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背景下《茶叶贸易学》教学改革研究——以贵州大学茶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艾于杰 代新龙 +1 位作者 陈涛林 张静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0期64-65,共2页
鉴于当前《茶叶贸易学》教学模式不能更好的迎合“一带一路”建设对茶学人才的需求,本文探索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茶学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从人才引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对《茶叶贸易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给出... 鉴于当前《茶叶贸易学》教学模式不能更好的迎合“一带一路”建设对茶学人才的需求,本文探索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茶学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从人才引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对《茶叶贸易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贸易学 “一带一路”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茶发花”发酵贵州绿茶的工艺优化及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解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林瑶 徐辉 +8 位作者 吴思瑶 马风伟 费强 邓君怡 史大娟 刘宇泽 赵懿琛 董旋 许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共12页
以贵州瓮安县有机欧标绿茶为原料,利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制备发酵茶,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仪(HS-SPME-GC-MS)对绿茶原料和成品发酵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并对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解析。... 以贵州瓮安县有机欧标绿茶为原料,利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制备发酵茶,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仪(HS-SPME-GC-MS)对绿茶原料和成品发酵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并对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解析。将发酵茶的感官品质和特征功能性化学指标(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相结合作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发酵茶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响应面试验表明,利用绿茶制备发酵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8℃、含水量40%、接种量1‰、发酵时间8 d,通过该工艺制得的成品发酵茶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且综合评分达到83.75±1.29分。共检测出18种特征挥发性化合物(OAV>1),同时研究发现成品发酵茶具有浓郁的“金花”香,其是由芳樟醇、水杨酸甲酯等8种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合花香。在品质评价方面,成品发酵茶水分含量为3.9%±0.47%、灰分为5.92%±0.21%、水浸出物含量为43.92%±0.07%,以上指标均符合茯茶国家标准(GB/T 32719.5-2018《黑茶第5部分:茯茶》)的要求,本研究可为利用“散茶发花”制备发酵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散茶发花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绿茶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应琴 赵德刚 +1 位作者 陈文龙 蒋文彬 《福建茶叶》 2022年第9期93-95,共3页
茶树的科学栽培及管护对茶园提质增效至关重要。当前茶学专业设置的《茶树栽培学》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模式单一、内容较陈旧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专业所需等实际问题。本文以贵州大学开设的《茶树栽培学》课程为例,通过... 茶树的科学栽培及管护对茶园提质增效至关重要。当前茶学专业设置的《茶树栽培学》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模式单一、内容较陈旧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专业所需等实际问题。本文以贵州大学开设的《茶树栽培学》课程为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手段等方法来促进《茶树栽培学》授课多元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加深学生对茶树栽培相关知识的认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应用和内化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栽培学 教学改革 贵州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两地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及抗逆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春 苏胜峰 +4 位作者 杨代星 梁思慧 郭燕 郭灿 陈正武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1,共14页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贵州省盘州市及三都县的野生茶树种质,以24份野生茶树为材料,比较两地野生茶树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共23个叶片性状,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分析野生茶树的抗逆性。结果表明,盘州和三都两地的野生茶树,在叶片表...