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WSI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梁任刚 周旭 +3 位作者 李松 杨大方 陈大蓉 裴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291,共8页
为了促进贵州省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结合气象、植被指数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2000—2019年的干旱时空... 为了促进贵州省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结合气象、植被指数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2000—2019年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贵州省CWSI多年均值为0.43,整体处于轻旱等级,空间分布为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多年旱情变化呈缓解趋势;(2)从地貌类型来看,非喀斯特地貌CWSI多年均值为0.37,整体处于无旱等级,喀斯特地貌均值为0.47,处于轻旱状态;(3)从植被类型来看,除针叶林整体处于无旱状态外,其他植被类型都处于轻旱等级,且针叶林的变异系数(CV)值较其他林地高,说明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高,抗旱能力强;(4)贵州省CWSI与降水和气温均呈负相关,负相关面积占比为95%和54%,说明降水对CWSI的影响较大。综合分析得出,贵州省东南部湿润,西北地区干旱,全省干旱受喀斯特地貌、降水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作物缺水指数(CWSI) 喀斯特地貌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不同规模等级坝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阳兵 陈会 罗光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30-1840,共11页
以1∶5万地形图和高清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系统研究了贵州省面积在1 hm2以上坝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①贵州省1 hm2以上的坝子,仅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3.99%,低于山间坝子占全省总面积7.51%的传统认识;②以10~20 hm^2的坝子个数占比最... 以1∶5万地形图和高清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系统研究了贵州省面积在1 hm2以上坝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①贵州省1 hm2以上的坝子,仅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3.99%,低于山间坝子占全省总面积7.51%的传统认识;②以10~20 hm^2的坝子个数占比最高,随坝子面积增加,坝子个数占比也逐渐降低;③贵州坝子集中于贵州省中部,沿东北到西南一线;④贵州坝子体系等级结构较松散,相互之间等级规模差异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子 规模等级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滥木厂金汞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松涛 周光红 +8 位作者 刘建中 苑顺发 王泽鹏 杨成富 汪小勇 龙成雄 张兵强 李俊海 郑禄林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5-488,共14页
黔西南滥木厂矿床是世界上罕见的汞(大型)-铊(大型)-金(小型)多金属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元素分带现象。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滥木厂矿床金、汞-铊、汞、铊矿石及围岩样品的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矿化的成矿环境... 黔西南滥木厂矿床是世界上罕见的汞(大型)-铊(大型)-金(小型)多金属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元素分带现象。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滥木厂矿床金、汞-铊、汞、铊矿石及围岩样品的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矿化的成矿环境,以探讨成矿元素共生分离机制。研究表明,相对于滥木厂矿床的围岩样品,同岩性的各类矿化岩石的SiO_(2)含量显著增加,CaO和MgO含量之和明显降低,表明成矿过程中伴随广泛的硅化和去碳酸盐化作用,K_(2)O-Al_(2)O_(3)投图表明区内存在显著的高岭石化作用。各类矿石与围岩均显示Au、As、Sb、Hg、T1和轻稀土富集特征,且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但成矿元素分布于不同的特征因子中,并表现出富集程度的差异,表明成矿物质继承了原岩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在成矿过程中发生了分离。Y/Ho比值在金矿石中普遍高于28,在其它矿化类型岩石中均低于28,反映金成矿热液富含氟络合物,汞和铊成矿热液以碳酸氢根的络合物为主。各类矿石通常具有Ce正异常,铊、汞-铊和金矿石普遍显示Eu正异常,汞矿石呈现轻微的Eu负异常,表明成矿环境处于相对氧化的状态,并具氧化还原波动性。综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收集的碳、氢、氧、硫、铅同位素成果,认为滥木厂矿床金、汞、铊矿化的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各类矿化在温度、氧逸度、酸碱性及配合物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可能是成矿元素产生分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共生分异机制 卡林型金矿 滥木厂金汞铊矿床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金礼 吴洋洋 +9 位作者 李思亮 袁佳 郭纯子 杨晓东 施政华 谢松池 罗黄婷 张翠 顾雪梅 罗光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16-1826,共11页
