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甜 陈庆富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1,共6页
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in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具有高准确性、高特异性等特点,在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荧光探针类型... 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in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具有高准确性、高特异性等特点,在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荧光探针类型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 FRET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范燕 陈庆富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0-63,共4页
染色体原位杂交(chromos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是一种新兴的日趋完善的技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1)外源染色质及远缘杂种的鉴定;(2)多倍体起源、非整倍体的鉴定;(3)植物基因工程及基因表... 染色体原位杂交(chromos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是一种新兴的日趋完善的技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1)外源染色质及远缘杂种的鉴定;(2)多倍体起源、非整倍体的鉴定;(3)植物基因工程及基因表达研究;(4)物种进化及亲缘关系的探讨;(5)植物基因物理图谱的构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原位杂交 植物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荞麦(Fagopyru m esculentum)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邓琳琼 黄云华 +3 位作者 刘拥军 时功荣 吴春雁 陈庆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6期705-709,共5页
以普通荞麦(F.esculentum)25个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植株为亲本,成对进行人工杂交,构建了13个杂交子一代分离群体。通过对这些群体各植株进行形态性状考察,探讨了普通荞麦8对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发现花果落粒性(落粒、不落粒)、花药... 以普通荞麦(F.esculentum)25个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植株为亲本,成对进行人工杂交,构建了13个杂交子一代分离群体。通过对这些群体各植株进行形态性状考察,探讨了普通荞麦8对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发现花果落粒性(落粒、不落粒)、花药大小(正常、小)、主茎木质化3对性状表现出单基因遗传模式,花被片正面颜色(粉红、白)、瘦果棱形状(圆、尖)、瘦果棱初期颜色(红、绿)、瘦果初期颜色(浅红、浅绿)4对性状均为显性互补基因遗传。主茎木质化基因与落粒基因、瘦果棱初期颜色基因、瘦果初期颜色基因、瘦果棱形状基因之间,落粒基因与瘦果棱初期颜色基因、瘦果初期颜色基因、瘦果棱形状基因之间,瘦果初期颜色基因与瘦果棱形状基因之间,以及瘦果棱形状基因与花药大小基因、花被片正面颜色基因之间,均表现为独立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荞麦 形态性状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荞麦属植物三叶期幼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以忠 陈庆富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7,共5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28份栽培及野生荞麦植株三叶期幼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共23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9条,其中甜荞...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28份栽培及野生荞麦植株三叶期幼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共23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9条,其中甜荞有6条带,而苦荞为9条。酶带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细野荞(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F.esculentum)和苦荞(F.tataricum)酶带分别与大野荞(F.megaspartanium)和毛野荞(F.pilus)相似,并分别与大野荞和毛野荞聚类最近,支持Chen(1999)提出的大野荞和毛野荞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的祖先种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苦荞 野荞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系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贵州淫羊藿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盛茂银 陈庆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0-443,共4页
用压片法对原产贵州的六种淫羊藿属植物的根尖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淫羊藿在核型上基本相同,都有1对中间随体染色体,而且都为对称核型。箭叶淫羊藿、粗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藿、黔北淫羊藿、四川淫羊藿... 用压片法对原产贵州的六种淫羊藿属植物的根尖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淫羊藿在核型上基本相同,都有1对中间随体染色体,而且都为对称核型。箭叶淫羊藿、粗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藿、黔北淫羊藿、四川淫羊藿的核型公式均为6m(2SAT)+6sm,而黔岭淫羊藿的为8m(2SAT)+4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属 核型 系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荞麦属植物三叶期幼叶酯酶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以忠 陈庆富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8-432,共5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29份栽培及野生荞麦植株三叶期幼叶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酶带共31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9条,其中甜荞有8条带,而...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29份栽培及野生荞麦植株三叶期幼叶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酶带共31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9条,其中甜荞有8条带,而苦荞为9条。