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小说村落叙事的贵州形态--肖江虹《蛊镇》《悬棺》《傩面》合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颜同林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第4期39-46,共8页
在中国新文学历史上,自鲁迅标举乡土文学的旗帜以来,乡土题材一直成为广大从乡村出发,走向大中城市并不断回望乡村的作家们的首选。在作家们笔下,乡土题材的呈现或是聚焦于乡土的田园牧歌格调,或是在乡村与城市的双重变奏中进退,或者从... 在中国新文学历史上,自鲁迅标举乡土文学的旗帜以来,乡土题材一直成为广大从乡村出发,走向大中城市并不断回望乡村的作家们的首选。在作家们笔下,乡土题材的呈现或是聚焦于乡土的田园牧歌格调,或是在乡村与城市的双重变奏中进退,或者从地域特色与民俗传奇中反复着色,都代代有传人,后浪接前浪般形成一条既有主潮又有变异的文学书写链条,构成新文学传统的一支重要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题材 田园牧歌 中国新文学 当代小说 文学书写 新文学传统 乡土文学 双重变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MuLan与《木兰诗》的文化鸿沟
2
作者 叶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43-47,共5页
《木兰诗》今见于宋郭茂倩《乐府古题》卷二十五,录有两首,主题叙事基本一致,以第一首最为知名,被后世誉为“乐府双璧”之一,流传甚广。诗前有序云:“《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1]《古... 《木兰诗》今见于宋郭茂倩《乐府古题》卷二十五,录有两首,主题叙事基本一致,以第一首最为知名,被后世誉为“乐府双璧”之一,流传甚广。诗前有序云:“《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1]《古今乐录》为陈释智匠所撰,从郭茂倩将其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且诗中“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等地名、称谓来看,学者认为大致出自南北朝北魏后期。[2]对于这位女扮男装的女英雄替父从军,载誉归来的中国故事,迪士尼表现出一直的偏好,1998年改编为动画片将之搬上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国木兰”,2004年又拍摄了续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茂倩 乐府古题 女扮男装 女英雄 《木兰诗》 韦元甫 御史中丞 梁鼓角横吹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新文学史问题的“新月派”(1950-1957)
3
作者 袁洪权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23-44,共22页
1951年5月公布的《中国新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初稿引发讨论,“新月派”的入史被批评,它如何进入共和国的新文学史建构并成为重要诗歌流派,是当时颇为敏感的学术问题。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对它的处置方式,受到组织批评,这为(教... 1951年5月公布的《中国新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初稿引发讨论,“新月派”的入史被批评,它如何进入共和国的新文学史建构并成为重要诗歌流派,是当时颇为敏感的学术问题。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对它的处置方式,受到组织批评,这为(教育)部颁大纲的合法性奠定基础。1952-1953年间,王瑶针对“新月派”前后期,修订了徐志摩、陈梦家的叙述文字。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臧克家的《“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吸取王瑶的教训,贬低徐志摩、陈梦家,抬高闻一多。1956年下半年,徐志摩诗文集获得出版机遇,这为“新月派”获得正面评价提供契机,徐诗入选《中国新诗选(1919-1949)》修订版,但最终还是在反右的政治风浪中被压抑。显然,“新月派”在1950年代是重要的学术话题,核心之处在于其叙述主线(徐志摩为主还是闻一多为主),并牵涉对它的命运及评价。这暗合了政治话语对文学流派的潜在影响,以及文人情感的内在纠葛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派” 1950-1957 《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宇小说的空间书写及其意义
4
作者 周晓露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0,共6页
空间是理解班宇小说的重要维度。班宇小说的空间书写,既是对历史记忆的还原与重构,又是对生命体验的捕捉和呈现,还潜藏着自我反思及面向未来的可能性。作家从未试图逃离或虚饰沉重的历史记忆与生命体验,而是坦诚地将其显露出来,这种显... 空间是理解班宇小说的重要维度。班宇小说的空间书写,既是对历史记忆的还原与重构,又是对生命体验的捕捉和呈现,还潜藏着自我反思及面向未来的可能性。作家从未试图逃离或虚饰沉重的历史记忆与生命体验,而是坦诚地将其显露出来,这种显露并没有转化为令人痛苦的绝望,而是演变成一种可能——身处其中虽令人不安但也使人清醒。班宇对空间及其意义复杂性的展示,是既敏锐又独特、既理性又诗意,同时又真诚感人的,为主体获得更为清晰的自我认知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宇小说 空间书写 历史记忆 生命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破与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永伦 冉浪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4-8,共5页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给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变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我们既要打破原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又要确定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给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变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我们既要打破原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又要确定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层面上强化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 年版义教课标 初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破与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文·隐喻·反讽:论东西《回响》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颜同林 王太军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第5期10-18,共9页
