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语境下青春文学杂志编辑思想研究——以2016年《青年文学》《最小说》《南风》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波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49,共3页
在新兴媒体持续跟进、大众媒介众声喧哗的时代语境下,青春文学杂志坚持内容为王,紧紧把握校园、情感质素,同时注重明星效应与图像感知建构青春文学杂志的形式之美,将网络、微信、影像等与杂志编辑协同勾连,在文学性、时尚性之间找寻融... 在新兴媒体持续跟进、大众媒介众声喧哗的时代语境下,青春文学杂志坚持内容为王,紧紧把握校园、情感质素,同时注重明星效应与图像感知建构青春文学杂志的形式之美,将网络、微信、影像等与杂志编辑协同勾连,在文学性、时尚性之间找寻融合之道,拓展了青春文学刊物的产业链条。但是也凸显出内容缺乏深度、情感诉说雷同、形式过于突出等现实问题。在全媒体时代自立于青春文学的本体意义之上,在青春气息与时尚之魅、文学性与商业化之间实现价值协调,是青春文学杂志的发展正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文学 编辑思想 内容为王 形式之美 新媒体之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少儿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研究
2
作者 贤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1-103,共3页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精神,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少儿精品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精神,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少儿精品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以下简称"扶持项目"),鼓励和扶持广播电视少儿节目栏目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儿电视 节目发展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贵州省 现状 中共中央 青少年教育 资金扶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阳修《诗本义》的文学阐释思想
3
作者 韦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7X期49-51,共3页
在欧阳修《诗本义》之前,对诗的文学阐释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提出的"本义"问题便是《诗本义》的源头,宋代理学大倡及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也促成了它的产生;《诗本义》的文学阐释思... 在欧阳修《诗本义》之前,对诗的文学阐释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提出的"本义"问题便是《诗本义》的源头,宋代理学大倡及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也促成了它的产生;《诗本义》的文学阐释思想主要包括:从诗的本义去说诗的阐释原则;以"情理"解诗的阐释方法;"还原"诗歌情境的阐释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诗本义 诗经 文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的演变及其文体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夏德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82,288,共11页
先秦时期的语类文献是在重言、记言传统的背景之下形成的。"语"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它载录的是"善言";从文体形态方面来说,上古语类文献主要包含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这些类型。由于这些文体形式是历时性生成的,... 先秦时期的语类文献是在重言、记言传统的背景之下形成的。"语"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它载录的是"善言";从文体形态方面来说,上古语类文献主要包含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这些类型。由于这些文体形式是历时性生成的,这就意味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大体而言,先秦语类文献形态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向演进的:一是格言体内部的散见之"言"向结集之"言"的转变,一是对话体向事语体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类文献 记言传统 格言体 对话体 事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文体的生成及结构模式 被引量:11
5
作者 夏德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4,共9页