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贵州省盘州市及三都县的野生茶树种质,以24份野生茶树为材料,比较两地野生茶树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共23个叶片性状,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分析野生茶树的抗逆性。结果表明,盘州和三都两地的野生茶树,在叶片表观上存在明显区别,盘州野生茶树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极显著大于三都野生茶树,长宽比则极显著小于三都野生茶树。盘州和三都野生茶树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细胞数、主脉厚度、草酸钙晶体密度等16个叶片解剖结构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较于三都野生茶树,盘州野生茶树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主脉厚度更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草酸钙晶体密度更大,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更薄。相关性分析显示,23个叶片性状间相关性较强,有43对呈极显著正相关,23对呈显著正相关,17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2对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4份野生茶树可分为4类,主脉厚度和维管束短径是主要划分依据。抗性评价结果显示,盘州野生茶树在抗旱性和抗寒性上略优于三都野生茶树。根据平均隶属函数值排序,筛选出SD-20-2、SD-20-3、PZ-05和PZ-09四份综合抗性较优的野生茶树,可作为高抗野生茶树种质选育抗逆性茶树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树 叶片解剖结构 栅栏组织 抗逆性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两地野生大厂茶嘌呤生物碱与儿茶素组分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春 杨代星 +6 位作者 苏胜峰 梁思慧 李燕 郭燕 乔大河 密孝增 陈正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2-1244,共13页
探明普安和盘州两地野生大厂茶生化差异,为贵州野生大厂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普安和盘州两地40份野生大厂茶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厂茶春季一芽二叶新梢的嘌呤生物碱组分和儿茶素组分和含量,并结合聚... 探明普安和盘州两地野生大厂茶生化差异,为贵州野生大厂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普安和盘州两地40份野生大厂茶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厂茶春季一芽二叶新梢的嘌呤生物碱组分和儿茶素组分和含量,并结合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两地大厂茶种质资源进行类别区分和关键差异化合物筛选。结果表明,两地大厂茶种质资源中主要嘌呤生物碱不同,普安大厂茶为咖啡碱,盘州大厂茶为苦茶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CG)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是大厂茶中含量较突出的儿茶素组分。两地大厂茶的苦茶碱、咖啡碱、没食子酸、儿茶素(catechin,C)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普安大厂茶中咖啡碱和没食子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53 mg·g^(-1)和0.29 mg·g^(-1),极显著高于盘州大厂茶(2.92 mg·g^(-1)和0.13 mg·g^(-1))。盘州大厂茶中苦茶碱、C和EC含量平均值分别是22.88、2.37、36.83 mg·g^(-1),极显著高于普安大厂茶(1.58、1.81、26.55 mg·g^(-1))。相关性分析显示,11个生化成分间相关性较强,有14对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6对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0份野生大厂茶可分为3类,第Ⅰ类为30份盘州大厂茶种质资源,主要生化特点是苦茶碱和C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10份普安大厂茶资源被分作两类,GT-PA-03等7份种质资源构成第Ⅱ类,它们的咖啡碱、EC和ECG含量较高,苦茶碱、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较低;GT-PA-01、GT-PA-02和GT-PA-09组成第Ⅲ类,它们的没食子酸、EGC和EGCG含量较高。OPLS-DA分析结果显示,咖啡碱、苦茶碱和没食子酸是区分普安和盘州两地大厂茶的关键生化因子。40份大厂茶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苦茶碱(>25.0 mg·g^(-1))种质3份,高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15.0 mg·g^(-1))种质2份,高ECG(>80.0 mg·g^(-1))种质3份,高EC(>50.0 mg·g^(-1))种质3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安 盘州 大厂茶 苦茶碱 咖啡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丘陵茶园田间管理机设计与试验
6
作者 杨肖委 沈强 +3 位作者 罗金龙 张小琴 刘建军 王家伦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81,共6页
针对贵州丘陵茶园存在地形落差大、地块碎片化,小型茶园田间管理机开沟深度不合格,大型茶园管理机体积较大、茶园通行条件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研制一种适合贵州丘陵茶园作业的轮式田间管理机。对茶园管理机整体结构进行方案设计,理论... 针对贵州丘陵茶园存在地形落差大、地块碎片化,小型茶园田间管理机开沟深度不合格,大型茶园管理机体积较大、茶园通行条件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研制一种适合贵州丘陵茶园作业的轮式田间管理机。对茶园管理机整体结构进行方案设计,理论计算机具工作的最小实际功率。田间试验前,调整扶手支架装置和仿形限深装置使其适用于不同身高操作者和不同区域茶园开沟作业;田间试验后检测沟深,根据田间试验结果继续优化机具直至定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器开沟深度为174~236 mm,平均沟深为202 mm,开沟深度稳定系数为92.4%。该机具灵活性和通用性好,开沟性能参数均满足茶园田间管理的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茶园 田间管理机 开沟稳定性 仿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的普安红茶滋味品质分析与评价
7
