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坡度等级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相关性研究——以贵州省盘县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珊珊 周忠发 +2 位作者 孙小涛 冯倩 陈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86,共8页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坡度等级下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之间的相关性,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贵州省盘县为研究区,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ALOS遥感影像、岩性及1∶50 000地形图等为基础数据源,采用遥感解译方法...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坡度等级下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之间的相关性,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贵州省盘县为研究区,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ALOS遥感影像、岩性及1∶50 000地形图等为基础数据源,采用遥感解译方法、表面分析及地图代数原理,提取出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各指标因子。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模型,从不同坡度等级下分析盘县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盘县石漠化面积为1 008.45km^2,占总面积的24.9%,已发生石漠化等级以轻度、中度和强度为主,分别占盘县石漠化面积的45.47%,29.67%,20.29%;水土流失面积为521.05km^2,占总面积的12.85%,已发生水土流失等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占盘县水土流失面积的67.75%和17.36%。石漠化与水土流失发生区坡度以5°~35°为主,分别占石漠化与水土流失面积的85.08%与82.45%。当坡度<8°时,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级、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等级存在负相关关系。当坡度为8°~35°时,已石漠化与已水土流失面积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当坡度>35°时,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级在强烈侵蚀等级以下表现为负相关,超过强烈侵蚀为正相关;而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等级在轻度石漠化等级以下表现为正相关,超过轻度石漠化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水土流失 坡度 相关性分析 盘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RUSLE模型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孙德亮 赵卫权 +3 位作者 李威 吴建峰 杨振华 吕思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3期271-276,283,F0003,共8页
[目的]对贵州省土壤侵蚀进行快速定量研究,为土壤侵蚀治理工作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日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DEM,MODIS-NDVI等数据,结合RUSLE模型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结果]研究区的201... [目的]对贵州省土壤侵蚀进行快速定量研究,为土壤侵蚀治理工作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日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DEM,MODIS-NDVI等数据,结合RUSLE模型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结果]研究区的2010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80.81t/(km^2·a),属轻度侵蚀。大部分区域主要以小于500t/(km^2·a)的微度侵蚀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60%。土壤侵蚀面积(轻度侵蚀以上)达71 164.14km^2,占总面积的40.40%。强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达10 431.60km^2,占总面积的5.9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北部大楼山、武陵山、东南部苗岭以及西部乌蒙山等地势较高以及中东部乌江,西南部北盘江等河流流域。[结论]林地、耕地和草地以及海拔在600~1 600m之间的区域是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 GIS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有机碳的影响
3
作者 李继琼 雷艳婷 +2 位作者 江星玉 李瑞 蓝家程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9-1033,共15页
为探究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微生物的关系,该文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耕地(对照)和典型植被恢复(花椒林和天然次生林)的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及... 为探究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微生物的关系,该文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耕地(对照)和典型植被恢复(花椒林和天然次生林)的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研究了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组分与微生物类群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并且0~10 cm土层相对10~20 cm土层增加更显著(P<0.05)。(2)植被恢复明显改变了土壤微生物β多样性和物种相对丰度,但α多样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3)所有样品中土壤的主要优势细菌门为未分类细菌(unclassified_k__norank_d__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主要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未分类真菌(unclassified_k__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4)与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密切相关的细菌主要为放线菌门中的浅野式菌属、norank_f__67-14、土壤红杆菌属、norank_f__Ilumatobacteraceae、链霉菌属及子囊菌门中的unclassified_p__Ascomycota、Setophaeosphaeria、unclassified_o__Helotiales、unclassified_o__Pleosporales、枝孢菌属、棘壳孢属、unclassified_o__Sordariales、绿僵菌属、耳孢菌属、外瓶霉属。该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改变微生物群落,其中放线菌门和子囊菌门是影响有机碳及组分变化的关键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土壤 喀斯特石漠化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贵州喀斯特金矿区苔藓植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登富 张朝晖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3期180-185,共6页
