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媒体语境下青春文学杂志编辑思想研究——以2016年《青年文学》《最小说》《南风》为例 |
杨波
|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2
|
贵州省少儿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研究 |
贤娟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3
|
欧阳修《诗本义》的文学阐释思想 |
韦丹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4
|
论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的演变及其文体意义 |
夏德靠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5
|
《论语》文体的生成及结构模式 |
夏德靠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6
|
央视系列政论专题片的认同策略 |
娄立原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7
|
自然无为与自由——道家美学典范性问题研究 |
陈火青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8
|
“技中见道”抑或“遗技合道”?——庄子技艺美学思想辨识之一 |
陈火青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9
|
“禹步”起源及其嬗变 |
夏德靠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0
|
《战国策》文的来源及其编纂 |
夏德靠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1
|
在城市与乡村边缘游走:肖江虹小说人物的存在境遇 |
颜军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2
|
先秦“说体”的生成、类型及文体意义——兼论《汉书·艺文志》“小说”的观念与分类 |
夏德靠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3
|
叙事交汇与文化互释——阿来《蘑菇圈》与《三只虫草》的互文性解读 |
杨波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4
|
论箴体的生成及其文体意义 |
夏德靠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5
|
李道纯《道德会元》释音考述 |
杨荫冲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6
|
汉字在西南山地民族中的传播与影响 |
张颖慧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2014 |
2
|
|
17
|
“铁屋子”与“人血馒头”——论鲁迅小说创作的西方古典文化品格 |
尤作勇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8 |
1
|
|
18
|
青春、历史、英雄的三维融合与艺术创制——略论《芳华》的叙事建构 |
杨波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9
|
从句法看《论语》“亦”字句意义生成 |
马立春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20
|
《芳华》叙事的空间对照和记忆重构 |
熊祥军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