作者 宋勤飞 李玖美 +3 位作者 庄菊花 马家丽 王亚雯 牛素贞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66-274,共9页
以普安县内四球茶(Camellia tetracocca Zhang,SQ)、云南大叶种(Yunnan large-leaf cultivars,YD)为原料生产的红茶为对象,采用感官审评、滋味量化评价、化学检测,结合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及多元统计技术研究普安... 以普安县内四球茶(Camellia tetracocca Zhang,SQ)、云南大叶种(Yunnan large-leaf cultivars,YD)为原料生产的红茶为对象,采用感官审评、滋味量化评价、化学检测,结合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及多元统计技术研究普安红茶的滋味特征,筛选滋味贡献物及不同类型普安红茶滋味差异物,综合评价普安红茶滋味品质。结果表明,普安红茶滋味呈现甜、醇、浓的特点,SQ类甜醇感更突出,YD类滋味属浓强型。SQ类咖啡碱、茶黄素、茶红素及茶褐素的含量显著低于YD类,但可溶性糖含显著高于YD类。普安红茶中茶氨酸和谷氨酸的TAV远大于1,是对滋味贡献最大的两种氨基酸。相关分析表明:半胱氨酸是构成普安红茶甜味的主要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茶褐素及组氨酸是茶汤苦、涩味的主要来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SQ类和YD类普安红茶滋味成分的差异指标有11个,为亮氨酸、丝氨酸、咖啡碱、苏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及茶红素。基于26个滋味成分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类型普安红茶滋味品质综合得分均值大小为SQ2(1.15)>YD0(0.23)>YD1(-0.44)>YD2(-0.83),以四球茶一芽二叶原料生产的普安红茶滋味综合品质最佳,这为普安红茶产品开发及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安红茶 滋味 品质 多元统计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茶树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涛林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1期143-146,150,共5页
茶树栽培学是茶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茶树生长发育规律和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茶树栽培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该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探讨如何在茶树栽培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茶树栽培学是茶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茶树生长发育规律和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茶树栽培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该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探讨如何在茶树栽培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旨在通过课程思政的改革,切实提升茶树栽培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和教学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为茶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乡村振兴战略 茶树栽培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盲蝽为害对茶树叶片超微结构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9
作者 万圆虹 杨春 +3 位作者 李帅 梁思慧 孟泽洪 周玉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37,共5页
为明确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取食为害对茶树叶片结构及光合色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受害程度茶树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并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观测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绿盲蝽取食为害对茶树叶... 为明确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取食为害对茶树叶片结构及光合色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受害程度茶树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并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观测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绿盲蝽取食为害对茶树叶片影响较大,受害越严重,叶片孔洞越大;同时导致叶片皱缩,蜡质纹饰由平展状变成皱脊状;叶片气孔密度增大,气孔开放率降低,重度受害的叶片下表皮茸毛密度显著升高。绿盲蝽取食对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影响较大,细胞面积变大,细胞间隙变大,细胞内液泡面积增大,重度受害叶片中多数细胞发生溶解;随着受害程度的增加,叶肉细胞内淀粉粒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嗜锇颗粒数量在重度受害叶片中急剧增加。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数量随受害程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绿盲蝽对茶树叶片表观形态及超微结构损伤较大,严重影响茶树正常生长发育。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绿盲蝽与茶树的互作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茶树 超微结构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安古茶树种质资源茶叶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10
作者 李燕 密孝增 +3 位作者 张小琴 乔大河 代新龙 陈正武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4-995,共12页
