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广播电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及实践——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1
作者 娄立原 汪家琪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第16期163-164,167,共3页
根据新文科建设对广播电视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指导思想、促进专业优化、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动模式创新等方面构建广播电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从贵州师范学院的实例对新文科建设指引下广播电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 根据新文科建设对广播电视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指导思想、促进专业优化、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动模式创新等方面构建广播电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从贵州师范学院的实例对新文科建设指引下广播电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效果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比兴”美学视域下新世纪贵州电影的蒙太奇思维探析
2
作者 秦雪影 《戏剧之家》 2025年第5期160-162,共3页
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其蒙太奇思维与诗歌中的各种修辞手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赋、比、兴”是诗歌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原则,而“蒙太奇”则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根据电影剪辑内容、造型需求以及情节发展的特点,常... 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其蒙太奇思维与诗歌中的各种修辞手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赋、比、兴”是诗歌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原则,而“蒙太奇”则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根据电影剪辑内容、造型需求以及情节发展的特点,常见的蒙太奇剪辑类型可分为叙述剪辑、表现蒙太奇剪辑和积累蒙太奇剪辑。这三种剪辑类型分别对应诗歌中的“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蒙太奇 贵州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的全球本土化文化传播创新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娄立原 张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7-92,共6页
全球本土化是世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趋势,注重彰显本土文化的特殊性和统一性。通过对地方文化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进行分析,挖掘该纪录片利用全球本土化文化传播理念的成功经验。该片主要利用转文化性对话、价值传... 全球本土化是世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趋势,注重彰显本土文化的特殊性和统一性。通过对地方文化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进行分析,挖掘该纪录片利用全球本土化文化传播理念的成功经验。该片主要利用转文化性对话、价值传播、周边叙事等具体策略,探讨贵州与中国、贵州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探索建构一个全新的贵州地方形象,创新利用地方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全球本土化 地方文化 对外传播 《这一站 贵州(第二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当代文学理论的特点
4
作者 颜军 《艺术评鉴》 2020年第3期20-25,31,共7页
本文一方面我们认同文学从“现代”向“当代”的这一“性质”转变,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注意到百年来中国文学演历的整体性。这是因为,“贵州当代文学理论”确实具有和“现代”时期的不同特点,但其内在的演变又和现代时期的贵州文学理论脱... 本文一方面我们认同文学从“现代”向“当代”的这一“性质”转变,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注意到百年来中国文学演历的整体性。这是因为,“贵州当代文学理论”确实具有和“现代”时期的不同特点,但其内在的演变又和现代时期的贵州文学理论脱不开关系。根据贵州文学理论的“多元发展时期”对贵州当代文学理论特点的论述,文章在注意到整体之间内在连续性的同时,也会注意到各个阶段之间体现出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文学理论 当代文学 新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榕江“村超”的基本特征与价值探究
5
作者 田锦泽 张兴奇 +1 位作者 张琛赟 刘雅欣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第24期37-39,共3页
“村超”即“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源于2023年春节期间,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三宝侗寨举办了一系列的由乡村足球队伍参与的周末足球联赛,参赛队伍由本地的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的,甚至中国香港明星队也慕名参与,并在网上进行直播,产生了... “村超”即“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源于2023年春节期间,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三宝侗寨举办了一系列的由乡村足球队伍参与的周末足球联赛,参赛队伍由本地的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的,甚至中国香港明星队也慕名参与,并在网上进行直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友们根据“中超”“英超”的命名模式,将其称为“村超”“寨超”。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及田野考察,归纳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村民自发、村民自治和村民自娱,在此基础上,对“村超”的价值进行多重分析,主要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乡村体育普及和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村超” 基本特征 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进化:元宇宙电影的媒介变迁
