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施秉喀斯特地区苔藓植物的微气候效应 被引量:4
1
作者 龙明忠 李榜江 +2 位作者 陆亚一 刘洋 李晓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5-290,共6页
以贵州省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区,对区内苔藓生境类型及微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植物群落可以影响其周围局地微气候,具有降低气温,增加湿度的作用。苔藓微气候效应影响范围大致在四周及上方10cm空间内,在空旷地... 以贵州省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区,对区内苔藓生境类型及微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植物群落可以影响其周围局地微气候,具有降低气温,增加湿度的作用。苔藓微气候效应影响范围大致在四周及上方10cm空间内,在空旷地上微气候效应最为明显。该区苔藓生境类型以岩生、土生为主,土生苔藓植物群落的微气候效应强于岩生环境。对各监测层的温湿度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苔藓群落表面(A层)与周围10cm处(D层)相对湿度差异极显著(p<0.01),温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苔藓群落表面(A层)与上方10cm处(B层)温、湿度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苔藓微气候效应的强弱程度取决于苔藓储存水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 微气候 气温 相对湿度 贵州省施秉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瀑布群喀斯特河谷区的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学特征
2
作者 李晓娜 张朝晖 龙明忠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2-206,共5页
为全面掌握云南苔藓植物区系状况,在2006年和2010年研究的基础上单独抽提云南省罗平县九龙瀑布群喀斯特河谷区的苔藓数据进行苔藓植物区系及其生态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苔藓植物19科48属10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优势科、属均... 为全面掌握云南苔藓植物区系状况,在2006年和2010年研究的基础上单独抽提云南省罗平县九龙瀑布群喀斯特河谷区的苔藓数据进行苔藓植物区系及其生态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苔藓植物19科48属10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优势科、属均体现了该地区由温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2)区内苔藓区系地理成分并不复杂,以东亚成分(52%)和热带成分(31%)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东亚分布型(27%)、热带亚洲分布型(26%)和中国特有分布型(25%)所占比例最高,反映了该区系温、热并存且具有很高特有性。3)区内苔藓植物的生境类型以土生(67.92%)、钙华生(40.57%)和岩生(33.02%)为主,由于钙华沉积中含大量泥沙,部分土生与钙华生生境类型并不易区分。4)钙华生和岩表生苔藓共有17科36属70种,对该区的喀斯特生态过程有一定作用,但与其他非喀斯特区苔藓种类相比特异性并不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区系 区系地理成分 中国特有 生境类型 喀斯特河谷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分析
3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王青 石春茂 徐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78,共9页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元选择,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并对比分析它们在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就年平均状况而言,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及其波动性比非喀斯特区大,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为非喀斯特区大于喀斯特区。②从季节状况看,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在春、夏、秋三季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冬季无明显差异;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的波动性在冬季为喀斯特区大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在4个季节均大于非喀斯特区。③从各月看,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在各月均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差异波动性在4月份大于非喀斯特区,其余月份基本一致;除去3月份和4月份,其余各月的非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均比喀斯特区稳定。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差异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罗平转长河谷喀斯特地区苔藓植物研究
4
作者 李晓娜 龙明忠 张朝晖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期336-341,共6页
将云南省罗平县转长河戈维段喀斯特河谷区与相邻的其他3个地区的苔藓区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转长河谷区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石漠化严重,因此其苔藓物种丰富度在4个地区中最低;无论从物种相似度还是区系地理成分对比结果来看,转长... 将云南省罗平县转长河戈维段喀斯特河谷区与相邻的其他3个地区的苔藓区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转长河谷区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石漠化严重,因此其苔藓物种丰富度在4个地区中最低;无论从物种相似度还是区系地理成分对比结果来看,转长河谷均与同为喀斯特河谷环境的马岭河、香纸沟的区系关系更近,而与红水河上游砂页岩河谷地区的区系关系较为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区系 生活型 生境类型 区系地理成分 转长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绥阳响水洞洞穴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结 周忠发 +5 位作者 潘艳喜 殷超 汪炎林 田衷珲 曹明达 张绍云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53,共6页