作为中国国家战略层面的首个高标准、高质量、新理念的“智慧未来之城”,雄安新区三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合理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雄安新区2012、2017、2022年的三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构建“三生空间”评价体... 作为中国国家战略层面的首个高标准、高质量、新理念的“智慧未来之城”,雄安新区三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合理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雄安新区2012、2017、2022年的三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构建“三生空间”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对区域建设前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了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源地,最后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并优化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生产空间逐渐减少以及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逐渐增加;生产空间从2012年的69.2%下降到2022年的57.6%,而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总增长44.8%与29.7%。2)在2012、2017、2022年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空间面积不断提升;以安新县的白洋淀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最高。3)雄安新区的生态源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及其生态廊道在白洋淀生态核心区呈现出逐渐增长特征。生态保护区域则以白洋淀区域为主体,河道为纽带,城镇绿地为卫星点面的格局。在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面,雄安新区的安新县以生态保护为主,而雄县和容城县则需要提升生态质量;三条生态修复线突出了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在绿色生态宜居“智慧未来之城”的目标指引下,该优化策略不仅在宏观层面上保护了以白洋淀为核心的区域生态安全,而且在微观层面上为未来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导,也为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网络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对煤矸石中重金属释放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秀月 王宁宁 +3 位作者 董慧林 王杰 韦荣乖 王可伟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6,共9页
为研究秸秆对煤矸石重金属释放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向煤矸石中添加不同比例(0%、1%、2%、5%、10%)的玉米秸秆,研究其对煤矸石中铁(Fe)、锰(Mn)、铜(Cu)、锌(Zn)、铅(Pb)和镉(Cd)等重金属释放及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添加... 为研究秸秆对煤矸石重金属释放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向煤矸石中添加不同比例(0%、1%、2%、5%、10%)的玉米秸秆,研究其对煤矸石中铁(Fe)、锰(Mn)、铜(Cu)、锌(Zn)、铅(Pb)和镉(Cd)等重金属释放及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添加促进了煤矸石中Fe、Mn的快速释放,且秸秆添加比例越高,浸出液中Fe、Mn的质量浓度越高,试验结束时(秸秆腐解180 d)秸秆添加量为10%的处理组中Fe、Mn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459.30、47.30 mg/L;玉米秸秆的添加整体上促进了煤矸石中Cu、Zn的释放,抑制了煤矸石中Pb的溶出,对Cd的溶出影响不明显。总体上,秸秆添加促进了煤矸石中Fe、Mn由可还原态向可交换态及可氧化态转化,Cu由可交换态及可还原态向可氧化态转化,使Zn由可还原态转化为可交换态。重金属RAC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各重金属中活性形态占比大小依次为Mn>Zn>Cu>Fe>Cd>Pb,秸秆的添加使煤矸石中Mn、Zn活性形态占比升高,秸秆添加量为5%的处理组煤矸石中Cu、Cd活性形态占比最低。综上,玉米秸秆添加量为5%时对煤矸石中的Cu、Pb、Cd有固定作用,但同时会活化煤矸石中的Mn、Zn,在使用玉米秸秆对煤矸石进行修复改良时,应关注煤矸石中Mn、Zn活性的变化,以防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煤矸石 重金属 释放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近50年演变——基于5个地点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阳兵 李珊珊 +1 位作者 徐倩 罗光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526-8538,共13页
探讨岩溶山地长期以来的石漠化变化趋势,对于理解岩溶山地人地关系演变和石漠化的进一步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选择了贵州省5个典型岩溶山地区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对其近50年期间岩溶石漠化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 探讨岩溶山地长期以来的石漠化变化趋势,对于理解岩溶山地人地关系演变和石漠化的进一步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选择了贵州省5个典型岩溶山地区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对其近50年期间岩溶石漠化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石漠化面积、石漠化综合指数与石漠化面积比重、石漠化变化的幅度和动态度等表明,从1963年到2015年,石漠化演变经历了由增到减的转型,各研究区石漠化变化存在1980年代和2004年两个明显的转折点;(2)2010年以后,强度石漠化成为主要的变化类型,明显下降;(3)5个研究区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分别形成不同的石漠化演变模式,体现出石漠化演变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域的多样性;(4)石漠化转型演变与退耕还林政策和石漠化治理工程有关。研究结果为阐明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长期演变趋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地 石漠化 演变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被引量:74
7