金矿的开采,无疑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会造成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近年来,由于大量金矿的开采和冶炼活动,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目前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基于苔藓植物在喀斯特金矿区对重金属... 金矿的开采,无疑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会造成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近年来,由于大量金矿的开采和冶炼活动,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目前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基于苔藓植物在喀斯特金矿区对重金属离子的敏感作用和特殊的生态适应机制,认为苔藓植物可作为金矿区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并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分析综述了苔藓植物在贵州喀斯特金矿区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重金属污染监测、生态修复研究、石漠化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后,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因此,对中国金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 金矿区 苔藓植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乡村景观格局特征及优化思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文疆回 李瑞 高家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1,共10页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各方面协同推进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生态环境脆弱且发展落后问题突出的西南喀斯特广大乡村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景观格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乡村为研究区,从类型和景观...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各方面协同推进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生态环境脆弱且发展落后问题突出的西南喀斯特广大乡村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景观格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乡村为研究区,从类型和景观两个尺度选取11个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分布、景观破碎度空间分布、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等展开研究,探明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理论和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提出研究区乡村景观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类型可分为水田、坡耕地、有林地、疏林地、经果林、石漠化灌丛等10类,其中坡耕地和石漠化灌丛是主要景观类型,石漠化灌丛是优势景观类型,道路、水系和居民点景观面积占比较小。(2)研究区西北部和西南部以人工景观的分布为主,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北部石漠化景观集中连片分布,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指数较低。(3)从景观格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两个角度对研究区乡村景观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网络格局,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种植结构的调整提升了景观结构复杂程度和土地利用价值,也优化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规划及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喀斯特 景观格局 乡村景观优化 移动窗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安顺市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6
作者 吴文贤 李渊 刘子琦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9-367,共9页
[目的]探索西南喀斯特地区安顺市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规律及土壤侵蚀主控因子,掌握该地区土壤侵蚀状况,有助于该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水土资源管理。[方法]采用优化后的RUSLE模型估算2005—2020年安顺市土壤侵蚀,同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RF)揭... [目的]探索西南喀斯特地区安顺市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规律及土壤侵蚀主控因子,掌握该地区土壤侵蚀状况,有助于该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水土资源管理。[方法]采用优化后的RUSLE模型估算2005—2020年安顺市土壤侵蚀,同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RF)揭示土壤侵蚀的驱动因子,并估算驱动因子相互作用对2005—2020年安顺市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1)2005—2020年,安顺市低强度土壤侵蚀分布在中部、东南部和东部地区,高强度土壤侵蚀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从时间上来看,安顺市土壤侵蚀整体上呈改善趋势,大部分地区土壤侵蚀等级主要由高强度向微强度侵蚀转移,但局部地区存在侵蚀加剧现象。2)石漠化对于安顺市土壤侵蚀有较大的影响,石漠化和土壤侵蚀变化趋势一致。