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蒋科 《绿色科技》 2020年第7期215-216,共2页
指出了随着近年来环境地质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知识点越发宽泛。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抓住重点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 指出了随着近年来环境地质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知识点越发宽泛。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抓住重点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并从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环境地质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以期能够为授课教师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质学 教学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以普定陈旗小流域为例
2
作者 王媛媛 罗维均 +5 位作者 张小琴 吕伊娜 张林 程安云 曾广能 王世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529-9541,共13页
以贵州省普定陈旗小流域为对象,采用涡度相关(EC)技术监测了西南喀斯特地区三种主要农作物(油菜、水稻和玉米)生长季的碳通量。结果表明:日时间尺度上,三种作物在生长季内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均呈“U”型变化,即白天以吸收CO_(2)为主(... 以贵州省普定陈旗小流域为对象,采用涡度相关(EC)技术监测了西南喀斯特地区三种主要农作物(油菜、水稻和玉米)生长季的碳通量。结果表明:日时间尺度上,三种作物在生长季内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均呈“U”型变化,即白天以吸收CO_(2)为主(NEE<0),夜间以排放为主(NEE>0),碳吸收峰值出现在12:00—14:00,日吸收峰值分别出现在油菜花期、水稻孕穗和抽穗期以及玉米花粒期。季节时间尺度上,NEE动态与作物生长阶段协同变化:幼苗期和成熟期有微弱的碳排放,在生长旺盛期的碳吸收能力最强。整个生长季的碳吸收能力依次为玉米(-443.17 gC/m^(2))>水稻(-304.39 gC/m^(2))>油菜(-105.33 gC/m^(2));扣除籽粒含碳量后,三种作物碳吸收能力依次为玉米(-232.97 gC/m^(2))>油菜(-38.99 gC/m^(2))>水稻(-18.66 gC/m^(2)),玉米作为C_(4)植物表现出较强的碳吸收能力。与其他区域相比,喀斯特地区受土壤贫瘠、水分渗漏及养分限制,作物碳吸收能力整体偏低,但玉米作为C_(4)植物展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揭示了喀斯特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碳通量特征,可为区域农业碳汇管理及种植制度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农田生态系统 涡度相关 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华蓝藻以非磷脂替代磷脂响应低磷胁迫的生态学意义及其研究进展
3
作者 熊珍贵 刘正晗 +2 位作者 宋春雷 敖子强 曹秀云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0-229,共10页
淡水蓝藻水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磷是限制蓝藻生长繁殖的关键元素之一,水体富营养化被认为是引发蓝藻大量增殖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极低的磷环境下,蓝藻仍可维持较高的生物量,其可能的内在机制为,蓝藻能以非磷脂替代磷脂,减少藻细胞... 淡水蓝藻水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磷是限制蓝藻生长繁殖的关键元素之一,水体富营养化被认为是引发蓝藻大量增殖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极低的磷环境下,蓝藻仍可维持较高的生物量,其可能的内在机制为,蓝藻能以非磷脂替代磷脂,减少藻细胞这一重要磷的组分,降低藻细胞对磷的需求,进而克服低磷胁迫,取得竞争优势甚至形成水华。文章综述了典型水华蓝藻在磷胁迫条件下如何调控脂质代谢,利用硫脂(如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G)和糖脂(如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替代磷脂[如磷脂酰甘油(PG)等]响应低磷胁迫的策略,着重探讨了这一机制的生态学意义。文章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水华蓝藻的低磷响应策略,探讨了驱动蓝藻水华发生的机制,从而为其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现有蓝藻水华防控方法主要基于控制高营养盐理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胁迫 非磷脂 磷脂替代机制 生态适应 水体富营养化 蓝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办学思考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铭 曾广能 +1 位作者 朱四喜 杨成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1期219-224,共6页
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对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我国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出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办学条件不足、培养目标模糊及教学实践薄弱等问题;引发对于环境生态工程本科... 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对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我国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出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办学条件不足、培养目标模糊及教学实践薄弱等问题;引发对于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办学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为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态工程 办学思考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早寒武世Ni-Mo多金属层的岩相学和S同位素组成:对沉积环境与成矿作用的启示
5
作者 王天顺 付勇 +3 位作者 杨镇 魏帅超 袁顺达 罗淦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83-2095,共13页