酶带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细野荞(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F.esculentum)和苦荞(F.tataricum)酶带分别与大野荞(F.megaspartanium)和毛野荞(F.pilus)相似,并分别与大野荞和毛野荞聚类最近,提示大野荞和毛野荞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的祖先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苦荞 野荞 酯酶同工酶 系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工酶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以忠 陈庆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综述了同工酶在水稻、小麦、玉米、荞麦、中药材、果树等植物起源及演化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 同工酶 系统学研究 植物起源 中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范燕 陈庆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7年第4期130-134,共5页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直接、准确、便捷等特点,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不断涌现。本文对染色体原位杂...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直接、准确、便捷等特点,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不断涌现。本文对染色体原位杂交探针、染色体原位杂交靶DNA类型、染色体原位杂交新技术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原位杂交 探针 靶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生长素对普通荞麦枝条生根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以忠 王霖娇 +1 位作者 白文中 陈庆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6期17-20,共4页
利用不同浓度 (1 0mg/L ,30mg/L ,5 0mg/L ,70mg/L ,90mg/L)的萘乙酸、赤霉素、吲哚乙酸和吲哚丁酸溶液 ,分别对幼苗期、花蕾期、盛花期共 3个时期的荞麦枝条进行离体处理 ,在室温 (2 0~ 2 5℃ )下测定其在 4种试剂不同浓度处理下的生... 利用不同浓度 (1 0mg/L ,30mg/L ,5 0mg/L ,70mg/L ,90mg/L)的萘乙酸、赤霉素、吲哚乙酸和吲哚丁酸溶液 ,分别对幼苗期、花蕾期、盛花期共 3个时期的荞麦枝条进行离体处理 ,在室温 (2 0~ 2 5℃ )下测定其在 4种试剂不同浓度处理下的生根情况。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荞麦枝条在不同激素溶液及同一激素不同浓度中的生根率都不相同。其中 ,70mg/L的吲哚丁酸和吲哚乙酸对 3个时期的荞麦枝条的生根率都较高 ,生根数较多 ,移栽到土中的成活率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条 荞麦 吲哚乙酸 生根率 吲哚丁酸 生根效应 生长素 处理 离体 不同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荞麦的抗氧化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龚宁 陈庆富 +1 位作者 李昌梅 张以忠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1,共4页
测定了荞麦属六种十个居群的SOD、CAT、POD和ASP活性。结果表明在栽培荞麦中,苦荞的抗氧化酶活性高于甜荞;野生荞麦中差异很大,抗氧化酶活性高的有金荞和贵州云台山大野荞。
关键词 荞麦 抗氧化酶活性 SOD CAT POD A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荞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正交设计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爱国 张以忠 +1 位作者 任翠娟 陈庆富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0,13,共5页
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及不同外植体对普通荞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计中,2,4-D是诱导普通荞麦愈伤组织的主要因素;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 2,4-D+1.5 mg/L6-BA;愈伤组织分化的... 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及不同外植体对普通荞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计中,2,4-D是诱导普通荞麦愈伤组织的主要因素;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 2,4-D+1.5 mg/L6-BA;愈伤组织分化的主要因素是6-BA;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5 mg/L 6-BA+1.0 mg/L K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愈伤组织 普通养麦 正交设计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庆富 覃亚 +2 位作者 谭武芳 刘漂 杨天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5,共4页
以三种小麦胞质雄性不育系(Q型不育系、T型不育系和AL型不育系)与13个Q型胞质恢复系进行杂交,以花粉碘染率为指标,比较研究了不同恢复系对不同不育系的恢复度.研究发现,尽管Q型胞质恢复系本身育性正常,但它与Q型不育系杂交后所得F1代,... 以三种小麦胞质雄性不育系(Q型不育系、T型不育系和AL型不育系)与13个Q型胞质恢复系进行杂交,以花粉碘染率为指标,比较研究了不同恢复系对不同不育系的恢复度.研究发现,尽管Q型胞质恢复系本身育性正常,但它与Q型不育系杂交后所得F1代,育性有较大变幅,花粉碘染率0.177 7~0.774 7.有些恢复系如QR3、QR3-37、QR30207等对AL型不育系、恢复系QR2-143对T型不育系的恢复度(杂种花粉碘染率)较高,达0.85以上.在对供试恢复系对不同不育系的恢复度进行t检验后发现,这三种不育系在恢复程度上无显著差别,说明它们可能是同类不育系,或者可能是所涉及的恢复系具有广泛恢复能力.在上述三种类型不育系中,QA92-8的可恢复程度偏低,其原因可能是其核遗传背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胞质雄性不育系 育性恢复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荞麦资源的耐铝性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潘守举 陈庆富 +1 位作者 冯晓英 谭永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1-205,196,共6页
利用小容器溶液培养法对耐铝性鉴定条件和52份普通荞麦栽培品种资源的耐铝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普通荞麦耐铝性鉴定的适宜条件为发芽种子于500μmol/LAlCl3溶液(pH4.5)处理3d,以发芽种子在这三天内的根伸长量衡量耐铝性程度。在该处... 利用小容器溶液培养法对耐铝性鉴定条件和52份普通荞麦栽培品种资源的耐铝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普通荞麦耐铝性鉴定的适宜条件为发芽种子于500μmol/LAlCl3溶液(pH4.5)处理3d,以发芽种子在这三天内的根伸长量衡量耐铝性程度。在该处理条件下,普通荞麦不同品种间的耐铝性有显著差异。其中,陕西大红花甜荞品种、日本大粒荞、织金红花甜荞的耐铝毒胁迫能力最强,值得在荞麦耐铝性育种和耐铝机制研究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养麦 耐铝性 发芽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居群不同部位头花蓼总黄酮含量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杜明凤 陈庆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1-565,共5页
