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颖 喻阳华 王芊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86-295,共10页
阐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究生态修复对三大系统的调控效应,对促进喀斯特地区三大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贵州省安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协调发展理... 阐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究生态修复对三大系统的调控效应,对促进喀斯特地区三大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贵州省安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协调发展理论,运用协调发展度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安顺市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安顺市各县(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排序为西秀区(3.8584)>平坝区(0.0002)>关岭县(-0.6525)>普定县(-0.7661)>镇宁县(-0.9800)>紫云县(-1.4599)。综合指数排序为西秀区(3.8584)>平坝区(0.0002)>关岭县(-0.6525)>普定县(-0.7661)>镇宁县(-0.9800)>紫云县(-1.4599)。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均在空间上呈由北向南变化的梯度格局;(2)影响安顺市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为2000万以上工业总产值、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下水资源量、人均住房面积等;(3)提出RDI理论,以生态响应-经济驱动-社会影响为思路,建议生态上发展循环种植模式,经济上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社会上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以促进三大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协调发展 对策 安顺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表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侯堂春 喻阳华 钟欣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10-2315,共6页
【目的】探讨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土壤营养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改善贵州省土壤养分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收集的方法,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表土生态化学... 【目的】探讨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土壤营养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改善贵州省土壤养分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收集的方法,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表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研究区域土壤SOC、TN、TP的平均值分别为27.34、2.11、0.74 g·kg^-1,C∶N、C∶P、N∶P分别为14.27、50.92、3.75,SOC、TN、TP、C∶N、C∶P、N∶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1.22%、61.61%、79.73%、75.54%、90.67%、78.93%,以TP与C∶P的空间变异性最大;土壤SOC、TN、T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间多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贵州省土壤SOC、TP、C∶N分别高于中国陆地土壤SOC(17.12 g·kg-1)、TP(0.56 g·kg-1)、C∶N高于中国陆地土壤C∶N(12.30);土壤SOC、TN、T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异系数均介于0.1~1;SOC是影响TN、C∶N、C∶P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 碳氮磷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学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以草养猪”的效益、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磊 熊康宁 汤小朋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79,共6页
基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境及传统农业实践,通过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建植人工草地来发展养猪业是缓解石漠化恶性演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中系统分析了喀斯特地区“以草养猪”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详细阐述了以... 基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境及传统农业实践,通过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建植人工草地来发展养猪业是缓解石漠化恶性演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中系统分析了喀斯特地区“以草养猪”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详细阐述了以草养猪存在的关键难题及推动以草养猪发展的具体解决措施,有助于实现林-粮-草-畜的高效和谐发展及区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养猪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并推动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以草养猪 草地生态系统 石漠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应军 熊康宁 +2 位作者 安裕伦 盈斌 王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6-234,共9页
农村能源在国家能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消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居民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贵州省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的4县8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429户农户进行了派员式入户调查,揭示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农村... 农村能源在国家能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消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居民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贵州省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的4县8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429户农户进行了派员式入户调查,揭示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农村能源消费与石漠化等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1)研究区内仍然以薪柴和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2)农村用能呈现清洁化和高效化的趋势,然而能源转型是缓慢的过程;3)能源消费模式区域差异显著。毕节撒拉溪形成"薪柴+煤炭"的生活用能模式,"煤炭"型取暖模式和"薪柴"型生产用能(煮猪食)模式。关岭花江和贞丰北盘江形成"薪柴+电力"生活用能模式和"电力"型取暖模式。施秉喀斯特形成"薪柴+电力"的生活用能模式,"薪柴+煤炭"取暖用能模式和"煤炭"型生产用能模式;4)石漠化等级与薪柴消费量之间的相关性:潜在石漠化地区的薪柴使用量在合理的生态阈值之内,轻度和强度石漠化地区面临石漠化加重与扩大的风险;5)石漠化地区农村能源贫困严重。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北盘江存在经济不可支付性,4个示范区室内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主要受制于农户收入水平、能源资源的可获性、取暖、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该研究为掌握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关能源与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能源资源 能源消费 石漠化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叶片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仕豪 熊康宁 +3 位作者 张俞 马学威 季传泽 闵小莹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69-1080,共12页
