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部分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及ESBLs基因型检测 被引量:21
1
作者 曹敏 谭艾娟 +4 位作者 吕世明 常鑫 丁昌庆 陈婷 王珍燕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8-1104,共7页
为了解贵州地区规模养猪场大肠杆菌菌株耐药情况和ESBLs基因型的流行情况,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方法对采自贵州省4个地区规模养猪场的164株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产ESBLs菌的检测,并用PCR方法对TEM、SHV、OXA-1和CTX-M-1 4种常见ES... 为了解贵州地区规模养猪场大肠杆菌菌株耐药情况和ESBLs基因型的流行情况,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方法对采自贵州省4个地区规模养猪场的164株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产ESBLs菌的检测,并用PCR方法对TEM、SHV、OXA-1和CTX-M-1 4种常见ESBLs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64株大肠杆菌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是头孢噻呋93.29%、氨苄西林87.19%、四环素86.59%、庆大霉素81.10%、链霉素53.66%、多黏菌素51.83%、环丙沙星53.05%、卡那霉素47.56%、金霉素34.76%和氟苯尼考21.95%,且大多为多重耐药,其中检测出ESBLs阳性菌株137株,阳性率为83.54%,各个地区的检出率不同;137株产ESBLs大肠杆菌中,TEM、SHV、OXA-1和CTX-M-1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0.51%、70.07%、51.82%和43.07%,且多为复合基因型耐药菌株,各地区的各种基因检出率不同。试验结果表明,贵州部分地区的猪源大肠杆菌耐药现象严重,ESBLs菌株的检出率很高,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也极高,且多为复合基因型耐药菌株,应加强当地产酶耐药菌的监测和研究,有效防制此类细菌引发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源大肠杆菌 耐药性 ESBLS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贵州烟草中的游离氨基酸 被引量:11
2
作者 冯淑艳 董睿 +3 位作者 彭黔荣 赵雯 邓葵 杨敏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61,共8页
游离氨基酸在烟草质量控制及卷烟配方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贵州烟草中游离氨基酸进行分离测定。结果:该方法可以在8.3 min内实现19种游离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其回收率为83.19%~106.98%,相对标... 游离氨基酸在烟草质量控制及卷烟配方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贵州烟草中游离氨基酸进行分离测定。结果:该方法可以在8.3 min内实现19种游离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其回收率为83.19%~106.98%,相对标准偏差在0.53%~7.39%,检出限(S/N=3)在0.01~0.74μg·mL^(-1),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对贵州省5个产地烟叶样品批量检测,结果:毕节地区与其他地区烟叶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差异显著;5个地区烟叶样品中精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及脯氨酸含量差异显著,且19种游离氨基酸中脯氨酸含量最高,占总氨基酸含量的70%至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柱前衍生 烟草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果中萜内酯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敏 罗杨丹 +2 位作者 王黔阳 欧琴 何珺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056,共6页
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探索白果中萜内酯的提取工艺参数,采用醇沉、水沉、萃取和结晶等方法对萜内酯进行纯化,研发出白果中高纯度萜内酯提纯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60%乙醇,提取时间1 h,料液比1:10(g/ml),温度40℃,... 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探索白果中萜内酯的提取工艺参数,采用醇沉、水沉、萃取和结晶等方法对萜内酯进行纯化,研发出白果中高纯度萜内酯提纯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60%乙醇,提取时间1 h,料液比1:10(g/ml),温度40℃,此条件下所得白果提取物中萜内酯平均提取率为85.56%,白果提取物经纯化所得萜内酯纯度为94.66%,回收率为66.26%,银杏酚酸含量低于检出限22.56 ng/mL。该工艺能有效从白果药材中获得超低银杏酸高纯度萜内酯,且工艺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果 萜内酯 正交设计法 提取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设计优化贵州野生地枇杷总黄酮提取工艺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琳 俸婷婷 +1 位作者 游婵 李超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6年第4期83-87,共5页
在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地枇杷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影响,优化贵州野生地枇杷总黄酮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地枇杷总黄酮的乙醇回流最佳提取工艺条... 在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地枇杷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影响,优化贵州野生地枇杷总黄酮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地枇杷总黄酮的乙醇回流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酒精浓度为70%,液固比1∶15,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次数为3次,地枇杷总黄酮提取率为5.09%。按最优提取条件进行3次验证实验,最终地枇杷总黄酮平均提取率5.13%。本文利用乙醇回流提取地枇杷总黄酮工艺操作简便,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枇杷 乙醇回流提取 BOX-BEHNKEN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oom综合征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张望明 冯勤颖 +6 位作者 宋晓钰 周信忠 陆娟 谢菀卿 赖智文 潘卫东 刘杰麟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80-1686,共7页
