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安静 陈臣 崔民日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1,共4页
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互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视野,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互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视野,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引领,平台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载体,体制机制建立与完善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保障,锐意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 新建本科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2
作者 刘旭阳 陈军 +7 位作者 叶霖 付勇 万大学 向震中 陈星 吴涛 杜丽娟 黄智龙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4,共13页
锂、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也是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点攻克对象。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属于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区内分布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锂-萤石共生成矿... 锂、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也是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点攻克对象。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属于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区内分布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锂-萤石共生成矿作用及其与大面积低温金、锑成矿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平桥锂-萤石矿床矿石中两期萤石流体包裹体进行的显微测温,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及与低温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萤石可分为两期:早期萤石(Fl-I)为细粒状,与地开石和锂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共生;晚期萤石(Fl-II)为粗粒结构,主要呈脉状、团块状充填于裂隙及溶蚀孔洞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期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气相为主,均一温度介于227~450℃(平均:341℃),盐度介于1.06%~7.86%NaCl eqv.(平均4.13%NaCl eqv.);晚期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液相为主,均一温度介于145~330℃(平均:237℃),盐度介于1.06%~7.45%NaCl eqv.(平均2.76%NaCl eqv.)。对比右江盆地金-锑低温成矿研究成果可知,平桥锂-萤石矿床在成矿早期(锂成矿阶段)温度明显高于右江盆地范围内金-锑成矿温度(150~300℃),其原因可能在于平桥地区处于水城−紫云−南丹深大断裂和师宗−弥勒断裂两大断裂交汇部位,具有较高的流体热力场。根据前人成矿年代学研究,该矿床形成于燕山期挤压-伸展阶段,故推测该矿床在成矿早阶段(挤压阶段),当较高温流体在深大断裂交汇部位汇聚时,富F和Li的成矿流体在经过南丹组和龙吟组不整合面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萃取Ca形成早期萤石(Fl-Ⅰ);同时高温流体与二叠系龙吟组黏土岩发生反应形成锂绿泥石,形成锂-萤石矿体。随着区域构造从挤压向伸展转变,形成张性构造体系,大气降水混合导致温度下降,残余流体在这些张性构造空间中形成相对低温的独立萤石矿体。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平桥锂-萤石成矿作用的独特性,其锂成矿阶段较高的成矿温度揭示两断裂交汇部位的高热力场是锂成矿的主要场所,为认识区域热液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桥锂-萤石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效应研究
3
作者 樊祖洪 王阳 +3 位作者 吴卫 覃达 杨贵洁 张繁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4-69,81,共7页
以贵州省为例,从农资投入、作物种植、秸秆焚烧、畜禽养殖4个方面选取35种碳源,构建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运用碳排放因子法、LMDI模型、Tapio脱钩模型探究贵州省2006—2022年农业碳排放的时序特征、驱动因素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 以贵州省为例,从农资投入、作物种植、秸秆焚烧、畜禽养殖4个方面选取35种碳源,构建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运用碳排放因子法、LMDI模型、Tapio脱钩模型探究贵州省2006—2022年农业碳排放的时序特征、驱动因素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结果表明:2006—2022年,贵州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变化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农业碳排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畜禽养殖、农资投入、作物种植、秸秆焚烧;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人口规模为农业碳排放的负向驱动因素,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和地区产业结构是农业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为农业碳排放的正向驱动因素,其中地区经济水平是农业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贵州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总体向好,脱钩状态从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未来,贵州省需从农业科技投入、产业结构优化、低碳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推进农业低碳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驱动因素 