为探究响水洞壶穴的形成和演化的机理,对白云岩地区洞穴壶穴形态特征(长轴长、短轴长、深度、长轴所对应的走向及洞道走向等)进行了详细测量,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描述了洞穴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壶穴的形成和... 为探究响水洞壶穴的形成和演化的机理,对白云岩地区洞穴壶穴形态特征(长轴长、短轴长、深度、长轴所对应的走向及洞道走向等)进行了详细测量,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描述了洞穴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不仅与流速有关,还与洞道走向、洞道宽窄、弯曲程度和流水特征有关;壶穴的空间分布与洞道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其形态受节理构造、流水形式等作用控制,其长轴走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壶穴长、短轴作对数变换后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曲线是幂<1的函数曲线;而对长轴和短轴与深度作对数变换后之间相关性较差,回归曲线分别是幂<1和幂>1的曲线,故而在壶穴发育的过程中,其形态和流水作用的形式也是随机的;喀斯特洞穴壶穴是地下河下切的侵蚀形式之一,在下切强烈的洞段,其形成时间相对较短,且发育不充分,难以长久保存,因此现代地下河的壶穴即是现代壶穴。对喀斯特地区地下河道中壶穴的分析和研究,丰富了岩石坑穴的研究,对岩石地貌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特征 发育与演变 洞穴壶穴 响水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貌信息提取 被引量:4
6
作者 闫利会 周忠发 +1 位作者 黄登红 但雨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182-188,共7页
通过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地理形态特征和遥感影像特征的研究,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及地形坡度数据等,结合Arc GIS工具的模型构建器(Model Builder)可视化空间建模,建立了"一键式"遥感自动提取峰丛洼地地貌... 通过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地理形态特征和遥感影像特征的研究,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及地形坡度数据等,结合Arc GIS工具的模型构建器(Model Builder)可视化空间建模,建立了"一键式"遥感自动提取峰丛洼地地貌模型。运用分形理论,计算洼地斑块周长—面积关系,分维数和稳定性等指数,揭示峰丛洼地空间结构特征。实验表明:(1)通过运用集成NDVI、LST及坡度数据综合算法,能够有效增强地物图像的特征差异,从而区别峰丛和洼地的影像特征统计值,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单元阈值自动选取,提取精度为82.32%;(2)研究区洼地斑块周长-面积的关系为y=0.681x-0.002,二者的相关系数R2为0.901 7,周长和面积的分维数D=1.362,表示研究区图斑镶嵌结构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自动提取 空间结构 Landsat8 Model BUIL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厚度对岩溶洞穴滴水水文类型划分和水化学特征的作用
7
作者 黄正周 胡运迪 +7 位作者 周忠发 胡德勇 赵敏 张宇超 范宏岱 王登超 尚运 张晴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179-7190,共12页
岩溶地区的复杂性加大了洞穴滴水研究的难度,土壤厚度状况对洞穴滴水水文类型和水化学特征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遵义市清江洞内6个滴水点开展了一个水文年监测,采用Smart-Friendrich分类系统进行滴水分类,探讨土壤厚度对水文、水化学特... 岩溶地区的复杂性加大了洞穴滴水研究的难度,土壤厚度状况对洞穴滴水水文类型和水化学特征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遵义市清江洞内6个滴水点开展了一个水文年监测,采用Smart-Friendrich分类系统进行滴水分类,探讨土壤厚度对水文、水化学特征及先期方解石沉淀(PCP)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江洞滴水点可分为渗流、包气带流和季节流三种滴水类型,滴速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呈现出雨季大旱季小的变化特征,上覆土壤较薄的渗流类滴水点滴速全年稳定性较好,不易断流;(2)滴水水化学季节变化明显,其中二氧化碳分压(pCO_(2))、电导率(EC)、Ca^(2+)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渗流类滴水点因上覆土壤较薄而数值最小,另外两类滴水点因上覆土壤较厚,水化学数值和变幅较大;(3)滴水点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与水化学特征变化类似,渗流类滴水点因上覆土壤较薄,其δ^(13)C_(DIC)更偏正,包气带流和季节流类滴水点δ^(13)C_(DIC)则相反;(4)土壤厚度影响滴水点的干湿状况和水化学特征,进而也对PCP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发现证明了土壤厚度是影响滴水水文、水化学和δ^(13)C_(DIC)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厚度 滴水 水文类型 水化学 元素/Ca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三生”空间时空演变及格局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华飞 赵宇鸾 +1 位作者 杨小飘 赵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传统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面临严重退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厘清梯田片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以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片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采...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传统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面临严重退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厘清梯田片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以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片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地形位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从数量变化来看,生产空间面积萎缩,生活与生态空间面积均扩张。