目的研究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偏振法、孔雀绿-磷钼酸铵比色法、荧光素标记DNA的凝胶电泳实验研究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M 642-... 目的研究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偏振法、孔雀绿-磷钼酸铵比色法、荧光素标记DNA的凝胶电泳实验研究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DNA结合活性、ATPase活性、解链活性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延时拍摄技术研究LYY-32对细胞内DNA解旋酶解链活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构象的影响。结果10μmol·L^(-1)的LYY-32对dsDNA与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结合的抑制率为53.17%,5μmol·L^(-1)的LYY-32对ssDNA与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结合的抑制率为88.49%;50μmol·L^(-1)的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的ATPase活性抑制率为89.3%;LYY-32>5μmol·L^(-1)时,其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解链活性的抑制率为100%;LYY-32亦能显著抑制C2C12细胞内DNA解旋酶的解链活性;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构象没有影响。结论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可以显著抑制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的DNA结合活性、ATPase活性、解链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M DNA解旋酶 汉防己乙素衍生物 结合活性 ATPASE活性 解链活性 荧光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沉法降低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工艺研究
6
作者 欧琴 陈敏 何珺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0-504,共5页
采用水溶解冷沉降低银杏叶提取物中有毒成分银杏酸含量,既降低银杏叶提取物产品中银杏酸的含量,又保留了其黄酮、萜内酯有效成分,提高银杏叶提取物安全性。采用水溶解银杏叶提取物,冷沉降低银杏酸,分别对冷沉温度、冷沉时间、是否微滤... 采用水溶解冷沉降低银杏叶提取物中有毒成分银杏酸含量,既降低银杏叶提取物产品中银杏酸的含量,又保留了其黄酮、萜内酯有效成分,提高银杏叶提取物安全性。采用水溶解银杏叶提取物,冷沉降低银杏酸,分别对冷沉温度、冷沉时间、是否微滤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降低效果进行研究。将银杏叶提取物按料液比1:10加水加热溶解,至料液温度至3℃,冷沉24 h,经0.45μm微滤处理,所得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含量可低于0.20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酸 银杏叶提取物 冷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硒化白及多糖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涂玲飞 李焱 张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4-253,共10页
通过优化硒化白及多糖的制备工艺,探究是否获得较高抗氧化活性的硒化白及多糖。以白及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BSP)为原料,亚硒酸钠(Na_(2)SeO_(3))为硒化剂,冰乙酸为催化剂对白及多糖进行硒化修饰制备硒化白及多糖(Selen... 通过优化硒化白及多糖的制备工艺,探究是否获得较高抗氧化活性的硒化白及多糖。以白及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BSP)为原料,亚硒酸钠(Na_(2)SeO_(3))为硒化剂,冰乙酸为催化剂对白及多糖进行硒化修饰制备硒化白及多糖(Selenized 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BSP-Se)。以硒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确定白及多糖是否硒化成功,并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以及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综合评价硒化白及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在最佳工艺条件为Na_(2)SeO_(3)与BSP的质量比1.5、冰乙酸与BSP用量比3、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80℃的条件下制备的BSP-Se硒含量最高,可达到7.831 mg/g。FT-IR分析显示硒与多糖通过Se-O-C和O-Se-O结合,表明白及多糖已被成功硒化;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显示BSP-Se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2.875、4.431和0.314 mg/mL,显著低于BSP的IC_(50)值5.828、8.475和0.833 mg/mL(P<0.05),表明硒化修饰提高了BSP的抗氧化能力。因此,通过硒化修饰可以提高BSP的抗氧化能力,为进一步研究硒多糖作为新型抗氧化剂在食药领域、保健品领域、日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多糖 硒化改性 响应面优化 制备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纳香油通过NF-κB非经典信号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缓解LPS所致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被引量:4
8