6
作者 沈磊 娄立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70,共6页
元宇宙电影是电影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其感官体验、观影模式和叙事方式等都发生了颠覆式变革。本文依循电影发展史也是电影界面演化史的基本思路,从唐·伊德(Don Ihde)的技术现象学出发,将“观影主体-电影界面-电影媒介”的关系视... 元宇宙电影是电影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其感官体验、观影模式和叙事方式等都发生了颠覆式变革。本文依循电影发展史也是电影界面演化史的基本思路,从唐·伊德(Don Ihde)的技术现象学出发,将“观影主体-电影界面-电影媒介”的关系视为“身体-技术”关系,从具身、它异、阐释与背景等四种关系视角分析电影界面的进化方向和对电影媒介变革的影响,并分析元宇宙电影的界面进化及其全新特征,如此全新特征使其成为一种全息知觉媒介、自由交互媒介和新型社交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界面 媒介变迁 元宇宙电影 技术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泛中心”化的影像表达——以贵州电影为个案的考察 被引量:3
7
作者 肖艳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9,共7页
区域电影的差异性考察是当下中国电影研究的一种重要美学范式。在不同的地缘电影中,贵州电影的多元化解读使其成为地缘电影空间中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相较于其他区域的电影生产,贵州电影的多样性是清晰可辨的:即战争、民族、艺术不同... 区域电影的差异性考察是当下中国电影研究的一种重要美学范式。在不同的地缘电影中,贵州电影的多元化解读使其成为地缘电影空间中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相较于其他区域的电影生产,贵州电影的多样性是清晰可辨的:即战争、民族、艺术不同维度的影像交织。贵州影像不同维度的复杂生成使得其“泛中心”化意识得以确立,借助后现代的解构视域,贵州影像的“泛中心”具象化不仅是现代性差异的体验生成,且在新的西部电影空间美学实践上也获得了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中心化 贵州电影 现代性 新西部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代小说界的“贵州现象”及其地方路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4,共6页
1980年代,中国文艺界曾一度出现充满先锋色彩和震撼效应的"贵州现象",贵州乡土文学裹挟着来自深山旷野的精神气质和美学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强势崛起。本文将深入考察1980年代小说发展史中"贵州现象"生成的历史语境和... 1980年代,中国文艺界曾一度出现充满先锋色彩和震撼效应的"贵州现象",贵州乡土文学裹挟着来自深山旷野的精神气质和美学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强势崛起。本文将深入考察1980年代小说发展史中"贵州现象"生成的历史语境和人文生态,于历史褶皱处梳理其地方性知识的肌理纹路,辨析"贵州现象"生成的历史逻辑与深层机制,从而把握并呈现"贵州现象"生成的文化基因与地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贵州小说” 文化基因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脱贫题材电影的审美追求与价值意义
9
作者 刘崇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0-104,共5页
贵州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产生了众多感人至深、充满崇高精神力量的脱贫故事。贵州脱贫电影在讲述贵州脱贫故事时,关注到脱贫进程中各类人物的生命个体感受与价值诉求;重视对深重贫困的直接呈现,常以贫困叙事为发端,力求呈现脱贫... 贵州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产生了众多感人至深、充满崇高精神力量的脱贫故事。贵州脱贫电影在讲述贵州脱贫故事时,关注到脱贫进程中各类人物的生命个体感受与价值诉求;重视对深重贫困的直接呈现,常以贫困叙事为发端,力求呈现脱贫的变革美与崇高美;同时,贵州脱贫电影表现出对真实品格的孜孜追求。总体而言,贵州脱贫电影坚持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呈现出整体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意义,为脱贫题材电影艺术提供了贵州思考与贵州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脱贫题材电影 审美追求 价值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差异体验下贵州电影的多维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艳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4-99,共6页
中国的现代性是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的现代性体验,同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域差异产生了差异化的现代性体验,贵州电影正是这种现代性差异体验的产物。在多维度的现代性体验中,贵州电影在内容创作与类型呈现上也有着相应的现代性意识... 中国的现代性是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的现代性体验,同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域差异产生了差异化的现代性体验,贵州电影正是这种现代性差异体验的产物。在多维度的现代性体验中,贵州电影在内容创作与类型呈现上也有着相应的现代性意识表达。通过被动的现代性、积极的现代性以及剧烈的现代性这三层差异化体验,可以解读出贵州电影在不同时期书写的特征化与意义性。而正是基于这一差异化思维的影像思考,明确了地缘文化角度下贵州电影审美经验与审美范式的自我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贵州电影 差异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艳华 刘斌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06-110,共5页