作者 罗旭玲 王世杰 +9 位作者 白晓永 谭秋 冉晨 陈欢 习慧鹏 陈飞 操玥 吴路华 李汇文 钟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0-693,共14页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对石漠化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西南八省为研究区,利用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NDVI)、净初级...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对石漠化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西南八省为研究区,利用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NDVI)、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地表反照率(Surface Albedo)和坡度(Slope)数据,借助ArcGIS等软件平台,分析石漠化在不同的坡度、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区内的变化。结果显示:(1)轻度和中度石漠化是西南主要的石漠化类型。从空间分布来看,石漠化发生分布面积最广的是贵州,其次为云南和广西。(2)从不同土地利用来看,2000—2015年间无石漠化面积最多,潜在石漠化次之。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两种土地类型上,其他用地上石漠化发生面积最少,但是极重度石漠化在其他用地上的发生比例很大,平均在11%左右。(3)从不同坡度来看,石漠化严重程度不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剧,在坡度6°—25°之间石漠化发生面积最大。(4)从生态保护区来看,2000和2015年西南喀斯特生态保护区是石漠化面积分布最多的区域,分别为27481.86 km^(2)和21738.65 km^(2)。最少的是大别山山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从变化量来看,增加最多的是三峡库区,增加1641.22 km^(2),减少最多的是西南喀斯特生态功能保护区,减少5743.22 km^(2)。(5)利用NPP、NDVI、地表反照率和坡度能较精准的反演石漠化,其反演权重依次为0.33、0.42、0.15和0.1。研究时段内,西南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坡度 地理探测器 生态保护区 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及未来情景模拟 被引量:12
8
作者 操玥 王世杰 +17 位作者 白晓永 李汇文 陈飞 王明明 吴路华 许燕 李琴 田诗琪 杨钰杰 李朝君 胡泽银 邓元红 路茜 习慧鹏 陈欢 王金凤 冉晨 罗旭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061-6071,共11页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槽谷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算法,定量分析了槽谷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土壤侵蚀状况的未来情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喀斯特槽谷区2000-2015年土壤侵蚀总量由61.86×1...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槽谷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算法,定量分析了槽谷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土壤侵蚀状况的未来情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喀斯特槽谷区2000-2015年土壤侵蚀总量由61.86×107 t/a减少至2.97×107 t/a,区域年平均侵蚀模数由21.61 t hm-2 a-1降低至1.04 t hm-2 a-1,轻度及轻度以下侵蚀等级的面积增加了76.13×105 hm2,重度及重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了46.90×105 hm2,侵蚀状况明显减轻;(2)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土壤侵蚀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地区侵蚀模数最小,盆地地区侵蚀模数最大,达到平原地区侵蚀模数的近4倍;(3) 2000-2015年间,槽谷区轻度及轻度以上侵蚀等级都逐渐向微度侵蚀等级转移,土壤侵蚀等级由高等级向低等级转移率达到了98%以上,总体呈现出好转的趋势;(4)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槽谷区2020年土壤侵蚀等级的未来演变趋势,其总体Kappa系数达到了0.9788,一致性最佳;(5)到2020年,槽谷区土壤侵蚀等级基本为微度和轻度侵蚀,土壤侵蚀状况将进一步改善。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当前土壤侵蚀治理成效的评价以及未来的防治提供理论和数据方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喀斯特 时空格局 CA-Markov模型 槽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汇文 王世杰 +18 位作者 白晓永 操玥 田义超 罗光杰 陈飞 李琴 吴路华 王金凤 王明明 田诗琪 邓元红 胡泽银 杨钰杰 李朝君 路茜 习慧鹏 陈欢 冉晨 罗旭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158-6172,共15页
评估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S)的复合影响机制是当前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基于碳酸盐岩热力学溶蚀模型估算了1992-2017年中国西南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CSF),利用Lindeman... 评估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S)的复合影响机制是当前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基于碳酸盐岩热力学溶蚀模型估算了1992-2017年中国西南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CSF),利用Lindeman-Merenda-Gold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及生态恢复因子对槽谷CSF的相对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槽谷整体年均温及年降雨量均处于持续升高的趋势,增速分别为0.06℃/a及12 mm/a,进入21世纪之后,增速均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年蒸散发在21世纪以前为增加的状态,2000年以后整体表现为减少的趋势;(2)槽谷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为0.004/a,其增加区域的面积占比达到了95.07%,槽谷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显著;(3)槽谷的年均CSF约为9.42 t C km-2 