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喀斯特地区不同尺度水碳耦合过程研究进展
- 1
-
-
作者
张建春
朱江
何昌德
贾智
朱利菲
乙引
龚记熠
-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西南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地区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73,共13页
-
基金
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黔科合成果[2022]重点010)
贵州省教育厅“揭榜挂帅”科技公关项目“喀斯特石漠化水肥耦合与生物多样性恢复”(黔教技[2023]004号)。
-
文摘
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地区乃至全球的碳平衡和气候变化有着深远影响。文章围绕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通过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当前研究进展,从叶片到区域不同空间尺度进行梳理,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水循环与碳循环之间的耦合机制;评估了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土地利用变化、工程措施等人为活动对水碳耦合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如结合喀斯特地质背景扩展水碳耦合的划分方式,对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完善水碳耦合模型,提高数据的时空分辨率,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及各种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的影响。对未来开展喀斯特地区水碳平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科学制定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和碳平衡管理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喀斯特
水循环
碳循环
水碳耦合
水分利用效率
-
Keywords
karst
water cycle
carbon cycle
water-carbon coupling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
分类号
P339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2
-
-
作者
贾智
朱利菲
张建春
乙引
龚记熠
-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西南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地区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17,共9页
-
基金
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编号:黔科合成果[2022]重点010)
贵州省教育厅“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编号:黔教技[2023]004号)。
-
文摘
水磷耦合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核心在于优化水分与磷肥的配比,以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然而在可溶性碳酸盐岩上发育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大量地表-地下二元水系统结构,工程性缺水导致在水磷耦合上同非喀斯特地区相比具有水肥流失量大、土壤贫瘠度高的特性。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和综述近年来相关文献,探讨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过程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首先,在土壤界面,水磷耦合过程主要通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扩大根系长度和根毛密度,提高喀斯特地区作物对水分和磷的吸收效率;其次,在作物界面,主要通过品种的耐旱性、生理生化的差异性、生物量配比的调配性来适应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过程;最后,通过分析喀斯特地区在地表-地下二元水系统结构介导下,土壤含水量在坡面自上而下逐渐增加,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地表径流和下渗的磷增多、水磷耦合会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综上所述,在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和植物界面水磷含量变化和吸收机制上,未来研究须重点关注:喀斯特地区水磷耦合机制、水磷耦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在水磷耦合过程中的功能、作物适应喀斯特地区水磷现状的机制、提出有效的水磷耦合技术及管理策略,以期为喀斯特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水磷耦合
作物
土壤
水分
磷肥
-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8.3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石漠化地区土壤界面水氮耦合研究进展
- 3
-
-
作者
朱利菲
贾智
张建春
朱江
乙引
龚记熠
张宇斌
-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西南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地区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3,共8页
-
基金
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黔科合成果[2022]重点010)
贵州省教育厅“揭榜挂帅”科技公关项目,喀斯特石漠化水肥耦合与生物多样性恢复(黔教技[2023]004号)。
-
文摘
为探讨石漠化地区土壤界面下的水氮耦合影响因素,本文从石漠化程度、地形异质性、植被恢复措施和土地利用4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出土壤水分和氮素的迁移规律。(1)轻度石漠地区含水量和土壤氮含量较高,导致植物内养分运输快,水氮耦合效果最佳;其次是重度石漠地区;中度石漠地区通常是耕地聚集地,其土壤水氮含量较低,水氮耦合效果也最差。(2)随着海拔的降低,土壤水氮耦合效应增强,但这种效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不论是在高原的山地、峡谷、盆地还是洼地,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都十分严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和恢复年限对当地的土壤水及氮素均有影响。(3)植树造林显著提高石漠化土壤的含水量和全氮含量;退耕还林不仅提升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还有助于土壤氮库恢复和碳氮平衡维持;封山育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中的氮含量。(4)不同的耕地利用类型和作物选用都会对水氮耦合产生影响;园地通过减少翻耕次数,导致土壤紧实化,从而提高水土保持效果。根据以上研究,今后可针对综合治理策略、生态恢复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策略、高效植被恢复策略、优化土地管理和利用策略等方面开展研究。
-
关键词
石漠化
水氮耦合
土壤
-
Keywords
stone desertification
water nitrogen coupling
soil
-
分类号
S15
[农业科学—土壤学]
S714
[农业科学—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