作者 何贤芳 王万林 +3 位作者 王鸿颖 刘瑞秀 易琼 王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艾纳香油(BBO)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非经典通路影响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豚鼠离体回肠法检测BBO对慢反应物质(SRS-A)生成的影响,ELISA法检测BBO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前列腺...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艾纳香油(BBO)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非经典通路影响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豚鼠离体回肠法检测BBO对慢反应物质(SRS-A)生成的影响,ELISA法检测BBO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前列腺素E_(2)(PGE_(2))及白三烯B_(4)(LTB_(4))产生的影响,qRT-PCR检测BBO对LPS诱导巨噬细胞COX-2、5-LOX、FLAP和RelB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BO对NF-κB非经典通路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作用因子3(TRAF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作用因子2(TRAF2)、NF-κB诱导激酶(NIK)、p100和RelB浓度的影响。【结果】在1mg·mL^(-1)的BBO药物浓度下减弱了豚鼠回肠的收缩张力(P<0.001),对SRS-A的生成抑制率达到65.34%;与LPS模型组相比,BBO在40-80μg·mL^(-1)浓度下降低AA代谢通路中PGE_(2)(P<0.05)和LTB_(4)(P<0.05)的浓度,降低COX-2(P<0.05)、5-LOX(P<0.05)和FLAP(P<0.05)的表达;此外,40-80μg·mL^(-1)浓度下BBO还降低LPS导致的NF-κB非经典通路中TRAF3(P<0.05)、TRAF2(P<0.05)和NIK(P<0.05)的浓度,进一步抑制p100蛋白的磷酸化(P<0.05),同时抑制转录因子RelB的表达(P<0.05)和RelB蛋白的水平(P<0.05),而BBO自身不引起这些基因与蛋白的变化。【结论】BBO可能通过抑制NF-κB非经典信号中调节蛋白TRAF3和TRAF2,转录因子RelB的浓度,造成NIK蛋白的诱导激酶作用受到抑制,进一步抑制了p100蛋白的磷酸化及其与转录因子RelB的结合,从而影响到下游AA通路中重要限速酶COX-2、5-LOX和FLAP的表达与炎症介质PGE_(2)和LTB_(4)的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油 脂多糖 NF-κB非经典通路 花生四烯酸代谢 抗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常山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培凤 卢永仲 +2 位作者 汪小杰 李焱 张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8-483,共6页
目的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并对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ITS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鉴定内生真菌G-(JK)-2;对其45 d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物进行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 目的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并对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ITS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鉴定内生真菌G-(JK)-2;对其45 d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物进行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后进行结构鉴定,采用PNPG法评价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为镰刀属内生真菌Fusarium nematophilum;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hydroxybenzaldehyde(G1)、4-hydroxyacetophenone(G2)、anhydromevalonolactone(G3)、flazine(G4)、salicylic acid(G5)、p-hydroxybenzoic acid(G6)、di-(2-ethylhexyl)-phthalate(G7)、terephthalic acid bis(2-ethyl-hexyl)ester(G8)、thymine(G9)、uridine(G10)、adenosine(G11)、2′-deoxyuridine(G12)、nicotinic acid(G13)。各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依次为G4>G11>G10>G13>G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臭常山的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10、G11、G13首次从镰刀属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4和G11有较弱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常山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酞菁锌纳米粒的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建立与溶出曲线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丹 彭黔荣 杨敏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5-291,共7页
体外溶出是纳米药物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本文对酞菁锌纳米粒的体外溶出进行研究。首先,对比紫外可见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酞菁锌纳米粒中酞菁锌测定的专属性,并建立其标准曲线及进行精密度、回收率实验。之后用透析法测试体外溶出,对比不... 体外溶出是纳米药物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本文对酞菁锌纳米粒的体外溶出进行研究。首先,对比紫外可见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酞菁锌纳米粒中酞菁锌测定的专属性,并建立其标准曲线及进行精密度、回收率实验。之后用透析法测试体外溶出,对比不同溶出介质及取样处理方法对酞菁锌纳米粒中酞菁锌溶出情况的影响并用软件模拟释放模型。结果显示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时,酞菁锌在0.4~1.9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1。在0.5、1.0、1.5μg·mL^(-1)三个水平下,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6~2.32%,精密度良好,且在加样回收实验中回收率为99.40~106.23%。此外,以通常的磷酸缓冲液(PBS)加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溶出介质,将取样冻干后DMF稀释并用荧光分光度计检测。在84 h时,pH 5.0/50μM H_(2)O_(2)组累积溶出可达58.21%。该组体外释放曲线最符合Ritger-peppas方程模型,即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的共同作用释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锌纳米粒 体外溶出 荧光分光光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苣叶提取物绿色合成纳米银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体艳 张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19-125,共7页
