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产钩藤茎、叶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扬 张妮 +2 位作者 罗俊 王苗苗 潘卫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61-1069,共9页
钩藤富含生物碱类成分且资源丰富,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等作用。为明确钩藤茎、叶的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对人... 钩藤富含生物碱类成分且资源丰富,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等作用。为明确钩藤茎、叶的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HEL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从钩藤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东莨宕素(2),异去氢钩藤碱(3),去氢钩藤碱(4),Vallesiachotamine(5),异钩藤碱(6),钩藤碱(7)。从钩藤叶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八烷醇(8),β-谷甾醇(9),三十烷酸(10),2-methyl-5,7-dihydroxy-chromone-7-O-β-D-glucopyranoside(11),齐墩果酸(12),槲皮素(13),常春藤苷元(14),山柰酚(15),(6R,9R)-9-hydroxymegastigman-4-en-3-one(16),熊果酸(17),表儿茶素(18),大黄素甲醚(19)。结果表明:(1)化合物3、5对HEL细胞有抑制作用,IC 50值分别为17.96、73.01μg·mL^(-1);化合物5对K562细胞有抑制作用,IC 50值为16.45μg·mL^(-1),表明钩藤茎化学成分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2)化合物1,8,10,16均为首次从钩藤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可为钩藤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 化学成分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刺花花蕾化学成分及其抑制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邱天雯 张东东 +5 位作者 施银仙 龙美芝 李建文 王跃虎 杨雪飞 易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0-988,共9页
本研究对民间广泛食用的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 Skeels)花蕾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分析。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白刺花花蕾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学手段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9α... 本研究对民间广泛食用的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 Skeels)花蕾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分析。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白刺花花蕾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学手段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9α,14β-二羟基苦参碱(1)、槐胺碱(2)、9α-羟基槐胺碱(3)、7α-羟基槐胺碱(4)、槐果碱(5)、9α-羟基槐果碱(6)、苦参碱(7)、9α-羟基苦参碱(8)、13α-羟基苦参碱(9)、9α-羟基-7,11-脱氢苦参碱(10)、槐定碱(11)、白羽扇豆碱(12)、14α-羟基白羽扇豆碱(13)、3,4-二甲氧基苯甲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2-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和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生物碱,化合物3、4、8~10和12~16共11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花部位中获得。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及苦参碱(7)对丁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1%和35%。研究解析了民间食用白刺花花蕾的部分物质基础,明确了其抑制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化合物,为白刺花的天然产物开发提供了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白刺花 生物碱 苦参碱 丁酰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叶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马秋 王照国 +1 位作者 杨雪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61-2065,共5页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一种入侵植物,已对入侵地的健康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方法,研究薇甘菊叶的化学成分,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十三烷酸甲酯(1)、(Z)-6-十九碳烯酸(2)、植酸棕榈酸酯(3)、...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一种入侵植物,已对入侵地的健康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方法,研究薇甘菊叶的化学成分,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十三烷酸甲酯(1)、(Z)-6-十九碳烯酸(2)、植酸棕榈酸酯(3)、十六烷酸(4)、α-生育酚醌(5)、黑麦草内酯(6)、豆甾醇(7)、薇甘菊内酯(8)和二氢薇甘菊内酯(9),其中1~6均为首次从薇甘菊中分离得到。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对化合物1~9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8和9对所测受试菌都有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均为5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抑菌活性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植物精油抑菌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秋 章勇 +6 位作者 王照国 段炼 宋俊蓉 刘务玲 王春林 杨华 李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1-167,共7页
从植物精油中寻找新型抑菌剂是植物化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试验提取了丁香、八角、孜然、薄荷和生姜5种药食兼用植物的精油,采用抑制菌丝生长法和96孔板法测试了5种精油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5种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5种植物精油对测... 从植物精油中寻找新型抑菌剂是植物化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试验提取了丁香、八角、孜然、薄荷和生姜5种药食兼用植物的精油,采用抑制菌丝生长法和96孔板法测试了5种精油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5种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5种植物精油对测试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丁香的抑制作用最强,对梨黑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IC 50为93.44 mg/L;5种植物精油对测试细菌的抑菌作用较弱,孜然和生姜精油对青枯菌的抑制最强,最小抑菌浓度(MIC)也仅为125 mg/L。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各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八角主要成分为茴香脑(53.16%),薄荷主要成分为长叶薄荷酮(15.85%),丁香主要成分为丁子香酚(82.68%),生姜主要成分为香叶醛(16.80%),孜然主要成分为茴香甲醛(46.06%)。本研究结果表明丁香具有开发为新型植物源抑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抑菌活性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源活性产物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左明星 许言超 王立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15-2023,共9页