土壤侵蚀随着石漠化强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3)安顺市发生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总体来看,土壤侵蚀速率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耕地的水土流失风险较大。4)对土壤侵蚀驱动因子分析显示,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和石漠化强度为主要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与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交互作用为主导因素。[结论]2005—2020年安顺市土壤侵蚀强度整体呈好转趋势,但部分地区存在侵蚀加剧现象,高强度土壤侵蚀主要位于北部和西南部的人类活动较密集地区。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石漠化强度是土壤侵蚀主要影响因素,而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能较好地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安顺市水土流失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顺市 石漠化 土壤侵蚀 随机森林 驱动因子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特有植物顶坛花椒不同类型幼苗叶片功能性状
7
作者 黄文静 郭有艳 +3 位作者 喻阳华 罗红 杨广广 杨顺松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3-92,共10页
【目的】探明喀斯特区特有植物顶坛花椒不同类型幼苗(抗病毒嫁接苗、抗锈病嫁接苗、长穗嫁接苗和实生苗)叶片功能性状差异,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为顶坛花椒苗木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顶坛花椒抗病毒嫁接苗、抗锈病嫁接苗... 【目的】探明喀斯特区特有植物顶坛花椒不同类型幼苗(抗病毒嫁接苗、抗锈病嫁接苗、长穗嫁接苗和实生苗)叶片功能性状差异,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为顶坛花椒苗木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顶坛花椒抗病毒嫁接苗、抗锈病嫁接苗、长穗嫁接苗和实生苗为供试材料,测定幼苗叶片功能性状,分析其对环境适应策略的差异特征;通过植物叶经济谱理论,明确不同品种的投资类型。【结果】抗病毒嫁接苗的叶鲜重、叶宽、叶厚度、饱和鲜重和叶干重均显著大于其他类型幼苗(P<0.05);4个类型幼苗间叶长、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叶片含水率无显著差异;长穗嫁接苗比叶面积最大,实生苗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4个品种叶片在P含量、K含量、N∶K间无显著差异。抗锈病嫁接苗叶片的N含量和K含量最高,长穗嫁接苗叶片的C含量、C∶P、N∶P、P∶K最大,实生苗的P含量、C∶K、N∶K最大。4个类型幼苗植物叶经济谱不同,抗病毒嫁接苗为慢速投资-收益型,其余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结论】顶坛花椒4种类型幼苗叶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其在干旱、病虫害胁迫及资源获取策略上的不同适应性。抗病毒嫁接苗叶片厚度和叶干物质含量高,利于养分积累,干旱条件下生存能力较强;抗锈病嫁接苗、长穗嫁接苗比叶面积大,光能利用效率高;实生苗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效率高。抗病毒嫁接苗为慢速投资-收益型,抗锈病嫁接苗、长穗嫁接苗、实生苗为快速投资-收益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顶坛花椒 叶功能性状 叶经济谱 适应策略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定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38
8
作者 符莲 熊康宁 高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到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发展滞后演变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类型;协调障碍因子包含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总量、旅馆业年末客房床位数、铁路旅客周转量等。样本期间系统综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旅游产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地貌下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因子评估:以贵州花江、撒拉溪研究区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任威 熊康宁 +1 位作者 盈斌 肖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2-449,共8页
基于558份农户调查问卷和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脆弱性评估模型,识别不同喀斯特地貌背景下的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喀斯特地貌背景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趋同性。(2)从不同喀斯特地... 基于558份农户调查问卷和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脆弱性评估模型,识别不同喀斯特地貌背景下的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喀斯特地貌背景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趋同性。(2)从不同喀斯特地貌区看,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和逆向海拔梯度性,花江高原峡谷区的生计脆弱性明显高于撒拉溪高原山地区,花江高原峡谷区农户受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风险影响,具有极弱的风险抵御能力。(3)花江高原峡谷区农户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撒拉溪高原山地区农户的金融资本都具有减轻农户生计脆弱性的作用,而自然和社会的资本风险增加了花江高原峡谷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人力与物质的资本风险则增加了撒拉溪高原山地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在日益严峻的生态退化环境和生计胁迫下,保障金融资本、提高教育水平、扶持生计多样化经营活动和完善社会网络结构是这2类区域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计 生计风险 生计资本 生计脆弱性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白义鑫 盛茂银 +1 位作者 胡琪娟 高梦迪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5-694,共10页