脱钩效应 “双碳”目标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井联系测量投点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廉旭刚 刘吉波 +3 位作者 张凯 胡海峰 薛晓宇 张琰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3-187,共5页
矿井联系测量是保证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井上、井下坐标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简化矿井联系测量中垂线摆动投点观测方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自行设计用于垂线投点的三维激光球形靶标,进行了矿井联系测量的垂线投点试验。应用全站... 矿井联系测量是保证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井上、井下坐标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简化矿井联系测量中垂线摆动投点观测方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自行设计用于垂线投点的三维激光球形靶标,进行了矿井联系测量的垂线投点试验。应用全站扫描仪验证了三维激光球形靶标球心坐标提取值与棱镜测量值的点位误差为±1.6 mm,能够基本满足矿井联系测量的精度要求。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开展了垂线投点试验,垂线长度从3.44 m到13.03 m的变化过程中,球形靶标的投点误差保持在1.5 mm以内,能够满足地下工程测量的基本需求。研究结果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井联系测量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矿井建设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井上、井下联系测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联系测量 三维激光扫描 投点 球形靶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茜素红染色技术应用于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兰叶芳 黄思静 +2 位作者 袁桃 胡博 黄树光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4,共8页
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过程中宿主矿物的准确鉴别和包裹体形成期次的确定尤为关键,将包裹体测温与其他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包裹体的生源和属性。本文以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晶洞充填物中鞍形白云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在岩... 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过程中宿主矿物的准确鉴别和包裹体形成期次的确定尤为关键,将包裹体测温与其他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包裹体的生源和属性。本文以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晶洞充填物中鞍形白云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在岩石学特征研究确定二者形成顺序基础上,借助茜素红染色正确区分流体包裹体的宿主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染色剂的使用对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无影响,染色前后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测量差值在1℃以内,而染色剂配制比例(尤其是盐酸浓度)、染色时间和染色液清除方式是茜素红染色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关键。本研究准确获得了鞍形白云石和分布于鞍形白云石晶间和晶内的方解石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别集中在110~190℃和70~130℃区间,二者具有40~60℃的温度差。研究认为,方解石的沉淀时间晚于鞍形白云石,鞍形白云石的沉淀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热事件有关,热事件后的温度降低导致鞍形白云石的溶解并伴随方解石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染色 豹斑灰岩 流体包裹体测温 热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技术在高速公路灾害辅助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熊鹏 左小清 +3 位作者 李勇发 谢文斌 游洪 王志红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91,共5页
