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6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的历史与沿革
1
作者 向刚 容丽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99-104,共6页
自2017年参加“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植物子平台以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除了数字化植物标本以外,还挖掘、整理了贵州师范大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最后向中国数字植物... 自2017年参加“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植物子平台以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除了数字化植物标本以外,还挖掘、整理了贵州师范大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最后向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提供了10044份信息齐全的植物标本。通过此次植物标本数字化工作,彻底摸清了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的家底,盘活了标本室的库存,使得老一辈植物地理学家黄威廉等老先生60余年的科研成果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植物标本的数字化工作,挖掘整理出老一辈精彩的植物标本采集史和学术故事。在标本数字化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对植物标本以及植物标本背后的故事有了新的认识,对植物标本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标本 盘活库存 本底清理 历史挖掘 贵州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垂直绿化应用研究
2
作者 安静 张宗田 王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1823-11824,11834,共3页
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垂直绿化现状的调查,强调垂直绿化对改善学校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指出了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绿化工作中垂直绿化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垂直绿化 攀援植物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式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对贵州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的调查
3
作者 李亚军 徐彦彬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60-63,共4页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采用问卷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贵州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届毕业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性别意识和态度,但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意识仍然存...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采用问卷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贵州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届毕业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性别意识和态度,但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意识仍然存在着一定差异,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 大学生 社会性别意识 贵州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听作用下大学校园声景研究与评价——以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岳泓伶 杨广斌 +1 位作者 安静 冯雯蕊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大学校园声环境质量作为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师生的教学科研环境质量和身心健康。采用问卷调查(声景宁静度、美景度和声舒适度、声要素特征、喜好度)及实地声源数据勘测对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校园声环境进行研究。从视听角度... 大学校园声环境质量作为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师生的教学科研环境质量和身心健康。采用问卷调查(声景宁静度、美景度和声舒适度、声要素特征、喜好度)及实地声源数据勘测对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校园声环境进行研究。从视听角度,校园环境美景度与宁静度显著相关(0.315≤r≤0.575,p<0.01),且偏向宁静的环境中,风吹树叶、流水声声舒适度与宁静度呈正相关(0.116≤r≤0.281,p<0.05)。从校园声要素特性及声要素喜好角度来看,各场地中主观强度分值大于1的,受访者能明显感知到该声源,且校园师生偏爱风吹树叶声(1.39)、鸟鸣声(1.34)、流水声(1.29)。声级实测结果表明,西门、一号球场、一食堂、学院楼及二号生活区A声级都超过限值55 dB(A),均值为55~60.8 dB(A),白云湖湖畔、图书馆广场、龙文山和图书馆旁银杏林等休闲区域A声级均值为42.7~55 dB(A)。校园声环境质量评价可做为校园声景观优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静度 美景度 声舒适度 主观感受 校园声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师范大学洞穴动物标本室标本名录及其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微 黎道洪 邓实群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28-35,共8页
概括了贵州师范大学洞穴动物标本室管理情况以及洞穴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采集方法,对标本室收藏的洞穴动物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鉴定和分类,附有种类名录,并对它们的分布进行分析,以便于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标本室现存洞穴动物标本上万号... 概括了贵州师范大学洞穴动物标本室管理情况以及洞穴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采集方法,对标本室收藏的洞穴动物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鉴定和分类,附有种类名录,并对它们的分布进行分析,以便于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标本室现存洞穴动物标本上万号,本次整理的共 1638号, 165种,隶属于 3门 4纲 6目 41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大学 标本室 类名 收藏 科学研究 概括 学术交流 动物标本 洞穴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海绵校园建设探究——以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为例
6
作者 游媛 杨珍招 +1 位作者 杨玉银 周玉馨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2期187-190,共4页