作为东西继《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之后推出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回响》依然是一部聚焦现代人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作品,延续了作家长期以来对复杂人性的持续关注和反复书写。小说肇始于一桩残忍的凶杀案,沿着破案缉凶、追... 作为东西继《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之后推出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回响》依然是一部聚焦现代人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作品,延续了作家长期以来对复杂人性的持续关注和反复书写。小说肇始于一桩残忍的凶杀案,沿着破案缉凶、追查真相的叙事主线,借“推理侦破”之名,行“心理挖掘”之实,传达了东西对于情感、伦理、道德、人性等形而上层面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篡改的命》 复杂人性 生存境遇 《后悔录》 《耳光响亮》 叙事主线 反讽 心理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二重性张力--侗族大歌的审美共通性及民族文艺发展路径研究
7
作者 何嵩昱 《艺术评鉴》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地域--制度--语言--生活”四位一体的文化表征系统,既是民族身份的核心标识,亦在跨文化传播中演绎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二重性张力。通过分析侗族大歌自然地理形塑的声景特质、社会组织催生的制度基因、无文字传统强化...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地域--制度--语言--生活”四位一体的文化表征系统,既是民族身份的核心标识,亦在跨文化传播中演绎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二重性张力。通过分析侗族大歌自然地理形塑的声景特质、社会组织催生的制度基因、无文字传统强化的语言特性及生活实践孕育的内容体系,揭示其民族性根植于湘黔桂毗连区的生态--伦理共同体;进而以“形式突围--价值对话--本体回归”为阐释框架,论证侗族大歌如何通过多声部复调的范式突破、生态声景的全球共振及和谐价值的文明应答,实现从地方性知识到人类非遗的现代转化。研究表明,民族文艺的全球传播既非本质主义的符号固守,亦非文化霸权下的被动妥协,而是以审美共通性为基底,通过“差异中的共鸣”重构艺术本体价值的过程。侗族大歌的实践启示,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互动需以“在地基因全球表达”为路径,在守护文化根性的同时,探索数字媒介与跨界融合的创新可能,从而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对话提供非对抗性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民族性与世界性 跨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复活与乡村振兴的根须——论欧阳黔森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
8
作者 颜同林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第3期26-32,共7页
脱贫攻坚的旧浪还不曾远去,乡村振兴的新潮已风起云涌。从脱贫攻坚跨越到乡村振兴,像电视频道遥控器一样咔嚓一声切换着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又簇生出众多文学艺术的母题。反映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新乡村小说,系由这一母题孕育并不断... 脱贫攻坚的旧浪还不曾远去,乡村振兴的新潮已风起云涌。从脱贫攻坚跨越到乡村振兴,像电视频道遥控器一样咔嚓一声切换着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又簇生出众多文学艺术的母题。反映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新乡村小说,系由这一母题孕育并不断延伸拓展,并占据了当前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核心地带。其中,中国作协于2022年7月底和8月初先后正式启动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新汇聚全国一大批立足新乡村、书写新乡土的优秀作家及其作品,这无疑是新时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高地,也是全国作家最为集中的竞技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作协 攀登计划 乡村振兴 欧阳黔森 核心地带 山乡巨变 脱贫攻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重叙事构建的声画历史——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编剧艺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70-175,共6页
38集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2019年8月26日作为首部新中国70华诞献礼剧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首播之后,又在许多省级卫视第二轮播出,取得了不菲的收视成绩,引起广泛关注。作为该剧的编剧之一,笔者深感欣慰。《伟大的转折》属于&q... 38集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2019年8月26日作为首部新中国70华诞献礼剧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首播之后,又在许多省级卫视第二轮播出,取得了不菲的收视成绩,引起广泛关注。作为该剧的编剧之一,笔者深感欣慰。《伟大的转折》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必须遵循该类影视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唯物史观,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以神驭形,神形兼备"等,要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的时间和地点必须忠实于历史真实,剧中体现出来的主旨、思想、观点等必须符合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表述。在此前提下,创作者尽可以对剧中的小人物、小事件、细节等做艺术的合理想象与恰当虚构,正如黑格尔所言:"不应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形兼备 叙事构建 以神驭形 合理想象 省级卫视 影视剧创作 综合频道 编剧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文章学视阈下王阳明散文风貌的荧屏投射
10
作者 孔哲 汪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01-103,共3页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可以达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儒者,因其在龙场(今贵州修文)悟道,并在贵阳讲学,从而对贵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后者便是王阳明于贵州首次提出。由贵州报业集...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可以达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儒者,因其在龙场(今贵州修文)悟道,并在贵阳讲学,从而对贵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后者便是王阳明于贵州首次提出。由贵州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制作的影视剧《王阳明》(陈晓雷,2012),是反映王阳明波澜壮阔一生的优秀作品。该剧中,为塑造王阳明形象,展示了不少王阳明的文章,如第13集,让王阳明自己吟诵了其散文名作《瘗旅文》。笔者以为,该剧中对王阳明散文的展现,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王阳明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其文学成就同样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不朽 王阳明 知行合一 天人合一 文学成就 影视文化 人文精神 贵州修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