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世鹏·作品选
1
作者 王世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I0005-I0005,共1页
创作心得:作品采用“中山王三器”上的铭文及其笔意所成。1970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东灵山和西灵山南麓出土的“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被书法界称“中山王三器”。其铭文章法随势附形,排列整齐,体现了战国时期... 创作心得:作品采用“中山王三器”上的铭文及其笔意所成。1970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东灵山和西灵山南麓出土的“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被书法界称“中山王三器”。其铭文章法随势附形,排列整齐,体现了战国时期华美的书写风格。“中山王三器”铭文的魅力倾倒了无数书法爱好者,众多书法家和篆刻家纷纷效仿,其中最著名的为四川的徐无闻先生和贵州的邱世鸿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师范大学 作品选 文学院 王世 书法家 创作心得 书写风格 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现代长篇小说的萌生与确立
2
作者 王太军 颜同林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相较于国内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发展,贵州现代长篇小说起步颇为滞后,新时期到来之后才出版了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长篇作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贵州文坛分别有过长篇小说创作萌生却未竟的曲折经历,只是隐匿于故纸旧刊之间... 相较于国内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发展,贵州现代长篇小说起步颇为滞后,新时期到来之后才出版了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长篇作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贵州文坛分别有过长篇小说创作萌生却未竟的曲折经历,只是隐匿于故纸旧刊之间而鲜为人知。1978年《岩鹰》的出版让贵州现代长篇小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艰难突围,也昭示着贵州作为省际区域内小说创作长篇时代的到来。自《岩鹰》面世至1985年,则是贵州长篇小说创作的发生与确立阶段,共出版了约21部作品,题材涉及农村、知青、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站在全国视野中审视贵州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与确立,虽然起步较晚、积累较少,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有了起色和进展,呼应了国内长篇小说创作的时代主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长篇小说 萌生 《岩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还原到影像重构:文学改编中的张力机制探析
3
作者 吴德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1-35,共5页
文本还原与影像重构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标示出文学改编作为跨媒介符号转换的内在悖论,其根源在于语言文本的抽象生成机制与视听语汇的具象表现逻辑之间的范式断裂。影像在对文学母体进行编码再造的过程中,既重塑了叙事范式、情感机制与... 文本还原与影像重构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标示出文学改编作为跨媒介符号转换的内在悖论,其根源在于语言文本的抽象生成机制与视听语汇的具象表现逻辑之间的范式断裂。影像在对文学母体进行编码再造的过程中,既重塑了叙事范式、情感机制与象征体系,又不断触及媒介转译中的不可通约性与诠释限域所构成的张力场。在此语境下,唯有通过提升改编实践的媒介感知能力、深化文化母题的视觉再语义化路径,并借助视听修辞的多维建构潜能,方可于改编的结构缝隙中开辟出具备双重生成力的影像言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还原 影像重构 意识流转译 视觉意象 叙事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水晶山谷》到《绝地逢生》——贵州作家欧阳黔森生态文学解读 被引量:5
4
作者 谢廷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40,共3页