指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等水问题有重要意义。以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为例,分析了该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意见。提出了喀斯特地区海绵校园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指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等水问题有重要意义。以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为例,分析了该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意见。提出了喀斯特地区海绵校园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低影响开发的原则,针对当前城市"久晴即旱、大雨易涝"的现状,喀斯特地区雨多地漏的特点认为该校区应充分利用自身地形条件,对人工湖、道路、屋顶和绿地等进行改进。通过数据分析选择合适的集水区域,设计合理的集水、排水和节水的水文生态系统,以达到防内涝,重雨水利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海绵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水资源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高原少数民族传统生育文化生成的地理背景——从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的角度阐述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旭东 张善余 《西北人口》 2007年第5期88-92,共5页
由于贵州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民族传统生育文化积淀很深,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规范,导致了少数民族人口出现增长较快、生育水平偏高、早婚早育等问题,给贵州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本文结合贵州... 由于贵州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民族传统生育文化积淀很深,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规范,导致了少数民族人口出现增长较快、生育水平偏高、早婚早育等问题,给贵州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本文结合贵州高原地理环境的特征,从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的角度对少数民族传统生育文化的形成的地理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育文化 地理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桐梓县耕地表层土壤钾元素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有良 费光春 +6 位作者 张钟华 杨恩林 王小洪 刘浩 肖波 吴鹏 肖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4-1318,共15页
【研究目的】钾是植物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开展桐梓县耕地表层土壤钾分布特征研究,为县域农业发展、生态环境评价提供环境地质本底参考。【研究方法】本文以桐梓县为研究区,依据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研究目的】钾是植物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开展桐梓县耕地表层土壤钾分布特征研究,为县域农业发展、生态环境评价提供环境地质本底参考。【研究方法】本文以桐梓县为研究区,依据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的表层土壤样品中钾、速效钾等指标数据,系统地探讨了耕地表层土壤钾和速效钾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等级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钾含量范围为2.50~49.60g/kg,平均值为20.30 g/kg;钾含量整体以中等、较丰富、丰富等级为主。速效钾含量范围为22.40~684.00 mg/kg,平均值为112.66 mg/kg;速效钾含量整体为中等至较缺乏等级。耕地表层土壤钾、阳离子交换量与速效钾呈正相关关系,pH与速效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钾、速效钾分布不均衡。耕地表层土壤钾受地质背景影响显著,高值区、低值区的分布与区内地层、构造套合较好。耕地表层土壤钾含量主受控于成土母岩,钾在灰岩及其形成的土壤中含量较低,其在南部乡镇集中大面积缺乏与广泛分布的二叠系茅口组灰岩母岩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钾元素 速效钾 成土母岩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桐梓县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贵州臭蛙物种地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宇中 郭云 赵海兵 《农技服务》 2013年第7期763-765,共1页
为了解臭蛙物种的分布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取了影响贵州7种臭蛙地理分布点的6个环境气候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了环境气候因子对贵州臭蛙属地理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臭蛙在贵州分布的因子大小依次为7月... 为了解臭蛙物种的分布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取了影响贵州7种臭蛙地理分布点的6个环境气候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了环境气候因子对贵州臭蛙属地理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臭蛙在贵州分布的因子大小依次为7月份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1月份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年日照时数、海拔高度。同时确定了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臭蛙 分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高原车田河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特征及水环境质量评价
10
作者 潘家响 朱明飞 +3 位作者 秦念慈 肖晶 刘晨 李秋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5-945,共11页
为了解浮游植物功能群对贵州高原水环境的指示作用和水生态现状,以贵阳市车田河为例,于2020、2021、2022年的3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对浮游植物和水质环境展开调查。利用功能群的概念对车田河浮游植物进行划分,探究浮游植物功能群时... 为了解浮游植物功能群对贵州高原水环境的指示作用和水生态现状,以贵阳市车田河为例,于2020、2021、2022年的3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对浮游植物和水质环境展开调查。利用功能群的概念对车田河浮游植物进行划分,探究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演替特征,运用冗余分析方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识别不同水文期下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揭示浮游植物功能群与其适应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Qr指数对水质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车田河共鉴定出7门70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总体呈绿藻-硅藻-蓝藻型,占比分别为42.9%、27.1%、18.6%,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86×10^(4)-1.28×10^(7) cells·L^(−1),均值为1.76×10^(6) cells·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9-336.3 mg·L^(−1),均值为28.9 mg·L^(−1);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和隐藻(Crytomonas sp.)