《论语》在结构上呈现记言与记行两录的模式,其中记言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论语》这种言、行两录的编纂方式从深层面来说是接受史官传统特别是乞言传统的结果。《论语》编纂依据的材料主要源于孔门弟子的原始笔记,编... 《论语》在结构上呈现记言与记行两录的模式,其中记言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论语》这种言、行两录的编纂方式从深层面来说是接受史官传统特别是乞言传统的结果。《论语》编纂依据的材料主要源于孔门弟子的原始笔记,编纂者对这些笔记进行粘合、扩充、原文移录、改造等处理工作,最终造成《论语》言、行两录的文体特征。"语录"的称谓最早见于南朝时期的《宋齐语录》,该书属于一部语类文献,可见"语录"实际上沿袭了语类文献的传统,原本就是"语"体的异称。文学史或论著往往视《论语》为"语录体",同时又将"语录体"解释为记言,其实"语录体"除了记言之外同样还载录人物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文体 言、行两录 语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央视系列政论专题片的认同策略 被引量:6
6
作者 娄立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2-97,共6页
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7部重点政论专题片一《辉煌中国》《巡视利剑》《强军》《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七部系列政论专题片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7部重点政论专题片一《辉煌中国》《巡视利剑》《强军》《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七部系列政论专题片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题片 政论 央视 法治中国 中央电视台 治国理政 大国外交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无为与自由——道家美学典范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火青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40,共9页
在老庄美学的建构中有些学者把自然无为阐释为自由,这样老庄的思想也就是美学了。其实,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时代,自由并不是一个比秩序更急切的问题。道先于一切,在这个既定场域很难说给自由留下了一席之地。从自由本身来看,自由表现为... 在老庄美学的建构中有些学者把自然无为阐释为自由,这样老庄的思想也就是美学了。其实,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时代,自由并不是一个比秩序更急切的问题。道先于一切,在这个既定场域很难说给自由留下了一席之地。从自由本身来看,自由表现为肯定性力量与否定性力量的一体二用;而自然无为是一种自然的本性存在,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是让自由毁弃于自然。从人生自由来看,在人的自然维度,自然无为讲求顺任自然,却没有对自然的扬弃,只剩下一种回到自然本性的必然。在人的价值维度,自然无为是将个体断送于一种先验的既定意志的普遍性之中,取消个人价值。从审美的自由来看,它同人生自由一样需要有知识、道德与物质的支撑,并且情感表现出独立自足性,自然无为明显表现出对知、意、情的排斥与否定。逍遥是无为,而不是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美学 自然 无为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中见道”抑或“遗技合道”?——庄子技艺美学思想辨识之一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火青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110,共9页
关于庄子技艺故事中道与技的关系,流行的看法是"技中见道",其实,"技中见道"并非庄子本身固有的思想,而是后世艺术家或理论家立基于艺术与审美的实际从其思想转化出来的一种理论,也可以说是儒道会归的结果。"... 关于庄子技艺故事中道与技的关系,流行的看法是"技中见道",其实,"技中见道"并非庄子本身固有的思想,而是后世艺术家或理论家立基于艺术与审美的实际从其思想转化出来的一种理论,也可以说是儒道会归的结果。"技外见道"的心斋、坐忘体验既非艺术精神,也非审美精神,而是道德精神。庄子追求一种大巧神技,反对现世的技艺。从技艺出发见道的过程,恰好是"遗技合道"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中见道 技外见道 遗技合道 审美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步”起源及其嬗变 被引量:5
9
作者 夏德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9,共7页