青山绿水与石漠化共存的贵州呼唤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到来,贵州文学特别是贵州乡土文学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的使命是什么?关注和表现人类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生态危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呐喊,欧阳黔森用他的小说... 青山绿水与石漠化共存的贵州呼唤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到来,贵州文学特别是贵州乡土文学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的使命是什么?关注和表现人类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生态危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呐喊,欧阳黔森用他的小说回应了时代的呼唤。他的《水晶山谷》和《绝地逢生》是典型的贵州生态文学文本,是富有良知的作家对历史使命的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水晶山谷》 《绝地逢生》 欧阳黔森 贵州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话写作潮流与文学语言的当代转型 被引量:2
5
作者 颜同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从语言纯洁到语言规范,其标准与规格在20世纪50年代落脚于民族共同语的代名词普通话之上。动员作家充分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与使命。普通话写作潮流的发生、演变离不开广大作家与编辑的共同努力,其中编辑工作... 从语言纯洁到语言规范,其标准与规格在20世纪50年代落脚于民族共同语的代名词普通话之上。动员作家充分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与使命。普通话写作潮流的发生、演变离不开广大作家与编辑的共同努力,其中编辑工作的助推作用不可或缺。不同代际作家在普通话写作潮流中表现出不同路径与姿态,包括新作与旧作重版在内,其中不乏典型作家与作品,自我编辑与编辑加工始终贯穿这一过程。普通话写作潮流中作家与编辑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成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語流变的一面,文学语言的规范、调适和转型则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写作 语言规范 编辑工作 文学语言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诗学素养培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敬雅 邵征锋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53,共9页
作为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力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诗学教育不再囿于教材和应试,学习深度和广度要不断拓宽。鉴于学生在年级、基础、发展方向和性别上的差异导致对诗学素养的多元需求,应基于当前诗学素养状况,立足不同主体的... 作为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力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诗学教育不再囿于教材和应试,学习深度和广度要不断拓宽。鉴于学生在年级、基础、发展方向和性别上的差异导致对诗学素养的多元需求,应基于当前诗学素养状况,立足不同主体的特定需求,围绕“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厘清诗学素养培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引导学生探究文学史与诗学作品之关系,文学史与诗学专题整合教学,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思维拓展,文学史与多学科深度融合,以促进更全面和丰富的学生诗学素养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诗学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边地乡土文学探路人寿生的创作
7
作者 谢廷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8,共10页
20世纪30年代,走出贵州侨寓北京的贵州新文学开拓者之一寿生,以社会解剖刀的犀利风格书写边地乡土,以时政家眼光揭露乡土社会种种现实问题,他的小说是蛮夷边地的浮世绘。寿生乡土小说以纪实报告性、杂文政论性、刻骨性讽刺为鲜明特征,... 20世纪30年代,走出贵州侨寓北京的贵州新文学开拓者之一寿生,以社会解剖刀的犀利风格书写边地乡土,以时政家眼光揭露乡土社会种种现实问题,他的小说是蛮夷边地的浮世绘。寿生乡土小说以纪实报告性、杂文政论性、刻骨性讽刺为鲜明特征,揭示边地在官害、兵灾、匪祸、烟毒共祸下“吃人乡土”的残暴血腥,烛照窒息“乡土人”的国民劣根性,拓展了现代乡土文学的新空间。寿生是中国现代边地乡土文学探路人之一,他与同样侨寓北京书写乡土的蹇先艾一起,构成贵州新文学的双子星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生 边地乡土文学 纪实报告性 探路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民间儿童文学对留守儿童的诊疗功能刍谈
8
作者 龙胜燕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9-112,共4页