菊苣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品,极具开发潜力。该研究利用菊苣叶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一步法生物合成纳米银抑菌剂,为菊苣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AgNO 3与菊苣叶提取物体积比、反应pH、反应时间... 菊苣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品,极具开发潜力。该研究利用菊苣叶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一步法生物合成纳米银抑菌剂,为菊苣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AgNO 3与菊苣叶提取物体积比、反应pH、反应时间等对纳米银制备的影响。优化后的合成产物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进行表征和鉴定,结果表明产物在426 nm附近有一明显的纳米银等离子体子共振特征吸收峰,纳米银颗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1.22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为面心立方晶型。抗氧化实验表明,菊苣叶生物合成纳米银与原菊苣叶提取物相比具有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AgNPs的IC_(50)为0.053 mg/mL;对4-硝基苯酚的催化反应速率常数(0.1198 min^(-1))、甲基橙(0.189 min^(-1))、罗丹明B(0.567 min^(-1))、亚甲基蓝(0.0986 min^(-1)),综上所述,利用菊苣叶提取物生物合成的纳米银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和催化活性,有望在临床、有机废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苣叶 纳米银 绿色合成 抗氧化 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内酯Ⅲ介导的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抑制肠上皮间质转化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贵梅 蔡向志 +2 位作者 龙海洮 田丽霞 任燕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37-2245,共9页
目的:探寻白术内酯Ⅲ(AT-Ⅲ)的关键靶点,探究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抑制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有限酶切-质谱法(lip-SMap)筛选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特征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目的:探寻白术内酯Ⅲ(AT-Ⅲ)的关键靶点,探究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抑制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有限酶切-质谱法(lip-SMap)筛选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特征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确定AT-Ⅲ的关键靶点。脂多糖(LPS)与IEC-6共孵育模拟UC模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划痕实验测定IEC-6迁移速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上皮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Arp2/3含量;分子对接评估AT-Ⅲ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基于lip-SMap获得的特征蛋白参与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和紧密连接(TJ)信号通路;与对照组比较,LPS组中IL-6和TNF-α释放量升高(均P<0.05),迁移速率变快(P<0.05),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均P<0.05);与LPS组比较,LPS+CK666+AT-Ⅲ组显著降低IL-6和TNF-α含量(均P<0.01),有效逆转LPS诱导的细胞迁移变化及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均P<0.05);分子对接显示,Arp2/3与AT-Ⅲ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Arp2/3作为AT-Ⅲ的关键靶点,可通过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缓解LPS诱导的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内酯Ⅲ 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 有限酶切-质谱法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紧密连接通路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多糖锌的结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13
作者 涂玲飞 陈迎丽 +1 位作者 李焱 张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18-225,245,共9页
该试验以白及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BSP)和ZnSO_(4)为原料制备白及多糖锌(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zinc,BSP-Zn),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以BSP-Zn的复合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 该试验以白及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BSP)和ZnSO_(4)为原料制备白及多糖锌(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zinc,BSP-Zn),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以BSP-Zn的复合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优化BSP-Zn的制备工艺,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BSP-Zn进行结构表征,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以及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来综合评价BSP-Zn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最佳工艺条件为BSP与锌的质量比25∶1、反应体系pH值为7.8、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 h,此条件下制备的BSP-Zn中锌含量为(27.96±0.84)mg/g。红外光谱以及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多糖中O—H、C—H、C—O—C和C O等官能团与Zn^(2+)发生复合,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BSP和BSP-Zn均为无定型结构,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多糖与Zn^(2+)结合提高了其自身的热稳定性。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与BSP相比,BSP-Zn对各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有显著性增加,表明BSP与Zn^(2+)结合,使BSP-Zn抗氧化活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为BSP的高效利用以及BSP-Zn功能性膳食补充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多糖 白及多糖锌 工艺优化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编辑O⁃GlcNAc糖基化修饰的化学生物学技术