学界在有关"禹步"起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若干的争议,这些争议的发生,主要缘于对"步"的性质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其实,"步"在上古社会是一种禳除灾害的祀典仪式,而禹与这种"步"发生联系又同禹的... 学界在有关"禹步"起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若干的争议,这些争议的发生,主要缘于对"步"的性质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其实,"步"在上古社会是一种禳除灾害的祀典仪式,而禹与这种"步"发生联系又同禹的山川神主特殊身份密切有关。春秋战国之际的巫师阶层根据民间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由大禹所创制的"步"祭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具有巫术功能的一套步法。后来兴起的道教又在此基础上对"禹步"加以吸收,特别是在"步法"层面上求变化,导致后世道教"禹步"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步 大禹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策》文的来源及其编纂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德靠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29,共6页
《战国策》是在中书六种及"国别者八篇"之基础上整理、编纂而成的。"国别者八篇"的编纂方式沿袭《国语》的特征,很可能出自战国史官之手。中书六种可分为三类:《国策》、《国事》一类,《事语》一类,《短长》、《长... 《战国策》是在中书六种及"国别者八篇"之基础上整理、编纂而成的。"国别者八篇"的编纂方式沿袭《国语》的特征,很可能出自战国史官之手。中书六种可分为三类:《国策》、《国事》一类,《事语》一类,《短长》、《长书》、《修书》为一类。《国策》的命名源于先秦史官的策书文献,"国别者八篇"与《国策》、《国事》都属于史官文献,它们的区别在于《国策》、《国事》缺乏条理性,在材料来源上较"国别者八篇"更为源始。《短长》、《长书》、《修书》的命名与纵横术有关,这三种文献很可能是教授或学习揣摩纵横术的人所编纂的。《事语》的命名同样源于先秦史官的语类文献,但其编纂是出于史官还是教授或学习揣摩纵横术之人则难以肯定。游士说辞是中书及《战国策》的源始文献,但这些说辞文献存在真实与拟托之分。刘向只对中书做了"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及"除复重"的工作,经其整理的《战国策》属于史著文献。《战国策》的文体涵括对话体与事语体两种形态,一般来说,《国语》已存在对话体,因此《战国策》对话体的意义并不大。《战国策》的文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事语体",它对后世史著中的"列传"或"传记"的书写发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辞文献 中书文献 《战国策》 对话体 事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城市与乡村边缘游走:肖江虹小说人物的存在境遇 被引量:3
11
作者 颜军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2-106,共5页
肖江虹善于通过民俗叙事展开对人的存在困境的追问。在他的《百鸟朝凤》《喊魂》《蛊镇》《悬棺》《傩面》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中,肖江虹描绘出了一幅幅质朴而神秘的民俗画面,画面中流淌着的是传统的伦理和人情。不过,民俗生... 肖江虹善于通过民俗叙事展开对人的存在困境的追问。在他的《百鸟朝凤》《喊魂》《蛊镇》《悬棺》《傩面》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中,肖江虹描绘出了一幅幅质朴而神秘的民俗画面,画面中流淌着的是传统的伦理和人情。不过,民俗生活的呈现并不是肖江虹小说的目的,虽然这是他已有创作的明显特色。从肖江虹的作品来看,民俗书写只是他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追问现代性进程中人的命运。现代性的进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重要表现是城市生活的扩张,与之对应的是乡村生活的萎缩和失落。现代城市的崛起和传统乡村的瓦解处于同一个相互纠缠的进程中,肖江虹显然看到了这一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的尴尬之处。如果说古老的乡村代表着农耕文明时代的价值存在,那么新兴的城市则是工业文明价值高扬的舞台,在隆隆的机器声中,破旧的楼房不断坍塌,鸡鸣狗吠的村落不断消失,在泥土上生长的一切作物和关系都被拆除。这是当下中国大部分人正在经历的触目惊心的改变。依托于民俗,肖江虹的小说在城市/乡村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中捕捉到的正是这一生存图景,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物命运的困窘与错位。一、走不进的城市通观肖江虹十年来的创作,对城市的拒绝是其小说的一贯立场。把肖江虹的小说与城市联系起来的是这样一种人: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肖江虹的笔下,城市是一个魔鬼般的存在,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他饱含同情地书写出的种种人物的痛苦遭遇。那些朴实本分的农村人,随着他们踏上进城打工列车的那一刻,他们的命运就开始扭曲,城市的巨嘴吞噬他们身体的同时也吞噬了他们的灵魂。站在城市的十字街头,这些人无所适从,像迷途的羔羊,陷入了孤独痛苦的病态命运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 小说人物 乡村生活 江虹 民俗叙事 境遇 《百鸟朝凤》 民俗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说体”的生成、类型及文体意义——兼论《汉书·艺文志》“小说”的观念与分类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德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5,共6页