在当下泛物质化语境中依然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文学对孩子们来说仍然是一种奢侈品,而童谣是除了影视、网络作品之外与孩子们有着亲密接触的文学样式之一。对于成年人来说,那些童年吟诵过的童谣已然成为内心深处一抹留存的记忆,伴随人的... 在当下泛物质化语境中依然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文学对孩子们来说仍然是一种奢侈品,而童谣是除了影视、网络作品之外与孩子们有着亲密接触的文学样式之一。对于成年人来说,那些童年吟诵过的童谣已然成为内心深处一抹留存的记忆,伴随人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心底里的温暖与安宁。如果说成年人的文学世界如海水般浑厚的话,那么对于儿童的文学世界来说则是一种溪流般澄明纯净的状态。事实上,对童谣的吟诵过程让儿童有很强的参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网络作品 文学世界 参与感 《还珠格格》 文学启蒙 基本省情 物质化 地区经济 日常生活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兮”字之用:《诗》《骚》传承与楚辞可歌的重新审察
9
作者 易闻晓 王玉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4,206,共12页
人们以楚辞用“兮”为其造语特点并显可歌,且指承《诗》用“兮”;但《诗》《骚》并《老子》率多用为语气助词,同于虚字之用,即使在楚歌并他方之歌亦然。盖歌以言为本,语气助词与歌唱泛声合一而不可分割,不可独论泛声。“兮”为语气助词... 人们以楚辞用“兮”为其造语特点并显可歌,且指承《诗》用“兮”;但《诗》《骚》并《老子》率多用为语气助词,同于虚字之用,即使在楚歌并他方之歌亦然。盖歌以言为本,语气助词与歌唱泛声合一而不可分割,不可独论泛声。“兮”为语气助词及其在《诗》《骚》《老子》及楚歌、楚辞之用的普遍性是不可或缺的考察资源,单论楚辞“兮”字可歌及其承《诗》的推断不免狭迫。而指楚辞可歌,特承楚歌徒讴而近于口诵,不可比于《诗》篇分章合乐、重章叠句并其合于乐、舞的国家礼乐呈现。而如徒歌《离骚》《天问》等长篇巨制,也由于缺乏元代套曲那样的乐曲系统相配,却只能是不断重复简单旋律的孤独沉吟,这也断非可能。实际上,屈《骚》楚辞只是凭借楚歌的造语感觉所制,虽可指为受到楚歌影响,但非歌辞之制,不有已歌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离骚 楚辞 可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非已歌论
10
作者 易闻晓 杨淑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楚辞可歌论隐含《诗》《骚》源流论而以前律后,但“楚辞”不是歌辞,而是文辞、辞章。楚辞可歌的意必导致《汉书》“言楚辞”“为楚辞”“诵书”为歌的误读。或以楚辞篇章段落等同“歌节”,又以楚辞“乱”与“少歌”为歌,实乃反复、总结... 楚辞可歌论隐含《诗》《骚》源流论而以前律后,但“楚辞”不是歌辞,而是文辞、辞章。楚辞可歌的意必导致《汉书》“言楚辞”“为楚辞”“诵书”为歌的误读。或以楚辞篇章段落等同“歌节”,又以楚辞“乱”与“少歌”为歌,实乃反复、总结之义,同于“重”“倡”之用。倘若“乱”与“少歌”可歌,就须考虑其在全篇不可歌的违逆性或全篇可歌的乐章结构性,二者倶非可能。而楚辞四言与《诗》四言虚字衬贴的“足二”“足四”及重章叠句不同,乃是造语缜密的散语书写,且以长句间破四言,缺乏合乐的句式规范。又“兮”字之用被视为楚辞造语及其可歌的特征,但《诗》用已多,并为《老子》、楚歌及他方之歌所用,都为语助,虽或指为歌唱泛音,也与语助同功。楚歌及楚辞用“兮”所彰显的是个人吟唱的随意散漫,这种吟唱与《诗》整齐划一的句式节奏和诗乐舞的礼乐呈现绝不相侔。在《离骚》一韵两句中仅上句句尾“兮”字拉长导致上下失衡,不同《诗》四言两句为韵适合优婉的咏唱,楚辞“兮”字拉长只是近于口诵的徒歌表证,楚辞也只是以楚歌造语的感觉进行个体自由创制,无须遵循合乐的规范,更不具备《诗》乐舞呈现的条件,也不可能以简单旋律的不断重复徒歌《骚》等长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楚歌 诗经 四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朴素美学:李清照词的语言策略与审美建构
11
作者 姚权贵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8-51,共4页
李清照的词以清丽典雅、婉约沉静的风格深受历代文人雅士喜爱。她对宋词的贡献主要在于运用“雅俗交融”的语言策略,使平易近人的日常语汇实现诗性转化,营造质朴、唯美的审美境界,从而打破文人词与民间词的界限,将宋词的艺术、情感和文... 李清照的词以清丽典雅、婉约沉静的风格深受历代文人雅士喜爱。她对宋词的贡献主要在于运用“雅俗交融”的语言策略,使平易近人的日常语汇实现诗性转化,营造质朴、唯美的审美境界,从而打破文人词与民间词的界限,将宋词的艺术、情感和文化向民间传递。对李清照词作的教学解读,建议采取“文本细读—审美体验—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一是结合语素、意象、情境等文本元素解析词人的语言策略和审美建构,充分感知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质;二是通过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深刻把握李清照词作源于古典又兼具现代性的“朴素美学”,引导学生进行梯度式审美与思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语言艺术 朴素美学 审美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被引量:39
12
作者 何小明 刘可文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0-51,共2页