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不仅有着形式上的凸显,更是少数民族群体精神意识上文化认同的多元化展现。以贵州少数民族电影为主要影像文本,结合文化认同理论为探析思路,借助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以及价值认同等概念对贵州少数民... 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不仅有着形式上的凸显,更是少数民族群体精神意识上文化认同的多元化展现。以贵州少数民族电影为主要影像文本,结合文化认同理论为探析思路,借助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以及价值认同等概念对贵州少数民族电影中文化认同的具化表达进行深度阐释,并观照其存在的形式化创作弊端,继而试图寻求少数民族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上两者兼顾的创作路径,以为此类型电影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认同表述提供可行性的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电影 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苗族饮食文化影像传播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晓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第15期117-118,共2页
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对于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影像传播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从影像传播的机制研究入手,阐释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现状,弘扬苗族饮食文化,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 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对于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影像传播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从影像传播的机制研究入手,阐释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现状,弘扬苗族饮食文化,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苗族 饮食文化 影像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圣之物到灵验之物--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泉”的演进历程
13
作者 刘海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41,共7页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审美视域下的泉。但在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之前,经历了一个从被神圣化到赋予灵验性的演变过程。泉最早被原始先民视为“神泉”而加以崇拜;西周时期,泉走下神坛成为“自然之泉”,因事关“国邑之建”而受到格...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审美视域下的泉。但在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之前,经历了一个从被神圣化到赋予灵验性的演变过程。泉最早被原始先民视为“神泉”而加以崇拜;西周时期,泉走下神坛成为“自然之泉”,因事关“国邑之建”而受到格外的关注;春秋战国时期,受比德思维的影响而形成了“德泉”的概念;汉代,泉被赋予了灵验性,从而出现了大量“醴泉”“灵泉”的描写。这些“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梳理清楚其演变过程,对全面深入地理解泉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研究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提供一个具体的实证,这对中国古代山水审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解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崇拜 相泉 比德 醴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贵州电影中后现代的荒诞影像表征
14
作者 潘健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7-120,共4页
贵州电影以其独特的空间风格和地域文化,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审美感知与体验,并展现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观照。以后现代的荒诞叙事为视角,以《人山人海》《无名之辈》等影片为分析,从城市空间的视觉隐喻、多重所指的人本困境、自我价值的... 贵州电影以其独特的空间风格和地域文化,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审美感知与体验,并展现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观照。以后现代的荒诞叙事为视角,以《人山人海》《无名之辈》等影片为分析,从城市空间的视觉隐喻、多重所指的人本困境、自我价值的多重消解这三个维度对贵州电影的后现代意味进行多面向的深层解构与分析,继而对贵州电影后现代荒诞影像表征的出现给予了一定的解答,同时也肯定了贵州电影在看似荒诞的叙事中抵达了对生命存在的感悟与本真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电影 荒诞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易经直指》”条辨正
15
作者 刘海涛 丁羽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第2期91-96,共6页
明代贵州建省以后,出现了大量的经学著作。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将明代易贵的《易经直指》列在第一位。然而,弘治《贵州图经新治》、嘉靖《贵州通志》、万历《贵州通志》、《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康熙《贵州通... 明代贵州建省以后,出现了大量的经学著作。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将明代易贵的《易经直指》列在第一位。然而,弘治《贵州图经新治》、嘉靖《贵州通志》、万历《贵州通志》、《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康熙《贵州通志》等书在著录易贵的著作时,只有《诗经直指》,并无《易经直指》的记载。梳理文献可知,乾隆《贵州通志》在抄录康熙《贵州通志》时误将《诗经直指》抄成《诸经直指》,道光《贵阳府志》在抄录乾隆《贵州通志》时,《耆旧传·易贵传》又将其误记为《群经直指》。莫友芝在编撰《黔诗纪略》时,留下了“易氏《易经直指》亦十五卷”的记载。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则依据《黔诗纪略》的记载,收录了《易经直指》一书。《贵州历代著述考(经部)》虽然对《易经直指》一书是否真实存在提出了质疑,但未能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本文意在辨析将《诗经直指》误记为《易经直指》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通志》 《易经直指》 易贵 考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中长篇作品讲授路径探寻