为探明贵州省普安县古茶树种质资源茶叶生化成分及其适制性,为当地选育优异树种,支撑茶产业发展,本研究以根径较粗、树龄100年以上的21份古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其生化成分,通过统计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 为探明贵州省普安县古茶树种质资源茶叶生化成分及其适制性,为当地选育优异树种,支撑茶产业发展,本研究以根径较粗、树龄100年以上的21份古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其生化成分,通过统计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中鉴定筛选优异单株并初探其适制性。结果表明,21份普安古茶树种质资源的17个生化成分含量变异较大,变异幅度为8.865%~86.527%,平均变异系数为38.222%,变异幅度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茶碱含量<咖啡碱含量<可可碱含量<(+)-儿茶素(C)含量<(-)-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氨基酸含量<(-)-表儿茶素(EC)含量<酚氨比<茶氨酸含量<(-)-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没食子酸(GA)含量;同时也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幅度为0.191~1.992,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542,多样性指数从低到高依次为C<GCG<GA<ECG<咖啡碱<茶碱<EGC<酚氨比<酯型儿茶素<可可碱<EGCG<氨基酸<茶氨酸<EC<儿茶素总量<茶多酚<非酯型儿茶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普安古茶树种质资源可归为4大类,第Ⅰ类群的氨基酸含量、茶氨酸含量、茶多酚含量、可可碱含量、EGCG含量、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酚氨比最低;第Ⅱ类群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EC含量和咖啡碱含量较低,茶碱含量和C含量较高;第Ⅲ类群的EGC含量、咖啡碱含量、GA含量、ECG含量较高,可可碱含量、茶碱含量、茶多酚含量、茶氨酸含量、儿茶素总量较低;第Ⅳ类群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和EC含量、酚氨比较高,ECG含量、EGC含量、GA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较低。本研究初步筛选出特异资源3份,其中低咖啡碱含量资源2份,分别为PA01和PA12,高EGCG含量资源1份,为PA03;潜在利用资源(茶多酚≥20%)6份,分别为PA03、PA04、PA05、PA07、PA10和PA11。通过预判,初步筛选出适制绿茶种质资源11份,适制红茶种质资源1份,红茶绿茶兼制种质资源9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安 古茶树 生化成分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样方式对‘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杨显凤 张拓 +4 位作者 庞德文 席亚楠 曾廷廷 王静 张小琴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6-224,共9页
为探究茶鲜叶挥发性物质研究过程中最适宜的固样方式,以茶树品种‘黔茶1号’一芽二叶为原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蒸汽固样、热空气固样、微波固样、真空冷冻固样、液氮固样5种固样方... 为探究茶鲜叶挥发性物质研究过程中最适宜的固样方式,以茶树品种‘黔茶1号’一芽二叶为原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蒸汽固样、热空气固样、微波固样、真空冷冻固样、液氮固样5种固样方式对茶鲜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5种固样方式处理的‘黔茶1号’茶鲜叶中共鉴定出73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23种、酯类14种、醛类10种、烯烃类15种、酮类4种和其他类7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5组的共有挥发性物质有16种。真空冷冻固样组的挥发性物质数量最多(48种)且含量最丰富(112.93 mg/L),能够保留住更多含量的醇类物质;液氮固样能够保留住更多含量酯类、醛类、烯烃类物质;蒸汽固样能够保留更多含量的其他类挥发性物质;微波固样组中烯烃类物质较多;固样效果最差的方式为热风固样,仅有37种挥发性物质且质量浓度最低(29.42 mg/L)。多元统计学分析表明,除热风固样和微波固样组的挥发性物质相似程度较高外,其余固样方式具有较大差异,其中雪松烯、2-壬酮等25种挥发性物质是造成不同固样方式之间出现差异的标志性成分。真空冷冻固样能够更大程度固定茶鲜叶中的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茶1号’ 固样方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背景下茶叶深加工学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12
作者 张静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155-158,共4页
茶叶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是当今茶叶科学研究的热点,集中体现茶叶由传统饮料向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渗透的发展趋势。茶叶深加工学作为高校茶学专业的主修课程,是茶叶加工学等课程知识的深化与拓宽,该课程与传统茶产业延伸的第三... 茶叶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是当今茶叶科学研究的热点,集中体现茶叶由传统饮料向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渗透的发展趋势。茶叶深加工学作为高校茶学专业的主修课程,是茶叶加工学等课程知识的深化与拓宽,该课程与传统茶产业延伸的第三产业紧密相连。该文旨在提出在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改进的思考,通过不断改革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以期培养出“三观”笃正+理论扎实+创新实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茶叶深加工 教学改革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13
作者 温贝贝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131-136,共6页