等。2)浮游植物共可归类为23个功能群,其中共同优势功能群为B、S1、Y类型,功能群的组成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演替序列表现为枯水期B/S1→丰水期LM/B/H1,水库断面LM→溪流断面MP/Y,反映出生境多变、生产力旺盛的水环境特征。其中,WT、TN和CODMn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变量。3)浮游植物功能群适宜生境指示车田河为中到富营养状态,香农指数(H)枯水期为1.4、丰水期为1.7,属于α-中污型,生态状态指数枯水期为3.1、丰水期为2.9,指示环境为“好-中等”。相对于多样性指数,基于功能群分类的Qr指数质量评价方法更适用于贵州高原车田河水体,研究结果可为贵州高原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河流 浮游植物 功能群 时空演替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江口平引剖面留茶坡组顶部钾质斑脱岩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11
作者 张宗领 周明忠 +4 位作者 罗泰义 樊海峰 张迪 薛习习 吴卓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1-623,共13页
贵州江口平引剖面留茶坡组顶部钾质斑脱岩已获得高精度锆石U–Pb年龄的精确限定,且由此约束了华南深水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ECB)的确切位置,这对理解该钾质斑脱岩代表的火山活动与埃迪卡拉纪-寒武纪(E-C)转折时期海洋环境变化之间... 贵州江口平引剖面留茶坡组顶部钾质斑脱岩已获得高精度锆石U–Pb年龄的精确限定,且由此约束了华南深水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ECB)的确切位置,这对理解该钾质斑脱岩代表的火山活动与埃迪卡拉纪-寒武纪(E-C)转折时期海洋环境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关键依据。然而,该层钾质斑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信息尚未被揭示,这妨碍了理解其所代表的火山活动与海洋环境变化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本研究采用XRF和ICP-MS分别对该层钾质斑脱岩的主、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件钾质斑脱岩样品(PYKB-1、PYKB-2和PYKB-3)的w(K2O)分别为6.68%、6.64%和6.68%,均高于3.5%,其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和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Eu负异常和无显著Ce异常的特征。采用LA-ICP-MS对其锆石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火山成因锆石的Th/U值范围为0.26~1.73,均高于0.1,且其具有LREE亏损和HREE富集、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模式。源岩浆判别图解指示,该钾质斑脱岩的源岩浆为酸性岩浆,因此,该钾质斑脱岩代表发生于埃迪卡拉纪末期的长英质火山活动。基于全岩微量元素和火山成因锆石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本研究认为该钾质斑脱岩的源火山构造背景为板块汇聚环境。本研究的钾质斑脱岩紧靠ECB,其初步的成因信息为进一步理解E-C转折时期火山活动与海洋环境剧烈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关键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斑脱岩 源岩浆性质 构造背景 留茶坡组 扬子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NDVI的贵州省植被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分析
12
作者 吴广霞 刘绥华 +2 位作者 邓玲玲 刘冰青 宋善海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目的]揭示贵州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探究不同驱动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对植被的影响机制,可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 GEE)获取MODIS(MOD13Q1)数据,计算2001—2023年的KNDVI植被指... [目的]揭示贵州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探究不同驱动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对植被的影响机制,可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 GEE)获取MODIS(MOD13Q1)数据,计算2001—2023年的KNDVI植被指数。利用TS趋势分析及MK检验分析了贵州省植被变化格局。选取温度、降水、高程、坡度及坡向等自然因子及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等人类活动因素作为研究区植被变化的影响因子,使用偏相关及地理探测器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2001—2023年贵州省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028/a,23年间研究区KNDVI平均值为0.54,年均值0.02~0.68,植被覆盖度呈现东南高西南低的格局。植被改善面积占83.8%,退化面积占9.76%。研究区中部植被显著或极显著退化,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植被显著或极显著改善。气温和降水与KNDVI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与KNDVI呈负相关。单因子中,土地利用对KNDVI的解释力最强,交互作用中,土地利用与人口密度的交互作用最强。[结论]研究期间贵州省植被总体变好,土地利用是贵州KNDVI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多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单因子对KNDVI变化的解释力更大。人类活动因子对贵州植被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气候因子、地形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DVI 植被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探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演变的贡献
13
作者 陈淋淋 刘绥华 +3 位作者 邓玲玲 申选英 宋善海 龙洋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732,共14页