②从格局演变规律来看,生产空间呈大聚集、小分散的阶梯式分布格局,且在研究区南部与东部收缩态势明显;生活空间由聚集中心向外围分散扩张;生态空间自清水江向两岸蔓延,与生产、生活空间毗邻时,呈现被生产和生活空间割裂的细碎化分布特征。③从地形分布看,生产空间分布向中高地形梯度转移,在低地形梯度上呈收缩趋势;生活空间分布向中低地形梯度转移;生态空间分布则呈现向低地形梯度集中的趋势。④从面积转移行为来看,“三生”空间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换行为,以生产空间流出、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流入行为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GIS) 山区人口迁移 南寨梯田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罗平多依河景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晓娜 张朝晖 龙明忠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8,共10页
为了解云南罗平多依河景区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区系特征,对该区苔藓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苔藓植物34科59属11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优势科、属均反映了该苔藓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并有部分热... 为了解云南罗平多依河景区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区系特征,对该区苔藓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苔藓植物34科59属11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优势科、属均反映了该苔藓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并有部分热带亚热带成分。苔藓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以北温带分布型(27.03%)、热带亚洲分布型(25.23%)、东亚分布型(19.82%)和中国特有分布型(10.81%)占优势;以热带成分、北方温带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导,分别占34.23%、35.14%和30.63%;反映了该苔藓植物区系温热并存且具有较高特有性的特征。与邻近13个地区的苔藓区系进行对比分析,多依河苔藓植物区系的物种丰富度较高(排第8位),与贵阳香纸沟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与两地相近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以及相同的喀斯特河谷环境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物种丰富度 多依河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土壤含水量反演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永柳 周忠发 蒋翼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84,共7页
为了获取黔中水利工程区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基于2013-2018年的Landsat 8地表温度产品数据(LST)和植被指数产品数据(NDVI),采用植被供水指数(VSWI)法,反演研究区不同年份土壤含水量,结合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探讨了研究区土壤含水量... 为了获取黔中水利工程区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基于2013-2018年的Landsat 8地表温度产品数据(LST)和植被指数产品数据(NDVI),采用植被供水指数(VSWI)法,反演研究区不同年份土壤含水量,结合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探讨了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分布的时空异质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基于Landsat 8影像反演的土壤含水量和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Landsat 8影像适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反演;(2)2013-2018年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在时间上表现出波动升高的趋势,年平均增速为0.91%,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趋势,以湿润为主;(3)6年来研究区平均土壤含水量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其面积变化幅度以增加为主;(4)研究区土壤含水量与温度均呈中度负相关,而与降雨量在毕节等部分地区呈高度正相关,在其余地区则呈中度正相关。利用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可以实现研究区的土壤含水量反演,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土壤含水量动态监测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地表温度(LST)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黔中水利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时相多极化差值图在高原山区进行烟草识别
11
作者 胡九超 周忠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8-391,共4页
农作物的识别是农情监测的基础,能为制定农业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在多云多雨地区使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对农作物进行识别监测有较大的优势。利用单时相影像进行地物识别时容易受阴影的干扰,差值法可检测不同波段间图像值的差别,根... 农作物的识别是农情监测的基础,能为制定农业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在多云多雨地区使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对农作物进行识别监测有较大的优势。利用单时相影像进行地物识别时容易受阴影的干扰,差值法可检测不同波段间图像值的差别,根据波段间差值的不同,可以区分不同地物。利用2个时相的TerraSAR-X交叉极化模式数据(HH、VV)计算同时相多极化差值图、同极化多时相差值图,分析比较差值图,选择最优的差值图组合用于烟草提取,识别精度达82.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区 合成孔径雷达 差值图 TERRASAR-X 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