以原产贵州、四川的10个头花蓼收集系为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各头花蓼收集系植株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变异,以便找出总黄酮含量较高的头花蓼收集系及其头花蓼植株上总黄酮含量较高的部位,为头花蓼药业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不... 以原产贵州、四川的10个头花蓼收集系为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各头花蓼收集系植株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变异,以便找出总黄酮含量较高的头花蓼收集系及其头花蓼植株上总黄酮含量较高的部位,为头花蓼药业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头花蓼总黄酮含量差异很大,其含量大小依次为老茎>花>嫩叶>老叶>嫩茎。头花蓼老茎、花中总黄酮含量在不同居群间差异显著,其它部位差异不显著。四川都江堰居群老茎总黄酮含量最高,达2.761%,显著高于其它收集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花蓼 不同器官 分光光度法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荞麦属种质资源发芽种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以忠 陈庆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3-557,共5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荞麦属9个种(含大粒组8个和小粒组1个)32个收集系栽培及野生荞麦种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23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到8条。其中,甜荞有7条带,而苦荞为4条。酶带分析及聚...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荞麦属9个种(含大粒组8个和小粒组1个)32个收集系栽培及野生荞麦种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23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到8条。其中,甜荞有7条带,而苦荞为4条。酶带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和苦荞酶带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相似,并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聚类最近,支持F.megaspartanium和F.pilus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祖先种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苦荞 野荞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系统关系 起源与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荞麦属种质资源的谷草转氨酶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以忠 陈庆富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42,46,共5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H)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33份荞麦资源的谷草转氨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谷草转氨酶同工酶酶带共14条。不同物种的酶带为3~5条,甜荞和苦荞分别有3带和5条带。...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H)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33份荞麦资源的谷草转氨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谷草转氨酶同工酶酶带共14条。不同物种的酶带为3~5条,甜荞和苦荞分别有3带和5条带。酶谱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酶带与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和苦养酶带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相似,并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Epilus聚类最近,暗示F.megaspartanium和F.pilus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的祖先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苦荞 野荞 谷草转氨酶同工酶 系统关系 起源与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翘和黄翘中连翘酯甙含量的比较及其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霖娇 盛茂银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9-31,共3页
对青翘与黄翘运用HPLC法进行连翘酯甙含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连翘酯甙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还报道了一种连翘酯甙提取工艺,通过该工艺提取的连翘酯甙晶体纯度达到了98%。上述工艺可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 连翘 青翘 黄翘 连翘酯甙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荞麦属植物叶片及其愈伤组织中的总黄酮含量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爱国 陈庆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6年第2期14-17,共4页
以荞麦属植物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荞麦属植物叶片及其愈伤组织中总黄酮的含量,筛选出富含总黄酮的品系及其愈伤组织细胞系,为遗传改良培育新品种和工厂化生产芦丁打下基础。
关键词 荞麦属 总黄酮 叶片 愈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荞麦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以忠 陈庆富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19,共3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Mill)6个种(含大粒组4个种和小粒组2个种)8份荞麦资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27条,不同物种酶带数4到8条。系统聚类表明:荞麦属两个组(大粒组和小粒组...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Mill)6个种(含大粒组4个种和小粒组2个种)8份荞麦资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27条,不同物种酶带数4到8条。系统聚类表明:荞麦属两个组(大粒组和小粒组)间遗传差异很大,而且F.megaspartanium在种内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明显小于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酶谱 系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属8个种的Giemsa C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盛茂银 陈庆富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3-436,共4页
应用BSG方法对淫羊藿属(Epimedium)8个种的Giemsa C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有15~22条C带,包含着丝粒带、端带、中间带、中间随体带等类型;根据带纹数目和位置,8个种可分为三类:Ⅰ类是E.sagitta-tum,显示的C带最少,仅有15条;Ⅱ... 应用BSG方法对淫羊藿属(Epimedium)8个种的Giemsa C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有15~22条C带,包含着丝粒带、端带、中间带、中间随体带等类型;根据带纹数目和位置,8个种可分为三类:Ⅰ类是E.sagitta-tum,显示的C带最少,仅有15条;Ⅱ类是原产德国的E.alpinum和E.pubigerum,显示的C带较少,均为18条;Ⅲ类是其余的5种,即:E.acuminatum、E.simplicifluom、E.wushanense、E.leptorrhizum、E.davidi,这类植物显示的C带数目较多,不少于20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属 GIEMSA C带 系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