在扬子地块东南缘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一套Ni-Mo多金属层,其成矿过程和元素富集机制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对贵州织金戈仲伍剖面牛蹄塘组Ni-Mo多金属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原位S同位素分析。Ni-Mo多金属层中黄铁矿的形成经历了3... 在扬子地块东南缘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一套Ni-Mo多金属层,其成矿过程和元素富集机制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对贵州织金戈仲伍剖面牛蹄塘组Ni-Mo多金属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原位S同位素分析。Ni-Mo多金属层中黄铁矿的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草莓状黄铁矿(Py-1)于同生阶段在硫化水体中形成;块状黄铁矿(Py-2)由草莓状黄铁矿过度生长形成,形成后经历了成岩作用的机械压实改造;他形黄铁矿(Py-3)最晚形成,充填早期黄铁矿孔隙。Mo、Ni元素的矿化存在分期,与黄铁矿的不同生长阶段存在对应关系:Mo矿化主要发生在成岩阶段,在机械压实作用下,胶磷矿结核形成裂隙,含Mo流体沿结核边缘或裂隙进入结核,与有机质结合形成MoSC,并交代块状黄铁矿;Ni矿化与他形黄铁矿同期,晚于Mo矿化发生,主要分布在结核边缘,或呈脉状充填结核裂隙。在Mo、Ni矿化期间,沉积环境由硫化向氧化转变。早寒武世海侵初期,大陆风化作用较强,显著提升陆源硫酸盐及营养物质的输入,有助于海水中硫酸盐浓度的提高和有机质的积累,促进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MSR)的发生和水体硫化环境的形成,因此Mo矿化同期形成的黄铁矿具有较轻的δ^(34)S值(16.52‰~10.31‰),期间来自地表的氧化性水体促进了部分早期草莓状黄铁矿向石膏的转变。Ni矿化期间,海水趋向于稳定的氧化环境,表现为沉积物中重晶石矿物的形成,此时氧化还原界面位于沉积物-水界面之下,后期形成的黄铁矿在早期矿物的孔隙内形成,在孔隙水内有限的硫酸盐供应下形成较高的δ^(34)S值(δ^(34)SPy:4.19‰~23.77‰;δ^(34)SMil:5.5‰~6.8‰)。本次研究揭示了陆源输入的有机质、硫酸盐是Ni-Mo多金属层形成的关键物质来源,而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变化控制了Mo与Ni的差异矿化时序,陆源物质输入与海洋环境变化在沉积型多金属矿床形成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Ni-Mo多金属层 S同位素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状况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淑怡 高维常 +2 位作者 蔡凯 代良羽 刘涛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55-168,共14页
微塑料是一种性质稳定、分布范围广、易扩散迁移的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检测方法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了当前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及其不同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和优... 微塑料是一种性质稳定、分布范围广、易扩散迁移的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检测方法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了当前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及其不同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和优势,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如何管控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建议。文章重点分析了农田土壤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地膜的使用、灌溉活动、污泥及肥料的施入和大气沉降等途径,而且受耕作方式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西南和华中地区地膜源微塑料含量要高于西北地区;其次,土壤中微塑料的分离、纯化、鉴定方法种类繁多,具有各自的局限和优势,其中显微-光谱联用法可获得微塑料浓度、种类、形貌等信息,应用最为广泛;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微塑料的生物毒性、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微塑料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本文系统综述了农田土壤微塑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展望,为建立土壤微塑料污染监管和潜在生态风险的防范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微塑料 污染现状 生态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蔡茜 殷红梅 夏国威 《温带林业研究》 2019年第1期13-17,共5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反之,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制约。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贵州近几年GDP增长率稳居全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反之,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制约。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贵州近几年GDP增长率稳居全国前列,贵州省省会贵阳,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极具代表性。据此,通过收集2006年到2016年贵阳市各项产业的产值,进而对比分析;再结合贵阳地区2016年相对于2006年的影像图变化情况,从中提取植被覆盖信息,进而探讨贵阳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这十年间,贵阳市的城市建设扩大显著,以观山湖区(金阳新区)—白云区、龙洞堡机场区域、清镇市区以及花溪大学城为主要建设区域。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贵阳市的经济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其中,第一产业和工业不明显,第三产业发展极为明显。此外,贵阳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基本没有减少,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贵阳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据此认为,贵阳地区经济与生态发展协调,"绿色发展"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进而提出科学的发展理念,健全法制管理,提高人民素质,对促进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协调统一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乡土树种碎米花杜鹃的扦插技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玲俊 赵云飞 黄承玲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0-44,共5页
为探索碎米花杜鹃的最佳扦插繁殖,以碎米花杜鹃当年生木质化顶枝作为扦插材料,通过试验3种生根剂、4种生根剂浓度、4种扦插基质和4种浸泡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总结适宜碎米花杜鹃扦插繁殖的条件。结果表明:GGR生根剂表现最佳,生根率达... 为探索碎米花杜鹃的最佳扦插繁殖,以碎米花杜鹃当年生木质化顶枝作为扦插材料,通过试验3种生根剂、4种生根剂浓度、4种扦插基质和4种浸泡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总结适宜碎米花杜鹃扦插繁殖的条件。结果表明:GGR生根剂表现最佳,生根率达到57.5%,比对照组提高了32.5%;IBA 200 mg·L^(-1)处理后生根率达到61.25%,比对照组提高了36.25%;基质选用泥炭+珍珠岩(1∶2),生根率达到56.25%,比对照组提高20%;浸泡插穗8 h后再扦插,生根率达到36.25%,比对照组提高16.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米花杜鹃 扦插繁殖 生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与芒草根际微生物响应