为尽可能早地发现并排查出高速公路灾害的隐患点,本文以昆磨高速公路的昆明至玉溪路段为例,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45景Sentinel-1影像获得了研究区域2018—2019年的沉降速率图。然后对沉降严重区域进行横纵断面分析,识别出昆磨高速... 为尽可能早地发现并排查出高速公路灾害的隐患点,本文以昆磨高速公路的昆明至玉溪路段为例,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45景Sentinel-1影像获得了研究区域2018—2019年的沉降速率图。然后对沉降严重区域进行横纵断面分析,识别出昆磨高速公路沿线的隐患路段。最后对这些路段的进一步监测提出建议。研究表明,昆磨高速公路沿线总体呈现出较为平缓的沉降趋势,但存在着3个严重沉降区。分别是谢井村和朱井村路段、昆磨高速公路与东绕城高速公路交界处路段,以及昆磨高速公路与晋新公路交界处路段。因此证明了PS-InSAR技术能有效排查高速公路沿线的灾害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地表形变 灾害识别 高速公路 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技术大学师资培养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叶帅奇 蔡玉俊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1-45,共5页
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需要相应的师资队伍做保障。从师资定位的横向维度来看,应用技术大学师资要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师资定位的纵向维度来看,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上要高于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的师... 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需要相应的师资队伍做保障。从师资定位的横向维度来看,应用技术大学师资要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师资定位的纵向维度来看,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上要高于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的师资队伍学历水平。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师资培养应采取以下策略:拓展'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强化工程能力要求;多渠道引进企业技术专家;建立适合应用技术大学师资培养的管理制度;注重教师入职后的技术再教育;开展工学和教育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 师资现状 存在问题 推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InSAR和机载LiDAR技术的滑坡早期识别与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威 左小清 +3 位作者 李勇发 李正会 王志红 李德彬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针对植被密集的复杂山区单一数据滑坡早期识别准确性与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本文结合激光雷达数据的微地貌特征和InSAR技术的形变特征,提出了一种滑坡早期识别分析方法。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提取该地区的时序形变信息,确认形变速率异... 针对植被密集的复杂山区单一数据滑坡早期识别准确性与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本文结合激光雷达数据的微地貌特征和InSAR技术的形变特征,提出了一种滑坡早期识别分析方法。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提取该地区的时序形变信息,确认形变速率异常分布范围;然后,结合机载雷达的高精度地形地貌的优势,确认主要区域内的7个潜在滑坡,并划分滑坡地图和潜在滑坡的边界识别;最后,结合光学影像遥感和几何畸变原理,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结合InSAR和机载LiDAR技术能提高滑坡识别精度和探测能力,滑坡的发育特征和识别结果可为文山地区地质灾害预防和滑坡的编目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SBAS-InSAR 滑坡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游仁龙 罗小珊 雷蕾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14期86-87,共2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的加速发展,农业土地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还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的测绘技术。现代测绘技术的种类较多,RS、GIS、GPS技术应用优势显著,利用率较高,具体表现为将农业土地管理要求作为依据,制定有利于各...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的加速发展,农业土地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还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的测绘技术。现代测绘技术的种类较多,RS、GIS、GPS技术应用优势显著,利用率较高,具体表现为将农业土地管理要求作为依据,制定有利于各项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方案,提升土地调查和规划、动态检测、农业科研效果。该文从现代测绘技术中的“3S技术”入手,针对农业土地管理过程中如何高效应用现代测绘技术进行全面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测绘技术 3S技术 农业 土地管理 基本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及其资源策略研究
10