"说"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言说行为,这种言说行为由于言说者的身份以及言说对象的差异而引起"说"本身内涵的重大区别。整体而言,祝官之"说"是一种仪式行为,它所指向的对象是神灵世界,而"解释"... "说"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言说行为,这种言说行为由于言说者的身份以及言说对象的差异而引起"说"本身内涵的重大区别。整体而言,祝官之"说"是一种仪式行为,它所指向的对象是神灵世界,而"解释"之"说"是以某种具体文本为前提的,"规谏"意义上的"说"所指向的对象是世俗的权力阶层。这些"说"的各种具体言说行为形成不同的文本,即仪式文本、解经文本及语类文本。《汉志》所录先秦小说在性质上可分为四类:一是《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三种属于先秦的解经"说"体;二是《青史子》、《师旷》、《天乙》近于先秦祝官之"说"体;三是《周考》、《百家》近于先秦规谏意义上的"说"体;四是《务成子》、《宋子》属于先秦子书。《汉志》的这种分类其实是将"小说家"的学派观念与"说体"的文体观念杂糅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体 仪式文本 解经文本 语类文本 《汉书·艺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交汇与文化互释——阿来《蘑菇圈》与《三只虫草》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79,共4页
在互文性的理论视域下,笔者将阿来的《三只虫草》和《蘑菇圈》合构为一个统一的叙事体系,在叙事话语、人物身份以及文化意蕴等方面展开阐释与观照。经蘑菇与虫草所构建、绵延的虫草社会和采集文化,表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度拷问,... 在互文性的理论视域下,笔者将阿来的《三只虫草》和《蘑菇圈》合构为一个统一的叙事体系,在叙事话语、人物身份以及文化意蕴等方面展开阐释与观照。经蘑菇与虫草所构建、绵延的虫草社会和采集文化,表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度拷问,显现出两个文本话语粘连的复杂形态。阿妈斯炯和桑吉一老一少,两种生命景观相互叠加,展现了藏族人民厚重但又充满希望的民族形象,在喟叹焦虑与敞开胸怀中,显示出两人相同的民族文化认知和不同的现实路径。同时,作品也昭示着阿来的文化身份与内在精神的融合视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蘑菇圈》 《三只虫草》 互文性 叙事交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箴体的生成及其文体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德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92,共6页
箴体产生于规谏活动之中,这一文体具有很强的规诫意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虽然远离了规谏活动,但大都依然保持着规诫性质。箴体最初是大臣用来规谏君主的一种方式,魏晋以降箴体的撰作主体与规谏对象均发生变化,箴体也分化为官箴... 箴体产生于规谏活动之中,这一文体具有很强的规诫意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虽然远离了规谏活动,但大都依然保持着规诫性质。箴体最初是大臣用来规谏君主的一种方式,魏晋以降箴体的撰作主体与规谏对象均发生变化,箴体也分化为官箴、私箴与咏物箴。这一演变表明箴体参预现实的功能得到加强。随着创作主体及规谏对象的渐次变化,箴体由最初的韵语文体向散文转化。同时与箴体性质相近的还有戒体、规体。规体始于元结《五规》,最初是以散文形式流布的,"规"体也有以韵文形态存在的,如《弟子规》。早期的戒文分为自警类的韵语戒文和家戒类的散文式戒文,自警类的戒文是撰者对于自身所提出的警戒,家戒主要是家族长辈对晚辈提出的戒告。后世戒文除这些形式之外,还出现了下级对上级及平辈之间进行戒劝的形式,此外还出现物事戒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谏传统 箴体 戒文 规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道纯《道德会元》释音考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荫冲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0-134,共5页
《道德会元》作者李道纯占籍盱眙。《道藏》本是较早刻本之一。他以直音、反切、纽四声几种方式为《老子》施音,既前有所承,同时也据口语入注。释音数据显示,声纽云以相混、韵部灰与泰合口归并、江宕摄混同,声调浊上变去,入声韵尾保留... 《道德会元》作者李道纯占籍盱眙。《道藏》本是较早刻本之一。他以直音、反切、纽四声几种方式为《老子》施音,既前有所承,同时也据口语入注。释音数据显示,声纽云以相混、韵部灰与泰合口归并、江宕摄混同,声调浊上变去,入声韵尾保留却有了变化,这些语音现象反映了宋元时期时音演变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道纯 道德会元 释音 语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在西南山地民族中的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颖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2期80-83,共4页