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手机媒体的广泛运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文章深入分析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积极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深化对手机媒体... 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手机媒体的广泛运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文章深入分析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积极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深化对手机媒体特点的新认识,正确把握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神话中的灾难与救世 被引量:4
13
作者 管新福 杨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7-130,共4页
神话是世界文学的原初样态之一,尤其是创世神话、大洪水神话和射日神话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神话中,口耳相传,传承着人类早期的种族记忆,且形成了许多相似和相通的母题类型。这些神话一方面活现了先民对于世界和自身起源的拙稚思考,另... 神话是世界文学的原初样态之一,尤其是创世神话、大洪水神话和射日神话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神话中,口耳相传,传承着人类早期的种族记忆,且形成了许多相似和相通的母题类型。这些神话一方面活现了先民对于世界和自身起源的拙稚思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类对天灾的恐惧和灾难降临时的救世期待。贵州少数民族神话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完整的谱系,全方位展现了先民大灾后的奋争精神及救世壮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少数民族 神话 灾难 救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初刊本考辨——兼论《鲁迅全集》版本注释之失
14
作者 陈广根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1,共8页
2005年版《鲁迅全集》有关《〈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版本判断有失实之处,此前一直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文首次确证了鲁迅《〈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的初刊本发表于1919年8月15日《国民公报》第5版,当时题名为《译者附记》。1920年... 2005年版《鲁迅全集》有关《〈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版本判断有失实之处,此前一直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文首次确证了鲁迅《〈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的初刊本发表于1919年8月15日《国民公报》第5版,当时题名为《译者附记》。1920年1月《新青年》第7卷第2号再刊时更名为《译者序》,此版本为再刊本。再刊本对初刊本做了较大幅度修改,基本奠定此后全集本、《鲁迅译文全集》本等各种选本的版本基础。笔者通过系统梳理版本流变,还原了该文发表背景,揭示初刊本、再刊本、全集本的显著差异和独特异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 武者小路实笃 《译者附记》 初刊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文化的跨媒介叙事:形象符号的多元建构与传承创新
15
作者 定瑞雨 冷江山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6-82,共7页
敦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多元文明的交融与传承,是中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枢纽,展现出多维面貌。以跨媒介视角探讨不同媒介形态、叙事策略与真实性建构对敦煌文化的叙事重构及其文化心理影响,分析敦煌写本的原生性与多... 敦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多元文明的交融与传承,是中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枢纽,展现出多维面貌。以跨媒介视角探讨不同媒介形态、叙事策略与真实性建构对敦煌文化的叙事重构及其文化心理影响,分析敦煌写本的原生性与多义性、电影的虚构美学塑造、纪录片的纪实策略以及数字技术的创新表达,揭示出敦煌符号在文字、影像与技术媒介中的多维呈现。媒介差异不仅塑造了敦煌文化的多元景观,更在传承与创新的互动中维系其符号的开放性与对话性,为理解敦煌的文化生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化 跨媒介叙事 电影叙事 写本原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物的文学:赋体分别与题材交互 被引量:6
16
作者 易闻晓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60,共13页