为量化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的相对贡献及对其变化的影响,基于2001—2022年MCD43A3数据集反演地表反照率,通过Theil-Sen斜率算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Hurst指数方法,对地表反照率过去和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为量化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的相对贡献及对其变化的影响,基于2001—2022年MCD43A3数据集反演地表反照率,通过Theil-Sen斜率算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Hurst指数方法,对地表反照率过去和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数据集,利用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和岭回归分析,对影响地表反照率变化的因素进行量化和分类得到以下结果。1)在时间视角上,2001—2022年地表反照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3.699×10^(−5)a^(−1),2001—2003年下降速率最大,为0.0045 a−1;在空间视角上,地表反照率呈东北部地区下降、西北部地区上升、研究区60.16%面积的区域下降的趋势,未来继续以下降为主。2)在对自然因子的响应方面,地表反照率与气温及叶面积指数(LAI)正相关,与降雨量及土壤水分负相关,空间上LAI是影响其分异的主导因素,时间上土壤水分是影响其分异的主导因素。3)自然因子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反照率的变化产生双重影响,总体上以抑制为主,研究区60.17%面积的区域受两者共同驱动。相对贡献率的排序为土壤水分(35.23%)>LAI(23.96%)>土地利用(18.65%)>气温(12.03%)>降水(1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自然变化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岭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贵州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周诗琪 彭思涛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1期106-112,共7页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贵州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孕育着大量的传统村落,收录了种类繁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聚集的精神纽带。以贵州省6个批次共计75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最邻近...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贵州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孕育着大量的传统村落,收录了种类繁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聚集的精神纽带。以贵州省6个批次共计75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数量分布极不平衡;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分布聚集特征差异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等文化遗产因子是影响贵州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生态环境类因子次之,社会和经济发展类因子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趋势。因此,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异质性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文化遗产因素是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形成的精神核心,生态环境因素、社会和经济发展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基础约束、建设保障及发展推动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PGIS的山地旅游地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分析——以贵阳市天河潭景区为例
15
作者 熊惜缘 李瑞 +2 位作者 韦小庄 杨成 吴开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探究山地旅游地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对其景观可持续开发与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阳市天河潭景区为例,通过PPGIS方式采集公众景观价值感知空间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景区景观价值空... 探究山地旅游地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对其景观可持续开发与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阳市天河潭景区为例,通过PPGIS方式采集公众景观价值感知空间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景区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研究表明:1)景区总体景观价值呈现东南、西北多,中部少的“两核多心”非均匀集聚分布特征。2)各类景观价值中,景观美学价值和科研学习价值集聚性最强,休闲娱乐价值产生热点最多,分布形态主要为“单核心”“双核心”“带状”3种类型。3)用地类型、可达程度、海拔高度是影响景观价值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精神信仰价值与居民社会用地关联特征最明显,可达程度越低,景观价值空间分布越少,100 m以外区域景观价值分布极少,人文和自然类景观价值分别集中分布于景区中等海拔区与较低海拔区,而在景区较高海拔区分布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旅游 景观价值 PPGIS 空间格局 地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设用地扩张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碳储量时空变化及模拟预测--以贵州省黄平县为例
16
作者 陈影 周忠发 +1 位作者 孙耀鹏 朱昌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1-804,共14页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省黄平县为例,使用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InVEST模型和PLUS-Markov模型,在分析黄平县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对区域碳储量影响的基础上,依据“十四五”系列发展规划要求,预测2030年生态保护、自然...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省黄平县为例,使用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InVEST模型和PLUS-Markov模型,在分析黄平县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对区域碳储量影响的基础上,依据“十四五”系列发展规划要求,预测2030年生态保护、自然发展和经济建设3种发展情景下的碳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平县建设用地面积增长1792.89 hm2,增长率达33.65%,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在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居主导地位。建设用地变化致使碳储量净损失5.93×10^(4)t,主要为林地、耕地和草地等转为建设用地过程导致的碳流失量。2010—2020年黄平县的碳储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由247.56×10^(5)t增至276.03×10^(5)t,碳储量明显增长、基本不变和明显减少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69.28%,6.27%和24.45%。2030年黄平县在生态保护、自然发展和经济建设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将分别为274.76×10^(5),267.22×10^(5)和266.76×10^(5)t。建议2025—2030年黄平县实施“生态保护为主,经济建设为辅”的情景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情景模拟 趋势预测 建设用地扩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岩溶山区森林转型特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7