为探讨不同等级石漠化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叶片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该研究以无、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为对象,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多样性等指数... 为探讨不同等级石漠化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叶片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该研究以无、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为对象,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多样性等指数以及优势种LA、LT、LDMC和δ13C等叶片性状分析了石漠化梯度上的物种多样性和叶片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6个样方共有维管植物188种,隶属69科141属。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各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等级石漠化物种多样性差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种LA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呈现降低趋势,而LT、LDMC和δ13C呈现升高趋势,不同等级石漠化优势种叶片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CCA分析表明,土层厚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石漠化地区植物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RDA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速效钾、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土层厚度和有机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叶片性状的主导因素。这对西南喀斯特植被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程度 群落动态 植物排序 冗余分析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优势植物种叶片功能性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仕豪 熊康宁 +4 位作者 张俞 季传泽 马学威 赖佳丽 闵小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65-2175,共11页
为了明确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的叶片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石漠化梯度上优势种的适应策略,在中国南方喀斯特2个典型石漠化地区(贵州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以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植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 为了明确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的叶片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石漠化梯度上优势种的适应策略,在中国南方喀斯特2个典型石漠化地区(贵州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以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植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加剧,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01.89-195.68cm^2·g^-1、0.40-0.32g·g^-1、6.44-12.82μmol·m^-2·s^-1、0.36-0.95mol·m^-2·s^-1和2.49-4.99μmol·mmol-1,而叶厚度(LT)、叶面积(LA)呈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0.35-0.18 mm和357.41-15.90 cm^2。环境因子中,pH(6.24-7.13)和岩石裸露率(PER)随着石漠化的加剧逐渐升高,而SWC(46.90%-29.10%)呈逐渐下降的趋势,TN、AN和AK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P、AP和光和有效辐射(PA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无石漠化地区优势种具有较高的LT和LDMC,较低的SLA,而强度石漠化地区优势种具有较高的Pn、SLA,较低的LMDC。相关性分析显示SLA与Pn、Gs和WUE呈显著正相关,与LT呈显著负相关,WUE与Tr呈显著负相关;TN与AN和TP呈显著正相关,与AP呈显著负相关,PER与SWC呈极显著负相关(r=-0.62,P=0.001),与PAR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RDA分析,环境因子对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的影响大小为PER>SWC>pH>TK>TN,表明PER是最大影响因子,随着石漠化的演替,SWC、pH和土壤养分随之发生变化,SWC、pH、TK和TN是石漠化梯度上优势种功能性状变化的主导因素。综上,石漠化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伴随着植物生境条件的改善,但优势种适应策略由演替早期的开拓型适应策略转变为演替后期的保守型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植物种 叶片功能性状 光合作用 环境因子 植物适应策略 石漠化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治理下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舒田 熊康宁 陈丽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6-452,共7页
【目的】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规律,为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9、2015和2019年3期的影像数据和GIS与R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 【目的】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规律,为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9、2015和2019年3期的影像数据和GIS与R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2009—2019年撒拉溪喀斯特高原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结果】①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耕地面积减少最大,达914.85 hm^(2),裸岩石栎地和裸土地等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灌木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园地面积增加迅速且动态变化度最大,为184.77%;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猛,从2009年的149.57 hm^(2)增加到2019年的381.89 hm^(2)。②撒拉溪示范区2009、2015和2019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47.25、243.25和245.53,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利用程度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大于2015—2019年。③2009—2015年示范区内土地利用斑块水平景观指数变化显著,2015—2019年间变化较缓。研究期内示范区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增高、蔓延度下降。【结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建设工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果还园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 遥感 石漠化治理 撒拉溪示范区 毕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地区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忠云 宋燕平 +1 位作者 喻阳华 郭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1-596,共6页
【目的】探明石漠化地区土壤含水率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石漠化生态修复区的农业工程措施和选择生态重建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石漠化地区施用有机肥、草被覆盖、地表裸露3种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测定土壤含水率、大... 【目的】探明石漠化地区土壤含水率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石漠化生态修复区的农业工程措施和选择生态重建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石漠化地区施用有机肥、草被覆盖、地表裸露3种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测定土壤含水率、大气湿度、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光照强度,运用线性回归与通径分析方法对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地表裸露土壤含水率对时间变化的响应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率在施用有机肥与草被覆盖下其线性回归方程达极显著水平。各指标对土壤含水率的总决定系数为0.118,具体表现为大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光照强度。【结论】施用有机肥与草被覆盖可以有效调控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应结合土壤类型、气象要素、地形地貌等因子,综合评价石漠化地区不同环境条件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机理及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气象因素 土壤温度 通径分析 石漠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