14
作者 潘雅文 王贞超 沈大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3-462,共10页
糖基化修饰是最丰富和最复杂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其中,氧连-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化修饰(O-GlcNAcylation)作为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质或线粒体的蛋白质糖修饰,影响了蛋白质性质、细胞功能和疾病状态等方面,因此,在活细胞中的靶蛋白质... 糖基化修饰是最丰富和最复杂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其中,氧连-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化修饰(O-GlcNAcylation)作为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质或线粒体的蛋白质糖修饰,影响了蛋白质性质、细胞功能和疾病状态等方面,因此,在活细胞中的靶蛋白质上进行编辑O-GlcNAc糖基化对于与其相关的功能调控至关重要。这些在细胞靶蛋白质上操控O-GlcNAc糖基化修饰的新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O-GlcNAc功能研究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靶向编辑O-GlcNAc糖基化修饰化学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可用的O-GlcNAc编辑策略并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这些技术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化学生物学工具箱,并有望用于与O-GlcNAc糖基化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GLCNAC 糖基化修饰 靶向编辑 化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氟-4-羟基-3-氧代-3,4-二氢喹喔啉-1(2 H)-羧酸叔丁酯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15
作者 毛云虹 赵春深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7-1268,共12页
喹喔啉类化合物由于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领域,特别是抗癌药物研发领域。本文通过四步反应法首次合成了6-氟-4-羟基-3-氧代-3,4-二氢喹喔啉-1(2 H)-羧酸叔丁酯,经溶液结晶法获得其单晶体。晶体学分析表明,该化合... 喹喔啉类化合物由于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领域,特别是抗癌药物研发领域。本文通过四步反应法首次合成了6-氟-4-羟基-3-氧代-3,4-二氢喹喔啉-1(2 H)-羧酸叔丁酯,经溶液结晶法获得其单晶体。晶体学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常数a=1.28663(10)nm,b=2.25249(17)nm,c=1.01564(7)nm,Z=8,ρ_(c)=1.359 g·cm^(-3),R=0.0538,R_(w)=0.1406。在B3LYP/6-311+G(2d,p)模式下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该化合物的最佳结构,与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的晶体结构基本一致。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其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此外,通过DFT计算了分子的静电势和前沿分子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喔啉类化合物 6-氟-4-羟基-3-氧代-3 4-二氢喹喔啉-1(2 H)-羧酸叔丁酯 晶体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合成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O_(2)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在药物递送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昊 卢玉君 +1 位作者 杨敏 彭黔荣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4,70,共8页
构建多模式纳米药物体系是提高抗肿瘤靶向性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克服传统化疗单一模式的局限性,并降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二氧化锰(MnO_(2))作为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性质优越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在调节肿瘤微环境... 构建多模式纳米药物体系是提高抗肿瘤靶向性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克服传统化疗单一模式的局限性,并降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二氧化锰(MnO_(2))作为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性质优越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在调节肿瘤微环境方面更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总结了应用于抗癌领域中MnO_(2)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阐述了MnO_(2)纳米材料在肿瘤微环境调节以及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MnO_(2)纳米材料在构建抗肿瘤药物体系及其在抗癌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锰纳米材料 肿瘤微环境 药物递送系统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唑啉酮类EGFR变构抑制剂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17