a-1,研究期间处于增加的状态,其年均增长速率约为0.2 t C km-2 a-1,CSF增加区域的面积占比约为89.28%;(4)槽谷CSF受到气候因素(降雨、蒸散发、温度)及生态恢复2方面的影响,其中降雨、温度及生态恢复反馈因子FVC与CSF呈正相关关系,ET与CSF呈负相关关系,降雨对于研究区CSF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70.36%;(5)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岩石风化过程的复合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恢复 碳酸盐岩风化碳汇 相对贡献率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梯度效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覃颖 罗光杰 +3 位作者 李阳兵 廖晶晶 谭秋 田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基于苗岭山区乡村聚落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与梯度规律。结果表明:(1)苗岭山区乡村聚落整体呈“北密南疏、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局部分别以西部凯... 基于苗岭山区乡村聚落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与梯度规律。结果表明:(1)苗岭山区乡村聚落整体呈“北密南疏、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局部分别以西部凯里市和东北部天柱县为中心呈现两个明显的核状高值聚集区;(2)研究区乡村聚落总体呈“靠山住坡临水”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509~1041 m高程范围和16°~25°坡度范围内,且距河流1 km以内;(3)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公路指向性不明显,村级与县级行政中心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较明显。64.12%的乡村聚落分布在距公路1 km以外,50%以上的乡村聚落分布在距离村行政中心1 km的范围内,72.82%的聚落在距县行政中心20 km范围以内;(4)不同因素对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有显著差异性。高程、坡度、坡位、行政中心的空间自相关属高值聚集,即地形与行政中心对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梯度效应 苗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泥堡—包谷地卡林型金矿田热液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松涛 刘建中 +8 位作者 夏勇 王泽鹏 谢卓君 谭亲平 周光红 张兵强 谭礼金 蒙明华 郑禄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1-570,共20页
黔西南泥堡—包谷地卡林型金矿田以泥堡特大型金矿床为主体,兼具一系列小型金矿床和新发现的金矿点。笔者等在矿田内系统采集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石英、方解石、萤石和辉锑矿样品,分析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成矿流体性... 黔西南泥堡—包谷地卡林型金矿田以泥堡特大型金矿床为主体,兼具一系列小型金矿床和新发现的金矿点。笔者等在矿田内系统采集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石英、方解石、萤石和辉锑矿样品,分析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石英、方解石和萤石整体上富集As、Sb、Li、Sr、W等元素,其中As、Sb成矿元素继承了成矿流体的特征;Sb成矿元素与Bi、W、Mo、Co、Ni等亲岩浆元素相关性较好,显示成矿与岩浆活动有关。方解石、萤石显示MREE富集,方解石具有显著的Eu正异常,反映了成矿流体在矿物沉淀时的稀土配分特征,并且处于相对酸性和还原的状态。石英δD_(V-SMOW)、δ^(18)O_(V-SMOW)和δ^(13)C_(V-PDB)分别为-76‰~-55.7‰(均值-64.9‰)、16.5‰~24.5‰(均值21.1‰)、-14.3‰~-7.0‰(均值-10.9‰),辉锑矿δ^(34)S_(V-CDT)值为-0.4‰、-0.6‰和1.9‰,方解石δ^(13)C_(V-PDB)和δ^(18)O_(V-SMOW)分别为-6.5‰~-2.5‰(均值-4.5‰)、16.2‰~22.4‰(均值18.7‰)。综合研究区内分析和收集的C、H、O和S同位素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流体,并有部分地层水和变质水加入。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和年代学资料,认为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而与区域上出露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岩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微量元素 成矿流体来源 卡林型金矿 泥堡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演变趋势 被引量:28
12
作者 余梦 李阳兵 罗光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267-4283,共17页
为揭示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中国西南地区岩溶山地石漠化转型演变的时空分布及其特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石漠化演变相关文献的总量和主题词进行了分析,并提取文献中石漠化演变的时间、类型、程度、驱动因素等信息,从县(市)域尺度对... 为揭示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中国西南地区岩溶山地石漠化转型演变的时空分布及其特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石漠化演变相关文献的总量和主题词进行了分析,并提取文献中石漠化演变的时间、类型、程度、驱动因素等信息,从县(市)域尺度对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分布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研究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演变经历了由自然基础及人为破坏相互激发的严重石漠化向多种人为干扰、综合治理下的演变转型,即由高等级石漠化转向低等级石漠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石漠化存在由扩张向收缩转型演变的现象,同时对其转型演变的驱动机制和启示意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乡村振兴时代岩溶山地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转型演变 中国西南岩溶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仁市万山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欢 白晓永 +4 位作者 李阳兵 罗光杰 习慧鹏 冉晨 罗旭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5,共12页