作者 杨谍 赵宇鸾 杨顺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50,共11页
地形是影响山区森林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探究岩溶山区森林转型特征及其对地形梯度的响应,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山区生态建设。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运用地形分布指数和信息图谱等方法探讨贵州森林转型特征及其对... 地形是影响山区森林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探究岩溶山区森林转型特征及其对地形梯度的响应,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山区生态建设。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运用地形分布指数和信息图谱等方法探讨贵州森林转型特征及其对地形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从森林空间转型看,2000—2020年,林地面积增加745 km^(2),林地空间分布指数与坡度等级成正比,与高程等级成反比;各等级地形位上的土地利用结构整体稳定,其变化部分表现出“林进耕退”的特征。2)从森林功能转型看,研究期内NDVI退化和改善面积分别为8651 km^(2)和108722 km^(2),NDVI变化趋势大小依次为:轻微改善型>显著改善型>轻微退化型>极显著改善型>显著退化型,且退化型随地形梯度的增加而减小,改善型则随地形梯度的增加而扩大。研究表明,贵州省森林转型特征显著且地理分异较大,未来的生态建设应根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促进森林面积扩张和提升森林营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地形梯度分异 岩溶山区 生态建设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遵义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18
作者 张迪 周明忠 +1 位作者 杨善进 张宗领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6,共9页
分析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区小竹流水和团山堡土壤As、Cd、Co、Cr、Cu、Mo、Ni、Pb、Tl、V、Zn含量,分别采用修正后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并... 分析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区小竹流水和团山堡土壤As、Cd、Co、Cr、Cu、Mo、Ni、Pb、Tl、V、Zn含量,分别采用修正后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并初步探讨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富集多种重金属元素,大多数重金属平均含量超过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尤以Mo和Ni的富集最为明显。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PI)评价结果显示,小竹流水旱地土、水稻土、森林土和团山堡旱地土和水稻土的污染程度均达到重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小竹流水旱地土、水稻土和森林土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分别为很强风险、较强风险和较强风险;团山堡旱地土和水稻土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均为较强风险。研究区不同类型土壤均以Mo和Cd对综合污染程度和综合生态风险的贡献较大。研究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Ni-Mo多金属矿石及Ni-Mo矿开采过程中随机堆放的黑色页岩碎石的风化导致多种重金属元素释放并在土壤中富集,造成了研究区土壤多种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蹄塘组 黑色页岩区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门槛效应的贵州省县域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郭兴 李旭东 +2 位作者 田俊 曹明浩 杨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在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运用熵值法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2010—2020年贵州省县域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特征,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在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运用熵值法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2010—2020年贵州省县域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格局;②2010—2020年贵州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遵义都市圈以及各市州中心地区,总体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格局;③门槛效应模型显示,贵州省县域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先促进后阻碍的作用,两者间呈“倒U形”发展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新型城镇化 门槛效应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威宁县切沟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20
作者 赵娟 蔡雄飞 +2 位作者 孙泉忠 顾智文 代克志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3期67-70,77,共5页
贵州省西北部发育有与其他区域侵蚀状况不同的切沟,其中以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表现最为显著。有效防控切沟侵蚀产沙是贵州省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摸清威宁县... 贵州省西北部发育有与其他区域侵蚀状况不同的切沟,其中以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表现最为显著。有效防控切沟侵蚀产沙是贵州省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摸清威宁县切沟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基于ArcGIS软件进行高清遥感影像解译,辅以野外调查验证,开展了威宁县切沟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切沟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威宁县切沟数量多、分布广,共提取切沟12168条,总长度1875.40 km,平均切沟密度为0.30 km/km ^(2),最大为8.43 km/km ^(2);②切沟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较强,切沟密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③土壤类型、高程、地层岩性、降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切沟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土壤类型、高程2个因子的解释力最强,均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地理探测器 威宁县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