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的全球本土化文化传播创新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娄立原 张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7-92,共6页
全球本土化是世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趋势,注重彰显本土文化的特殊性和统一性。通过对地方文化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进行分析,挖掘该纪录片利用全球本土化文化传播理念的成功经验。该片主要利用转文化性对话、价值传... 全球本土化是世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趋势,注重彰显本土文化的特殊性和统一性。通过对地方文化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进行分析,挖掘该纪录片利用全球本土化文化传播理念的成功经验。该片主要利用转文化性对话、价值传播、周边叙事等具体策略,探讨贵州与中国、贵州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探索建构一个全新的贵州地方形象,创新利用地方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全球本土化 地方文化 对外传播 《这一站 贵州(第二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进化:元宇宙电影的媒介变迁
2
作者 沈磊 娄立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70,共6页
元宇宙电影是电影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其感官体验、观影模式和叙事方式等都发生了颠覆式变革。本文依循电影发展史也是电影界面演化史的基本思路,从唐·伊德(Don Ihde)的技术现象学出发,将“观影主体-电影界面-电影媒介”的关系视... 元宇宙电影是电影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其感官体验、观影模式和叙事方式等都发生了颠覆式变革。本文依循电影发展史也是电影界面演化史的基本思路,从唐·伊德(Don Ihde)的技术现象学出发,将“观影主体-电影界面-电影媒介”的关系视为“身体-技术”关系,从具身、它异、阐释与背景等四种关系视角分析电影界面的进化方向和对电影媒介变革的影响,并分析元宇宙电影的界面进化及其全新特征,如此全新特征使其成为一种全息知觉媒介、自由交互媒介和新型社交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界面 媒介变迁 元宇宙电影 技术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泛中心”化的影像表达——以贵州电影为个案的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肖艳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9,共7页
区域电影的差异性考察是当下中国电影研究的一种重要美学范式。在不同的地缘电影中,贵州电影的多元化解读使其成为地缘电影空间中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相较于其他区域的电影生产,贵州电影的多样性是清晰可辨的:即战争、民族、艺术不同... 区域电影的差异性考察是当下中国电影研究的一种重要美学范式。在不同的地缘电影中,贵州电影的多元化解读使其成为地缘电影空间中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相较于其他区域的电影生产,贵州电影的多样性是清晰可辨的:即战争、民族、艺术不同维度的影像交织。贵州影像不同维度的复杂生成使得其“泛中心”化意识得以确立,借助后现代的解构视域,贵州影像的“泛中心”具象化不仅是现代性差异的体验生成,且在新的西部电影空间美学实践上也获得了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中心化 贵州电影 现代性 新西部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代小说界的“贵州现象”及其地方路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4,共6页
1980年代,中国文艺界曾一度出现充满先锋色彩和震撼效应的"贵州现象",贵州乡土文学裹挟着来自深山旷野的精神气质和美学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强势崛起。本文将深入考察1980年代小说发展史中"贵州现象"生成的历史语境和... 1980年代,中国文艺界曾一度出现充满先锋色彩和震撼效应的"贵州现象",贵州乡土文学裹挟着来自深山旷野的精神气质和美学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强势崛起。本文将深入考察1980年代小说发展史中"贵州现象"生成的历史语境和人文生态,于历史褶皱处梳理其地方性知识的肌理纹路,辨析"贵州现象"生成的历史逻辑与深层机制,从而把握并呈现"贵州现象"生成的文化基因与地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贵州小说” 文化基因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脱贫题材电影的审美追求与价值意义
5
作者 刘崇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0-104,共5页
贵州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产生了众多感人至深、充满崇高精神力量的脱贫故事。贵州脱贫电影在讲述贵州脱贫故事时,关注到脱贫进程中各类人物的生命个体感受与价值诉求;重视对深重贫困的直接呈现,常以贫困叙事为发端,力求呈现脱贫... 贵州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产生了众多感人至深、充满崇高精神力量的脱贫故事。贵州脱贫电影在讲述贵州脱贫故事时,关注到脱贫进程中各类人物的生命个体感受与价值诉求;重视对深重贫困的直接呈现,常以贫困叙事为发端,力求呈现脱贫的变革美与崇高美;同时,贵州脱贫电影表现出对真实品格的孜孜追求。总体而言,贵州脱贫电影坚持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呈现出整体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意义,为脱贫题材电影艺术提供了贵州思考与贵州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脱贫题材电影 审美追求 价值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差异体验下贵州电影的多维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肖艳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4-99,共6页
中国的现代性是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的现代性体验,同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域差异产生了差异化的现代性体验,贵州电影正是这种现代性差异体验的产物。在多维度的现代性体验中,贵州电影在内容创作与类型呈现上也有着相应的现代性意识... 中国的现代性是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的现代性体验,同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域差异产生了差异化的现代性体验,贵州电影正是这种现代性差异体验的产物。在多维度的现代性体验中,贵州电影在内容创作与类型呈现上也有着相应的现代性意识表达。通过被动的现代性、积极的现代性以及剧烈的现代性这三层差异化体验,可以解读出贵州电影在不同时期书写的特征化与意义性。而正是基于这一差异化思维的影像思考,明确了地缘文化角度下贵州电影审美经验与审美范式的自我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贵州电影 差异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艳华 刘斌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06-110,共5页
