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作者 张成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6,153,共8页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语言文字具有政治、交际、文化载体、教育等功能,能增进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语言文字具有政治、交际、文化载体、教育等功能,能增进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各族群众获取知识、增强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记录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起桥梁纽带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补充力量。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认同心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被引量:8
2
作者 杨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90-94,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20世纪80年代 文化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布依族民间文学中“龙”的意象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江冬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57-58,61,共3页
布依族民间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关于龙的意象。本文旨在从语境、内涵、影响三个方面对这一意象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其意象语境来揭示布依族的文化内涵是以自然和谐为基调。通过民间文学中龙的故事反映布依族先民的思想、愿望和追求来凸显布... 布依族民间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关于龙的意象。本文旨在从语境、内涵、影响三个方面对这一意象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其意象语境来揭示布依族的文化内涵是以自然和谐为基调。通过民间文学中龙的故事反映布依族先民的思想、愿望和追求来凸显布依族人民的独特精神品质。最后从布依族人民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三个方面来阐释有关龙的民间文学对布依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依族 民间文学 “龙” 意象 艺术形态 审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的心理结构及问卷编制
4
作者 赵桑晴 植凤英 李永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43-46,共4页
采用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探讨贵州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的心理结构,编制贵州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的心理量表,并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贵州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的心理结构包括"角色接纳、... 采用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探讨贵州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的心理结构,编制贵州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的心理量表,并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贵州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的心理结构包括"角色接纳、学习适应、关系和谐、规则认同"4个方面,且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贵州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关系研究的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民族地区 青少年与社会和谐 心理结构 问卷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贵州文学传播的本体意识
5
作者 吴海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24-127,共4页
当代贵州文学是强化和突出"贵州符号"及其文化价值的区域性命名。在大众传播环境中,当代贵州文学传播应从传承贵州历史文化底蕴、吟咏贵州喀斯特风情、再现贵州多民族共同体、碰撞贵州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和传播贵州新气象、... 当代贵州文学是强化和突出"贵州符号"及其文化价值的区域性命名。在大众传播环境中,当代贵州文学传播应从传承贵州历史文化底蕴、吟咏贵州喀斯特风情、再现贵州多民族共同体、碰撞贵州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和传播贵州新气象、新人文、新生态、新观念五个方面来促成本体意识的形成。这对传播"贵州符号"及其区域性文化价值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地域文化 区域性视野 当代贵州文学 贵州符号 艺术传播 本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域下东方文学课程思政体系探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静梅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东方文学课程思政以文明互鉴视域作为理论基石,体现的是“以自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教学立场。它推动东方文学课程思政在认识体系上进行改革,即培养学习者在学习态度上自觉坚定“中国立场”,学习思维上形成自觉的批判性思维及学习目... 东方文学课程思政以文明互鉴视域作为理论基石,体现的是“以自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教学立场。它推动东方文学课程思政在认识体系上进行改革,即培养学习者在学习态度上自觉坚定“中国立场”,学习思维上形成自觉的批判性思维及学习目标上自觉渗透价值教育;启发东方文学课程思政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向问题体系进行转变,最终引导东方文学课程思政朝多维互动的践行之道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东方文学 课程思政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视听·叙事: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论析(2019—2024年)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4,共6页
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其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产电影选取了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的题材,使演绎形式推陈出新、内容丰富多彩,建构了立体、丰富的现代化国家形象。
关键词 国家形象 新主流电影 视听机制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评《应用文写作教程》(第2版)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亚丽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I0004-I0004,共1页
应用文写作是大学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处理事务、上传下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中的写作与应... 应用文写作是大学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处理事务、上传下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中的写作与应用。甘敏军和贾雨潇共同主编的《应用文写作教程》(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与完善了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关键技巧,增强了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并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案例分析与能力培训,实现了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日常学习 处理事务 上传下达 基础课程体系 培养与提升 实践与就业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杜国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60,共13页