【目的】探明贵州省碳排放、碳吸收与碳足迹现状,可以为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2007—2016年贵州省和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业投入、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数据,对贵州省不同尺度农... 【目的】探明贵州省碳排放、碳吸收与碳足迹现状,可以为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2007—2016年贵州省和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业投入、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数据,对贵州省不同尺度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①2007—2016年贵州省及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化肥施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8%、73%、81%、72%;2016年贵州省化肥单位面积碳排放达到298.23 kg/hm^2。②碳吸收量表现为"上升下降式"波动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水稻碳吸收量所占比例最高,平均为50.9%,但呈减少趋势,蔬菜增幅较大,达到47%。③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存在较大碳生态盈余,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结论】尽管农业碳吸收量远大于碳排放量,但化肥与农膜所占碳排放比例较大,应是未来农业减源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喀斯特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11
作者 何霄嘉 王磊 +4 位作者 柯兵 岳跃民 王克林 曹建华 熊康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577-6585,共9页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以高强度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尖锐、石漠化严重,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持续支持下,我国围绕喀斯特区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系统开展了...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以高强度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尖锐、石漠化严重,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持续支持下,我国围绕喀斯特区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系统开展了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研究,在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生态治理助力脱贫攻坚、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喀斯特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引领了国际喀斯特学科发展。面对当前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治理成效巩固困难、缺乏可持续性等新问题,未来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应以增强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为导向,加强生态恢复过程机理与机制研究,提升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提高生态恢复质量、巩固扶贫成果,实现石漠化治理的提质与增效,为“美丽中国”战略的贯彻实施及全球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所属国家的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生态修复 治理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研究 被引量:66
12
作者 熊康宁 朱大运 +3 位作者 彭韬 喻理飞 薛建辉 李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109-7113,共5页
喀斯特石漠化是威胁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漠化防治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计划的资助下,自"九五"以来一直从事石漠化防治的理... 喀斯特石漠化是威胁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漠化防治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计划的资助下,自"九五"以来一直从事石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此次"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C0502600)将在石漠化成因、等级划分、治理模式与技术体系等存量研究基础上,围绕生态衍生产业这一主题,增量开展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生态经济集约经营、生态产业规模经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山地旅游等基础理论攻关、共性关键技术与技术体系研发,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和精准扶贫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石漠化治理 生态产业 集成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FAST周边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以平塘县克度镇刘家湾周边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苏维词 潘真真 +5 位作者 郭晓娜 杨吉 易武英 李艳丽 杨振华 谢砫军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3-512,共10页
为探讨黔南平塘县及周边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户生计模式,在分析区内水土资源及其空间匹配结构特征,以及石漠化与生态景观垂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1)峰丛洼地生物多样性藤冠配置技术模式,包含轻度石漠化藤本+乔木模... 为探讨黔南平塘县及周边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户生计模式,在分析区内水土资源及其空间匹配结构特征,以及石漠化与生态景观垂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1)峰丛洼地生物多样性藤冠配置技术模式,包含轻度石漠化藤本+乔木模式、中度石漠化藤本+灌木模式、重度石漠化藤本+草本模式;(2)峰丛坡地"下修复、上保育"的分段治理(垂直分异)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包含峰顶生态公益林自然恢复(保育)模式、峰丛中上坡生态经济型林草生态修复与混农林业模式、峰丛下坡高效复合农林经营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3)筛选出酥李、西番莲、土人参、旱脆王枣、欧李等耐瘠耐旱适生品种,并对这些品种及其组合模式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西番莲+冰脆酥李、西番莲+土人参、西番莲+酥李+土人参等生物多样性配置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其是就地解决洼地农户生计的有效途径,这在类似地区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石漠化 生态修复模式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洞穴窝穴的形态对比与成因分析——以贵州省双河洞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结 周忠发 +4 位作者 李坡 曹明达 殷超 张绍云 张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2-438,共7页