茶树育种学是茶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茶树育种研究的理论基础。论文以茶树育种学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针对性地围绕“课程思政”主题,从茶树育种学课程介绍、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设计、课程思政改... 茶树育种学是茶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茶树育种研究的理论基础。论文以茶树育种学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针对性地围绕“课程思政”主题,从茶树育种学课程介绍、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设计、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举措等方面对茶树育种学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举措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切实提高茶树育种学思政育人效果,改善及提升教学质量,进而为茶树育种学的思政主题教育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茶树育种学 课程思政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实践融合模式下《茶叶深加工学》教学改革探索
14
作者 姚胜波 庄菊花 《福建茶叶》 2025年第2期121-123,共3页
我国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茶叶深加工在提升茶叶附加值,延伸茶产业链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因此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茶叶深加工学》作为茶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在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理论、扎实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 我国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茶叶深加工在提升茶叶附加值,延伸茶产业链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因此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茶叶深加工学》作为茶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在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理论、扎实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思路和建议,以期提升茶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深加工 创新实践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茶园机械化发展状况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闫建伟 魏松 +3 位作者 孔曼曼 尹杰 韩忠禄 张富贵 《贵州农机化》 2020年第2期4-9,共6页
贵州是中国最适宜种植茶区之一,贵州茶园机械化水平相对低,以茶园耕作管理机械、茶园修剪、茶叶采摘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重点分析了贵州茶园机械化生产现状,指出贵州茶园机械化生产在茶园基础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科技支撑能力、农机组... 贵州是中国最适宜种植茶区之一,贵州茶园机械化水平相对低,以茶园耕作管理机械、茶园修剪、茶叶采摘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重点分析了贵州茶园机械化生产现状,指出贵州茶园机械化生产在茶园基础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科技支撑能力、农机组织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加快贵州山地茶园机械化进程,为实现我省茶园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茶园管理 修剪机 机械化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及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杨凤 刘霞 +4 位作者 尹杰 宋勤飞 陈娟 牛素贞 刘进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2-1127,共6页
【目的】为探明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筛选优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方法】以32个分布地的73个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春梢的主要生化成分及芽叶性状。【结果】在73个株系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0个贵州优质... 【目的】为探明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筛选优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方法】以32个分布地的73个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春梢的主要生化成分及芽叶性状。【结果】在73个株系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0个贵州优质野生茶树株系,分别为Q3、Q18、Q27、Q32、Q34、Q41、Q49、Q51、Q56和Q66,10个茶树株系的春梢游离氨基酸含量和一芽1叶百芽重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对照),茶多酚含量和咖啡碱含量适中;73个野生茶树单株和扦插苗的主要生化成分表现基本一致;经进一步对10个优选株系扦插苗抗旱性(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初步评价,Q18、Q34、Q49和Q56株系的叶片栅海比和叶片CTR较高,分别在0.6和0.3以上。【结论】Q18、Q34、Q49、Q56野生茶树优势株系的春梢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一芽1叶百芽重较重,抗旱性强,可作为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树 种质资源 芽叶性状 生化成分 品质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惠水县茶轮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冬雪 赵晓珍 +3 位作者 王勇 练珊珊 任亚峰 陈卓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27-1833,共7页