海洋微生物因其独特的生境和代谢途径,能够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成为新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源泉,并在新药物开发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微生物来源的活性产物产量普遍较低,需... 海洋微生物因其独特的生境和代谢途径,能够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成为新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源泉,并在新药物开发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微生物来源的活性产物产量普遍较低,需要通过发酵优化提高其产量,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物质基础。因此,本文根据化学分类介绍了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活性化合物及其发酵条件优化,以期为其他海洋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活性代谢产物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化螟对薄荷精油化学成分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6
作者 杨雪 胡阳 +5 位作者 王梓懿 王照国 余帅 安正斌 夏宇 李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3期98-104,共7页
【目的】探究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g).精油中可影响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触角电位反应的化学物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精油,称重法测试薄荷精油对二化螟幼虫取食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 【目的】探究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g).精油中可影响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触角电位反应的化学物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精油,称重法测试薄荷精油对二化螟幼虫取食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分析薄荷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对二化螟成虫的电位反应。【结果】薄荷精油对二化螟幼虫具有显著的引诱取食作用,当浓度为0.15625 mg/mL时,取食率为123.01%。GC-MS结果分析从薄荷精油中共检测出27个化合物,化合物含量占总含量的81.965%,含量最多的为长叶薄荷酮,为15.854%。GC-EAD测定结果表明,雌虫对薄荷精油中的12种化合物作出反应,长叶薄荷酮的反应最为强烈;雄虫对薄荷精油中的10种化合物有反应,丁子香酚对二化螟雄虫的影响最为强烈。【结论】薄荷精油中的长叶薄荷酮和丁子香酚可能是影响二化螟幼虫取食行为的主要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精油 成分分析 二化螟 取食行为 气相色谱-触角电位反应 水蒸气蒸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植物精油对黑腹果蝇驱避/引诱活性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雪 王照国 +3 位作者 余帅 赵江林 潘卫东 李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0-195,212,共7页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为害多种水果,化学农药对其防控效果较差,从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中寻找可有效驱避或引诱黑腹果蝇的化合物是防控黑腹果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试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为害多种水果,化学农药对其防控效果较差,从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中寻找可有效驱避或引诱黑腹果蝇的化合物是防控黑腹果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试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艾蒿Artemisia argyi、蕺菜Houttuynia cordata、万寿菊Tagetes erecta等7种植物的精油,并测定了这些精油对黑腹果蝇的驱避及引诱活性。结果表明:青蒿精油的驱避活性最好,浓度为500 mg/L时驱避率为88.58%;其次为花椒和艾蒿精油,浓度为500 mg/L时驱避率分别为73.33%和68.58%。高浓度(500 mg/L)的番茄精油表现为驱避作用,随着浓度降低(20~100 mg/L)则表现出一定的引诱作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各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青蒿精油和艾蒿精油中以烷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石竹烯氧化物和萘嵌戊烷分别是两种精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花椒精油和万寿菊精油中主要组分为萜类化合物,芳樟醇-L和胡椒酮分别是两种精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番茄精油中主要化合物种类是萜类和醇类化合物,薄荷脑是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蒲公英精油中以酚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丁子香酚含量最高;蕺菜精油中以萜类和烷酮类化合物为主,其中2-十一烷酮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对其中含量较多的化合物进行活性测定,发现苯乙醇对黑腹果蝇的驱避活性最好,浓度为1000 mg/L时,驱避率为89.87%;丁子香酚、α-萜品醇、萘嵌戊烷在低浓度时表现为引诱活性,浓度为62.5 mg/L时,驱避率分别为-71.11%、-46.30%、-27.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黑腹果蝇 趋避活性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植物精油对黑腹果蝇行为影响及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照国 杨雪 +3 位作者 余帅 黄裕兵 金军 李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4-209,共6页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多种水果生产中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植物精油可影响多种昆虫的行为。本试验提取了辣椒Capsicum annuum、小香葱Allium cepiforme、韭菜A.tuberosum、洋葱A.cepa、薄荷Mentha canadensis及大黄Rheum o...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多种水果生产中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植物精油可影响多种昆虫的行为。本试验提取了辣椒Capsicum annuum、小香葱Allium cepiforme、韭菜A.tuberosum、洋葱A.cepa、薄荷Mentha canadensis及大黄Rheum officinale的精油,测试了各精油对黑腹果蝇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主要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测试了5种精油中主要化合物对黑腹果蝇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植物精油均对黑腹果蝇表现出一定的驱避活性,活性次序为:薄荷>洋葱>韭菜>大黄>小香葱>辣椒。各精油中所含的主要化合物为长叶薄荷酮、草蒿脑、茴香脑、大黄酸、3-甲氧基苯酚。长叶薄荷酮、草蒿脑及茴香脑对黑腹果蝇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活性,当浓度为62.5 mg/L时,它们对黑腹果蝇的驱避率均高于90%,15.62 mg/L的大黄酸和3-甲氧基苯酚表现出显著的引诱活性,驱避率分别为-87.50%和-117.76%。长叶薄荷酮、草蒿脑、3-甲氧基苯酚具有开发为昆虫驱避剂和引诱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黑腹果蝇 行为影响 成分分析 活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倍子单宁酸中没食子酸的去除及其含量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志遥 李珂 +5 位作者 张妮 任海 宋俊蓉 王绍江 陈超 潘卫东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9-234,共6页
单宁酸是五倍子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日化等方面。但由常规方法制备的单宁酸中常含有没食子酸杂质,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应用。为了提高五倍子单宁酸提取物的纯度,以单宁酸为原料、没食子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简单... 单宁酸是五倍子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日化等方面。但由常规方法制备的单宁酸中常含有没食子酸杂质,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应用。为了提高五倍子单宁酸提取物的纯度,以单宁酸为原料、没食子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简单易得的无机碱(碳酸氢钠)选择性去除没食子酸,对单宁酸的提纯工艺进行优化。对优化后的工艺进行放大实验,并考察该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纯化前单宁酸中没食子酸质量分数为2.47%,纯化后没食子酸质量分数为0.15%,且该工艺放大至160 kg的规模下仍能够实现重复。本纯化工艺操作简便、经济性好,能够实现高纯度单宁酸的高效制备,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 没食子酸 精制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纯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