在我国西南山地民族中,彝族、纳西族和西部方言的苗族都有其传统文字;其他民族虽无传统文字系统,却长期受汉字浸染,将外来的汉字文化元素内化到了本族文化体系中。壮、布依、侗等民族长期使用汉字记录宗教经典,形成了基于汉字形态的方... 在我国西南山地民族中,彝族、纳西族和西部方言的苗族都有其传统文字;其他民族虽无传统文字系统,却长期受汉字浸染,将外来的汉字文化元素内化到了本族文化体系中。壮、布依、侗等民族长期使用汉字记录宗教经典,形成了基于汉字形态的方块壮文和方块布依文,侗族虽未形成方块侗字体系,却形成了大量"汉字记侗音"文本。这些都体现出汉字在西南山地民族中的特殊影响,特别是反映了土著民族对外来文字的创造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地民族 汉字 文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屋子”与“人血馒头”——论鲁迅小说创作的西方古典文化品格 被引量:1
17
作者 尤作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40-145,共6页
首先,本文从"现代中国"的文化品格问题引出对鲁迅文化品格的探析,并进一步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渗透了西方的古典文化品格。通过对鲁迅小说的两大意象"铁屋子"与"人血馒头"与西方古典文化的两大原始意象&q... 首先,本文从"现代中国"的文化品格问题引出对鲁迅文化品格的探析,并进一步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渗透了西方的古典文化品格。通过对鲁迅小说的两大意象"铁屋子"与"人血馒头"与西方古典文化的两大原始意象"洞穴"与"十字架"深度关系的解析,具体论证了鲁迅小说创作所具有的西方古典文化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西方古典文化 “铁屋子” “人血馒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历史、英雄的三维融合与艺术创制——略论《芳华》的叙事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28,共3页
改编于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影《芳华》,因为导演冯小刚的巨大号召力以及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时代徽记,使该片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并成为2017年国产电影的重要事象。纵观电影《芳华》的叙事设置,创作者用文工团的故事将青春叙事... 改编于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影《芳华》,因为导演冯小刚的巨大号召力以及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时代徽记,使该片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并成为2017年国产电影的重要事象。纵观电影《芳华》的叙事设置,创作者用文工团的故事将青春叙事、历史叙事、英雄叙事等叙事形态联结起来,把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融汇为形式和内容的多元集合,形成复杂多重的叙事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建构 历史内容 艺术影响 青春叙事 英雄叙事 三维 国产电影 华裔女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句法看《论语》“亦”字句意义生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立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亦"字句是一种类同相似性句式。句法不同,语义特征也存在差别,由此对意义生成产生了影响。表层语义相似蕴含深层语义的相异;句法相似的有界和无界造就了"亦"字句语义蕴含量值的大小不同;肯定和否定的句法形式包含... "亦"字句是一种类同相似性句式。句法不同,语义特征也存在差别,由此对意义生成产生了影响。表层语义相似蕴含深层语义的相异;句法相似的有界和无界造就了"亦"字句语义蕴含量值的大小不同;肯定和否定的句法形式包含不确定的语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亦”字句 意义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华》叙事的空间对照和记忆重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祥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7-31,共5页
情怀文艺片《芳华》由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同名作品改编,冯小刚执导。上映以来,引起了与冯小刚、严歌苓为代表的中年观众,特别是与二人有相同或相近经历背景的人群(在文工团服役过,或在同样的成长年代生活过的人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时代和... 情怀文艺片《芳华》由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同名作品改编,冯小刚执导。上映以来,引起了与冯小刚、严歌苓为代表的中年观众,特别是与二人有相同或相近经历背景的人群(在文工团服役过,或在同样的成长年代生活过的人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时代和故事的强烈反思和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叙事 作品改编 著名作家 严歌苓 冯小刚 文艺片 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