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茂兰喀斯特典型森林土壤氮代谢微生物、功能基因及途径分析
1
作者 何雨含 李彦澄 +2 位作者 杨双全 陈晓 刘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242-9255,共14页
土壤微生物是驱动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生物因子,其群落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研究对于揭示土壤氮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脆弱生态屏障,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喀斯特森林土壤中,氮素的... 土壤微生物是驱动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生物因子,其群落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研究对于揭示土壤氮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脆弱生态屏障,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喀斯特森林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循环过程尤为复杂,涉及到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与功能基因的调控。为了进一步解析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氮代谢途径,本研究选取了贵州省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典型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宏基因组学技术识别氮代谢微生物和功能基因,解析氮代谢途径,并进一步探讨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的土壤肥力为高等水平,其中全氮平均含量(4.32 g/kg)显著高于全国森林水平(1.06 g/kg);识别的优势氮代谢微生物分别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优势氮代谢功能基因分别为nasA、norB和narG;氮代谢途径表现为异化硝酸盐还原>同化硝酸盐还原>反硝化>完全硝化>硝化>固氮;土壤中受到环境因子影响最大的氮代谢微生物和功能基因分别为Methyloceanibacter和narB。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理论框架,为该区域生态系统氮素调控及微生物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 喀斯特 森林土壤 氮代谢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下奥陶统沉积相与层序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川 张维圆 +1 位作者 付勇 夏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2-911,共20页
【目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GOBE)是海洋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该时期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和层序的研究可揭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及海平面变化历史,并为奥陶纪生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演... 【目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GOBE)是海洋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该时期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和层序的研究可揭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及海平面变化历史,并为奥陶纪生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的探讨提供沉积背景和等时地层格架。【方法】在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显微镜下观察的基础上,识别了黔北地区瓢儿田剖面下奥陶统(桐梓组和红花园组)的岩相类型,进一步分析了沉积模式和高频米级沉积旋回及沉积层序,最后探讨了沉积演化过程中的控制因素。【结果和结论】(1)瓢儿田剖面下奥陶统发育10种岩相类型,主要形成于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且桐梓组和红花园组沉积时期分别以非骨架碳酸盐颗粒和骨架碳酸盐颗粒为特征;(2)桐梓组和红花园组主要发育非对称性的开阔海沉积旋回;(3)识别出3个半三级层序(Sq1~Sq4),每个三级层序均为Ⅱ型层序界面(即岩性转换面)所限。其中Sq1~Sq3为完整的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和海退体系域(Regressive Systems Tract,RST)构成,但Sq4仅发育TST;(4)瓢儿田剖面下奥陶统的沉积演化和层序发育主要受不同级次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古地理格局的共同控制。其中不同级次相对海平面波动制约着沉积相的垂向演化,古地理格局则控制着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缓坡模式 沉积旋回 沉积层序 相对海平面变化 古地理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柳江上游水体中锑的矿山源贡献与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凤竹 张翅鹏 +2 位作者 杨泽延 罗欢 罗江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5,共7页
以受锑矿开采污染的都柳江为研究对象,在上游河段采集水样和悬浮颗粒物样,利用切向超滤技术、S同位素技术及离子色谱法等获取相关理化数据,探究矿山活动对河流中锑(Sb)浓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水文条件下Sb形态转化与净化机制。研究表明:从... 以受锑矿开采污染的都柳江为研究对象,在上游河段采集水样和悬浮颗粒物样,利用切向超滤技术、S同位素技术及离子色谱法等获取相关理化数据,探究矿山活动对河流中锑(Sb)浓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水文条件下Sb形态转化与净化机制。研究表明:从上游初始污染点至三都县城段溶解态Sb浓度可由148.77μg/L降至49.98μg/L;受锑矿山影响干流δ^(34)S值升高,介于-0.58‰~1.21‰,且与Sb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1,p<0.05);生产和闭矿的两座矿山溪流下游混合后对干流水体Sb浓度贡献比为1.3∶1;水体中溶解态Sb浓度包含真溶解态和胶体态,约为颗粒态Sb含量的170倍;真溶解态Sb占比80%以上,主要以迁移性较强的SbO_(3)^(-)形态存在;大坝拦截作用下水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相对其他2个河段较低,但其Sb含量较高;水体中的Sb向胶体及颗粒态转化较少,不易被吸附团聚去除;3个河段Sb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HI和CR分别介于3.59~10.77和2.52×10^(-3)~7.55×10^(-3),可能对人体产生致癌风险;真溶解态Sb是Sb污染水体中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形态。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环境Sb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矿山开采 Sb污染 S同位素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川 陈代钊 +2 位作者 付勇 宋亚芳 汪远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24-3942,共19页
塔里木盆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沉积演化和沉积层序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目前还存在争议。选择塔里木盆地西部良里塔格山地区一间房组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相和高频米级沉积旋回类型的识别及其垂向叠置样式的分析,明确一间房组的沉积演化... 塔里木盆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沉积演化和沉积层序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目前还存在争议。选择塔里木盆地西部良里塔格山地区一间房组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相和高频米级沉积旋回类型的识别及其垂向叠置样式的分析,明确一间房组的沉积演化和沉积层序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一间房组沉积时期,良里塔格山地区整体为一个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主要发育10种岩相类型和2个沉积相带(潮缘—局限潮下带和开阔潮下带);(2)一间房组发育两种高频米级沉积旋回,分别为潮缘—局限潮下沉积旋回和开阔潮下沉积旋回;(3)识别出2个半三级层序,层序界面主要为岩性转换面,其中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包括海侵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两部分;(4)沉积演化与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古地理格局、沉积微地貌及不同级次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其中古地理格局控制着整体的沉积相带分布,沉积微地貌决定着特定岩相(如瓶筐石礁)发育的优势部位,不同级次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制约着沉积相的时空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高频米级沉积旋回 垂向叠置样式 控制因素 一间房组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