贵州省惠水县茶区常发生茶轮斑病,对茶叶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大。为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本文对病害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针刺法和剪切法的致病性测定。并依据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β-微管蛋白... 贵州省惠水县茶区常发生茶轮斑病,对茶叶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大。为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本文对病害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针刺法和剪切法的致病性测定。并依据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β-微管蛋白、延伸因子-1α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基于病原菌多基因系统发育和形态学结果,将病原菌确定为茶假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sin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轮斑病 假拟盘多毛孢属 形态特征 致病性分析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基于形态特征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牛素贞 宋勤飞 +4 位作者 安红卫 黄政 刘霞 赵德刚 陈正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89-1699,共11页
以分布在贵州的32个分布地的古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从形态学上对144份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除树姿外,其他9个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均达35%以上,10个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达到0.85以上;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仅达... 以分布在贵州的32个分布地的古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从形态学上对144份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除树姿外,其他9个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均达35%以上,10个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达到0.85以上;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仅达到85.97%;5个生态区中,黔西南分布区的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形态遗传多样性与其他分布区相比较广泛;在欧氏距离5.60处供试材料明显分为3大类型;第Ⅰ类包括27个材料,该类材料主要来自于黔东南分布区、黔中分布区、黔西南分布区和黔北分布区,第Ⅱ类包括10个材料,主要来自黔西南分布区的晴隆县,第Ⅲ类包括107份材料,分布较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种质资源 贵州 形态特征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雷山茶区土壤-茶叶重金属含量特征及饮茶风险评价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春林 张建 +2 位作者 彭益书 倪莘然 杨瑞东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9-1059,共11页
为了解贵州雷山茶区土壤-茶叶体系重金属含量特征,判断变质岩分布区的植茶适宜性,采集雷山县番召组、清水江组地层分布区茶园24处茶叶及其同点配套土壤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 为了解贵州雷山茶区土壤-茶叶体系重金属含量特征,判断变质岩分布区的植茶适宜性,采集雷山县番召组、清水江组地层分布区茶园24处茶叶及其同点配套土壤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茶叶、土壤中10种重金属元素(As、Cd、Co、Cr、Cu、Hg、Ni、Pb、Zn、Mn)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但Hg含量高出贵州省A层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均表明,Hg为雷山茶区土壤主要的污染因子。对照国家标准,雷山茶叶重金属含量未超标,且符合富锌要求。茶树老叶和嫩叶中的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Mn>Zn>Cu>Ni>Cr>Co>Cd,嫩叶对Cu、Zn、Ni、Co的富集能力强于老叶,而老叶对Mn、Pb、Hg、Cd、Cr、As的富集能力强于嫩叶。饮茶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嫩叶茶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但当以老叶茶作为日常饮品时,成年女性和儿童需要注意Mn的摄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茶园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贵州湄潭茶叶种植适宜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云竹 吴琳娜 +1 位作者 周向阳 雷文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62-72,94,共12页
研究基于湄潭1951—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选取年均水平和茶叶生长期的降水、气温、湿度、日照时数等指标,综合分析了湄潭县基本气候变化特征、基于不同指标的茶叶种植适宜等级逐年变化和不同时段典型适宜性等级发生频率的演变特征,系... 研究基于湄潭1951—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选取年均水平和茶叶生长期的降水、气温、湿度、日照时数等指标,综合分析了湄潭县基本气候变化特征、基于不同指标的茶叶种植适宜等级逐年变化和不同时段典型适宜性等级发生频率的演变特征,系统揭示出气候变化对贵州湄潭茶叶种植影响。结果表明:除日照时数外,气温、降水和空气湿度的演变均对茶叶种植适宜性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由于≥10℃活动积温和相对湿度的改变,最适宜级发生频率分别从超过80%降低至约30%和从超过90%降低至约60%;降水变化导致次适宜等级发生频率增加,不适宜等级在近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茶叶种植 适宜性 贵州湄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