片数量及质量不佳 ;扦插繁殖简单易行 ,生产周期短 ,相对成本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 种苗繁殖 组织培养 切块 育成 繁殖系数 繁育 相对成本 生产周期 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酵素的贮藏稳定性及货架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恒 范柳萍 +1 位作者 张涛 潘牧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该研究采用克鲁弗毕赤酵母菌(Pichia kluyveri)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共发酵制备复合酵素,旨在研究其产品经巴氏杀菌处理后的贮藏稳定性,并建立一个可靠的货架期预测模型。该实验将杀菌后的复合酵素分别放置在4... 该研究采用克鲁弗毕赤酵母菌(Pichia kluyveri)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共发酵制备复合酵素,旨在研究其产品经巴氏杀菌处理后的贮藏稳定性,并建立一个可靠的货架期预测模型。该实验将杀菌后的复合酵素分别放置在4、25、37℃恒温贮藏,测定了复合酵素的感官品质、理化性质和活性成分在贮藏期间的变化。此外,根据Arrhenius方程和零级动力学反应建立了该复合酵素的货架期模型,通过此模型对复合酵素的货架期进行预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4℃贮藏的复合酵素pH和总酸变化幅度最小,表现出最高的稳定性,且贮藏56 d后pH值为3.41。抗坏血酸在贮藏过程中分别降低了33.10%、52.11%和77.93%,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抗坏血酸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色差ΔE和感官评分在4℃劣变速度最慢。根据建立的货架期模型,预测该复合酵素在常温下的货架期为184 d。在不同温度下(10、20、25℃)对该货架期模型进行验证,相对误差均在5%以下。因此,此货架期模型较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酵素 贮藏 感官品质 理化性质 活性成分 货架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贵州省甘薯新品系多点鉴定试验分析
16
作者 袁华杨 李云 +4 位作者 李晓慧 包明园 杨航 何锐杰 李丽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4期235-238,共4页
为筛选适合在贵州省生产应用的新品系(种),以及进一步推广应用新品系(种),对选育的新品系在贵州省不同地区进行连续两年的多点鉴定。结果表明,与对照1、2(徐薯22、宁紫薯1号)相比,10个品种均增产,其中淀粉兼食用型品种3个,鲜食甘薯7个(... 为筛选适合在贵州省生产应用的新品系(种),以及进一步推广应用新品系(种),对选育的新品系在贵州省不同地区进行连续两年的多点鉴定。结果表明,与对照1、2(徐薯22、宁紫薯1号)相比,10个品种均增产,其中淀粉兼食用型品种3个,鲜食甘薯7个(红心甘薯4个、紫心甘薯2个、黄心甘薯1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新品系 多点鉴定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魔芋草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恩发 王启富 +1 位作者 曾宪浩 丁海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3期105-105,109,共2页
魔芋是贵州省的特色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魔芋产业的发展,草害问题日渐突出,现已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本文分析了贵州省魔芋草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魔芋种植的特殊性、地理气候特点以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结合生产实际,概括总结了... 魔芋是贵州省的特色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魔芋产业的发展,草害问题日渐突出,现已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本文分析了贵州省魔芋草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魔芋种植的特殊性、地理气候特点以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结合生产实际,概括总结了草害防控的主要措施,包括农业生态措施控草、物理控草及化学控草,以期为魔芋种植者合理控制草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草害 发生原因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双选模式研究型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启富 《南方农机》 2019年第17期175-175,共1页
近年来,各高校农学专业逐渐重视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进从而实现“双选模式”教学。同时,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当中,还对研究型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双... 近年来,各高校农学专业逐渐重视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进从而实现“双选模式”教学。同时,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当中,还对研究型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双选模式”研究型教学方式在这课程中的应用具有不错的效果。为此,本文对双选模式研究型教学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应用以及其成效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实验 双选模式研究型教学 农植物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种薯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病害防控效果的研究
19
作者 张青江 陈恩发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2期98-100,共3页
为降低马铃薯种薯薯块感病、腐烂情况,提高马铃薯苗后健壮程度,降低苗后病害发生情况,在平坝区马铃薯基地开展种薯包衣拌种试验,通过不同包衣拌种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出苗情况、对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控作用。结果显示,马铃薯早疫病发生... 为降低马铃薯种薯薯块感病、腐烂情况,提高马铃薯苗后健壮程度,降低苗后病害发生情况,在平坝区马铃薯基地开展种薯包衣拌种试验,通过不同包衣拌种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出苗情况、对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控作用。结果显示,马铃薯早疫病发生情况较为严重,其他主要病害未发生或少许发生,在产量上,中生菌素+甲基硫菌灵+过磷酸钙拌种较对照增产29.63%,差异显著,中生菌素+甲基硫菌灵+滑石粉拌种产量次之,较对照增产19.48%。因此,中生菌素+甲基硫菌灵+过磷酸钙拌种是可供本地区冬作马铃薯种薯拌种使用的一种种薯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薯处理 病害防控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炭疽病拮抗木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
20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3 位作者 周罗娜 陈恩发 罗可 刘思睿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7-768,共12页
【目的】探明茶树根际土壤中茶炭疽病生防木霉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为生防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绿色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 【目的】探明茶树根际土壤中茶炭疽病生防木霉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为生防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绿色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具有显著效果的拮抗木霉菌;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ITS、Tef1-α双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和关键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分别对筛选出的拮抗木霉菌进行形态学、系统发育树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9株木霉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其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均在70%以上,其中,菌株F2的抑菌率最高,达83.68%。菌落形态观察与ITS、Tef1-α双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表明,菌株F2与云南木霉菌(Trichoderma yunnanense)聚为一枝,相似率达91%,因此将F2鉴定为T.yunnanense。该木霉菌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24 h和48 h的菌落直径及7 d的产孢量均最高,分别为3.73 cm、7.83 cm和24.02×10^(8)个孢子/mL。其最佳培养条件:PDA培养基以蔗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酸碱度(pH)为6.0;温度为25℃,光照时间为光/暗(12 h/12 h)交替培养。在各最佳单因素培养条件下,其7 d产孢量分别达17.95×10^(8)个/mL(碳源)、18.63×10^(8)个/mL(氮源)、18.69×10^(8)个/mL(pH)、21.26×10^(8)个/mL(温度)和19.84×10^(8)个/mL(光照时间)。相较于另一株抑菌效果较差的木霉菌株D6,F2菌株的嗜铁素含量、吲哚乙酸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显著升高87.28%、27.82%和10.71%,但几丁质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相比,病原菌的丙二醛(MDA)含量上升4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58.08%、80.06%、51.50%、43.87%和63.63%。感病茶树经木霉菌发酵液处理,茶青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5.92%,茶炭疽病田间防效达68.55%,表明云南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对茶叶产量和抗病性有显著提升作用。【结论】筛选获得对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云南木霉菌,其可以通过释放嗜铁素和IA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而起到免疫诱抗作用;也可以通过提高纤维素酶活性,破坏茶炭疽病原菌细胞壁,进而损坏病原菌的抗氧化保护系统,最终抑制病原菌生长。本研究结果为云南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炭疽病 山茶刺盘孢菌 云南木霉菌 生物学特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