9
作者 赵斌 孙苏侠 +3 位作者 赵伟 毛欢 唐卿 朱四喜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04-2717,共14页
铅锌矿开采产生的矿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矿区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芒草作为重要的能源植物,具有产量高和较强重金属耐受性的特点,在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探究典型铅锌矿区土壤... 铅锌矿开采产生的矿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矿区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芒草作为重要的能源植物,具有产量高和较强重金属耐受性的特点,在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探究典型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芒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贵州省赫章县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宏基因组技术,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及其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结果表明,铅锌矿区土壤pH值和电导率(EC)在不同污染区、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氮(TN)、总磷(TP)、速效磷(AP)和有机质(SOM)的含量呈现为低污染区高于高污染区,芒草根际高于非根际.研究区土壤铅(Pb)、锌(Zn)、镉(Cd)、铬(Cr)和铜(Cu)的含量均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低污染区和高污染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70.34(轻微生态风险)和1429.89(极强生态风险).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高污染区与低污染区呈显著差异(P<0.05).低污染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污染区(P<0.05),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显著低于高污染(P<0.05).微生物群落丰度与pH、TP均呈显著相关性(P<0.05),与TN、Cr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其他环境因子(EC、NH_(4)^(+)-N、NO_(3)^(−)-N、AP、SOM、Pb、Zn、Cd、Cu)呈极显著相关性(P<0.05).重金属污染程度改变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代谢(Carbon metabolism)、氨基酸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和ABC转运器(ABC transporters)等功能组的基因丰度.因此,铅锌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显著受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区 芒草 土壤重金属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代谢功能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菜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2
10
作者 赵斌 朱四喜 +3 位作者 杨秀琴 吴云杰 汤茜 顾金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6-784,共9页
贵州草海是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其周边菜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对于草海蔬菜食用安全及其生产地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和湿地土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草海周边采集8个具有代表性的菜地表层土壤,测定Zn、Cu、Cr、Pb、Ni和A... 贵州草海是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其周边菜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对于草海蔬菜食用安全及其生产地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和湿地土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草海周边采集8个具有代表性的菜地表层土壤,测定Zn、Cu、Cr、Pb、Ni和As含量,分析其分布特征、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草海菜地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表现为Zn(159.06mg·kg^(-1))>Cr(92.11mg·kg^(-1))>Pb(63.72mg·kg^(-1))>Ni(45.74mg·kg^(-1))>Cu(27.75mg·kg^(-1))>As(24.58mg·kg^(-1))。其中,Zn、As、Pb和Ni含量较贵州省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高,Cu、Cr则低于背景值,而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Ⅱ级标准值。Zn、Cr、Ni属于中等变异,服从正态分布;Cu属于中等变异,As、Pb属于高度变异,服从偏正态分布。Zn与Cu相关性极显著(P<0.01)、Cu与Pb,Ni与As,Cr与Pb、Ni间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表明,Cu、Cr、Ni和As为轻污染,Zn、Pb为中等污染。然而,生态风险评价表明,6种重金属的危害指数(RI)值为23.92,小于轻微的生态危害下限(RI=150),故草海菜地土壤存在轻微的生态危害。来源解析表明,因子1(F1)包含Zn、As,因子2(F2)包含Cr、Pb,因子3(F3)包含Cu。其中,因子1(F1)、因子2(F2)为外源因子,代表农业、工业、矿产和生活垃圾等;因子3(F3)为自然因子,代表土壤母质的形成。因此,草海周边菜地表层土壤Zn、As、Cr、Pb、Ni的来源可能与农业、工业、矿业和生活垃圾等有关,Cu来源可能与土壤母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草海 菜地土壤 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重污染区生态修复水质效果评估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芸 杨海全 +5 位作者 王敬富 余伟 殷超 徐丹 唐续尹 吴嘉曦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85,共8页