喀斯特洞穴窝穴作为洞穴小形态的一种,记录了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的演变过程和洞穴的发育状况。通过对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响水洞洞穴窝穴的规模、形态大小进行统计,对比了两洞穴窝穴形态的差异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规模上,阴河洞... 喀斯特洞穴窝穴作为洞穴小形态的一种,记录了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的演变过程和洞穴的发育状况。通过对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响水洞洞穴窝穴的规模、形态大小进行统计,对比了两洞穴窝穴形态的差异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规模上,阴河洞窝穴分布面积较小,但窝穴数量相当可观,响水洞窝穴分布数量巨大,范围广泛,成千上万的窝穴沿洞穴通道两侧分布;在平面形态上,阴河洞内窝穴扁率要高于响水洞;在垂直剖面上,阴河洞内窝穴深宽比要比响水洞的偏大,且阴河洞窝穴以"V"型、倒"Ω"型窝穴为主,响水洞窝穴以倒"Ω"型窝穴为主,这与两洞穴水动力条件、地质构造、推移质、基岩、风化溶蚀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洞 形态特征 对比 影响因素 窝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同水土保持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颜萍 熊康宁 +3 位作者 檀迪 郭杰 陈航 胡晚枚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1-7,21,共8页
以毕节市撒拉溪镇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方法,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封山育林(模式I)、人工种草(模式II)、经果林治理(模式III)和农林混合(模式IV)4种不同水土保持模... 以毕节市撒拉溪镇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方法,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封山育林(模式I)、人工种草(模式II)、经果林治理(模式III)和农林混合(模式IV)4种不同水土保持模式,与对照组(原生样地)在不同季节的土壤效应、植被效应和小气候效应,旨在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4种水土保持模式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4月、8月、12月差异性显著(P<0.05),均有对照组<模式I<模式II<模式III<模式IV的变化规律;不同水土保持模式的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在4月和8月无差异性显著(P>0.05);植被多样性指数偏低,但均高于对照组,小气候效应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以期为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应 水土保持模式 石漠化治理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空间相关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发勇 熊康宁 +3 位作者 兰安军 詹奉丽 犹珀玉 艾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64,71,共6页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与水土流失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以贵州省2010年的水土流失及石漠化解译数据为基础,运用地图代数原理,通过水土流失与石漠化转移矩阵的计算,从而得出不同水土流...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与水土流失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以贵州省2010年的水土流失及石漠化解译数据为基础,运用地图代数原理,通过水土流失与石漠化转移矩阵的计算,从而得出不同水土流失等级的石漠化分布以及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水土流失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贵州省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水土流失轻度侵蚀与中度侵蚀区,其发生率分别为24.31%,24.09%,而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轻度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区,其发生率分别为35.70%,34.16%;水土流失或石漠化等级的变化并不一定呈现相应等级的石漠化或水土流失等级的变化,石漠化的发生与生态恢复存在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水土流失 相关分析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喀斯特洞穴水理化性质特征及其环境指示研究:以绥阳双河洞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曹明达 周忠发 +3 位作者 张结 张绍云 殷超 闫利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7,共11页
为揭示白云岩岩层中发育洞穴中的洞穴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特征、控制因素及其环境意义,从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对绥阳双河洞洞穴水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双河洞洞穴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 为揭示白云岩岩层中发育洞穴中的洞穴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特征、控制因素及其环境意义,从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对绥阳双河洞洞穴水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双河洞洞穴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2+)-Mg^(2+)和SO_4^(2-)-HCO_3~–-Ca^(2+)-Mg^(2+)型水,阴离子中HCO_3~–和SO_4^(2-)是优势离子,阳离子中Ca^(2+)、Mg^(2+)为优势离子;(2)洞穴滴水中方解石饱和指数(SI_c)、白云石饱和指数(SI_d)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且与水样中气相二氧化碳分压对数(lg pCO_2)成反比;(3)洞穴水滴率、滴量、pH对气候有一定的响应,其地球化学指标具有显著的季节效应;(4)洞穴滴水中的电导率(EC)与Ca^(2+)离子浓度呈显著线性关系;(5)洞穴水中SO_4^(2-)和Cl^-含量占比(SC)对EC和总硬度(TH)之间的线性关系具有重要影响;(6)滴水中Sr/Ca、Mg/Ca比值表现出在略微滞后的情况下同步升高的现象,证明预先沉积作用(PCP)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喀斯特 洞穴水 理化特征 双河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序列的多功能区植物配置——以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阳光苑为例