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不仅有着形式上的凸显,更是少数民族群体精神意识上文化认同的多元化展现。以贵州少数民族电影为主要影像文本,结合文化认同理论为探析思路,借助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以及价值认同等概念对贵州少数民... 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不仅有着形式上的凸显,更是少数民族群体精神意识上文化认同的多元化展现。以贵州少数民族电影为主要影像文本,结合文化认同理论为探析思路,借助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以及价值认同等概念对贵州少数民族电影中文化认同的具化表达进行深度阐释,并观照其存在的形式化创作弊端,继而试图寻求少数民族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上两者兼顾的创作路径,以为此类型电影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认同表述提供可行性的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电影 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桐梓“方竹笋”在乡村振兴中的宣传策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娟 骆楠 +1 位作者 敖选怀 陈莹 《南方农机》 2023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但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由于特色农副产品具有原生态、高营养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导致特色农副产品供不应求。桐梓方竹笋虽然品质优良、营养价值丰富,且被列为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但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由于特色农副产品具有原生态、高营养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导致特色农副产品供不应求。桐梓方竹笋虽然品质优良、营养价值丰富,且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营销力度不足、宣传不够,跨区域推广中还存在品牌知名度不高、不重视包装设计、售卖方式单一、绿色策略意识不足等问题,尚不能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此,课题组对桐梓方竹笋的宣传推广策略进行研究,提出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包装设计力度、线上线下推销并行、创新管理经营方式等建议,以期在品牌宣传、跨地区推广与营销策略上取得突破,充分发挥贵州桐梓方竹笋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竹笋 乡村振兴 宣传策略 桐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圣之物到灵验之物--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泉”的演进历程
9
作者 刘海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41,共7页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审美视域下的泉。但在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之前,经历了一个从被神圣化到赋予灵验性的演变过程。泉最早被原始先民视为“神泉”而加以崇拜;西周时期,泉走下神坛成为“自然之泉”,因事关“国邑之建”而受到格...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审美视域下的泉。但在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之前,经历了一个从被神圣化到赋予灵验性的演变过程。泉最早被原始先民视为“神泉”而加以崇拜;西周时期,泉走下神坛成为“自然之泉”,因事关“国邑之建”而受到格外的关注;春秋战国时期,受比德思维的影响而形成了“德泉”的概念;汉代,泉被赋予了灵验性,从而出现了大量“醴泉”“灵泉”的描写。这些“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梳理清楚其演变过程,对全面深入地理解泉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研究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提供一个具体的实证,这对中国古代山水审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解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崇拜 相泉 比德 醴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贵州电影中后现代的荒诞影像表征
10
作者 潘健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7-120,共4页
贵州电影以其独特的空间风格和地域文化,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审美感知与体验,并展现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观照。以后现代的荒诞叙事为视角,以《人山人海》《无名之辈》等影片为分析,从城市空间的视觉隐喻、多重所指的人本困境、自我价值的... 贵州电影以其独特的空间风格和地域文化,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审美感知与体验,并展现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观照。以后现代的荒诞叙事为视角,以《人山人海》《无名之辈》等影片为分析,从城市空间的视觉隐喻、多重所指的人本困境、自我价值的多重消解这三个维度对贵州电影的后现代意味进行多面向的深层解构与分析,继而对贵州电影后现代荒诞影像表征的出现给予了一定的解答,同时也肯定了贵州电影在看似荒诞的叙事中抵达了对生命存在的感悟与本真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电影 荒诞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离与重构:电影中“逃离言词”现象的意义生成
11
作者 肖艳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2,130,共7页
