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1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4 位作者 陈忠明 于俊伟 帅士章 龙先菊 付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贵州此次持续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南支系统偏弱及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的环流条件下。在干旱期间,贵州西部地区气温为正距平,降水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38%~73%,气候干湿指数<0.6;东部地区气温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为负距平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距平,降水基本上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60%~81%,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气候干湿指数>1.0外,其余月份均<0.6。总体上,贵州西部地区的旱情较东部地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干旱特征 气候干湿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贵州罕见凝冻灾害的成因分析与防御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天福 刘鹏 +1 位作者 袁辉 康安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873-9876,共4页
[目的]探讨2008年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方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冻雨、冰冻、道路结冰、地表0℃线范围的变化情况,对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 [目的]探讨2008年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方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冻雨、冰冻、道路结冰、地表0℃线范围的变化情况,对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并对其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在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在贵州上空交汇造成了持续性降水发生的。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南支西风波动活跃,静止锋锋区强度大,并长时间维持;低空850 hPa切变线在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处维持摆动,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我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贵州出现长时间的降水;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冻雨、冰冻天气造成长时间的道路封冻和电线结冰,灾情严重;地表温度0℃线长时间覆盖全省高寒山区,地面结冰难以融化,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长时间影响贵州。[结论]该研究为该类灾害天气的防灾减灾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冻灾害 成因分析 灾害防御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34
3
作者 池再香 白慧 +2 位作者 黄红 龚雪芹 牛俊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6-183,共8页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且特别有利的地形的强化作用,造成黔东南暴雨的落区不同。根据暴雨的不同落区,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西部型暴雨、南部型暴雨、中部型暴雨、东部型暴雨。但中、南部型暴雨还有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配合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黔东南地区 西南气流 夏季 局地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