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
55
1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4 位作者
陈忠明
于俊伟
帅士章
龙先菊
付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贵州此次持续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南支系统偏弱及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的环流条件下。在干旱期间,贵州西部地区气温为正距平,降水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38%~73%,气候干湿指数<0.6;东部地区气温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为负距平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距平,降水基本上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60%~81%,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气候干湿指数>1.0外,其余月份均<0.6。总体上,贵州西部地区的旱情较东部地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干旱特征
气候干湿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8年贵州罕见凝冻灾害的成因分析与防御对策
被引量:
2
2
作者
黄天福
刘鹏
+1 位作者
袁辉
康安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873-9876,共4页
[目的]探讨2008年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方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冻雨、冰冻、道路结冰、地表0℃线范围的变化情况,对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
[目的]探讨2008年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方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冻雨、冰冻、道路结冰、地表0℃线范围的变化情况,对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并对其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在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在贵州上空交汇造成了持续性降水发生的。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南支西风波动活跃,静止锋锋区强度大,并长时间维持;低空850 hPa切变线在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处维持摆动,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我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贵州出现长时间的降水;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冻雨、冰冻天气造成长时间的道路封冻和电线结冰,灾情严重;地表温度0℃线长时间覆盖全省高寒山区,地面结冰难以融化,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长时间影响贵州。[结论]该研究为该类灾害天气的防灾减灾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冻灾害
成因分析
灾害防御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
34
3
作者
池再香
白慧
+2 位作者
黄红
龚雪芹
牛俊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6-183,共8页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且特别有利的地形的强化作用,造成黔东南暴雨的落区不同。根据暴雨的不同落区,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西部型暴雨、南部型暴雨、中部型暴雨、东部型暴雨。但中、南部型暴雨还有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配合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黔东南地区
西南气流
夏季
局地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
55
1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陈忠明
于俊伟
帅士章
龙先菊
付琼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台
贵州省
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
气象
科技服务中心
贵州省
气象
局
贵州省
气候中心
贵州省
黔东南州
气象
局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气象
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基金
贵州省气象局气象科技开放研究基金项目(黔气科合KF[2008]16)
省地科技合作协议马铃薯专项项目(52020-2009-01-01)
+1 种基金
六盘水市科技局社会攻关项目(52020-2009-08-04)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1]2148号)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贵州此次持续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南支系统偏弱及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的环流条件下。在干旱期间,贵州西部地区气温为正距平,降水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38%~73%,气候干湿指数<0.6;东部地区气温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为负距平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距平,降水基本上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60%~81%,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气候干湿指数>1.0外,其余月份均<0.6。总体上,贵州西部地区的旱情较东部地区严重。
关键词
贵州
干旱特征
气候干湿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Keywords
Guizhou Province Drought feature Climate dry-wet index 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分类号
P426.61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8年贵州罕见凝冻灾害的成因分析与防御对策
被引量:
2
2
作者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康安娜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台
六盘水
师范学院图书馆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873-9876,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2008年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方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冻雨、冰冻、道路结冰、地表0℃线范围的变化情况,对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并对其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在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在贵州上空交汇造成了持续性降水发生的。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南支西风波动活跃,静止锋锋区强度大,并长时间维持;低空850 hPa切变线在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处维持摆动,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我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贵州出现长时间的降水;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冻雨、冰冻天气造成长时间的道路封冻和电线结冰,灾情严重;地表温度0℃线长时间覆盖全省高寒山区,地面结冰难以融化,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长时间影响贵州。[结论]该研究为该类灾害天气的防灾减灾积累经验。
关键词
凝冻灾害
成因分析
灾害防御
贵州
Keywords
Frozen disaster
Formation reason analysis
Disaster defense
Guizhou
分类号
S42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
34
3
作者
池再香
白慧
黄红
龚雪芹
牛俊玫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台
贵州省
黔东南州
气象台
贵州省
气象
局
山西省阳泉市
气象
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6-183,共8页
文摘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且特别有利的地形的强化作用,造成黔东南暴雨的落区不同。根据暴雨的不同落区,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西部型暴雨、南部型暴雨、中部型暴雨、东部型暴雨。但中、南部型暴雨还有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配合产生。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黔东南地区
西南气流
夏季
局地暴雨
Keywords
WPSTH
Southeast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air flow
Summer
I.ocal rainstorm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池再香
杜正静
陈忠明
于俊伟
帅士章
龙先菊
付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08年贵州罕见凝冻灾害的成因分析与防御对策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康安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
池再香
白慧
黄红
龚雪芹
牛俊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