作者 刘雄 喻理飞 +3 位作者 陈进 张慧敏 严令斌 王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光、温、水环境资源策略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切入点,分析...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光、温、水环境资源策略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切入点,分析由草灌群落—灌木群落—乔灌群落阶段恢复过程中的群落优势种适应性状变化过程,结合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18个群落优势种进行光、温、水适应性评价;通过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值(D)变化,阐明其资源策略,并采用K-means法划分适应功能群,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功能群结构变化规律及对策。【结果】群落优势种对光适应性状中,叶绿素a含量(1.213~1.851 mg/g)和叶绿素a/b(2.321~2.994)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比叶面积(125.491~215.580 cm^(2)/g)随植被恢复逐渐降低;对水适应性状中,叶干物质含量(0.272~0.386)和叶组织密度(0.060~0.151 g/cm^(3))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0.671%~0.840%)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对温适应性状中,丙二醛含量(39.116~63.162 nmol/g)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117.555~1618.869nmol/(g·min)]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主成分分析表明,D_(光)反映优势种光波长吸收的范围与光资源转换速率,D_(温)反映优势种对极端温度胁迫的耐受程度,D_(水)反映优势种在干旱环境下维持正常生长的能力;随植被恢复进行,群落优势种D_(光)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D_(水)由0.428逐渐升至0.612,D_(温)在各恢复阶段间无明显差异,群落优势种由开放型光资源获取策略转变为保守型水资源竞争策略。依据D划分出3个功能群,即FG1(低光—低温—低水适应功能群)、FG2(高光—高温—高水适应功能群)和FG3(低光—低温—高水适应功能群);随植被恢复进行,FG1的重要值占比逐渐降低,在草灌群落阶段达最高值(49.275%),在灌木群落阶段为36.931%,而乔灌群落阶段不存在该资源类型物种;FG2物种仅在草灌和乔灌群落阶段存在且重要值占比较小;FG3的重要值占比逐渐升高。【结论】低光合速率、低光资源捕捉面积、不耐水热胁迫的物种在恢复早期占据优势地位;自灌木群落阶段起,逐渐被低光合速率、低光资源捕捉面积、不耐极端温度、耐旱的物种替代。喀斯特区域植被抚育应在恢复早期保留光资源获取策略物种,且多种资源策略物种共存,恢复中后期主要保留水资源竞争策略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功能性状 适应评价 功能群 资源策略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生物物理领域中光电子技术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广周 《南方农机》 2015年第3期57-57,64,共2页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光电子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从发展的时间来看,光电子技术至今仍可算是一种新型技术。在各项应用尚不成熟的阶段,光电子技术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光电子应用范围对其在应用上的...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光电子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从发展的时间来看,光电子技术至今仍可算是一种新型技术。在各项应用尚不成熟的阶段,光电子技术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光电子应用范围对其在应用上的优势具有重要影响。经过研究,光电子技术已开始逐渐被应用于细胞生物物理领域中。在细胞生物物理领域应用光电子技术将有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文章针对光电子技术在细胞生物物理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物物理领域 光电子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加热下褐煤微观结构的演化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12
作者 李利峰 张晓虎 +1 位作者 邓慧琳 韩六平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3-166,共4页
针对我国低变质煤层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现状,利用电加热法对低变质煤中褐煤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利用精细显微CT系统分别观察了25℃、300℃、400℃、500℃后褐煤的微观孔隙,利用3D数字岩芯技术建立了三维孔裂隙骨架图,得到高温作用后... 针对我国低变质煤层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现状,利用电加热法对低变质煤中褐煤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利用精细显微CT系统分别观察了25℃、300℃、400℃、500℃后褐煤的微观孔隙,利用3D数字岩芯技术建立了三维孔裂隙骨架图,得到高温作用后,试样孔裂隙发育以及孔隙率都得到明显的提升,其中,400℃后,试样热解充分,孔隙发育完全,试样的孔隙率出现陡增,可见,持续高温作用下,有机质热解充分,加快了孔隙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电加热法 精细显微CT系统 3D数字岩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姗 杨红艳 +1 位作者 侯忠林 李玉华 《农技服务》 2024年第2期73-78,共6页
刺梨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黄酮、多酚、维生素C、总三萜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药用价值高。贵州拥有丰富的刺梨资源,是刺梨的主要种植地之一。为合理开发利用刺梨资源及推动刺梨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介绍刺梨的生态学特性,从... 刺梨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黄酮、多酚、维生素C、总三萜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药用价值高。贵州拥有丰富的刺梨资源,是刺梨的主要种植地之一。为合理开发利用刺梨资源及推动刺梨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介绍刺梨的生态学特性,从播种与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方面介绍刺梨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扦插繁殖 病虫害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湿地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14