在以视听为特质的电影媒介中,言词作为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节叙事与主题阐释的双重作用。但随着电影浅薄地滥用言词行为的泛化,电影反而陷入言词无用的危机,从而导致了电影中“逃离言词”现象不断出现。电影的“逃离言词”现... 在以视听为特质的电影媒介中,言词作为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节叙事与主题阐释的双重作用。但随着电影浅薄地滥用言词行为的泛化,电影反而陷入言词无用的危机,从而导致了电影中“逃离言词”现象不断出现。电影的“逃离言词”现象指的是弱化电影听觉系统,消解台词对白、独白等叙事交流形式,即使出现话语声符,也不再对应具体的、有意义的表达。这种电影与话语关系的破裂,抽离了观影经验中的实在意义,弥漫极度无聊的情绪,继而让观众对电影产生倦怠感。但在电影不同艺术风格理念的驱动下,“逃离言词”式的电影在提升审美哲思、强调环境自主叙事等方面重构了电影意义的生成,深化了电影意义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逃离言词” 意义抽离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奉俊昊电影中的艺术变形与意义表征
12
作者 欧咏华 杨俊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31-134,共4页
奉俊昊是一位极具社会问题意识的导演,他通过风格多样化的电影文本表达了韩国式的社会残酷物语,即对资本主义背景下社会的畸变与人物的异化进行悲剧化的伦理叙事。而如何展现这种畸变与异化,艺术变形策略的运用成为奉俊昊贯穿于其作品... 奉俊昊是一位极具社会问题意识的导演,他通过风格多样化的电影文本表达了韩国式的社会残酷物语,即对资本主义背景下社会的畸变与人物的异化进行悲剧化的伦理叙事。而如何展现这种畸变与异化,艺术变形策略的运用成为奉俊昊贯穿于其作品中通往悲剧内核的主要叙事技巧。通过对奉俊昊电影中的变形策略进行分类与探讨,可以发现主要呈现了人兽互异、事件隐喻、社会模拟等变形形式,而在这些形式之下是导演对现实社会深层批判的意义抵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俊昊 艺术变形 社会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农村与城市:三位一体构建《十八洞村》的故事世界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崇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59-62,共4页
苗月执导的扶贫题材电影《十八洞村》(2017)自上映以来便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翘楚之作。影片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时,超越了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或简单图解主流话语或借用喜剧形式弱化乡村社会复杂性的表现形式,采用乡土、农村与城市三种叙述... 苗月执导的扶贫题材电影《十八洞村》(2017)自上映以来便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翘楚之作。影片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时,超越了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或简单图解主流话语或借用喜剧形式弱化乡村社会复杂性的表现形式,采用乡土、农村与城市三种叙述维度,阐释三种空间内社会、精神、文化等的相异与丰富性,将有关生命、生态、人性及乡村文化的多重思考糅合在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中,深刻呈现了传统乡土社区借着精准扶贫的春风向农村现代化进程进发时,诗意乡土与贫困现实间的矛盾张力,乡民的精神坚守与精神荒芜,乡土文化的传承、失落及其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融合发展等,人物形象饱满多样,内涵丰富且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话语 精神坚守 喜剧形式 乡村现代化 同类题材 精准扶贫 人物形象 社会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浅析——以《奇迹·笨小孩》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芸吉 郑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8-61,共4页
近年来,国内优秀现实题材电影“爆款”迭出,无论是社会热点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还是关注校园问题的《少年的你》,以及小人物逆袭人生创造奇迹的《奇迹·笨小孩》,都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与好评。电影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 近年来,国内优秀现实题材电影“爆款”迭出,无论是社会热点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还是关注校园问题的《少年的你》,以及小人物逆袭人生创造奇迹的《奇迹·笨小孩》,都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与好评。电影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肩负着更高的期待。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电影的核心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事业 现实题材电影 融媒体时代 文艺形式 社会热点 宣传思想工作 核心命题 讲好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艺养心:中小学影视育人现状指瑕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火青 娄立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03-108,共6页
一、前言自1998年来,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门联合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共39批485部,藉此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造就中小学生的健康人格。2008年,教育部等... 一、前言自1998年来,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门联合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共39批485部,藉此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造就中小学生的健康人格。2008年,教育部等部门专门下达通知,将影视教育纳入全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教学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农村中小学 影视教育 全国中小学生 路径优化 健康人格 教学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坏狐狸的故事》之嵌套结构、留白意蕴与旨归象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吕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90-93,共4页