对比分析贵州草海重污染湖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区与对照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探讨外源负荷得到有效控制后草海重污染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为草海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2018年在草海修复区内和对照... 对比分析贵州草海重污染湖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区与对照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探讨外源负荷得到有效控制后草海重污染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为草海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2018年在草海修复区内和对照区各布设3个采样点,10月至次年10月每个月分别对修复区和对照区水质开展连续跟踪监测。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对比分析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内源磷释放通量,综合评估了草海重污染区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工程实施一年后,修复区水体氨氮(NH 3-N)、总磷(TP)和溶解活性磷(SRP)浓度分别降低为对照区的65%、42%和67%。修复区沉水植物生长茂盛,水体DO含量稳定在8 mg/L以上,透明度显著提高,水质明显改善,COD Mn、NH_(3)^(-)N、TP浓度分别降低至5.70、0.39、0.05 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生态修复工程对内源磷释放量削减30%以上,修复区内源磷贡献率38%,远低于对照区(74%)。当草海流域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成为重污染区内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沉水植物 生态修复 效果评估 草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花茶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锦婷 穆君 +7 位作者 申开平 郭云 白小节 臧丽鹏 李青 韩勖 赵颖 何跃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294,共12页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小黄花茶物种原产地,近来研究发现小黄花茶种群具有急速衰退的趋势,其物种濒危机制并不清楚。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可反映物种利用资源的能力,研究小黄花茶种群生态位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联结性,对探索小黄花茶...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小黄花茶物种原产地,近来研究发现小黄花茶种群具有急速衰退的趋势,其物种濒危机制并不清楚。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可反映物种利用资源的能力,研究小黄花茶种群生态位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联结性,对探索小黄花茶群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小黄花茶集中分布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选择重要值排序前15个优势木本物种,计算生态位宽度(B_(S)、B_(L))、生态位相似比(C_(ik))及重叠值(O_(ik))、种间联结系数(AC)以及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分析物种生态位与物种联结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黄花茶群落木本物种共63种,小黄花茶重要值(0.21)和生态位宽度值(B_(S)=2.89,B_(L)=15.76)均为最大。小黄花茶与其它优势种组成14个种对中C_(ik)≥0.50的有2对,O_(ik)≥0.50的有3对,优势种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均较低。优势种总体联结性和种间联结性呈不显著负关联。三种种间联结性检验方法(χ^(2)、AC、PC)均表明,小黄花茶与14个优势物种间关联性较弱。优势物种AC值、PC值与生态位相似比、生态位重叠值之间呈极显著正关联。研究表明,小黄花茶种群与其优势伴生种的种间关联性弱,优势物种间相对独立分布,群落稳定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花茶 种群 木本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苗滕 周驰 +3 位作者 张航 胡艳欣 高健 王铭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4,共10页
在汉江中下游江段干流丹江口等7个点位开展了4次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干流江段共检出后生浮... 在汉江中下游江段干流丹江口等7个点位开展了4次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干流江段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51种,包括枝角类16种,桡足类16种,轮虫19种。其中汉江干流汉川段丰度最高为1500.1 ind.·L^(-1),丹江口丰度最低为31.3 ind.·L^(-1);汉江干流生物量汉川段最高为1.80 mg·L^(-1)(2018年7月),丹江口的生物量最低为0.05 mg·L^(-1)(2017年11月)。汉江中下游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总的趋势是沿水流方向均呈升高趋势。与过去监测资料相比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呈急剧增加和种类下降趋势。PCA分析结果显示,氮、磷等环境因子对2018年1月站点的影响明显,而温度与7月份站位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冗余分析显示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考虑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仅仅受沿江水质污染影响,还可能受其他未调查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后生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红云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3期306-308,共3页
指出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该课程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的生物处理及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认识、应用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的一门重要课程。为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理解和兴趣,以... 指出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该课程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的生物处理及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认识、应用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的一门重要课程。为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理解和兴趣,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贵州民族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农田地膜残留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 被引量:4