语境与机制指的是文学批评形态(范式)与批评主体所生成的背景、环境、风气、特点以及它们的运作方式与过程。语境与机制不仅是文学批评史、思潮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也是文学制度的运作细节。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六十多年的历史上,虽然大... 语境与机制指的是文学批评形态(范式)与批评主体所生成的背景、环境、风气、特点以及它们的运作方式与过程。语境与机制不仅是文学批评史、思潮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也是文学制度的运作细节。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六十多年的历史上,虽然大体是媒体批评、文联作协批评、学院派批评的此消彼长,但即使是在制度性的强大约束下,语境与机制仍呈现了充沛的活力,甚至能对制度形成某种修订、颠覆、增删,直至反超制度,而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也值得警惕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机制 媒体批评 文联作协批评 学院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的生命之歌——贵州布依族审美文化的核心内涵 被引量:7
10
作者 江冬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30-32,共3页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布依族审美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和谐美,他们对生态环境的选择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体现其对和谐生命的向往。布依族的文学和戏剧记载了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布依族审美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和谐美,他们对生态环境的选择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体现其对和谐生命的向往。布依族的文学和戏剧记载了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这些都是生命和谐美的体现。布依族的服饰也同样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追求,他们追求自然朴素的服饰风格,以蓝色、青色、白色等自然颜色为主色调,这与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后,布依族在其审美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对生命和谐的审美追求一直蕴含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美 生命美 贵州布依族 审美文化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国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2-88,共7页
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质,它来源于意识形态对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想像忽略了农业合作化对改变农村经济生活与物质生活现状的承诺,其结果是用意识形态幻象全部替代了严峻的生活逻辑。由此便带来了关... 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质,它来源于意识形态对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想像忽略了农业合作化对改变农村经济生活与物质生活现状的承诺,其结果是用意识形态幻象全部替代了严峻的生活逻辑。由此便带来了关于这种文学想象的虚幻性的评价问题。但另一方面:农业合作化小说的阅读语境至今也没有走出意识形态的限制。当我们提出此类小说追求的是一种“伪意识”时,并不是相对于存在某种客观的“真意识”而言的。所以,对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评价依据不应是“真”与“伪”,而应是与现实的接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至70年代 农业合作化小说 文学想象 文学评论 意识形态 虚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幽默文学的发展演变与总体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允龙 刘枫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110,共6页
"幽默"一词虽由林语堂在现代译介自西方,但以"大一统幽默观"来看,中国却有着悠久的幽默文学史,它肇始于先秦时期。伴随着生产力和思维智慧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幽默种子在《周易》《诗经》的时代里孕育萌发,在百家争... "幽默"一词虽由林语堂在现代译介自西方,但以"大一统幽默观"来看,中国却有着悠久的幽默文学史,它肇始于先秦时期。伴随着生产力和思维智慧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幽默种子在《周易》《诗经》的时代里孕育萌发,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茁壮成长。"谑而不虐"是先秦幽默的基调,讽刺寓理性幽默是主要类型,诸子文集、史传散文、俳倡活动是载体,寓言故事是其独特形式,比、兴则是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幽默文学 演变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 被引量:2
13
作者 颜水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147,I0003,I0004,共10页
文学史作为学术范式,无疑是现代性的产物,同样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从知识谱系角度来说,中国“文学史”的西学影响大致可以区分为审美形式主义、实证历史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接受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话语类型,这些不同的话... 文学史作为学术范式,无疑是现代性的产物,同样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从知识谱系角度来说,中国“文学史”的西学影响大致可以区分为审美形式主义、实证历史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接受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话语类型,这些不同的话语类型也蕴含不同的意识形态目的和价值诉求,既有理想主义追求,又有民族国家立场和社会主义革命伦理,更有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这些知识谱系或话语类型都与社会发展和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在特定时代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话语 知识谱系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海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38,共3页
目前,各类教材对区域性风格问题的认识和论述过于简单,往往以作家的创作个性来掩盖地域性风格认识上的不足,使基本的理论问题模糊化。地域性风格的评价尺度不仅在文本内,还应放在创作主体本地性体验的具体文化环境中。具有区域性文学风... 目前,各类教材对区域性风格问题的认识和论述过于简单,往往以作家的创作个性来掩盖地域性风格认识上的不足,使基本的理论问题模糊化。地域性风格的评价尺度不仅在文本内,还应放在创作主体本地性体验的具体文化环境中。具有区域性文学风格的作品在话语形式上应具有一定的地方母语色彩,在文化品格上应具有审视本地性文化特色的明确性,在文学价值上应具有普世性向度,并使之升华为对人类存在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概论 区域性文学风格 文化根性 普世性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的辩证与讲述中国的方法——论李敬泽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1
15
作者 颜水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6,共9页