赋训聚敛,旨在天下古今无数单个之物的类聚,也是赋体铺陈的要义。赋是主物的文学,无论大赋、骚体及六朝抒情小赋乃至唐代律赋,都以叙物为主;无论畋猎、都城、鸟兽、音乐、宫观之赋,都有众多飞走名物的铺陈。赋体叙物,是在以字称名,反映... 赋训聚敛,旨在天下古今无数单个之物的类聚,也是赋体铺陈的要义。赋是主物的文学,无论大赋、骚体及六朝抒情小赋乃至唐代律赋,都以叙物为主;无论畋猎、都城、鸟兽、音乐、宫观之赋,都有众多飞走名物的铺陈。赋体叙物,是在以字称名,反映人们对于物类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或取于想象虚构,适资凭虚夸饰。汉大赋直承宋玉《高唐赋》等弃情叙物,大题巨制,多致名物,然以讽喻缩减篇幅,或大题短制,不克铺陈。《骚》及屈宋楚辞托物抒情,不同《诗》篇比兴,而是托物连类,义取象征,渐成环境烘托。汉代骚体赋承之,转为就事议论,名物为寡,汉末复归情物。赋中飞走甚众,多在畋猎及猎后游乐与自然环境的铺陈,或以自然生存,非徒猎获而已,不仅畋猎,在都城、音乐、宫观、鸟兽之赋中都有普遍的表现。畋猎乃是汉魏晋赋普遍的题材,飞走物类也有普遍的呈现。然《文选》畋猎赋中扬雄《羽猎》《长杨》,反于畋猎为略,名物为寡,而《上林》多陈苑囿,显示《文选》赋分类与题材分布的相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汉赋 名物 畋猎 都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共鸣与文化认同:《欢迎来到我身边》接受机制分析
17
作者 王棋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07-112,共6页
由新锐导演宋灏霖执导的《欢迎来到我身边》于2024年7月上映,该片由于适、王影璐主演,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电影通过男主人公陈小舟失恋后遭遇的困境以及从被救赎到自我救赎的过程,表现当代青年的现代性精神危机,一种来... 由新锐导演宋灏霖执导的《欢迎来到我身边》于2024年7月上映,该片由于适、王影璐主演,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电影通过男主人公陈小舟失恋后遭遇的困境以及从被救赎到自我救赎的过程,表现当代青年的现代性精神危机,一种来自城市的压迫感和孤独感,而女主人公冯佳楠每次出现都伴随着黄色橡皮鸭子消失的这一现象,则隐喻着爱情作为一种救赎方式的可能性。电影抓住青年的行为特征与语言表达方式,成功地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了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为电影的想象力消费创造前提条件。其传达出的爱情观与价值观也体现出“独立性”与“后物质主义”倾向,与当代青年的群体文化相符合,是促进电影想象力消费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欢迎来到我身边》不但是一部奇幻、浪漫的青春爱情故事,也是一场关于救赎与治愈的心灵之旅,因而获得了青年观众的接受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迎来到我身边》 接受机制 想象力消费 青春爱情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视听·叙事: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论析(2019—2024年)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4,共6页
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其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产电影选取了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的题材,使演绎形式推陈出新、内容丰富多彩,建构了立体、丰富的现代化国家形象。
关键词 国家形象 新主流电影 视听机制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与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 被引量:5
19
作者 颜同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4,224,共4页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人风格各异的诗作,有利于调整对郭沫若《女神》时期的文学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集外诗作 文学形象 文学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叙事及色情文学的性别倾向批判 被引量:5
20
作者 林树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92,共6页
身体是性别文化的载体,男作家关于女性的身体叙事往往呈现了男性对女性肉身的"窥视",情色意味较浓。而女作家的身体叙事则往往与女性自身的整体存在密切相关,强调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与意义的表达,呈示了审美体验的身体性,是... 身体是性别文化的载体,男作家关于女性的身体叙事往往呈现了男性对女性肉身的"窥视",情色意味较浓。而女作家的身体叙事则往往与女性自身的整体存在密切相关,强调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与意义的表达,呈示了审美体验的身体性,是一种非"私人化"的"集体型叙述声音";传统色情文学基本上是男性创作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男性读者的"窥视欲",呈现了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叙事 色情文学 性别倾向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