15
作者 代良羽 高维常 +3 位作者 杨松花 刘俊聪 陈竹 刘涛泽 《农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0-46,共7页
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农田地膜大量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严重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同时也对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本研究通过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调查点,分析了2001—2021年地膜使用量和覆膜面积的变化特... 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农田地膜大量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严重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同时也对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本研究通过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调查点,分析了2001—2021年地膜使用量和覆膜面积的变化特征,2019—2022年省调查点地膜的残留现状及回收情况,并提出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建设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强化监测评价,完善地膜残留监测网络等防治对策,研究结果为贵州省农田地膜的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残留污染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地膜残留 地膜污染 污染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石漠化地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鑫 陈栋 +5 位作者 郭冠廷 吴娇娇 张远东 龙林梅 龙明忠 李晓娜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4,共10页
为探究贵州石漠化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以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原位埋管培养试验研究花椒林地内苔藓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裸地(无结皮)3种不同类型土壤无机氮库与氮矿化速率的季节... 为探究贵州石漠化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以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原位埋管培养试验研究花椒林地内苔藓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裸地(无结皮)3种不同类型土壤无机氮库与氮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3种类型土壤的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苔藓结皮在秋、春和夏季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混生结皮和裸地,分别为混生结皮的1.64、1.69、1.94倍,分别为裸地的3.36、3.43、4.83倍;混生和苔藓结皮硝态氮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且苔藓结皮硝态氮含量在冬、春和夏季显著高于裸地,分别为裸地的3.57、4.04、4.81倍;无机氮含量在不同类型土壤同一季节中及同一类型土壤不同季节中的变化规律与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相似。3种类型土壤的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冬季最低。苔藓结皮夏季净氨化速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类型土壤,分别为混生结皮和裸地的1.90、6.08倍;春、夏两季净硝化速率均显著高于裸地,分别为裸地的4.09、3.18倍;净氮矿化速率则在春季和夏季显著高于混生结皮和裸地。土壤温度和湿度分别是秋冬季和春夏季土壤氮矿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氮矿化过程,是影响该区域氮循环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氮矿化 氮矿化速率 季节动态变化 土壤温度和湿度 石漠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海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素转化和氧化亚氮排放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郎漫 聂浩 +2 位作者 朱恺文 朱四喜 李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7-234,共8页
为探究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素转化及氧化亚氮(N_(2)O)排放规律,并为评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土地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25℃和60%田间最大持水量水分条件下进行15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净氮转化... 为探究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素转化及氧化亚氮(N_(2)O)排放规律,并为评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土地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25℃和60%田间最大持水量水分条件下进行15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净氮转化速率和N_(2)O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为0.95 mg·kg^(-1)·d^(-1),显著低于旱地土壤(1.61 mg·kg^(-1)·d^(-1))和菜地土壤(1.29 mg·kg^(-1)·d^(-1)),显著高于林地土壤(0.24 mg·kg^(-1)·d^(-1))。土地利用方式对净硝化速率的影响与净氮矿化速率基本一致,旱地土壤和菜地土壤的净硝化速率最高,分别为3.71 mg·kg^(-1)·d^(-1)和3.58 mg·kg^(-1)·d^(-1),显著高于湿地土壤(1.64 mg·kg^(-1)·d^(-1)),林地土壤的净硝化速率(0.20 mg·kg^(-1)·d^(-1))最低。湿地土壤的N_(2)O累积排放量为65.3μg·kg^(-1),于各处理中最高,其次为旱地土壤(29.3μg·kg^(-1))和菜地土壤(21.4μg·kg^(-1)),林地土壤的N_(2)O累积排放量(4.45μg·kg^(-1))最低。研究表明,湿地转化为旱地和菜地虽然能显著降低N_(2)O排放量,却显著增强了氮素的矿化和硝化,可能会增加NO-3累积和向环境扩散的风险;林地转化为农业用地后N_(2)O排放量、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都显著提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 土地利用方式 矿化 硝化 N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海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研究
18