16
作者 张莉姗 《教师》 2022年第5期93-95,共3页
长篇作品的讲授在古代文学系列课程的元明清文学课中占据较大比重,教师应在授课前进行合理规划和严密设计,运用高效的讲授方法,如述论结合、详略取舍、点面结合、平中求趣等,还应融入思政元素、辅以微课补充,使课堂教学容量丰富、脉络清... 长篇作品的讲授在古代文学系列课程的元明清文学课中占据较大比重,教师应在授课前进行合理规划和严密设计,运用高效的讲授方法,如述论结合、详略取舍、点面结合、平中求趣等,还应融入思政元素、辅以微课补充,使课堂教学容量丰富、脉络清晰,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典长篇名著,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专业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小说 讲授 思政 微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离与重构:电影中“逃离言词”现象的意义生成
17
作者 肖艳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2,130,共7页
在以视听为特质的电影媒介中,言词作为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节叙事与主题阐释的双重作用。但随着电影浅薄地滥用言词行为的泛化,电影反而陷入言词无用的危机,从而导致了电影中“逃离言词”现象不断出现。电影的“逃离言词”现... 在以视听为特质的电影媒介中,言词作为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节叙事与主题阐释的双重作用。但随着电影浅薄地滥用言词行为的泛化,电影反而陷入言词无用的危机,从而导致了电影中“逃离言词”现象不断出现。电影的“逃离言词”现象指的是弱化电影听觉系统,消解台词对白、独白等叙事交流形式,即使出现话语声符,也不再对应具体的、有意义的表达。这种电影与话语关系的破裂,抽离了观影经验中的实在意义,弥漫极度无聊的情绪,继而让观众对电影产生倦怠感。但在电影不同艺术风格理念的驱动下,“逃离言词”式的电影在提升审美哲思、强调环境自主叙事等方面重构了电影意义的生成,深化了电影意义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逃离言词” 意义抽离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语料管理系统设计分析——以清末民初西南文人白话作品和传教士文献的处理为例
18
作者 张超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27期143-146,共4页
不少语言学科研项目需要建设文献语料库,对文献语料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强烈,开发一套面向语言学者的文献语料管理系统非常必要。该文以清末民初西南文人白话作品和传教士文献的语料处理需求为出发点,对系统功能需求、系统流程、系统数据... 不少语言学科研项目需要建设文献语料库,对文献语料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强烈,开发一套面向语言学者的文献语料管理系统非常必要。该文以清末民初西南文人白话作品和传教士文献的语料处理需求为出发点,对系统功能需求、系统流程、系统数据等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有效解决文献语料库建设中的语料管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语料库 语料管理 系统设计与分析 语言学者 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奉俊昊电影中的艺术变形与意义表征
19
作者 欧咏华 杨俊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31-134,共4页
奉俊昊是一位极具社会问题意识的导演,他通过风格多样化的电影文本表达了韩国式的社会残酷物语,即对资本主义背景下社会的畸变与人物的异化进行悲剧化的伦理叙事。而如何展现这种畸变与异化,艺术变形策略的运用成为奉俊昊贯穿于其作品... 奉俊昊是一位极具社会问题意识的导演,他通过风格多样化的电影文本表达了韩国式的社会残酷物语,即对资本主义背景下社会的畸变与人物的异化进行悲剧化的伦理叙事。而如何展现这种畸变与异化,艺术变形策略的运用成为奉俊昊贯穿于其作品中通往悲剧内核的主要叙事技巧。通过对奉俊昊电影中的变形策略进行分类与探讨,可以发现主要呈现了人兽互异、事件隐喻、社会模拟等变形形式,而在这些形式之下是导演对现实社会深层批判的意义抵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俊昊 艺术变形 社会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农村与城市:三位一体构建《十八洞村》的故事世界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崇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59-62,共4页
苗月执导的扶贫题材电影《十八洞村》(2017)自上映以来便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翘楚之作。影片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时,超越了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或简单图解主流话语或借用喜剧形式弱化乡村社会复杂性的表现形式,采用乡土、农村与城市三种叙述... 苗月执导的扶贫题材电影《十八洞村》(2017)自上映以来便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翘楚之作。影片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时,超越了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或简单图解主流话语或借用喜剧形式弱化乡村社会复杂性的表现形式,采用乡土、农村与城市三种叙述维度,阐释三种空间内社会、精神、文化等的相异与丰富性,将有关生命、生态、人性及乡村文化的多重思考糅合在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中,深刻呈现了传统乡土社区借着精准扶贫的春风向农村现代化进程进发时,诗意乡土与贫困现实间的矛盾张力,乡民的精神坚守与精神荒芜,乡土文化的传承、失落及其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融合发展等,人物形象饱满多样,内涵丰富且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话语 精神坚守 喜剧形式 乡村现代化 同类题材 精准扶贫 人物形象 社会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