为了解万山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解译2000、2010年和2015年万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构建的岩性及同期石漠化叠加分析,探明每种岩性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百分比,以... 为了解万山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解译2000、2010年和2015年万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构建的岩性及同期石漠化叠加分析,探明每种岩性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百分比,以此揭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从岩性空间上看,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在非碳酸盐岩组合上分布面积最广,其中林地面积最多为142.89 km2,在灰岩与白云岩混分布最少,面积最少为13.37 km2;2005-2010年的石漠化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变化最大,变化速率为-1.87 km2·a-1,其中,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发育的轻度、中度石漠化比例最高,白云岩夹碎屑岩上发育的重度石漠化比例最高,整体上来说石漠化更容易在碳酸盐岩(灰岩与白云岩混、白云岩夹碎屑岩)上产生。根据典型石漠化的分级情况和各地类石漠化分布的占比得出,研究区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和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这两类土地类型对石漠化的贡献和响应最大,两地类石漠化发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0.87%和4.32%,而旱地主要以发生轻度石漠化为主,且发生机率高达93.61%。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内石漠化发生区域的定位和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石漠化 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乙酸和谷氨酸N,N-二乙酸对Cd-Pb复合污染土壤上龙葵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罗洋 王正霞 +3 位作者 向仰州 任军 罗光杰 刘方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5-151,共7页
【目的】探讨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和螯合剂谷氨酸N,N-二乙酸(GLDA)施用对Cd-Pb复合污染土壤上龙葵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IAA单施、GLDA单施以及IAA与GLDA联合施用条件下龙葵... 【目的】探讨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和螯合剂谷氨酸N,N-二乙酸(GLDA)施用对Cd-Pb复合污染土壤上龙葵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IAA单施、GLDA单施以及IAA与GLDA联合施用条件下龙葵的株高、鲜质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地上部Cd和Pb含量等指标变化。【结果】龙葵的地上部鲜质量在单独施用IAA时较对照显著增加12.87%(P<0.05),单独施用GLDA时则显著降低16.15%(P<0.05),两者联用时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单独施用GLDA还使龙葵叶片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20.05%(P<0.05),而抗氧化酶活性呈降低趋势。此外,IAA与GLDA联用提高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促进龙葵对Cd的吸收;与对照相比,龙葵地上部Cd含量和地上部Cd提取量分别显著增加31.36%和36.98%(P<0.05),但对Pb吸收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IAA与GLDA联合施用能强化龙葵对Cd-Pb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龙葵 吲哚乙酸(IAA) 谷氨酸N N-二乙酸(GL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眼工程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金环 李威 吴建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7-335,共9页
[目的]分析FAST(中国天眼)工程周边的贵州省平塘县、惠水县、罗甸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变化,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FAST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00,2005,2010,2013和2017年5期TM遥感影像... [目的]分析FAST(中国天眼)工程周边的贵州省平塘县、惠水县、罗甸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变化,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FAST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00,2005,2010,2013和2017年5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RS和GIS技术解译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惠水县、罗甸县、平塘县“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其生态贡献率,分析研究区近20 a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特征及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状况。[结果]①FAST周边林地面积比例最大,但呈减少的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面积表现为:生态用地>生产用地>生活用地,但生活和生产用地面积增加,分别由1661.74和12.84 km^(2)增加到1674.07和25.66 km^(2),生态用地面积则由6610.55 km^(2)减少到6590.86 km^(2)。