18
作者 李雪 幸思衍 +3 位作者 李艾芬 韩雪 申卫丹 盈斌 《现代园艺》 2021年第5期132-137,共6页
在老城区景观更新过程中,发现存在许多功能复杂、差异大的建筑空间组合区,在小区域范围内建构多元化的景观空间以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是这些多功能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案例地贵州师范大学阳光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是典型的老城... 在老城区景观更新过程中,发现存在许多功能复杂、差异大的建筑空间组合区,在小区域范围内建构多元化的景观空间以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是这些多功能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案例地贵州师范大学阳光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是典型的老城区小尺度的活动空间,从空间序列的角度出发,对其植物配置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在多功能空间组织中的作用和优势。结果表明: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形态特征以及不同的配置方式是影响多功能区不同人群使用需求的重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进行多功能区植物配置时,分清主次,利用基调树种和季相变化烘托主环境氛围;②按照“少即是多”的原则进行均衡配置,并且使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有机结合;③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配置,创造丰富的竖向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功能。研究结果可以为同类型的区域交往空间提供植物配置策略,优化和提升老旧社区的空间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区 空间序列 植物配置 校园空间 老旧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洞穴滴水水文化学过程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指示——以贵州织金洞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曹明达 周忠发 +3 位作者 潘艳喜 张结 殷超 张绍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9-346,共8页
洞穴水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洞穴内次生沉积物景观的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2015年1—12月通过现场滴定测量和实验室仪器分析对贵州织金洞洞穴水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为期一个完整水文年的动态监测,采样时间均为每月26—28日。结果表明:(1... 洞穴水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洞穴内次生沉积物景观的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2015年1—12月通过现场滴定测量和实验室仪器分析对贵州织金洞洞穴水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为期一个完整水文年的动态监测,采样时间均为每月26—28日。结果表明:(1)洞穴滴水滴率和Ca^(2+),Mg^(2+),Sr^(2+)离子浓度均与降水量有很好的响应,但同时都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Mg^(2+),Sr^(2+)离子所携带的气候信号较为持久,Ca^(2+)离子浓度在雨季波动较大。(2)滴水水化学性质在化学计量上总体符合石灰岩喀斯特地区的侵蚀方程,Ca^(2+)/HCO_3^-的比值均在1/2上下波动;(3)滴水中的SIc和SId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滴水中的液相CO_2分压[lgPCO_2(water)]与pH值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体现了上覆土壤层中的高浓度CO_2对洞穴滴水化学过程的重要影响。(4)滴水中的Mg/Ca与Sr/Ca比值在雨季到来后的曲线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同增同减性特征,证明CaCO_3在未到达洞穴之前就已经在土壤层和基岩层中发生了优先沉积(PCP),致使运移到洞内的Ca^(2+)离子浓度相对其他离子的升高程度小;(5)滴水中Mg/Ca比值与Sr/Ca比值都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Sr/Ca比值季节滞后性明显,而Mg/Ca比值年际变化更具波动性,对外界降水变化响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洞穴水 时空变化 水化学过程 织金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的贵州喀斯特山区烟草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昆 周忠发 +1 位作者 廖娟 符勇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39,共6页
喀斯特山区多云雨天气,地表破碎,耕地分布不集中,农作物套种,导致常规遥感监测手段难以满足烟草实时监测的需要。为实现现代烟草农业实时快速监测,研究选取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以贵州清镇流长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为研究区,在烟... 喀斯特山区多云雨天气,地表破碎,耕地分布不集中,农作物套种,导致常规遥感监测手段难以满足烟草实时监测的需要。为实现现代烟草农业实时快速监测,研究选取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以贵州清镇流长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为研究区,在烟叶成熟期,考察不同极化方式(HH、VV以及H/VV)雷达亮度值与烟草叶面积指数(LAI)的相关性,进而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结果表明:一元线性比值HH/VV模型(Y=0.612X+1.410,R2=0.862)反演精度最高。该模型可用于大面积遥感监测贵州喀斯特山区烟草种植,掌握烟草生长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叶面积指数 估算模型 烟草 喀斯特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