2018年,《大坏狐狸的故事》荣获法国电影最高荣誉凯撒奖最佳动画长片奖,该影片是一部处处做"减法"的创意之作。影片减去了3D视觉影像效果的冲击,在影像方面无论是叙事结构、留白画风、符号象征还是主题隐喻都匠心独运。一、... 2018年,《大坏狐狸的故事》荣获法国电影最高荣誉凯撒奖最佳动画长片奖,该影片是一部处处做"减法"的创意之作。影片减去了3D视觉影像效果的冲击,在影像方面无论是叙事结构、留白画风、符号象征还是主题隐喻都匠心独运。一、创意性叙事手法--嵌套结构融合片段叙事"电影的嵌套式结构指影片的结构内部又含有与整体结构类似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指影片各段落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并且在结构上又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电影 凯撒奖 动画长片 嵌套结构 影像效果 符号象征 留白 创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美塑人:中小学教学体系中的影视育人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姿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97-100,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信息接收终端越发多元化,社会大众逐渐适应在不同平台接收各种形态的媒体内容,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在融媒体时代,促使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对社会的认知伴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的高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信息接收终端越发多元化,社会大众逐渐适应在不同平台接收各种形态的媒体内容,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在融媒体时代,促使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对社会的认知伴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信息的传播变得空前迅速,文字语言的传播时代逐渐转变为视听语言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学 融媒体时代 传播时代 信息技术 传播内容 接收终端 视听语言 传播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贤娟 陈丽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66-69,共4页
人才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本源泉,高校是人才培育的聚集地。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价值,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目标。影视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环节,渗透着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培... 人才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本源泉,高校是人才培育的聚集地。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价值,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目标。影视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环节,渗透着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培育,主导着现代文化,对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影视教育 高校大学生 人才培育 人文素养 国家创新发展 文化内涵 教育的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仪式在电影中的叙事重构及意义生产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5-69,共5页
“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1]民俗因其民间性、集体性、文化传承性等特质,在电影叙事中一直受到重视,而民俗仪式更是成为电影艺术无法回... “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1]民俗因其民间性、集体性、文化传承性等特质,在电影叙事中一直受到重视,而民俗仪式更是成为电影艺术无法回避的资源选择与叙事力量。因民俗仪式在“社会公共空间”的阈限内,具有“社会历史叙事能力”,其“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习惯性行为不同”,具备“特定的范畴、特别的社会(社区)、特殊的知识系统的符号象征表述”。[2]加之其所携带的地域性、民族性、表演性等质素,自然让民俗仪式在电影叙事中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阐释价值。著名学者张英进在讨论中国当代民俗电影时就引用唐纳德·萨顿的话指出了这种艺术趋向:“可以这么说,仪式代表了中国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所有错综复杂的中国特色。”[3]据此,本文拟在叙事学的理论观照下,从仪式叙事的人物设置、情节重置、价值重构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勘察电影中民俗仪式的叙事呈现及其价值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叙事 价值重构 符号象征 叙事能力 民俗仪式 价值生成 人物设置 习惯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融合视阈下短视频对突发事件新闻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姿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年末岁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的暴发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偶然性和影响力,严重威胁到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安危... 年末岁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的暴发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偶然性和影响力,严重威胁到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安危。而且,这次疫情和1998年抗洪、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有很大的不同。与它们相比,此次疫情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的人数更多,发生的范围更广,所以它对宣传动员的要求也更高、更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范围 传播速度 突发事件新闻 北京奥运会 疫情 短视频 宣传动员 媒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