作者 李青 张姗 +5 位作者 何斌 李望军 邹顺 白晓龙 陈洋 薛晓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为了解贵州草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2年夏季对贵州草海湿地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草海湿地的浮游植物有8门51科104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最丰富,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为了解贵州草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2年夏季对贵州草海湿地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草海湿地的浮游植物有8门51科104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最丰富,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蓝藻门(Cyanophyta)。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8.82×10^(6) cell·L^(-1),各采样点之间差异较大;从浮游植物优势属和丰度看,均是蓝藻和绿藻占绝对优势。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总氮(TN)、铵态氮(NH_(4)^(+) N)、硝态氮(NO_(3)- N)、总磷(TP)、有机碳(TOC)、悬浮物(TSS)等影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评价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草海湿地处于富营养状态,为中度污染水平,水体有发生微囊藻水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湿地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清镇林歹铝土矿顶、底板特征及其对铝土矿成矿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瑞东 高军波 +5 位作者 赵奎 余家腊 竺成林 高磊 陈吉艳 周汝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55-2165,共11页
清镇林歹铝土矿赋矿层位为下石炭统九架炉组,含矿层序具有典型的炭质页岩—铝土矿—铁质岩结构。本研究以铝土矿层顶、底板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林歹铝土矿顶板炭质页岩、底板喀斯特面及紫红色泥岩开展野外调查、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古生... 清镇林歹铝土矿赋矿层位为下石炭统九架炉组,含矿层序具有典型的炭质页岩—铝土矿—铁质岩结构。本研究以铝土矿层顶、底板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林歹铝土矿顶板炭质页岩、底板喀斯特面及紫红色泥岩开展野外调查、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古生物化石鉴定等研究,结果发现在铝土矿顶部的炭质页岩中含大量的黄铁矿、丰富的植物和动物化石,植物化石主要为芦木、裸蕨类,由化石组合确定铝土矿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在炭质页岩中发现含腕足、腹足化石的白云岩夹层,证明炭质页岩形成于滨岸近海环境,由此推测铝土矿也形成近海湖泊环境。对含大量黄铁矿炭质页岩进行蒸馏水浸泡试验,发现炭质页岩浸泡液体pH值为1.5~2,呈现出强酸性,结合清镇林歹、小山坝等地铝土矿层与炭质页岩叠覆特征,认为铝土矿形成后,上覆炭质页岩在大气淡水淋滤下会对下伏铝土矿层起脱硅除铁作用,使铝土矿品位进一步提高。在铝土矿底板发现强风化白云岩砂、溶蚀裂隙、钙结层、湖泊沉积纹层等,认为寒武系白云岩中紫红色泥岩夹层很可能是铝土矿成矿母岩,且具有一定的找矿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环境 生物化石 铝土矿顶底板 清镇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武夷-云开造山带早志留世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以超大型吴川-四会-韶关黄铁矿带为例
16
作者 张迎迎 罗泰义 +3 位作者 甘甜 周明忠 韩心巧 郑胡艺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4-643,共20页
华南武夷–云开造山带西缘的吴川–四会–韶关(WSS)喷流沉积型黄铁矿成矿带探明资源量约3.7亿t,但其主要矿床(大降坪、西牛-红岩、大宝山)的成矿时代存在显著差异,且缺乏与区内广泛发育的加里东期花岗岩匹配的同期喷流沉积矿床。为揭示... 华南武夷–云开造山带西缘的吴川–四会–韶关(WSS)喷流沉积型黄铁矿成矿带探明资源量约3.7亿t,但其主要矿床(大降坪、西牛-红岩、大宝山)的成矿时代存在显著差异,且缺乏与区内广泛发育的加里东期花岗岩匹配的同期喷流沉积矿床。为揭示加里东期后碰撞伸展背景下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本研究对WSS带北段大宝山矿床赋矿地层顶部蚀变碱性玄武岩和中段西牛矿床硅化黄铁矿化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并对研究区相关火成岩年龄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大宝山碱性玄武岩的锆石定年研究,厘定了大宝山地区早志留世火山活动的演化时序(早期英安岩(434.96±0.31)Ma,中期安山岩(433.99±0.75)Ma,晚期碱性玄武岩(430.8±1.3)Ma)。西牛矿床中矿化板岩的原岩为火山灰层,其锆石U–Pb谐和年龄为(432.9±0.6)Ma,首次将该矿床限定为早志留世成矿。综合大降坪矿床的钾质斑脱岩年龄((432.5±1.3)Ma),本研究首次确证沿吴川–四会断裂带展布的大降坪、西牛、大宝山等喷流沉积矿床共同构成了早志留世(兰多维列统-温洛克统)吴川−四会−韶关黄铁矿带。该成矿带是华南加里东期碰撞后伸展阶段(ca.440~400 Ma),由吴川–四会深大断裂诱发的火山作用与古海洋热液活动的地质响应;未来勘探应关注该深大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和火山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吴川–四会–韶关早志留世黄铁矿带 华南加里东期碰撞造山 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可验证的多用户同态代理重加密方案
