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梯田社会及其遗产价值--以贵州堂安侗寨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兆霞 曾芸 卯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8,共11页
之前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及实践,由于较为重视物质和文化的视域,往往遮蔽了其他重要维度,而社会维度与生态智慧、物质与非物质等维度的互嵌性视角,是重新认知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文章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尝试探寻深嵌于侗族梯... 之前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及实践,由于较为重视物质和文化的视域,往往遮蔽了其他重要维度,而社会维度与生态智慧、物质与非物质等维度的互嵌性视角,是重新认知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文章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尝试探寻深嵌于侗族梯田社会的标志性文化及其内生的互嵌结构,进而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社会价值和意义,即以梯田为主体的侗族同胞的社会记忆与合作传统;以鼓楼为中心的侗族社会规范和集体情感;"四个鬼"释义中的侗族人民的世界观和文化表达。并藉由梯田社会的知识和运行机理,提出遗产地建设的新思路,在推进在地性产业发展的同时,亦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与社会永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社会 农业文化遗产 互嵌性 社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屯堡农耕社会合作机制及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兆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65,共10页
黔中屯堡为世界军事移民社会的重要遗产,至今仍保持较完整的历史记忆与稻作文化传统。黔中屯堡以水利的使用为中心,构成了以核心家庭为基底的社会合作体系。其上牵精神空间,下连生态环境,生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特征,彰显出农业文... 黔中屯堡为世界军事移民社会的重要遗产,至今仍保持较完整的历史记忆与稻作文化传统。黔中屯堡以水利的使用为中心,构成了以核心家庭为基底的社会合作体系。其上牵精神空间,下连生态环境,生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特征,彰显出农业文明、生态适应、社会永续的内嵌性质。由此,本文认为黔中屯堡农业文化遗产与核心家庭为基底的社会合作之间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注重遗产构成的基础性、社会性和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堡 稻作水利系统 社会合作 农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党建促脱贫:一项政治社会学视角的中国减贫经验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孙兆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4-32,共9页
1986年开始,作为中国扶贫开发国家行动起步标志的党建扶贫,一直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步。经过30年的演进,党建扶贫已形成当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的核心引擎。从学理上看,以党建促脱贫所包含的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整合一... 1986年开始,作为中国扶贫开发国家行动起步标志的党建扶贫,一直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步。经过30年的演进,党建扶贫已形成当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的核心引擎。从学理上看,以党建促脱贫所包含的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整合一体的发挥制度优势相嵌合,为政治社会学研究社会内聚和国家权威整合及一致性的当代主题转向,形成本土建树,提供了最为前沿的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党建促脱贫 贫困治理 社会治理 内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及其后果——一项社会文化转型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05
4
作者 周恩宇 卯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7,共9页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政府性的组织行为和任务,在操作上过于注重经济效果的考量,较少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忽视其综合性的特征,应注重整个搬迁过程中社会文化转型的推动力。社会文化的转型使得组织和个体的观念与行动发生改变,也...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政府性的组织行为和任务,在操作上过于注重经济效果的考量,较少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忽视其综合性的特征,应注重整个搬迁过程中社会文化转型的推动力。社会文化的转型使得组织和个体的观念与行动发生改变,也导致了权力的支配方式从显性转变为隐形,且支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持续加强。所以,当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在拆迁与生活安置等实践过程都需要加入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文化治理要素,并慎重考虑贫困群众的意愿与适应能力,做好及时的成效评估,若非如此,则可能产生不愿看见的相应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社会文化转型 权力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北蒙古穆斯林到西南汉人——乌蒙高地卯氏家族历史与文化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卯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构成汉民族的成分是多元的,不乏具有异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漫长时期内融入。今日乌蒙高地的卯氏家族便是一例,其为明初六盘山归附明朝的蒙古穆斯林,在600余年的文化适应中,大部分成了汉人,其原因既有国家制度的推动,亦有人群主体能动性的... 构成汉民族的成分是多元的,不乏具有异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漫长时期内融入。今日乌蒙高地的卯氏家族便是一例,其为明初六盘山归附明朝的蒙古穆斯林,在600余年的文化适应中,大部分成了汉人,其原因既有国家制度的推动,亦有人群主体能动性的自我适应。对"汉—少数民族"二分的方式长时段地看有明显解释力的局限,应看到人群在选择身份时具有一种"动态转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穆斯林 汉人乌蒙高地 动态转化 卯氏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善龙 卯丹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73,共2页
党建扶贫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当下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中,党建扶贫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党建扶贫体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提高党建扶... 党建扶贫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当下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中,党建扶贫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党建扶贫体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提高党建扶贫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扶贫 脱贫攻坚 基层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以正教,引以中道--乌蒙高地阿訇刘吉的生命史与回族社群文化转型 被引量:3
7
作者 卯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6-106,共11页
今日乌蒙高地回族社群中,不仅存在回族马姓12分支的独特现象,还存在经堂教育遍布的情况,这些都与清初陕西阿訇刘吉直接相关。刘吉对乌蒙高地回族社群进行的"马氏分姓"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之"文化自觉"运动,其在乌... 今日乌蒙高地回族社群中,不仅存在回族马姓12分支的独特现象,还存在经堂教育遍布的情况,这些都与清初陕西阿訇刘吉直接相关。刘吉对乌蒙高地回族社群进行的"马氏分姓"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之"文化自觉"运动,其在乌蒙高地力倡的经堂教育,也逐渐成为一个有地域特色的经学派——乌蒙学派。刘吉对乌蒙高地回族社群经堂教育、礼法及婚姻制度的教导实践,重塑了此区域回族社会的类型,使其从开放型社会转变为内趋型社会,成为形成回族的社会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吉 阿訇 生命史 乌蒙高地 乌蒙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