作者 郎漫 聂浩 +1 位作者 朱四喜 李平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无机氮转化的过程速率,深入理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氮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云贵高原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旱地、菜地和林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无机氮转化的过程速率,深入理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氮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云贵高原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旱地、菜地和林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具有显著影响。湿地土壤的氮初级矿化速率(11.95 mg·kg^(−1)·d^(−1),以N计,下同)和固定速率(6.13 mg·kg^(−1)·d^(−1))最高,林地土壤的氮初级矿化速率最低(2.39 mg·kg^(−1)·d^(−1)),但是氮初级固定速率(2.09 mg·kg^(−1)·d^(−1))与旱地土壤(2.29 mg·kg^(−1)·d^(−1))和菜地土壤(1.52 mg·kg^(−1)·d^(−1))没有显著差异。林地土壤的初级硝化速率(0.77 mg·kg^(−1)·d^(−1))显著低于湿地土壤(2.68 mg·kg^(−1)·d^(−1))、旱地土壤(6.33 mg·kg^(−1)·d^(−1))和菜地土壤(5.39 mg·kg^(−1)·d^(−1))。旱地土壤和菜地土壤的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之比以及氮初级矿化速率与初级固定速率之比均大于1,而湿地土壤和林地土壤的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之比均小于1,且林地土壤的氮初级矿化速率与初级固定速率之比接近1。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相对于其他三种土壤而言,土壤中氮素矿化和固定过程耦合更为紧密,从而减少了硝化作用的发生及硝态氮的淋溶风险。本研究结果可为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布局及生态修复工程的环境效应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氮初级转化速率 矿化 固定 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环青藏高原草业带的设想
19
作者 侯扶江 高小叶 +3 位作者 唐川江 武强 唐昊 杨文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草业对全球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相似的自然与社会禀赋,自然环境脆弱、灾害频繁,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熔炉,历经千年自发形成了以草业为支撑的大农业系统,与青藏高原和东部... 草业对全球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相似的自然与社会禀赋,自然环境脆弱、灾害频繁,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熔炉,历经千年自发形成了以草业为支撑的大农业系统,与青藏高原和东部农耕区形成了农牧耦合系统。环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潜力巨大,只有协同合作发展草业,才能释放更大的系统耦合的发展潜能,共同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推进青藏高原和我国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青藏高原各省区根据资源禀赋已将草业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建设环青藏高原草业带,空间上把“中部地区崛起”“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三北’工程攻坚战”“乡村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联接为统一的整体,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固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屏障。为此,根据各个省(区)长期发展草地农业的产业基础和经验,分析这一巨型草业基地建设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展潜力和路径,提出建设草业综合种业体系;建设和完善草业系统,通过“左邻右舍”工程推动以农牧场尺度的草-畜系统耦合,实现牧草就地、就近高效转化为优质畜产品,通过“农草济牧”工程发展环青藏高原带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间多产业系统耦合;建立环青藏高原草业带国家和省际联动机制,为草业带的建设提供政研产学民融合平台。建设国内、国际两条环青藏高原草业带,为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边疆发展构筑更加牢固的草业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藏高原带 巨型草业基地 系统耦合 生态安全 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镁影响下胞外聚合物对藻源有机物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樊祎春 刘星雨 +4 位作者 倪茂飞 王章鸿 张润宇 罗小勇 王志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96-3904,共9页
聚焦于喀斯特地区的钙镁离子(Ca^(2+)/Mg^(2+))背景下,小球藻(Chlorella sp.)和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的藻源有机物(AOM)与细菌培养物提取的胞外聚合物(EPS)之间的吸附行为分析.通过吸附实验、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光... 聚焦于喀斯特地区的钙镁离子(Ca^(2+)/Mg^(2+))背景下,小球藻(Chlorella sp.)和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的藻源有机物(AOM)与细菌培养物提取的胞外聚合物(EPS)之间的吸附行为分析.通过吸附实验、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光谱学技术分析等表征手段,揭示了二价阳离子对生物吸附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二价离子(Ca^(2+)=89.38mg/L、Mg^(2+)=17.59mg/L)存在下,通过桥接带负电的官能团(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作用下的化学吸附)提高EPS的生物吸附效率,其中小球藻AOM因含有更为丰富的官能团结构,吸附效率从31.57%提高到59.99%,显著高于伪鱼腥藻AOM(从59.59%提高到62.77%).3D-EEM解析显示吸附体系中芳香族蛋白(AP)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组分占主导,在吸附过程中Ca^(2+)/Mg^(2+)改变了荧光组分的稳定性;结合特定紫外波长SUVA254,吸附引起了芳香族化合物含量的增加.FTIR在3300~3600cm^(-1)(O-H/N-H基团)和1600~1650cm^(-1)(C=O基团)波段检测到的特征峰位移,揭示二价离子与相关官能团结合形成配位键引起架桥作用.本研究表明,二价阳离子通过电荷中和与桥接作用而增强了EPS对AOM的吸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 二价离子 化学特性 藻源有机物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