17
作者 侯金秋 彭长根 +1 位作者 丁红发 杨训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4-247,共14页
针对不可信云环境下传统全同态加密算法难以支持多用户密文共享及安全公平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的可验证多用户同态代理重加密方案。首先,构建非合作博弈模型,提出动态资源分配算法,实现第三方云服务器的公平资源分配,确保资源... 针对不可信云环境下传统全同态加密算法难以支持多用户密文共享及安全公平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的可验证多用户同态代理重加密方案。首先,构建非合作博弈模型,提出动态资源分配算法,实现第三方云服务器的公平资源分配,确保资源使用的公平性与高效性。其次,通过代理重加密技术实现密文的转换,支持多用户同态运算,满足细粒度密文共享需求。最后,使用授权函数同态签名验证计算结果和云服务器行为,并在标准模型下给出所提方案的安全性证明。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在保证重加密可验证性的同时,能够实现多用户同态运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理重加密 同态加密 博弈论 可证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侵蚀沟分类初探
18
作者 李建军 焦菊英 +9 位作者 陈一先 曹雪 陈同德 程玉卓 刘祖艳 章志鑫 王颢霖 林红 陈玉兰 税军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传统的侵蚀沟分类体系集中在农业景观,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少,侵蚀沟主要发生在自然景观中,为提出一套因地制宜的、适应自然景观的青藏高原侵蚀沟分类体系。[方法]通过对一江两河地区、藏东南地区、藏北高原、三江源地区、河湟谷地... [目的]传统的侵蚀沟分类体系集中在农业景观,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少,侵蚀沟主要发生在自然景观中,为提出一套因地制宜的、适应自然景观的青藏高原侵蚀沟分类体系。[方法]通过对一江两河地区、藏东南地区、藏北高原、三江源地区、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等青藏高原典型地区开展大量的野外调查,并结合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室内判读。[结果]区分成因或形态与侵蚀沟相近但非侵蚀沟的多种地貌,并基于侵蚀沟的规模、成因、所处地貌、形态等多个依据对其进行分类。根据侵蚀沟的规模将其划分为小型沟、中型沟、大型沟和巨型沟等;根据成因划分为降雨径流沟、融雪泥流沟、冰川沟、冻土热融沟和人类活动沟等;根据发育所处的地貌划分为陡坡沟、谷底沟、缓坡沟、悬沟、阶地沟、塬边沟和塬面沟等;根据形态划分为直线沟、弯曲沟、勺状沟、条状沟、拓宽状沟、窄长沟、宽短沟、放射状沟、平行状沟和树状沟等。[结论]初步提出一套适合青藏高原特点的多依据侵蚀沟综合分类原则,并建议以规模作为与黄土高原等其他地区侵蚀沟分类对比的主要依据,为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沟蚀 侵蚀沟 分类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渗透性能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娟 艾宏儒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结合无机填料的优异选择性和聚合物基质的卓越渗透性,展现出超越传统聚合物膜的气体分离性能。针对目前流行的用于预测混合基质膜的有效介质(EMA)渗透模型,讨论了其基本假设和局限性。通过对渗透模型预测值与实验...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结合无机填料的优异选择性和聚合物基质的卓越渗透性,展现出超越传统聚合物膜的气体分离性能。针对目前流行的用于预测混合基质膜的有效介质(EMA)渗透模型,讨论了其基本假设和局限性。通过对渗透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这些模型在预测MMMs渗透性能时的应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模型发展的方向,旨在为高性能气体分离膜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气体分离 数学模型 有效介质法 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宁地区二叠系稀土含矿岩系沉积环境分析
20
作者 周汝贤 吴涛 +1 位作者 孟中能 杨瑞东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2,共13页
峨眉山玄武岩风化产物的沉积作用不仅对稀土的富集具有重要作用,其风化产物的沉积场所也是稀土矿赋存的重要位置。因此,对稀土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系统分析威宁地区二叠系稀土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类... 峨眉山玄武岩风化产物的沉积作用不仅对稀土的富集具有重要作用,其风化产物的沉积场所也是稀土矿赋存的重要位置。因此,对稀土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系统分析威宁地区二叠系稀土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类型,本研究针对毛家坪及小箐沟两个稀土含矿岩系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沉积环境分析。区内含矿岩系从下到上可依次划分为铁质岩段、铝质岩段及碎屑岩段。位于研究区北部的毛家坪剖面含矿层除了以铝土质泥岩为主外,富含炭质的泥岩层及粉砂岩层稀土元素也较为富集。位于研究区南部的小箐沟剖面未见炭质泥岩层沉积,稀土主要赋存于中部的铝土质泥岩层。基于区域古地理背景、含矿岩系沉积构造特征以及Sr/Ba值和δCe值等沉积环境指标的分析,本文认为本区稀土含矿岩系主要沉积于湖泊相、泥炭沼泽相、三角洲平原相、河流相沉积环境中。其中,湖泊相、三角洲平原相、泥炭沼泽相沉积环境均能形成稀土含矿层,据湖泊相沉积环境分布的广泛性,认为其可能是研究区稀土矿层最重要的沉积环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宁 二叠系 稀土含矿岩系 沉积型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