②FAST工程建设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促使FAST周边林地生态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水域生态用地相互转换,其中林地生态用地的转出面积最大,占转出面积的46.14%。③FAST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4710下降到0.4681,生态环境呈现下降的趋势,FAST周边的发展促使高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转向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类型。[结论]FAST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耦合关系,生态环境质量随生态用地向生产、生活用地转变呈现下降趋势。提高FAST周边生态用地质量,有助于FAST工程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中国天眼(FA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锡铁山矿区滩间山群a-2岩段与d-2岩段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对比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冲 孙华山 +6 位作者 宋长顺 唐亮 黄志伟 葛风建 欧阳淑冰 罗光杰 张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6-192,共17页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造山带中段,矿体主要赋存于滩间山群a-2岩段和b岩组绿片岩中,而在与a-2岩段岩性极其相似的d-2岩段中还未发现矿体。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a-2、d-2岩段变质岩进行了原岩恢复及对比,得出...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造山带中段,矿体主要赋存于滩间山群a-2岩段和b岩组绿片岩中,而在与a-2岩段岩性极其相似的d-2岩段中还未发现矿体。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a-2、d-2岩段变质岩进行了原岩恢复及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a-2岩段绿片岩较d-2岩段绿片岩,碳质成分含量较多,且碳酸盐化程度较高;2)a-2岩段大理岩成分较纯,方解石含量大于95%,而d-2岩段大理岩中多含石英、长石和绢云母矿物;3)2个岩段SiO_(2)含量的显著变化显示其源区多来源的特点,w(Al_(2)O_(3))-w(TiO_(2))二元组分关系特征反映2个岩段源区至少由2个端元组成,1个端元相对低Ti O_(2)和Al_(2)O_(3),另1个端元相对高Ti O_(2)和Al_(2)O_(3),且a-2岩段中TiO_(2)和Al_(2)O_(3)组分相对d-2岩段更加分散;4)2岩段变质岩的微量元素N-MORB标准化分布形式大致相同,均呈现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相对高场强元素Ta、Nb、P、Ti较强富集;5)两岩段变质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相近,均为右倾配分模式,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且轻稀土分异程度明显高于重稀土,Eu呈现明显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a-2岩段较d-2岩段∑REE、LREE、HREE含量较低,Eu负异常更加明显;6)a-2、d-2岩段变质岩原岩主要为砂质沉积岩、泥质沉积岩、粘土岩以及中-酸性凝灰岩,含少量火山岩。相比较而言,a-2岩段含砂质成分较多,d-2岩段则含少量基性成分,推测是由于物源区不同及沉积碎屑物运移距离远近所致,与d-2岩段沉积碎屑物相比,a-2岩段沉积碎屑物可能经历了较长距离的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原岩恢复 a-2与d-2岩段 滩间山群 锡铁山铅锌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富盛铅锌矿床闪锌矿硫、铅、锌、镉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冲 钟宏 +3 位作者 朱维光 唐亮 宋长顺 罗光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2-744,共13页
富盛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矿集区东南部,与富乐铅锌矿床(大型)邻近。矿体赋存于下二叠统茅口组(P_(1)m)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中,矿体形态为似层状和透镜状。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方解石和白云石。矿石构造主要... 富盛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矿集区东南部,与富乐铅锌矿床(大型)邻近。矿体赋存于下二叠统茅口组(P_(1)m)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中,矿体形态为似层状和透镜状。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方解石和白云石。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块状、浸染状和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以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和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为主。富盛铅锌矿床的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矿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9.2‰~+15.9‰;闪锌矿单矿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组成范围分别为:18.5637~18.6078、15.6887~15.6939和38.563~38.586;闪锌矿单矿物δ^(66)Zn和δ^(114)Cd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09‰~+0.33‰和+0.07‰~+0.53‰。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富盛铅锌矿床的硫主要来源于沉积地层中的蒸发岩或海水硫酸盐岩的热化学还原作用;2)富盛铅锌矿床的铅和锌主要来源于元古界基底地层,但不排除有少部分锌来源于震旦系-二叠系地层沉积岩;3)富盛铅锌矿床应属于MVT铅锌矿床,其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均可对比MVT铅锌矿床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盛铅锌矿床 S-Pb-Zn-Cd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川滇黔铅锌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退化植物群落常见灌木叶片SPAD值变异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娜 罗绪强 +5 位作者 张桂玲 王绍英 马浪 赵超超 阮英慧 刘兴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36-41,共6页