2017年1月,李敬泽的《青鸟故事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017年7月,李敬泽的《咏而归》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18年10月,李敬泽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会饮记》。这三部著作既可以看作是思想随笔集,又可以看作是小说作品集。李敬泽在中国... 2017年1月,李敬泽的《青鸟故事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017年7月,李敬泽的《咏而归》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18年10月,李敬泽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会饮记》。这三部著作既可以看作是思想随笔集,又可以看作是小说作品集。李敬泽在中国故事与异域想象、文献史料与文学虚构、历史思辨与审美幻想之间穿梭,在辩证的时空视域中既“讲故事”又“说历史”,不仅表达通过文学创作“讲述中国”的乌托邦欲望,而且呈现在世界史背景中“思考中国”的时空辩证法。李敬泽的时空视域体现了辩证法的开放性,他在探讨本质和规律时保持对经验和特殊的开放性,从而“获得一种结构性张力”、“一种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文学创作 李敬泽 辩证法 时空 译林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文艺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多样化阅读及其价值品格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海进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6-68,共3页
受大众传播技术手段的影响,文学阅读方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纸质阅读中的文化传统、网络阅读中的即时参与、声像阅读中的视听想象和跨媒体阅读中的立体场景体验,彰显了多样化阅读在当今时代的不同价值品格。多样化阅读为文化复兴、文化... 受大众传播技术手段的影响,文学阅读方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纸质阅读中的文化传统、网络阅读中的即时参与、声像阅读中的视听想象和跨媒体阅读中的立体场景体验,彰显了多样化阅读在当今时代的不同价值品格。多样化阅读为文化复兴、文化强国、传播正能量提供了重要的传播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阅读 价值品格 纸质阅读 声像阅读 网络阅读 跨媒体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话语的历史诗学论纲 被引量:1
17
作者 颜水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6-174,共9页
文学史编撰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包含阐释模式、修辞结构和情节结构等诗学形式。所有的文学史编撰都不可避免地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意识形态成分,意识形态立场必然影响文学史编撰的语言结构、情节模式和阐释模式。文学史话语中存在机械论、有... 文学史编撰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包含阐释模式、修辞结构和情节结构等诗学形式。所有的文学史编撰都不可避免地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意识形态成分,意识形态立场必然影响文学史编撰的语言结构、情节模式和阐释模式。文学史话语中存在机械论、有机论、决定论、相对论和形式论等几种主要的阐释模式,中国文学史写作的话语传统在不同阶段或环节呈现出隐喻、换喻、转喻、提喻、讽喻等转义形式的变换。文学史家大都会表现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诸如激进主义、启蒙主义、革命主义、国家主义和理想主义等。神话体、喜剧体、浪漫体等情节编排模式在文学史话语中也都有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话语 历史诗学 语言结构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及其演进
18
作者 颜水生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2-126,共5页
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历了建构、危机和生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文学史学借鉴人类学的种族论、进化论和科学方法论建构起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过欧洲文学史家的开拓,文学史学人类学范式发展到顶峰阶段,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 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历了建构、危机和生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文学史学借鉴人类学的种族论、进化论和科学方法论建构起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过欧洲文学史家的开拓,文学史学人类学范式发展到顶峰阶段,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进入20世纪,文学史学人类学范式遭遇到后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接受美学等文化思潮的口诛笔伐,陷入了危机。20世纪后期,文学人类学兴起,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重新获得了生机:一方面,文学人类学的整体文学史观和比较方法论推动了文学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文学人类学的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方式、以及文学人类学中国学派的"四重证据法"和"文化阐释"又让文学史学面临诸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学 人类学 范式 建构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主义与中国文学史的现代书写
19
作者 颜水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66,共8页
中国文学史书写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产物。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启蒙主义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学启蒙使文学史书写崇尚科学精神、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文学史书写形成了以进化论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和对"科学历史&q... 中国文学史书写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产物。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启蒙主义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学启蒙使文学史书写崇尚科学精神、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文学史书写形成了以进化论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和对"科学历史"的建构,但是进化论又使文学史书写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科学历史"的建构也有可能使文学史书写陷入困境。其次,政治启蒙使文学史书写表现出明确的反封建意识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但是文学史书写演变成政治启蒙的工具以后,文学史书写有可能丧失科学性质和文学价值。最后,美学启蒙深刻影响了文学史概念界定和价值判断,奠定了美学标准在文学史书写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美学启蒙先天的局限性又给文学史书写带来一些结构性问题,有可能使文学史书写陷入纯文学的象牙塔和形式主义迷宫。因此,文学史书写应该实现科学追求、政治意识与美学判断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启蒙主义 科学性质 政治意识 美学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研究的“现代性”危机
20
作者 颜水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153,共7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单一的"启蒙"话语无法满足文学史研究的需要,"现代性"被置换成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话语,"启蒙"转向"现代性",单一"现代性"转向多元"现代性"。无论是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单一的"启蒙"话语无法满足文学史研究的需要,"现代性"被置换成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话语,"启蒙"转向"现代性",单一"现代性"转向多元"现代性"。无论是单一现代性还是多元现代性,都无法完全概括20世纪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比现代性更加广阔的内容。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理解,决定了现代性话语及其理论必然被多元化、开放性的理论话语所超越和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现代性 启蒙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