作者 李蓉蓉 何小玲 +1 位作者 龙志武 乐意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97-2505,共9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药物靶点。然而,由于失去了与Cys797的共价相互作用,EGFR的ATP结合口袋处的三级点突变(C797S)诱导了对第三代EGFR抑制剂的耐药性。EAI045是首个针对T790M和C797S EGFR突变体的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药物靶点。然而,由于失去了与Cys797的共价相互作用,EGFR的ATP结合口袋处的三级点突变(C797S)诱导了对第三代EGFR抑制剂的耐药性。EAI045是首个针对T790M和C797S EGFR突变体的变构抑制剂。本文通过分析EAI045结构特点,将苯并异吲哚酮部分替换为喹唑啉酮环,设计了新型喹唑啉酮类EGFR变构抑制剂,并通过1H NMR、13C-NMR和HR-MS进行表征确认其结构。随后,采用MTT法评价了该系列化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975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唑啉酮 变构抑制剂 非小细胞肺癌 EGF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辅助模板法对氧化亚铜的合成及粒径调控
18
作者 罗洪欢 宋方祥 +1 位作者 李松烨 李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42-2848,共7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半导体材料,Cu_(2)O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状对其光催化能力和光电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以硝酸铜为铜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为表面活性剂,明胶(Gelatin,Gel)作为共模板剂在醇水溶液中采用液相还... 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半导体材料,Cu_(2)O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状对其光催化能力和光电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以硝酸铜为铜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为表面活性剂,明胶(Gelatin,Gel)作为共模板剂在醇水溶液中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粒径的氧化亚铜(Cuprous oxide,Cu_(2)O)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ITR)表征手段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作为温和的还原剂,可改善Cu_(2)O的均一性;当Gel含量为0.5 g时,Cu_(2)O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醇水比可实现对Cu_(2)O粒径和表面粗糙度的调控。并初步分析了明胶辅助模板法制备Cu_(2)O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铜 明胶 葡萄糖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橘皮提取物对S.aureus和E.coli的抑菌活性对比研究及其抗菌机制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龙蕥倩 邓雨荷 +2 位作者 刘瑞秀 雷芳 何珺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22-2825,共4页
以橘皮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制备得到的橘皮提取物对S.aureus、E.coli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二倍稀释法进行活性测定,酶标仪测定橘皮提取物对S.aureus的生长曲线,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变化、激光共聚焦实验,评价橘皮提取物... 以橘皮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制备得到的橘皮提取物对S.aureus、E.coli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二倍稀释法进行活性测定,酶标仪测定橘皮提取物对S.aureus的生长曲线,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变化、激光共聚焦实验,评价橘皮提取物对S.aureus细胞壁、细胞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条件为水提,60℃,提取2次,3 h+2 h,料液比1∶5,pH为5~6时酶解,再酸解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备的橘皮提取物对S.aureus、E.coli的抑制效果较好。抗S.aureus作用机制表明,橘皮提取物能够改变S.aureus的细胞膜及细胞壁通透性,从而杀伤S.aureus。综上,不同的制备方法对橘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有显著影响,为探究橘皮提取物抑菌活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皮 提取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20
作者 刘舸舟 潘卫东 +3 位作者 李金玉 娄华勇 刘翰飞 林开琴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76-3682,共7页
目的研究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RP-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研究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RP-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oonaolide D(1)、toonaciliatin E(2)、bourjotinolone A(3)、(21 R,23R)-epoxy-21α-ethoxy-24 S,25-dihydroxyapotirucalla-7-en-3-one(4)、(Z)-toonasterone C(5)、(E)-toonasterone C(6)、3-epi-dyscusin C(7)、(Z)-aglawone(3)(8)、(E)-volkendousin(9)、8(14),15-isopimaradiene-2α,3α,19-triol(10)、(-)-loliolide(11)、cyclohexenone(12)、pubinernoid A(13)、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4),5-羟甲基-2-呋喃甲醛(15)。化合物3、4对K562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54.2、47.3μmol/L,对HEL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47.3、61.1μmol/L。结论化合物4、7、10、11为首次从楝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具有较弱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枝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