为促进喀斯特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以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中的6种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这6种灌木叶片的SPAD值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变化范围在14.43~47.70,平均值为23... 为促进喀斯特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以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中的6种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这6种灌木叶片的SPAD值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变化范围在14.43~47.70,平均值为23.84。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常见灌木叶片SPAD值的平均值表现为灌木林(29.04)>草灌丛(25.96)>灌草丛(25.92)>乔灌林(19.90)>乔木林(18.36)。植物叶片SPAD值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0.000),但在各群落内部均较稳定,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境条件变化的响应。6种灌木叶片的SPAD值在种内的变化均不明显,但在种间的差异却比较显著(P<0.05),说明树种是影响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大小的重要因子。植物种、群落类型对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均有显著影响(P=0.000)并产生了强烈的交互作用(P=0.000)。研究区灌木林群落中的植物光合能力最强、生境条件最好,灌木林群落是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演替的关键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退化植物群落 灌木 叶绿素含量 SPAD值 变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城市群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向征 高海丽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113,共8页
为揭示长江上游典型喀斯特地区城市群水资源空间均衡性变化特征,以黔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采用基尼系数法分析2011~2020年研究区水资源-人口、水资源-GDP、水资源-耕地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并结合水资源负载指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潜力... 为揭示长江上游典型喀斯特地区城市群水资源空间均衡性变化特征,以黔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采用基尼系数法分析2011~2020年研究区水资源-人口、水资源-GDP、水资源-耕地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并结合水资源负载指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潜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研究区水资源-人口、水资源-GDP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其中中部区域为城市群核心区,由于水资源量较少,且承载了较多的人口和GDP,因此水资源、人口、GDP三者空间均衡状态较差;北部和南部区域,由于水资源量较为丰富,承载的人口和GDP较少,因此均衡状态优于中部区域。各区域均呈现出较好的水资源-耕地均衡状态。②研究区水资源负载指数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在时间变化上,中部区域呈现出一定的降低趋势,北部区域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南部区域略有提升但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研究成果有助于长江上游喀斯特地区城市群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空间均衡 基尼系数 水资源负载指数 喀斯特地区 黔中城市群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峰丛洼地贫困地区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光英 吴建峰 杨银银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0期186-188,226,共4页
以黔西南和黔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对象,从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转移矩阵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地形地貌等因素分析了其变化影响。结果显示:①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为建... 以黔西南和黔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对象,从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转移矩阵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地形地貌等因素分析了其变化影响。结果显示:①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为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值分别为42.54 km^(2)、-37.64 km^(2);②地形地貌对峰丛洼地土地利用的分布变化影响显著,主要在微缓起伏区、低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城镇用地面积最多,为13.28 km^(2),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2.86 km^(2);③在山低起伏区和高山起伏区,水域和未利用地有少量变化。该研究可为极贫困区在峰丛洼地分布的情况对土地利用开发的问题提供有用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土地利用 时空特征 地形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